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65.28 KB
- 文档页数:3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3期
学校文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刘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l摘要J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部门、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学校文化的概念、
结构、类型、维度与评价及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各研究的优缺 点,以求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l关键词I学校文化;文化结构;文化类型;文化维度 I中图分类号J G640 I文献标识码J A I文章编号J 1671—5918(2010)03-001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3.009 【本刊网址l http://www.hbxb.net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内涵、本质及特色所在。对一所学校来
说,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朝夕之功,即使引进外来文化,也不可能
照样复制而只能是在实践中加以内化或“本土化”。健康、积
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长久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发展推动
力的源泉,是优质学校重要的生命根基。正因为学校文化的重
要性和特殊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
花齐放,学者的观点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一、学校文化概念的研究
对学校文化概念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在
国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Waller),早在
1932年就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到过学校文化,并
将学校文化称之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随后学者们又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有的认为学校文化
是“意义之网”、“意义体系”,有的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
众说纷纭。目前,在人类学家克里福特・爵兹(ClifordGeertz)
的文化观基础之上形成了几种有代表的学校文化观: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即“学校群体成员的做事方
式”,以大卫・斯图瓦德(Davie Stewart)为代表。他认为学校
文化即我们这里的人做事的方式,描述了学校成员一般所认同
的价值和信念。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国外学者布赖克和德里斯
科尔(Bryk&Driscoil)以及约翰・塞菲尔和玛修・金(John
Saphier&Mathew King)。
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即由信仰、价值和传统组成的
“内在实体”。在这个实体中,文化就像一个显示屏,展示着事
情的整个面貌和全部过程,或者是用来观察世界的长镜头。以
鲍尔・E・赫克曼(Paul E Heckman)以及特里・迪尔(Terry
Dea1)和肯特・彼德森(Kent Peterson)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
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以班克斯(Banks)为代表。他提出学
校是一个拥有自己文化的社会系统。学校文化是由“制度和标
准、社会结构、归因陈述、价值和目标”等组成。在此基础上,
加里?菲利普斯(Gray Phillips)提出学校文化就是“表征一个学
校的信仰、态度和行为”。
第四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即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归属感
和团队意识,以瓦格勒(Wagner)为代表。他把学校文化定义为
校内外共享的经验(惯例和礼仪)、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第五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
和融合,以理查森(Richardson)为代表。他认为,学校文化“就
是许多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是对‘什么是最重要’的
一致性意见;是群体的期望,而不只是个体的期望;是每一个人
做事的方式。”
从国外这几种不同的学校文化观的分析中,我们足以看出
学校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全面,几乎涵盖了学校师生的各个层
面,这与文化的界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尽管每一种观点对于
学校文化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他们都
是着眼于学校文化作为一个集体,而较少关注物质层面的东
西。就文化的生成而言,物质层面的影响与精神层面的影响二
者相辅相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那么,对于学校文化的定义以及学校文化对物质层面和精神层
面的影响的衡量,国内学者的研究又如何呢?
在国内,就目前来讲,对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也是见仁见
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
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这一定义开启了我国研究学校文化的
先河。 石鸥指出,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
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环境
资源条件,更包括学校成员群体的学校意识、学校精神以及学
校的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7】。这一概念从
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界定了学校文化。
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马云鹏与谢翌在其论文中,用图表生动直观的揭示了学校
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动态性(见表一)。 与外国学者专注于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有所不同,国内学
者对于学校文化的定义,更注重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予
以关注。在具体的研究中,又突破了把学校文化建设看作是一
种外在的物质或个体行为的物质层面,深入探讨学校群体所认
同的、必须传播的和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体系。而
对这些概念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正如萨林斯(Sahlins,M.)所言,在学校文化研究过程
作者简介:刘芳(1982一),女,湖南新化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评价。
l6 第23卷第3期
2010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1.23.NO.3
Jun.2010
中,文化概念的界定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社会
的文化现实,在事实中考察文化。让我们的研究对象走到前
台,不是从已有的各种学校文化定义的研究成果出发,而是直
面自身所处的组织现实,体会组织活动事实中的文化内涵,进
而寻求或建构能够用来推动组织活动的文化动力,即在学校事
实中去体味学校文化。
基本成分 具体内容 主要特点 1.散事方式(待客方式l学校成员内部的互动 方式:与上级部门互动方式;处理翘最的自动化 行为); 2.学校圈蘑、标语等 显性成分 3.学校建筑与布置; 可观察和测量的 4.典札与仪式t 5.榜样与故事; 6.学投毒I度与规范(包括课堂规则); 7.诹堂教学行为. 灰色地带 学校传统 半显半雅的 1.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与信念; 2.学校成员行为和价值祝的前提和假设.它往 需要长期的共同 瞻性成分 往比价值跨藏得更深,需要作更细致和深入的挖 生活方可把捉 掘: 3.制度化行为的动机。 ‘ 表一学校文化的冰山结构表
二、学校文化结构的研究
在学校文化结构领域,常见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化整为
零”、理性架构的方式来进行。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
的分法:
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分,学校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亚文化
类型,包括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
从学校文化的表现性来分,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从表现形式上分,分为主流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
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五种表现形式。
此外,有学者把学校文化比喻为三个同心圆:一是表层的
实体文化;二是中间层的制度文化;三是内层的观念文化[14】。
研究者用结构的方法来研究学校文化,固然便于我们清晰
的研究各个要素,掌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作为学校文化
的一个个“全息点”,学校文化要素又彼此依存,并以自己的方
式向我们诠释着学校文化主线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嬗变。因
此,学校文化诸要素也只有在这根主线的背景之下才有意义,
才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在学校文化研究过程中,如果只是出
于研究方便使然,给予学校文化诸要素以过多关注的目光,而
忽略对学校文化整体的质朴感,忽略学校文化各要素之间在具
体、复杂的学校背景下的互动而产生的不同结果这一事实,研
究结果可能就会给人一种失真感。
三、学校文化类型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文化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比
较典型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罗蒂分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的角度,罗蒂(Lortie)将
学校文化现状描述为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保守主义取向的文
化和现实主义取向的文化等三种类型(Lortie,1975)。
哈格里夫斯分类:从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关系的角度出
发,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将学校文化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离
散性文化;二是巴尔干式文化(被强行分裂的文化):三是强迫
性合作文化;四是自愿合作文化。(Hargreaves,1991)。
奥德利奇和玛斯登分类:从教师的不同取向和不同的角色
定的角度出发,奥德利奇和玛斯登(Aldrich&Marsden)将学校
文化分为两种类型:官僚文化和专业文化。 彼德森分类:从学校文化功能的角度出发,彼德森将学校
文化分为积极的学校文化和消极的学校文化(Peterson,2002)。
斯坦霍夫和欧文斯分类: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出发,斯坦霍
夫和欧文斯(Lunengurg,F.C.&Ornstein,A.C)将学校文化分为
四种:家庭文化、机器文化、表演文化、恐怖场所文化。(Lunen-
gurg,EC.&Omstein,A.C,2000)。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文化类型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尽管成果众多,但分类本身属于一种静态的描述,仅揭示
了学校文化的表层,对于学校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却并无揭
示。而且,在实际的学校生活实践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类型大多情况下是很模糊的,有时很难准确地与某
种类型“对号入座”。
四、学校文化维度与评价的研究
(一)学校文化维度的研究 国外对学校文化的描述基本上是从以下七个角度展开的:
教育教学的信念和目标;学习机会的多寡;对待教师敢于试验
新方法的态度;对教师专业支持和帮助的程度;合作还是个人
主义的教师关系;分权情况:学校成员的自主程度与效能感等。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学者都把合作文化作为学校
文化的理想目标,亨利和玛格丽特(Henry Jay Beckc ̄Margaret
M.Rie1)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从五个维度描述理想的学校文
化:目标一致;学习机会:对教师成就进行公开认可;教师伙伴
之间互相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友好相助;教师感觉到处于
不断自学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合作性集体之中。
(二)学校文化评价的研究
以琼・理查逊(Joan Richardson)、约・莎菲尔和玛修・金
(JohnSaphier&MathewKing)等学者为代表,总结了健康的学
校文化评价的标准:权利分享;鼓励试验;拥有较高的期望;建
立了充满“信任”与“信心”的同事关系;切实的支持;试图形成
共同的知识基础;彼此欣赏和赞同;相互关心、庆祝成功、富有
幽默感的人际氛围;共同参与;重要的事情优先;具有良好的传
统;学校成员之间能开诚布公的交流。
总的来说,用维度、标准等方法去评价学校文化,虽然可以
突出学校文化的内部表现形式,但却忽视了学校文化内部个体
之间的关系。
五、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研究
基于将学校文化看成单个独立系统研究方法的不足,有学
者提出了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理论。
所谓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相
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有序的文化生存发展环境。“生
态”理论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内在
原因和基本内涵:学校文化是既开放又封闭的整体:学校文化
内部具有多样的文化类型;学校文化内部多样文化类型之间具
有有机的联系。 在此基础之上,有的学者又进一步从学校文化的结构性功
能原理和生命特性揭示了学校文化的生态本性,并认为学校文
化生态就是学校文化的“场”,意指学校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
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学校文
化结构,它在本质上规定并表征着师生的生存方式及其相互关
联。
但是,以上的这些研究尽管强调了文化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联系,以及文化之间的共生性,而且强调了(下转第l9页)
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