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美国经济学家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及工人工资的增加揭示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学科中确立了一门新的经济与教育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并在过去40年中引起经济学界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的兴趣也推动不同学科重新诠释教育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寇恩和安帝斯(Cohn Addison)发现上百个分析发达国家正规教育的收益率的研究都报告了正相关的结果因此学者们和政界对增加正规教育的投资持积极态度;但对成人教育培训的报告并无规律可循。在发展中国家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回报率所作的数据分析结果却各不相同。学者们试图说明教育投资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形态下对发展的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这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也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探索。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被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人力资本也是决定各个社会群体和各个国家经济分化程度的一项重要因素。正规教育一直是很多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大量的资源都开支在正规教育上。一般来说没有人怀疑国家应当对所有的人口提供充足的基础教育但国际学术界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及其效益还有教育发展的作用见解有异。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教育经济学是在有上百年资本主义历史的美国

出现的其理论以新古典(neo-classic)经济学的理念为基础即:通过教育获取的知识和观念将为个人带来经济收益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当然前提是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上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是理性的。因而自由的理性人为提高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境况(ma_imize their well- being)将不断地积累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就像人们希望增加有利息收入的银行存款一样。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尝试用这样一种经济资本的市场操作理念去研究人力资本并运用随之产生的收益率研究方法去观察现实社会中教育扩展所带来的效果和收益。他们发现实际的结果不如理论预言的那么完美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学者们发现的问题及对教育功能的不同诠释:1.从宏观角度看市场形态对教育作用的扭曲;2.从微观角度看利用教育提供生产率的条件;3.从动态社会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4.发展人力资本的方式。最后我还将讨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市场形态对教育作用的扭曲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个人会有更高的生产能力。然而对教育如何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下面是从宏观理念出发对教育作用的一些讨论。斯宾塞(Spence)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文凭提供工人可能达到的生产效率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教育的人培训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学历只是市场上的一个信号。塞罗(Thurow)则更明确地认定生产效率只是工作过程本身具有的特征;雇主挑选教育程度高的人只是因为他们

的培训成本要低些可能对工作特征会熟悉得快些。社会学家鲍尔斯和金蒂斯(Bowles Gintis)则持更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工人从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并不是影响收入和劳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教育培养工人的性格以便于雇主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控制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例如:工资)只是对工人性格的偿付。卡诺依和莱文(Carnoy & Levin)对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不断复制着既有的社会关系。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从教育体系中获得的知识并不相同他们将回到父母原来的社会阶层中这意味着教育并没有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提高公平性。另外劳动市场上的价值观会扭曲教育的作用。福斯特(Foster)和其他学者首先对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膨胀的教育发展模式提出质疑。例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失业率并不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失业率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并不在本行业就业。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次等教育民众普遍认为普通基础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学生单纯追求文凭;具有学术倾向的普通中学被视为通向城市白领阶层劳动力市场的道路。另外农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就业困难而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和妇女。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优质人力资源。经济市场的特征也会扭曲教育的预期作用。我和刘泽云的研究发现同等学历的职工在中国东部的劳动力市场上所获得的工资收入是中部劳动力市场的1.6倍是西部劳动

力市场的2倍;在东部市场上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工人的价格高出西部市场上具有大学程度的工人的价格。国家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政策以及非统一的市场造成了对同等劳动力不同的偿付价格。钟宇平综合对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发现收益率高低参半无一定论。布拉格(Blaug)和布朗(Brown)等人认为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拉大了人口收入分布的差距并加剧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劳动力市场仅需要有一技之长和初等教育文凭的工人而教育系统却不断供给接受过度教育的劳动力。寇恩和爱蒂森(Cohn Addison)综合对发达国家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发现虽然正规教育的收益率大都是正相关的但提供给青年人的技术教育却不一定正相关。在香港影响职业教育毕业生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是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新兴行业的收益率要高过发展缓慢的行业——而非教育的专业是否对口。上面对教育本质、劳动市场的价值观和特征的讨论说明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是可以理解的。在每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时并存着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其他不同的经济领域。国家经济政策在考虑不同经济领域的发展时有轻重缓急之分于是在不同行业之间造成就业需求差异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学者就此提出中国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二元政治与二元经济的问题。在这种分割的市场中接受全国统一教育的农村和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是取得高收益率的最理想方式;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所在的市场区域优势。缺乏

可支配资源的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当然无力对同等劳动力支付同等的价格。另外统一的正规教育和技术培训总是难以适应不同经济领域的人力需求。大规模的、统一的教育扩展并不一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带来就业困难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我们后面的研究就说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企业劳动力最年轻的年龄组中占50%以上他们的培训投资比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但工作效能不比普通高中生好。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与经济效益的关联性并没有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所预期的那样肯定社会和经济的不同因素对教育的效益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二、利用教育提高生产率的条件除了宏观的市场和社会的因素外人力资本必须通过生产过程发挥作用也是生产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莱文(Levin)在《利用教育和科技提高生产力》一文中指出生产的组织方式诸如职工的自主权、决策参与、生产责任制、生产信息获取都影响职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应用知识和发挥能力。这里我们看看一些实证的研究。曾满超1984年对美国电讯公司AT T的生产能力进行的估算就是对生产管理层如何影响或者利用人力资本的一个最有力的分析。他发现在这样一个年产570亿元的大公司里1981年有8%的亏损是由于职工教育水平高过工作要求而造成的。如果职工是高学历低就业个人技术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便滋生消极情绪和对工作的不满乃至生产怠工、旷工和辞工率频增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工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工作对学历的要求相当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会提高他们的敬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