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7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过⼏个值得⼤书特书的⼤时代。
对于知识分⼦来说,这样的⼤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世纪。
⼆⼗世纪短短的⼀百年间,其变化动荡的程度、周转复始的更替,⼏乎等于过去⼗个世纪。
在整个⼆⼗世纪中国,总共有六代知识分⼦。
以1949年作为中界,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代、五四⼀代、后五四⼀代和⼗七年⼀代、*⼀代和后*⼀代。
现将这六代知识分⼦作粗略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代:晚清⼀代最初出现在⼆⼗世纪中国舞台上的,是晚清⼀代知识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为代表。
他们⼤多出⽣于1865-1880年间,早年受过系统、良好的国学训练,有传统的功名,但为变法图强之故,已经⼗分重视西学的价值,但那些新知多是从东邻⽇本转⼿⽽来,常常显得⼀知半解。
从⾻⼦来说,这⼀代⼈的思想模式不外乎“中体西⽤”。
由于背负着⾃⾝千年之久的传统的重负,以及对西⽅焕然⼀新的⽂明本质的⼀⽆所知,晚清⼀代的知识分⼦在⼏不见光的⿊暗隧道之中艰难地爬⾏摸索,探求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存之道。
他们是思想的先⾏者、⾰命的先驱者。
但是,他们在社会变局之中的⾝份以及⾔⾏形成极⼤的冲突,“世纪末的悲哀”与“世纪初的迷茫”,使得他们⾎液⾥涌流着中华千年传统⽂化,笔底⼝中却充斥着外来⽂明的新思潮。
当晚清⼀代知识分⼦⾯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他们⼀⽅⾯寻求⽣命的价值及意义,⼀⽅⾯也竭尽知识分⼦“以天下为⼰任”的胸襟来关怀蜩螳的国是。
他们是跨世纪的⼀代,既是中国历最末⼀代⼠⼤夫,⼜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
▲第⼆代:五四⼀代1915年以后,新的⼀代知识分⼦崛起了。
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钊、梁漱溟、陈寅恪、周作⼈这代⼈,⼤多出⽣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第⼀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
之所以说第⼀代,是因为他们不再⾛学⽽优则仕的传统⼠⼤夫⽼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的独⽴职业,⽐如教授、报⼈、编辑、作家等等,⽽且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幼年也诵过四书五经,但基本是在不中不西、⼜中⼜西的洋学堂中得到的教育,后来⼜⼤都放洋⽇本或欧美留学,对西⽅⽂化有⽐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
梦想与责任:建国以来知识分子之心路历程2011年,是祖国六十二年华诞。
举国上下无不欢腾雀跃,以一种伟大的崇敬的国民心态,庆祝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国民心灵,具体而言,也就是我们”中国”的自我定位,回顾六十多年,我们中国人在走过从”站起来”到”崛起”历史阶段和心灵阶段后,下一步我们将进入一种怎样的实践历程中?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深刻思考并付诸于实践的伟大命题。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强大,为了国民的尊严与幸福,而呕心沥血、奔走呼号。
无论是”为帝王师”,或是”德先生”、”赛先生”,或是”臭老九”。
即便在当下新左派或自由主义者的论争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强国梦”也永久的是热烈的,并且不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与这个梦想相关的伟大实践中。
在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建国初,我们的在知识分子们怀有的是”集体梦想”;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极度压抑后的解放的年代,是”独立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90年代,”强国梦”在知识分子世俗生活的努力与挣扎中微妙地成长;然而当新世纪来临时,我们的富强梦想也得以基本实现时,”强国梦”被赋予了更多的崭新时代内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集体梦想”建国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正如诗人胡风说的”时间开始了”。
“回去,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大批的知识分子怀揣着这样的报国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地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
截止到19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归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
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而也正是这种民族悲情注定了那时的”强国梦”不在于个人的意义,而在于”一个集体梦想”。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永远会铭记住那些伟大的人和他们伟大的成绩,钱学森、邓稼先、”两弹一星”……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对祖国怀有”独立、统一、富强、民主”四个理想,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基本统一,富强就显得极为迫切。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
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形成新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
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
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历程及当代启示作者:李鹏杨帅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知识分子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从失误到调整,从调整到失误到最终改革趋于成熟。
回顾这一曲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知识分子认识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他们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保健等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和应用,是科学文化的载体。
同时他们与政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否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影响着国家政权的长治与久安和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
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一个曲折发展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建国初)正确认识初步形成阶段,1957-1976年(艰难探索)是失误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熟与新发展阶段。
梳理这一认识历程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政策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毛泽东向来重知识、重人才。
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参与与革命的成败有密切关系。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1949年建国初,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历经革命的知识分子。
这批知识分子因战争而成长成熟,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居于核心地位②旧社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如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医生、工程师、记者、教师等,他们构成了知识分子的主体;③建国前夕的大批在校及已毕业的青年学生。
中国共产党对不同的知识分子采取了相对应的政策。
如针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党待他们与党的领导骨干政策等同;针对以前属于地主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党待他们与待反动阶级政策等同;而对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党采取了既团结又限制、改造并举的政策。
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摘要】:士的消失和知识分子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
废除科举,只是切断了读书人的仕进之路,使政学分途,推广新学,现代学术教育体制的确立方才造就知识分子作为“专业人士”的本质内核。
其中,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寄居中心,也在推广新学,引导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转承作用,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主要诞生地。
1917年,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国人自办、也是国立女子高等教育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筹备改组,同样催生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女知识分子。
与其时男性读书人大多经由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不同,这一代女知识分子的产生则经历一个由困守“内闱”,被隔绝于学统和道统之外到摆脱个体发展的性别限制,接受新式学校的专业训练,成为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
本研究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程俊英、冯沅君和庐隐三位女知识分子为个案,以个人生活史的方式切入,综合运用生活史、心态史、口述史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一生主要教育经历和专业生活的考察,尤其是其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间关联的重点考究,力图揭示这一代女知识分子思想、知识和志趣变化的心路历程及其背后动因,探讨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学术转型与传承,催生知识分子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以及女性个体发展之间丰富复杂的纠葛关系。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如下:导论对研究缘起(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做出说明。
第一章阐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组高等师范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教育和校园生活,通过对清末官办女子教育发展历程的纵向引入、与同期北京大学——中国男子最高教育学府——的横向参照,将其置放于特定历史时空的脉络之中,并试图揭示早期教育中自相矛盾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悖论式的发展模式,为新的突破埋下伏笔。
第二章描述程俊英、冯沅君和庐隐三位女性早期的生活和教育经历,揭示远在官办女子教育正式启动之前,随着清末社会环境的变异和自古而来的多样的女教传统,三位女性已经试图突破主流观念强加于个体发展之上的性别限制,这一女性个体的觉醒直接促成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育的早期变革。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外国的侵略和列强的压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觉醒了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个阶段,一批有识之士积极探讨问题,呼吁发展国防科技,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
第二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7年南昌起义):在这个阶段,中国经历了从帝制时期到共和国时期的转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改革和现代化不仅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也是国家自强的根本途径。
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推进社会进步,反抗外国干涉。
第三阶段(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个阶段,中国走向了战争年代。
中国人民内部发生激烈的斗争,知识分子倍感焦虑。
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需要维护民族尊严,抵抗外国入侵,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是从对外来干涉和压迫的反感,到对国家现代化和自我发展的追求,到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历程。
无论是哪个时期,知识分子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史诗陈彦是戏曲现代戏的大家。
他从2002年至今,历经七载,数易其稿,终于把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表现当代知识分子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现新中国五十年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献身西部,为祖国西部的发展无怨无悔地辛勤耕耘的英雄史诗――《大树西迁》展示在观众面前。
毫不掩饰地说,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是一部展示当代知识分子成长心路历程的苍凉诗史,更是秦腔珊代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剧作以20世纪50年代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到本世纪初的2007年为背景,以表现三秦本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冲突融合作为契机。
以苏毅教授一家三代的前赴后继为中心事件,塑造了苏毅、孟冰茜、苏小枫、苏小眠、周长安、杏花、尹美兰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示了在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中,当代知识分子伴随着祖国的命运,在事业、家庭、爱情之间的艰难选择和无私奉献精神,展示了三秦沃土的宽广胸怀和质朴厚重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以祖国的需要为个人终生奋斗的理想目标,以造福人民为个人价值的终极体现,以及他们面对困惑不改初衷,虽九死兮犹未悔的执著信念,形象地歌颂了中国知识分子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理想人生的瑰丽画卷。
该剧叙写的五十年,是共和国命运发生巨变的五十年,也是主人公孟冰茜心理发生巨变的五十年。
孟冰茜无疑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
五十年间,她曾有过多次可以离开西安的机会,但却因为杨云峰爱和事业,直到退休后才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上海。
剧作以孟冰茜的走与留作为展开矛盾的上海情结,通过苏家祖孙三代人献身西部折射出孟冰茜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一个祖母在事业与亲情之间的痛苦煎熬。
而正是这个煎熬的过程,是她人格升华的过程,也是她_由对西安从厌恶到理解,最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古城的过程。
这个自幼生长环境优裕的上海小姐,为了事业和爱情,与丈夫一起舍弃了大上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到祖国的西部一古城西安。
初来乍到,她不习惯西安黄土漫天西风凛冽的干燥气候,更不习惯西部人的粗犷和待人接物的高喉咙大嗓子,甚至听不惯被称作秦人DNA的秦腔。
08秋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从阎真的《沧浪之水》看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年级 08秋姓名周丰收学号081050596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一、池大为 (1)二、丁小槐、晏之鹤 (4)三、刘跃进和胡一兵 (6)注释 (7)参考文献 (8)感谢语 (8)论文摘要:湖南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塑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转型时期的一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受特定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正在谈化,逐渐蜕变,本文从中选取了池大为、丁小槐、晏之鹤、刘跃进、胡一兵等五位典型代表进行剖析,以探求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关键词沧浪之水知识分子池大为坚守心路历程从阎真的《沧浪之水》看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朋友家随手翻阅了湖南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便被其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其行文的犀利笔触所深深吸引,随从朋友处借回反复阅读,在研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断冲击着我的大脑。
在《沧浪之水》这部小说中,阎真成功塑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转型时期的一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比如,池大为、丁小槐、刘跃进、胡一兵、晏之鹤、许小曼等等。
他(她)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展现在人生舞台上,他们虽然同为历史转轨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他们在权力或金钱方面各有其觉醒,在这种觉醒中,他们逐渐放弃了传统操守,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毁,在这种觉醒中,让人感觉到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失落,整部小说读来毫无愉悦之感,影印在读者心底的却是深深的压抑与思考,现从原文中择取几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代表,来探讨一下他们的心路历程。
一、池大为1、坚守本文主人公池大为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历史原因,其文亲池永昶一生坎坷,但却为人正直一身清白,池大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力争做一个好人,特别是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池大为从这本书里,从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等十二人的画像及简评上更深刻领悟到父亲一生所追求的人格与信仰的根源,特别是池大为看到父亲的自画像,以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后,更加坚定以父亲为榜样,不做“猪人”的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说“别人愿意用世俗的方式体验世界,那是他们可怜选择,我决不会走上那条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