《流浪地球》的文化思考及观影例写(课件25张)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2
观后感流浪地球引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观后感——流浪地球引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未来的深思。
本文将从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命运的角度,探讨《流浪地球》对于观众心灵和思想的激荡。
一、科技发展《流浪地球》以人类要逃离太阳系的动人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坚毅和自救的精神。
在电影中,科技是拯救人类的关键所在。
随着故事发展,人类利用太阳能和地球引力弹射技术成功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走上流浪的道路。
这展示了人类对科技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流浪地球》中,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战胜了灾难,延续了文明的火种。
这让人们对科技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相信科技能够带给人类更多的可能性与未来。
二、环境保护《流浪地球》中,地球变成了人类的巨大航天堡垒,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的思考。
现实中,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对于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人类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电影中,人类只有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够解决面临的危机。
这也提醒着我们,在保护环境问题上,没有国界,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从小事做起,减少资源浪费,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三、人类命运《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地球即将毁灭,人类只有借助科技手段才能拯救自己。
这引发了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是否会有一天,地球真的无法承载人类的生存,人类是否应该寻找其他星球作为移民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电影中的人物追求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未来的希望。
影片不仅仅是殖民星球的故事,更是对人类如何面对未知与挑战的思考。
人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危机,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只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总结起来,《流浪地球》让观众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
电影以其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寓意,唤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让观众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并希望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危机。
从《流浪地球》看中华文化形象的重构与发扬《流浪地球》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郭帆执导的科幻灾难片,该片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自上映以来,它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还赢得了许多国际电影奖项的认可。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形象的重构与发扬。
《流浪地球》以科幻灾难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为了能够继续生存而迁徙至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影片中呈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团结和拼搏精神。
在电影中,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战胜了灾难,实现了人类的共同目标。
这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通过《流浪地球》的呈现,中华文化的这一品质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传播。
《流浪地球》在情感表达上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电影中的父爱、家庭观念、乡土情怀等元素贯穿始终。
主人公刘培强的父爱之情感动了观众的心灵。
他为了拯救地球和人类,也为了给女儿希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别家人,投身于任务中。
这种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中国人民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爱的尊崇息息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父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代表了家庭的坚强和温暖。
《流浪地球》通过父爱的展示,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以及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在电影中,观众还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
影片中的航天员在任务中以扎红带、烧纸钱的方式祭扫逝去的同僚,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
这种尊重和祭扫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电影中还融入了中国科技和民间文化的元素,如四世同堂、纸雕等。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电影让观众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过去,中国科幻电影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如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通过其高品质的制作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制作的实力和创意。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体会这部电影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它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快速崛起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以下是我观看《流浪地球》后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宏大的场面和视觉效果:《流浪地球》的特效和场景设计令人惊叹。
影片中展示的太空舰队、地球离开轨道、穿越太阳系等场景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特别是大片中的宇宙氛围和行星景观,充满了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
宏大的场面和视觉效果:《流浪地球》的特效和场景设计令人惊叹。
影片中展示的太空舰队、地球离开轨道、穿越太阳系等场景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特别是大片中的宇宙氛围和行星景观,充满了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
- 人物形象的情感挖掘:虽然背景设定在外太空的环境,但电影并没有忽略人物的情感和人性。
通过主要角色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纠葛,将观众与电影情节产生共鸣。
每个人物都饱含着对家人和人类未来的热爱与担忧,这种情感共鸣让电影更具触动人心的力量。
人物形象的情感挖掘:虽然背景设定在外太空的环境,但电影并没有忽略人物的情感和人性。
通过主要角色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纠葛,将观众与电影情节产生共鸣。
每个人物都饱含着对家人和人类未来的热爱与担忧,这种情感共鸣让电影更具触动人心的力量。
- 团队合作与拯救人类的主题:《流浪地球》强调人类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无论是太空船上的船员,还是地面上的普通人,大家都齐心协力,为拯救整个人类命运而奋斗。
这种主题所传递的正能量和团队精神令人钦佩。
团队合作与拯救人类的主题:《流浪地球》强调人类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无论是太空船上的船员,还是地面上的普通人,大家都齐心协力,为拯救整个人类命运而奋斗。
这种主题所传递的正能量和团队精神令人钦佩。
- 创新的科技设定:电影中的一些科技设定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例如,使用巨型推进器移动地球,以及光照系统维持人类生存等设定,给人以科幻的未来感。
创新的科技设定:电影中的一些科技设定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作文大全】流浪地球观影体会范文一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未来某一天,太阳的寿命到了极限,再不久就要产生大爆炸,所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团结,拿出所有的科研技术,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个推进器,给地球提供能量,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这个方案的时间是2500年,刚看到这个时间的时候,我想:这个方案得几百代人的努力啊!任重而道远。
还有太阳真的会爆炸嘛不管在技术上是否能实现,故事的开展总是有曲折,吴京主演,自从上一次看过吴京拍的战狼2后,很久都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
在地球流浪的路上,远离了太阳,地表温度下降到零下八十多度,所以把人类搬迁到了地下层生活,只是看不到星星。
地球外表零下80多度的时候,风雪飘摇,曾经繁华的北京和上海不在了,真的是没法想象:在外面不超过一分钟可能就会冻死了,必须得携带氧气和做好保暖措施。
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受到木星强烈的吸引力,地球的流浪之旅的轨道受到了影响,直接要撞向木星了,同时地球外表出现了大地震,太平洋板块出现断层和推移,岩浆淹没了杭州地下层。
在最关键的时候,大家想到了点燃木星方案,因为木星上90%都是氢气,利用最强烈的冲击波,把地球推开,从而防止地木相撞。
牺牲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吴京主演的孩子的父亲,估计很多人当场都要掉眼泪了。
关于人类物种继续延续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太阳确实会在五十亿年后爆炸,木星可能会吸收宇宙更多的质量,成为新的恒星,散发光和热,吸引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围绕起其转动。
当然所有的一切只是推测,木星是否会在太阳陨落之前变成新的恒星发光发热,中间的时间又是多少还有地球它的寿命,科学家推测也就是个五十亿年,当然前提是在我们保护自然,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各种条件下,那么太阳也是五十亿年的寿命,地球是否会随着太阳一起发生爆炸或者陨落,使得整个的流浪方案出现问题呢到时候不仅仅是地球的“流浪〞,应该是全人类换一个星球了呢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对于五十亿年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瞬间,至于我的后代子孙如何,我也不知道,整个人类的开展和文明肯定是越来越好,向着可持续发现前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开展。
看完流浪地球2,你会明白文化的力量初一下午,开婶和开叔带着两娃去看春节档大电影“流浪地球2”,电影票庆幸提前购买,不然除夕后根本难以预订,即使订上了,座位肯定不好。
这部电影郭帆执导,吴京,刘德华,李雪健主演,不仅拍出了好莱坞科幻大片震撼效果,还输出了根植在中国各个角落的中国文化。
如果说“流浪地球1“让我们在2019年开始感受到,中国有实力能拍出好莱坞科幻大片。
那“流浪地球2“让我们开始感受到中国文化自信,敢于输出我们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不是只有西方那一套。
开叔认为这部电影是一座里程碑,中国开始自信地输出东方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
这个世界是多元地,西方那套普世价值并不唯一。
中国真正站起来了,从主权独立,经济独立,再到思想独立,真正可以平等地和西方对话。
我是开叔,这里是“炉边谈管理”,今天咱们聊聊文化影响力。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看完电影后,开叔就问开婶,为何只有美国能拍,敢拍这种叙事宏大的好莱坞科幻大片。
开婶说,现在中国有钱了不是也开始拍了吗?开叔说,这个还真不是有钱就能拍,敢拍的,你看日本,德国经济那么牛,怎么没出现过类似这样的科幻大片。
俄罗斯、法国印象中也没有。
日本的有名的科幻片就是奥特曼了,开叔也看过,和美国变形金刚比起来那是啥玩意,没法看。
讲真,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电影工业能力其实都可以拍科幻大片,但就是没拍起来。
开叔查了下资料,有几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这几个国家人口太少,市场太小,投资这类电影难以收回成本。
但开叔认为日本人口也不少,真的好可以走出国门,赚世界的钱。
第二种观点是日本和德国故意不拍这种片子,担心美国搞事,所以都低调隐忍,装孙子。
日本和德国都不是正常国家,被美国驻军,捏着睾丸呢。
开叔认为有点道理,主权不独立,再有钱也不硬气。
不过开叔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执果索因的嫌疑,而且解读点集中在政治及经济层面。
应该更深入挖掘一下,开叔认为这些国家为何没拍好莱坞似的科幻大片主要受文化影响力不足所限制。
《流浪地球》的文化生活思考作者:李嘉仪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6期摘要:2019年2月5日,一部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在海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与关注,凭借良好的口碑迅速走红,目前已突破45亿票房,稳登中国票房亚军,可谓“叫好又叫座”。
該电影讲述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一千座行星发动机,试图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思考。
关键词:文化作品;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通过与好莱坞科幻片对比,我们会发现,中西方在面对世界末日或灾难来临时会有不同的选择,好莱坞科幻片,比如《星际迷航》《星际穿越》《太空旅客》等,往往选择放弃地球,另寻生机;而《流浪地球》则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方式拯救地球。
中西方的不同选择折射出文化基因的差异,西方比较开放冒险,中国比较保守依赖。
而文化的差异是由经济政治的不同决定的。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研究过中西方文明: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待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半身插入土里。
由于西方是游牧文明,哪里水草肥美就游牧到哪里,思想上具有开放性,行为上具有冒险性、征服性,因此对“探索陌生的新世界,寻找未知的新文明”更为感兴趣;而中国是农耕文明,主要资源是土地,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方式,思想上具有依赖性,行为上具有稳定性、保守性,因此“对家园、团聚、土地的依恋”更为突出,进而提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方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流浪地球2》热映的文化解读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它展现的是“中国式英雄”开始拯救世界了。
“中国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方式与“美国式英雄”拯救世界的行动有着本质上不同的:首先,“中国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方式是“集体英雄主义”,是全球合作的“集体英雄”,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美国式英雄”是独狼式的,是一个人或是少数人在拯救全世界,与美国的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立场完全一致。
其次,“中国英雄主义”是带着地球去流浪,以拯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的是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与美国的“方舟”只是在拯救少数精英不同,普通民众在美国为首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中是无足轻重的。
所以我以为,《流浪地球2》的热映展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一些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西方文化关系的一个转变呢?我认为,说这是一个转变的标志,可能还不好说。
可这个现象却明确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关系转变的一个信号——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的现象似乎在发生着某种程度上的改变。
这一信号的出现背后有三个强有力的支撑: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已经是经济问总量的世界第二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文化的影响力提到提升。
二是,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智造已经开始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虽然要赶上美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在某些领域中国已经具备的“拯救”世界的能力,“流浪地球”系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些让的信服的技术,从而支撑了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影响力的扩展。
三是,中国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中国文化人的创新也较以前自信,于是就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创新作品,有了更有活力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得以提升。
我们期待,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创新进一步繁荣,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英雄”拯救世界。
我们的文化自信需要这些,我们的新时代文化也会由此而生,因此而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