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杀菌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当中。食品保鲜加工的目的之一是延长其保质期。食品变质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等造成伤害。所以杀菌成为食品加工中的必需工序。总之,杀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一个重要操作单元,杀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品质,关乎人类生存和健康。本文介绍了传统的杀菌技术和新型的一些杀菌技术,包括热杀菌非热杀菌技术,以及其原理和应用。

关键词:杀菌技术;传统杀菌;新型杀菌;热杀菌;非热杀菌;原理应用

Abstract: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e them. One of the purposes of food preservation is to extend its shelf life. Food spoilage can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harm the health of consumers. Sterilization becomes a necessary step in food processing. In short, the sterilization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food processing unit, the sterilization effect of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food, about human survival and health.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some of the new steril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non-thermal sterilization heat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i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Keywords: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traditional sterilization; new sterilization; heat sterilization; non-thermal sterilization; principle application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及HCCP的引入[1],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杀菌技术越来越重要,要求杀菌前后,对食品的安全及色、香、味尽可能得小。因而对杀菌技术得要求越来越严格。

杀菌技术通常分为:热杀菌和非热杀菌。热杀菌又可大致分为:新型热杀菌和传统热杀菌技术;非热杀菌亦可分为:化学杀菌和物理杀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杀菌技术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1热杀菌技术

加热杀菌是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方法,以热水、火、水蒸气等作为加热源对食品进行直接或间接加热。制造者把食品中最耐热的微生物的热特性值及加热进程曲线作为杀菌条件。1.1传统热杀菌技术

传统热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已被广泛应用,它能够杀死各种微生物,而且杀菌程度可以准确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杀菌方式。[2]本质是依靠燃烧燃料或电阻加热在食品外部提供热能,通过传导和对流将热能转移到食品内部,从而达到杀菌和钝化酶的目的。

其优点是可准确控制温度,其缺点是影响食品的色泽、风味、营养等。

1.1.1巴氏杀菌

巴氏杀菌指能够杀死食品中几乎所有的病原菌的热处理强度。热处理程度视目标产品中对象菌的耐热性而定[2]。巴氏杀菌的对象一般为:原乳、特浓豆奶、啤酒,果汁、罐装蟹肉等。

总β- 乳球蛋白变性率和糠氨酸含量是国际奶业普遍用来评估奶和奶制品品质的2个重要指标,与其他灭菌方式比较,巴氏杀菌乳中这 2 个指标均为最低。巴氏杀菌乳在冷藏条件下(≤10 ℃)货架期一般为10 d,其风味、营养价值和其他性质与新鲜原料乳差异很小。

1.1.2灭菌

灭菌指能够杀死食品中包括芽孢在内的几乎全部微生物的热处理强度。灭菌处理的强度比巴氏杀菌高。它的优点是:杀死包括芽孢的微生物,灭活全部活性酶。但其缺点是:维生素含量降低,乳蛋白变化,产生美拉德反应或者赖氨酸含量降低。

1.2新型热杀菌技术

在热力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程度限制在最小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地杀死存在于食品物料中的有害微生物,达到产品指标的要求。

新型热杀菌技术的优点:节能,高效,安全,经济,保持原有色香味。其主要包括:超高温杀菌、微波杀菌、欧姆杀菌。

1.1.3超高温杀菌

超高温杀菌指加热温度为135~150 ℃,加热时间为2~8 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这一杀菌条件相对低酸性食品常规杀菌中采用的 100~135 ℃高出 20~40 ℃,因此称为超高温杀菌。大量实验表明,微生物对高温的敏感性远大于多数食品成分对高温的敏感性,故 UHT 能在很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微生物,并较好地保持食品应有的品质,大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乳品、饮料和发酵等行业。要达到杀菌要求,同时食品不受到热损害,其技术关键是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最常用的换热设备是板式换热器。按照物料与加热介质直接接触与否,UHT 过程可分为间接式加热法和直接混合式加热法。经过 UHT 的食品达到了商业灭菌要求,必须采用无菌包装以防止在后续的包装、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但通常的 UHT 设备只适用于不含颗粒的物料或所含颗粒的粒度小于 1 cm 物料的加热杀菌。对颗粒度大于 1 cm 的物料,目前可用微波杀菌和欧姆杀菌来实现。微生物对高温的敏感性大于食品成分。超高温杀菌技术的关键: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利用板式换热器。

王晶峰等[3]人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橙汁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进行了优化,灭菌工艺为 135 ℃(408 K),13 s,且在该条件下单位橙汁的灭菌机械能耗最低。

1.1.4微波杀菌

微波是指频率为 300 MHz~300 GHz,即波长为1 m~1 mm 的超高频电磁波。微波杀菌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结果。一方面微波穿透介质,极性分子受交变电场作用而取向运动,摩擦生热,产生热效应。另一方面生物体与微波作用会产生复杂的生物效应,即非热效应,如

微波电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电子分布,使其通透性改变;引起蛋白质变性;改变生理生化反应的活化能;诱发各种离子基团,使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发生改变;导致 DNA 和 RNA结构中氢键的松弛、断裂和重新组合,诱发一些基因突变,中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4]。微波加热设备主要由直流电源、磁控管、加热器、控制器和冷却系统组成,可应用于肉制品、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奶制品、农作物、布丁和面包等一系列产品。戚彪等人[5]对卤猪肝的杀菌方式比较发现,在表面温度达到 70 ℃时,微波杀菌的效果与高温杀菌接近,但品质变化较小。

1.1.5欧姆杀菌

欧姆杀菌是利用电极,将电流直接导入食品,由食品本身介电性质所产生的热量达到直接杀菌的目的。欧姆杀菌技术适于处理黏度较高的液体物料,并可以含有一些颗粒的物料,如肉汤、布丁的商业化无菌处理。采用欧姆加热,使颗粒的加热速率与液体的加热速率相接近成为可能,并可获得比常规方法更快的颗粒加热速率(1~2 ℃/s),因而可缩短加工时间,得到高品质产品。欧姆杀菌装置系统主要由泵、柱式欧姆加热器、保温管、控制仪表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柱式欧姆加热器。加热高酸制品时,反压维持在0.2 MPa,杀菌温度达 90~95 ℃,加热低酸食品时反压维持在 0.4 MPa,杀菌温度达 120~140 ℃。实验室研究用的欧姆加热器为 5 k W,50 kg/h。目前,英国APV Baker 公司已制造出工业化模的欧姆加热设备,可使高温瞬时技术应用于含颗粒(粒径高达25 mm)食品的加工。

2非热杀菌技术

非热杀菌技术是指采用非加热的方法杀灭食品中有害和致病的微生物,使杀菌对象达到特定杀菌程度要求的杀菌技术。食品的非热杀菌主要包括物理杀菌和化学杀菌,物理杀菌包括辐照杀菌、高静压杀菌、脉冲电场杀菌、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超声波杀菌、紫外线杀菌、脉冲光杀菌、脉冲 X 射线杀菌等,化学杀菌包括臭氧杀菌、生物防腐剂等。这里介绍在食品工业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 5 种新技术。

2.1化学杀菌

化学杀菌法是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死的方法。

2.1.1臭氧杀菌

臭氧具广谱抗菌特性,对细菌营养细胞、芽孢、病毒、真菌均有高效杀灭作用。2001 年FDA 将臭氧列入可直接与食品接触的添加剂范围,这是臭氧杀菌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在食品原料清洗、果蔬保鲜和畜产品加工中应用越来越多。

臭氧的作用机理是首先作用于细胞膜,使膜构成成分受损伤而导致新陈代谢障碍,臭氧继续渗透穿过膜而破坏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细胞溶解、死亡;同时,臭氧还能使细胞活动所必要的酶失去活性,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臭氧杀菌时除可直接利用臭氧气体对物质进行处理外,还可将其溶解于水,形成臭氧水进行杀菌。臭氧水杀菌作用有些不同,其氧化反应有 2 种,微生物菌体既与溶解于水中的臭氧直接反应,又与臭

氧分解生成的羟基间接反应,由于羟基为极具氧化性的氧化剂,因此臭氧水的杀菌速度极快[6]。

2.1.2生物防腐剂

生物防腐剂指从生物体通过生物培养、提取和分离技术获得的,具有抑制和杀灭微生物作用的一类高效防腐剂。食品的营养丰富,极易受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为了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来保藏食品,如盐渍、罐藏、冷藏等。但在一定条件下,配合使用防腐剂作为保藏的辅助手段对防止食品的腐败有显著的效果,因此防腐剂依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

2.2物理杀菌

是指利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1.3辐照杀菌

辐照杀菌是指利用电磁射线、加速电子照射被杀菌的物料从而杀死微生物的一种杀菌技术。用于杀菌的辐照可分为电离辐照(如γ射线、加速电子)与非电离辐照(如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食品辐照杀菌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及所需的剂量,可分为辐照耐贮杀菌、辐照巴氏杀菌和辐照阿氏杀菌。相对于其他杀菌技术,辐照杀菌有着自己的优越性。适宜的剂量下,物料的温度在辐照处理过程中升高很小;辐照均匀、快速、易控制;物料也在有包装的情况下进行杀菌;辐照处理后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同时它也有弱点,如需要专门的辐射源,设备投资大;射线对人体有影响,因此需要十分注意操作人员的防护措施;辐照的灭酶效果不好等。王娟娟等人[7]使用60Co- γ射线辐照来延长蛋糕的保质期,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微生物的存活率减小。蛋糕经 1 k Gy 剂量辐照,可杀死100%的霉菌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也降低至 5.6%,常温下贮存 90 d 后,蛋糕未产生任何霉变现象,且1~3 k Gy 剂量辐照不会改变蛋糕的感官品质。

2.2.2高静压杀菌

高静压杀菌技术(High hydrostatic pressue process-ing,HHP)是将 100~1 000 MPa 的静态液体压力施加于液态或固态食品、生物制品等物料上并保持几秒钟到几十分钟,起到杀菌、破坏酶及改善物料结构和特性的作用。

高静压杀菌具有一些优点:①它能在常温或常温附近的温度下达到杀菌灭酶的作用,而且其对大分子的修饰使得它可能对制品的质构等品质因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②HHP 过程的传压速度快、均匀,只要制品本身不具备很大的压缩性,不会影响制品的外观形态。高静压杀菌效果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生长期培养条件、压力大小和加压时间、施压方式、处理温度、p H 值、介质成分及水分活度等。目前,HHP 在果蔬制品、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酒类的杀菌上都有应用。王寅等人[8]采用HHP 处理蓝莓汁,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杀菌效果显著,400 MPa 处理 10 min 已无菌落检出;且高压处理对蓝莓汁色泽、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较小,蓝莓汁中的花青素和 VC 含量在高压处理后保留率达 90%

以上,而总酸和总酚含量略有下降。尹林清等人[9]发现超高压处理对保持果蔬的质构、色泽等理化指标比热烫好,有望用超高压技术代替热烫来进行果蔬的处理和生产。

2.1.4高压脉冲电场杀菌

高电压(15~100 kV/cm)脉冲作用于电极间的食品,常温下进行,作用时间短(<1 s ),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的一种新型杀菌技术。原理:跨电膜理论、介电破坏理论、电穿孔理论和空穴理论。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利用高电压脉冲作用于物料,食品中微生物的细胞膜在强电场作用下被电击穿,产生不可修复的穿孔或破裂,使细胞组织受损,导致微生物失活[10]。高压脉冲电场杀菌的处理过程在室温、低于室温或稍微高于室温的条件下进行,由于作用时间非常短( 小于 1 s) ,物料的温度仍在常温范围内,非常适合热敏性的食品杀菌,目前主要用于液态食品物料的巴氏杀菌[11]。脉冲电场能有效杀灭细菌,但不会同时杀灭孢子,常适合脉冲电场技术[12]。电场强度、脉冲特性、处理时间、温度、果蔬汁和微生物的种类等,均可影响脉冲电场对果汁的杀菌效果[13]。

2.1.5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

高密度 CO2 杀菌技术是指在 100MPa 以下压力、在常温或较低的温度下,通过酸化(化学作用)、胀破力(机械作用)和其他未知原理的作用杀死微生物,同时使食品中的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变性达到灭菌保鲜目的。同样食品的天然味道、风味和营养价值不受或很少受影响、低能耗、无毒素产生的一种加工方法。

既能有效杀灭食品中微生物,保证食品贮藏安全,又能最好保证食品中原有营养和天然风味特色的食品保鲜加工替代技术,成为食品工业科技的前沿和重大课题。“冷杀菌”技术成为替代首选。由于热力杀菌存在难以克服弊端以及食品保鲜加工的迫切需要,“冷杀菌”( 又称非热杀菌) 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高密度 CO2杀菌,加工产品的品质优良,为典型的“冷杀菌”。高密度CO2 有效杀菌压力在 3MPa 至 70MPa。此外,成本低、节约能源、安全无毒、节省空间、连续生产、无噪音等优点鲜明。高密度 CO2 杀菌设备成本低,工业化投资成本大大降低。技术成熟后,将是最有希望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 " 冷杀菌 " 技术[14]。

2.2.6紫外线杀菌

紫外线照射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非热杀菌方法,对于紫外线的杀菌机理一般认为其杀菌作用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核酸,导致其破坏,同时对蛋白质、酶也有一定的作用[15]。紫外线波长范围是从 100 ~ 400 nm,其中只有 200 ~ 280nm 段为杀菌范围,具有杀菌能力,波长为 253. 7 nm 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最强。因紫外线穿透力弱,适用于对空气、水、薄层流体制品及包装容器表面的杀菌。紫外线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时间有所不同。照射时间为 6 min 时紫外线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为 100% ; 照射时间为 12 min 时,对微球菌的杀灭率达到100% ; 照射时间为 16 min 时,对芽孢杆菌一类高抗性的细菌杀灭率达 100%[16]。近年来,随着强力紫外线灯的开发,紫外线杀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肉制品工业、鲜切蔬菜保鲜方面亦有广泛应用[15]。

2.2.7超高压杀菌

超高压技术(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 HHP)是将食品物料放入液体介质(如水、甘油等)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压(一般在 100~1000MPa 范围内)处理适宜时间。超高压只作用于对生物大分子立体结构有贡献的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非共价键,使基本物性变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杀菌功效,而食品物料的风味及营养基本不受影响。

3总结与展望

现阶段的杀菌技术仍然不够完善,热杀菌,像高温高压杀菌的作用条件太强烈,可能会损坏食品的色泽感官及营养成分等;冷杀菌技术作用条件温和,可以极大程度得保持食品的风味营养等,但是在国内的技术仍不够完善,应用还不够广泛。

有关食品的杀菌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它必将对新型食品的开发、加工、保藏起重要作用。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工业中的杀菌技术会越来越先进,今后食品的杀菌技术会向综合化、环保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小娥, 方旭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62-65.

[2] 李梦颖, 李建科, 何晓叶, 赵伟,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3, 109-113.

[3] 王金锋, 谢晶, 汤毅, 王永红, 陶乐仁, 食品科学 2012, 30-34.

[4] 徐玉娟, 温靖, 肖更生, 吴继军, 陈于陇, 余元善, 唐道邦, 潘思轶, 食品科学

2012, 71-74.

[5] 戚彪, 曲超, 成晓瑜, 陈文华, 张顺亮, 谢蜀杨, 王红卫, 食品科学2013, 69-72.

[6] 杨家蕾, 董全, 食品工业科技2009, 353-355+359.

[7] 王娟娟, 王允, 商飞飞, 董威杰, 许渤, 食品科技2013, 96-99.

[8] 王寅, 陶晓赟, 陈健, 张师, 李路宁, 孙爱东, 食品工业科技2013, 49-51+57.

[9] 尹林清, 李汴生,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 173-176.

[10] 林向阳, 阮榕生, 白松, 何承云, 朱榕璧, 张锦胜, 饶平凡,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9-12.

[11] 唐佳妮, 张爱萍, 孟瑞锋, 刘东红, 食品工业科技2010, 393-398.

[12] 赵彩萍, 许秀举,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 118-119.

[13] 陈冬梅, 李铭, 林娟,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91-95.

[14] 曾庆梅, 周先汉, 杨毅, 司文攻, 李志强, 刘坤, 高媛, 食品科学2010, 251-257.

[15] 白露露, 胡文忠, 刘程惠, 何煜波, 刘易伟, 食品工业科技2013, 362-365.

[16] 林向阳, 阮榕生, 白松, 朱榕璧, 刘玉环, 饶平凡,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13-16.

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2016年12月28日

微波药丸杀菌的原理及其特点

浅谈药丸微波干燥杀菌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地点:微朗科技微波实验室 单位:株洲市微朗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3-04-10 声明:本研究成果归株洲市微朗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仿冒必究. 药丸微波干燥杀菌机原理:微波杀菌是微波加热技术功能的延伸,表现为微波与生物体及其组成的基本单元——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后,生物体的细胞生理活动变化和反应,与巴氏加热杀菌法比较,药丸微波设备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微波杀菌是一种物理杀菌方法,它不需要添加化学防腐剂就能够杀灭细菌、霉菌和虫卵,以及病毒等有害人体的微生物,它在杀灭有害微生物过程中,不会对食品残留毒性或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安全无害。也不会改变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二、在同样杀菌温度下,所需杀菌时间短,不需要预热。如大肠杆菌杀灭时间约30S。在相同杀菌条件下,菌致死的温度比较低,且杀菌效果极为显著。 三、能同时对被杀菌物料表里实施整体杀菌,极大地缩短杀菌周期,并保证杀菌一致性。 四、由于物料各部位杀菌的同时性,杀菌时间短,能避免因长时间的加热影响食品品质,特别是对不宜在较高温度或较长加热时间情况下进行杀菌的食品。例如:易挥发香辛成分的姜粉、含水分较多的鲜嫩海蛰等。对于既要保持色泽、香味和口感不变等质量要求又需杀菌的物料,使用微波杀菌可取得最佳效果。 五、微波杀菌可分为包装后杀菌和包装前杀菌。包装容器不能用金属质地的,需用介质材料,一般用塑料软包装或玻璃,工程塑料质地容器为宜。为防止在微波杀菌过程中涨袋,设备可

在工作仓内施加压力采用反压杀菌工艺,可防止涨袋损失。 微波杀菌干燥设备可对已包装、未包装的不同物品进行灭菌加工处理可用于:●粮食制品类:面包、月饼、面条、豆腐、豆腐干等。●蔬菜类:泡菜、竹笋、香菇类等。●水果类:荔枝、龙眼等。●奶制品、调味品、香精香料、方便面汤料、火锅调料及各种液体等均可杀菌加工。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目录 1. 目的 (1)

2. 定义 (1) 3. 范围 (1) 4. 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 (1) 4.1 过滤工艺的设计 (1) 4.2过滤系统的设计 (3) 5. 除菌过滤验证 (4) 5.1 除菌过滤验证概述 (4) 5.2 细菌截留试验 (5) 5.3 可提取物和浸出物 (6) 5.4 化学兼容性 (8) 5.5 吸附 (8) 5.6 基于产品完整性试验 (9) 5.7 再验证 (9) 5.8 气体过滤器验证 (10) 5.9 一次性过滤系统验证 (10) 6. 除菌过滤器、系统的使用 (10) 6.1 使用 (10) 6.2 灭菌 (12) 6.3 完整性测试 (13) 6.4 重复使用 (16) 6.5 气体过滤器特殊考虑因素 (16) 6.6 一次性过滤系统 (17) 7. 减菌过滤工艺 (18) 8. 术语解释 (19) 9. 参考文献 (22)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征求意见稿) 1.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定义 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 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 4.1 过滤工艺的设计 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微米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臭氧用量可增至3-6 mg/L 。对污水处理,污水中使用的臭氧浓度为100-200 mg/L ,作用3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可杀灭或破坏其中所有微生物及其毒素,并能改善水质。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2、消毒空气:对密空间的空气用5-10 mg/ m3浓度的臭氧作用30分钟。 九、注意事项:由于臭氧为强氧化剂,对物品损害较大,很少用作熏蒸消毒,规定大气中允许0.2 mg/ m3,故消毒宜在无人条件下进行。 十、含量测定:在500ml 锥形带塞玻璃瓶中,加入350ml 蒸馏水和20ml20%KI 溶液,在排气管分流取臭氧气2L 通入锥形瓶,再滴5ml 浓度为3mol/L 的H2S O 4溶液,静置5分钟后用0.1000mol/L 的Na2S 2O 3滴定,反应至浅黄色时加1ml0.5%的淀粉指示剂,滴定至无色,计算消耗的量,每毫升mol/l 的Na2S 2O 3溶液相当于48.00mg 的O 3。 O 3浓度(毫克/升)=M×V×48×1000/2×2×100=12MV 式中:M=克分子浓度,应标定小数点后四位;V=消耗毫升数。 当O 3浓度较高时,可以取1升臭氧化气,则计算公式为O 3浓度(毫克/升)=24MV 臭氧灭菌原理 "臭氧(O3)的消毒原理是: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气(O2)和单个氧原子(O );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将其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原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各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绿浓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素也很有效。"1、臭氧的灭菌机制及过程类属于生物化反应学过程。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2、可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 、RNA ,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物质代谢生产和繁殖过程到破坏。3、渗透胞膜组织,侵入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胞发生通透畸变,导致细胞溶解死亡。并且将死亡菌体内遗传基因、寄生菌种、寄生病毒粒子、噬菌体、枝原体及热原(细菌病毒代谢 产物、内毒素)等溶解变性灭亡。 综观无菌技术对微生物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抑菌、杀菌和溶菌三种。应用臭氧作灭菌、消毒是属于溶菌。所谓溶菌,即可达到“彻底、永久地消灭空气及物体表面所有微生物”的效果。 传统灭菌与臭氧灭菌的比较 1.我国GMP 条例对药品生产(特别是无菌产品)、食品生产、医疗单位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GMP 验证过程中大力推荐臭氧灭菌、消毒方法,与各种传统灭菌、消毒方法相比臭氧灭菌、消毒有许多特点。那么在食品生产中同样如此: 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定义】本指导原则的除菌过滤是指:在不给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第三条【范围】本指导原则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使用,验证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全过程。 第二章过滤工艺设计

第四条【风险评估】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产品属性及工艺目的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并确定过程参数。 第五条【过滤器孔径】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um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0.1um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第六条【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对无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的引入。最终除菌过滤器前,料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应小于等于10 CFU/100ml。如果过滤前料液微生物污染水平高于10CFU/100ml,则需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其微生物负荷。 第七条【过滤器材质】选择过滤器材质应当充分考察其与料液的兼容性,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第八条【过滤器面积】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回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第九条【过滤器结构和装置】过滤器选择时应注意过滤器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过滤器内过大的保留体积可能会使产品残留增加,从而降低收率。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对于折叠式滤芯,注意其折叠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因过度折叠而高估其有效过滤面积。 第十条【工艺参数的选择】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工艺操作时的进出口压差范围、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灭菌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过滤器的可承受范围内。 第十一条【供应商资质和审计】应选择具有除菌过滤器生产能力的供应商。供应商必须进行相关的验证并结合批次放行之前的质量检验来保证除菌过滤器的性能。药品生产企业则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指南和质量证书来确保选择的过滤器就是除菌级过滤器。药品生产企业应对除菌过滤器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文件审计、工厂现场审计、质量协议和产品变更控制协议的签订等。 第三章过滤系统的设计

常用杀菌剂的分类及简介

常用杀菌剂的分类及简介 杀菌剂可根据作用方式、原料来源及化学组成进行分类。 (一)按杀菌剂的原料来源分 1、无机杀菌剂如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升汞、石灰波 尔多液、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等。 2、有机硫杀菌剂如代森铵、敌锈钠、福美锌、代森锌、代森 锰锌、福美双等。 3、有机磷、砷杀菌剂如稻瘟净、克瘟散、乙磷铝、甲基立枯 磷、退菌特、稻脚青等。 4、取代苯类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敌克松等。 5、唑类杀菌剂如粉锈宁、多菌灵、恶霉灵、世高、丙环唑等。 6、抗菌素类杀菌剂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 霉素、农抗120等。 7、复配杀菌剂如炭疽福美、杀毒矾、霜脲锰锌、甲霜灵• 锰锌、甲基硫菌灵•锰锌、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 8、其他杀菌剂如甲霜灵、菌核利、腐霉利、扑海因、灭菌丹、 克菌丹等。 (二)按杀菌剂的使用方式分 1、保护剂在病原微生物没有接触植物或没浸入植物体之前, 用药剂处理植物或周围环境,达到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其害,这种作用称为保护作用。具有此种作用的药剂为保护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硫酸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2、治疗剂病原微生物已经浸入植物体内,但植物表现病症处于潜伏期。药物从植物表皮渗人植物组织内部,经输导、扩散、或产生代谢物来杀死或抑制病原,使病株不再受害,并恢复健康。具有这种治疗作用的药剂称为治疗剂或化学治疗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春雷霉素等。 3、铲除剂指植物感病后施药能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物。具有这种铲除作用的药剂为铲除剂。如福美砷、石硫合剂等。 (三)按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传导特性分 1、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叶、茎、根、种子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经植物体液输导、扩散、存留或产生代谢物,可防治一些深入到植物体内或种子胚乳内病害,以保护作物不受病原物的浸染或对已感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因此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如多菌灵、力克菌、绿亨2号、多霉清、霜疫清、甲霜灵、乙磷铝、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粉锈宁、、杀毒矾、拌种双等。 2、非内吸性杀菌剂指药剂不能被植物内吸并传导、存留。目前,大多数品种都是非内吸性的杀菌剂,此类药剂不易使病原物产生抗药性,比较经济,但大多数只具有保护作用,不能防治深入植物体内的病害。如硫酸锌、硫酸铜、多果定、百菌清、绿乳铜、表面活性剂、增效剂、硫合剂、草木灰、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福美双等。 此外,杀菌剂还可根据使用方法分类,如种子处理剂、土壤消毒剂、喷洒剂等。

微波杀菌

微波杀菌 微波是频率从300MHz~300GMHz的电磁波。 微波与物料直接相互作用,将超高频电磁波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微波杀菌是微波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微波对细菌膜断面的电位分布影响细胞膜周围电子和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细菌因此营养不良,不能正常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阻碍死亡。从生化角度来看,细菌正常生长和繁殖的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若干氢键紧密连接而成的卷曲大分子,微波导致氢键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遗传基因或染色体畸变,甚至断裂。微波杀菌正是利用电磁场效应和生物效应起到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实践证明采用微波装置在杀菌温度、杀菌时间、产品品质保持、产品保质期及节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一、概述 食品在生产、保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极易污染变质。通常可以采用高温、干燥、烫漂、巴氏灭菌、冷冻以及防腐剂等常规技术来实现对食品的杀虫灭菌与保鲜。但往往影响食品的原有风味和营养成份。而微波杀虫灭菌是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同时受到微波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的共同作用,使其体内蛋白质和生理活动物质发生变异,而导致微生物体生长发育延缓和死亡,达到食品灭菌、保鲜的目的。 二、微波杀菌原理: 1. 微波能的热效应:在一定强度微波场的作用下,食品中的虫类和菌体会因分子极化现象,吸收微波能升温,从而使其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物活性。微波的热效应主要起快速升温杀菌作用;

2.微波能的非热效应: 高频的电场也使其膜电位、极性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异,而丧失活力或死亡。在灭菌中起到了常规物理灭菌所没有的特殊作用,也是造成细菌死亡原因之一。 3.微波杀菌、保鲜是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微波杀菌温度低于常规方法,一般情况下,常规方法杀菌温度要120℃-130℃,时间约1小时,而微波杀菌温度仅要70℃-105℃,时间约90-180秒。 三、微波装置: 微波加热杀菌装置包括以下部分: 1.产生微波的部分,主要由微波发生器,微波导管构成; 2.炉体或炉腔部分,用可反射微波的材料制成,能产生微波谐振; 3.炉内还有微波搅动或分散装置; 4.密封门部分,可防止微波泄露; 5.操作控制部分包括安全连锁装置。 现在大批量的生产主要是采用输送带式隧道炉。 四、微波杀菌的优点: 1、时间短、速度快 常规热力杀菌是通过热传导,对流或辐射等方式将热量从食品表面传至内部。要达到杀菌温度,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微波杀菌是微波能与食品及其细菌等微生物直接相互作用,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共同作用,达到快速升温杀菌作用,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各种物料的杀菌作用一般在3-5分钟。 2、低温杀菌保持营养成份和传统风味

《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为O3,分子量为48.00 一、理化特性: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为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密度为1.658(空气=1)。臭氧气体经冷处理后可呈液状,其液体密度为1.71,沸点为-112.3℃,在水中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平时使用温度与压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温热时会爆炸。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在270℃高温下可立即转化为氧。1%水溶液在常温大气中半衰期为16分钟,所以臭氧不能像其它工业气体一样可以用瓶贮存,一般为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二、杀菌作用: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臭氧在水中杀菌迅速较氯快。 三、影响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时,若PH增高,则所需浓度必须增加。 ②湿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高则效果好,低则效果差,对干燥菌体几乎无杀菌作用。 ③温度:温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强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亦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如水温为4-6℃时,臭氧杀菌用量为100,水温10-21℃时为160,水温36-38℃时则为320,有机物可降低其杀菌作用。 四、毒性: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mg/L时即可嗅知:浓度达到1mg/L时,可引起呼吸加速、变、胸闷等症状,在2.5-5mg/L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作业现场空气中容许的阀限值为0.2mg/m3。 五、腐蚀性:臭氧为强氧化剂,可损坏多种物品,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特别是使橡胶老化,色变暗,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 六、稳定性:臭氧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停止发生后,通风30-60分钟后,其浓度与大气水平一样。 七、使用范围:在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液体消毒:饮用水、工业生活污水和饮料水的净化消毒。 2、物体表面消毒,饮食用具、理发工具、食品加工用具、衣物、钱币、票券等放密闭箱内消毒。 3、防腐保存:蔬菜水果蛋类鱼肉类干鲜土特产,水产品加工,贮存和冷藏等。

我国消毒灭菌技术发展及应用

我国消毒灭菌技术发展及应用.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 我国消毒灭菌技术发展及应用 -------------------------------------------------------------------------------- 我国消毒灭菌技术发展及应用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满荫起 1、国家经济发展的带动,我国消毒技术发展较快 1.1 专业队伍扩展:从防疫专业扩展到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护理。 1.2 学术交流活跃:除有消毒专业杂志外,医院感染监控、临床护理、环保、保健等杂志均有消毒灭菌技术交流。 1.3消毒意识提高,促进产品开发和应用。特别是“非典”发生,提高了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了对消毒技术的认识和产品的需求。 1.4 消毒技术产品开发活跃,专业生产企业发展迅锰。 1.5 产品鉴定方法规范化、标准化,对毒性作用的重视和研究。 1.6 产品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1.7 市场监督的开展已是消毒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1.8 消毒产品市场化的进展促进了消毒产品技术提高。 1.9 消毒效果检测技术普及是消毒效果的重要保证。 2、消毒灭菌技术(产品)的发展 2.1化学消毒剂的研究及应用: 2.1.1单药的发展: 50年代:含氯石灰(次氯酸钙) 次氯酸钠 碘酊 乙醇 福尔马林(40%甲醛) 过锰酸钾 酚类(来苏尔) 酸、碱 60至80年代: 环氧化物的应用(66年起始) 有机氯的研制:二氯异氢尿酸钠 (69~75年)三氯异氢尿酸 新洁尔灭(苯扎溴铵)(69~75年) 过氧化物的应用(75年后) 洗必泰的应用(75年后) 戊二醛的推广(80年后) 碘伏的应用(85年)

微波消毒技术方案说明

微波消毒技术方案说明 整套医疗废物微波消毒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进料系统、粉碎系统、微波消毒系统(微波辐射、蒸汽辅助升温)、螺旋输送系统、废气净化排放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其工艺流程简述如下: 自动上料装置将盛有医疗废物的料箱提升到进料仓,仓门盖板感应打开;上方密封箱式集风罩门帘同时开启,物料从料箱进入破碎系统,然后仓门盖板自动关闭,破碎装置将医疗废物粉碎成碎片;启动微波消毒系统和螺旋输送系统,经过微波磁场辐射和蒸汽辅助升温,完成医疗废物消毒过程,同时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实现自动收集处理;医疗废物消毒完成后,经臭氧除臭螺旋输送系统运送至设备外部的存储料仓。微波消毒处理流程图详见图1-1。 图1-1 微波消毒处理流程图 进料、破碎、消毒、输送四个阶段工艺分别为:

⑴进料阶段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工作服、口罩、手套、靴子将医疗废弃物专用密封桶推至液压自动上料滑道,在自动提升机滑道两侧有放射性物质探测传感装置,可以将医疗废物中混入的放射性物质挑出,送公安部门处理,防止污染物损坏设备。随着滑道的上升料仓门逐渐打开,医疗废物倒进(约容积2m3)料仓,仓门关闭、拨料器开始定量拨料给破碎机。料斗上方密封集风罩经过15000m3的引风机将废气抽至方型水洗涤塔。经过洗涤、除雾器、UV光氧催化净化排放。后方的馈电臂将袋装医疗废物送入破碎混合系统进行破碎。 该阶段产生的主要污染为周转箱清洗废水、(清洗废水由污水处理设备净化杀菌再利自用);微波消毒进料口产生的少量废气也经过料斗集风罩抽出,进入废气洗涤塔、除雾器、UV光氧催化净化排放。 ⑵粉碎阶段: 破碎机采用特殊设计,与输送系统密封连接,破碎机主传动轴由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一台减速机组成,电动机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在一定的转速内带动破碎机主轴上安装的刀片工作,后方的馈电臂将袋装医疗废物送入破碎混合系统进行破碎。使医疗废物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粉碎,粉碎后的医疗废物小于5cm。 ⑶消毒阶段

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为O3,分子量为48.00。 一、理化特性: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为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密度为1.658(空气=1。臭氧气体经冷处理后可呈液状,其液体密度为1.71,沸点为-112.3℃,在水中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平时使用温度与压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温热时会爆炸。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在270℃高温下可立即转化为氧。1%水溶液在常温大气中半衰期为16分钟,所以臭氧不能像其它工业气体一样可以用瓶贮存,一般为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二、杀菌作用: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臭氧在水中杀菌迅速较氯快。 三、影响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时,若PH增高,则所需浓度必须增加。 ②湿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高则效果好,低则效果差,对干燥菌体几乎无杀菌作用。 ③温度:温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强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亦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如水温为4-6℃时,臭氧杀菌用量为100,水温10-21℃时为160,水温36-38℃时则为320,有机物可降低其杀菌作用。 四、毒性: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mg/L时即可嗅知:浓度达到1mg/L 时,可引起呼吸加速、变、胸闷等症状,在2.5-5mg/L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作业现场空气中容许的阀限值为0.2mg/m3.

五、腐蚀性:臭氧为强氧化剂,可损坏多种物品,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特别是使橡胶老化,色变暗,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 六、稳定性:臭氧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停止发生后,通风30-60分钟后,其浓度与大气水平一样. 空气灭菌消毒技术 臭氧:利用空气或纯氧通过电晕放电法(常用法)或电解法获得。目前常用于污水处理和室内空气净化器,有效灭菌时间为30min左右。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人体健康有利,超过一定浓度对人体不利。 紫外线:波长200~300nm,易穿透洁净的水和空气,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目前常做成紫外线灭菌灯,现被医院广泛使用于室内净化。有效灭菌时间在2小时以上,同时对人体有副作用。 光触媒:利于光将氧化钛表面激活,产生电子e和正孔。电子将还原空气中的氧,正孔则将氧化并分解表面的吸附物质,实现空气净化、防污、抗菌。目前常用于室外和物体表面抗菌防污处理。 等离子体:利用电晕放电或电场辉光放电将空气中的各成分处理成等离子体,破坏微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实现对空气的灭菌消毒。目前有与静电除尘相结合的电离除尘器,常用于室内净化机,应该说目前国内相关产品技术不全。 抗菌剂材料:目前有不少过滤器厂家推出带抑菌剂或抗菌剂的过滤器,从材料上抑制微生物体的繁殖滋生,取到一定的净化效果。有些过滤材料用抗微生物剂处理后具有一定的灭菌消毒效果。如酵素过滤器等。

冷杀菌技术综述

冷杀菌技术综述 摘要:冷杀菌技术给食品工业带来了新的革命。综述了目前食品领域的杀菌新技术——冷杀菌技术及在食加工中的应用,展望了冷杀菌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冷杀菌;新技术;应用 Research Advances of Cold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s in the Food Field Abstract:The cold sterilization i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food industry.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d the new technology of the cold sterilization in food fields at present, introduced various kinds of cold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fields, expected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of the cold sterilization. Key words: cold sterilization;new technology;application 杀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目的是杀死微生物,钝化酶类等,使食品具有足够的保质期。传统的热力杀菌是在加热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会不同程度地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特性。为了更大限度保持食品本身的固有品质,一些新型的灭菌技术——冷杀菌应运而生,如超高压杀菌、超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放射线杀菌等。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原汁原味的食品逐渐成为时尚,因而冷杀菌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 食品冷杀菌技术及其应用 1.1 超高压杀菌 超高压杀菌是将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以后,放入液体介质(通常是食用油甘油油与水的乳液)中,在100Mpa-1000Mpa压力下作用一段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要求。其基本原理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其细胞壁,使蛋白质凝固,抑制酶的活性和D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等来实现[1]。 采用超高压技术,在400MPa-600Mpa的压力下,能杀死果汁中几乎所有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现在日本市场上已有利用超高压杀菌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出售[2]。这种经超高压处理过的果制品避免了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口感好,色泽天然,安全性高,保质期长。但该技术不能连续生产,只能分批运用。超高压杀菌可能引起果蔬在极限压力下变形或状态明显改变。因此主要用于没有固定形状的果蔬制品。 1.2 超高压脉冲电场杀菌 超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是采用高压脉冲器产生的脉冲电场进行杀菌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用瞬时高压处理放置在两极间的低温冷却食品。其机理基于细胞膜穿孔效应、电磁机制模型、粘弹极性形成模型、电解产物效应、臭氧效应等假设。其作用主要有2个:(1)场的作用。脉冲电场产生磁场,细胞膜在脉冲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作用下,通透性增加,振荡加剧,膜强度减弱从而使膜破坏,膜内物质容易流出,膜外物质容易渗入,细胞膜的保护作用减弱甚至消失。(2)电离作用。电极附近物质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与膜内生命物质作用,阻碍了膜内正常生化反应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的进行同时,液体介质电离产生臭氧的强烈氧化作用,使细胞内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反应。通过场和电离的联合作用,杀灭菌体[3]。 超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已在实验室水平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可保持食品的新鲜及其风

杀菌剂机理和特点及防治对象

类别品种作用机理和特点防治对象 酰胺类 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持效16d 霜/疫霉病特效 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霜/疫霉病特效 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水稻白叶枯病 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根肿/根腐/猝倒 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立枯/黑粉/锈病 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白粉病 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小麦全蚀病 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粉锈/霜霉/菌核 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灰霉/黑斑/ 菌核 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晚疫/霜霉病 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稻瘟病 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白粉/霜霉/稻瘟病 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霜/疫/腐霉 高效苯霜灵卵菌病害 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黑穗/锈病 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水稻纹枯病 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 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立枯/纹枯/雪腐 甲丙烯和咪唑类 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所有真菌病害 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白粉/叶斑等 啶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熏蒸/耐雨水冲刷麦类病害 唑菌胺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转移/混用所有真菌病害 氟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长效/速效所有真菌病害 烯肟菌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所有真菌病害 苯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治/铲/吸/渗水稻稻瘟病 烯肟菌胺-- 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保/治/铲/吸/渗白粉/霜霉/纹枯 肟嘧菌胺-- 水稻病害 噻菌灵抑制线粒体呼吸和细胞繁殖,有交抗,卵菌无效青霉/脐腐/菌核 氟菌唑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保/治/铲/吸白粉/锈病/黑穗 高效抑霉唑广谱,保护、治疗,优/广于抑霉唑锈病/灰霉/稻瘟 咪唑菌酮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辅酶Q-细胞色素C),常混用霜/疫/黑斑病 氰霜唑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护/长效/耐雨,卵菌特效霜霉/疫病 抑霉唑破坏霉菌细胞膜,常混用,多做保鲜剂青霉/绿霉/白粉 咪鲜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广谱/ 非内吸/传导褐斑/白粉/叶枯

微波干燥杀菌的流程简介

微波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技术,微波干燥的发展也是比较短,但是虽然短可它的发展速度极快,在较近几年可以说突飞猛进,在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微波干燥机的存在了,对于微波干燥的杀菌我们或许还不太了解吧,它是如何进行杀菌的,它的杀菌有着什么特点或者好处。 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到300千兆赫的电磁波。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在快迅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一系列物化过程而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 干燥过程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某些原料、半成品及成品中的水分或溶剂,以便于加工、使用、运输和贮藏等。一般的干燥方法有机械法、化学法和加热(冷冻)法。这些方法要么设备庞大、干燥费用高,要么干燥速度慢、处理量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制品、新型材料(多相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等)、高级陶瓷、新型高级食品和新型药物制品等新产品的出现,传统的干燥技术和干燥器不一定都适应。微波干燥技术和微波干燥器已在轻工业、化工材料工业、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微波干燥无疑是适应新产品要求的一项新技术。 微波加热特点: 1、加热速度快。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方式完全不同。它是使被加热物料本身成为发热体,不需要热传导的过程。因此,尽管是热传导性较差的物料,也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加热温度。 2、节能高效。由于含有水分的物质容易吸收微波而发热,因此除少量的传输损耗外,几乎无其它损耗,故热效率高、节能。 3、加热均匀。无论物体各部位形状如何,微波加热均可使物体表里同时均匀渗透电磁波而产生热能。所以加热均匀性好,不会出现外焦内生现象。 4、防霉、杀菌、保鲜。微波加热具有热力和生物效应,能在较低温度下灭菌和防霉。由于加热速度快、时间短,能较大限度地保存物料的活性和食品中的维生素、原有的色泽和营养成份。 5、工艺先进、易控制。微波加热只需有水、电的基本条件,只要控制微波功率即可实现立即加热或终止,应用微波机可进行加热过程和加热工艺规范的自动化控制。 6、占地面积少,安全无害。由于微波能是控制在金属制成的加热室内和波导管中工作,所以微波泄漏极少,没有放射线危害及有害气体排放,不产生余热和粉尘污染;既不污染食物,也不污染环境。 从经济效益来分析,微波干燥也常较传统方法为优,如与远红外干燥相比,通常节能1/3以上。 在实际工作中,微波干燥主要用在低水分物料的干燥(含水率30%以下)中。此时,传统的干燥方法(热风、电烘炉)干燥速率低、耗能大,而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从进料到出料中需3-5分钟时间即可完成干燥。传统方法配套设备多,占地面积大,用人多,常有污染,消防等问题。 微波杀菌原理: 微波杀菌是微波加热技术功能的延伸,表现为微波与生物体及其组成的基本单元--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后,生物体的细胞生理活动变化和反应,与巴氏加热杀菌法比较,微波杀菌有以下显著特点: 微波杀菌是一种物理杀菌方法,它不需要添加化学防腐剂就能够杀灭细菌、霉菌和虫卵,以及病毒等有害人体的微生物,它在杀灭有害微生物过程中,不会对食品残留毒性或放射性

臭氧灭菌技术

臭氧灭菌技术 摘要:臭氧具有杀菌作用强、不存死角、无残留和污染的优点,广泛地应用在食品企业及制药工厂中,但其在应用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关键词:臭氧;消毒灭菌; 应用;食品工业;制药工业;注意事项 Abstract: The ozone has the strong sterilization, not save the dead angle, not residual and the pollution merit, widely applied in food enterprise and the drugs manufacture factory, but when it is applie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questions. Key word: Ozone; Disinfects antiseptically; Using; Food industry; Drugs manufacture industry; Matters needed attention 企业传统的灭菌方法主要有3种:紫外线灭菌、试剂灭菌、加热灭菌。臭氧技术是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 1840年德国化学家发明了这一技术, 1856年被用于水处理灭菌行业。目前,臭氧已广泛用于医药卫生、食品等行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臭氧的性质 1·1臭氧的物理性质 臭氧通常为无色气体,但厚层呈蓝色,有特殊臭味,故名臭氧。液态臭氧为深蓝色,比重1·71(-183℃),沸点-112℃;固态臭氧呈紫黑色,熔点

为-251℃。 1·2臭氧的化学性质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化学性质极活泼,易爆炸,在高温下可迅速分解成氧气,常温下分解缓慢,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2臭氧的灭菌原理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和菌体接触后可快速扩散并渗透到菌体的细胞壁,其强烈的氧化作用使菌体蛋白变性,破坏菌体酶系,致使菌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失调,最终将菌体杀灭。 3臭氧消毒灭菌技术的特点 臭氧消毒灭菌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消毒灭菌技术,同常见的高温杀菌、紫外线杀菌、化学药剂杀菌等相比具有很大优点。 3·1广谱杀菌 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其在短时间内可有效地杀灭大肠杆菌、蜡杆菌、巨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流脑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细菌的芽孢、原生孢囊以及真菌对臭氧的抵抗力较强,但经过较长时间的臭氧处理亦可被全部杀灭。 3·2灭菌速度快 试验结果表明,当消毒剂浓度为0·3mg/ L时,为达到99%的菌体灭活率,用二氧化氯需6·7min,用碘需100min,而用臭氧只需1min。臭氧杀灭大肠杆菌的速率更快,当消毒剂浓度为0·9mg/L时,要达到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德化新陆专家讲述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种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还有些杀 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 不同的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在病菌侵染前施于植物表面起预防保护作用的,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即保护剂;在施药部位能消灭已侵染病菌的,称为铲除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至病菌侵染的部位而消灭病菌的,称为内吸性杀菌剂,许多铲除剂也是内吸剂,两者大多有化学治疗作用。因此,实用上常简单地将杀菌剂分成保护性和内吸性两种作用方式。德化新陆专家讲述它们的作用机理,也可大致分为两类:1、干扰病菌的呼吸过程,抑制能量的产生。2、干扰菌体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甾醇等的生物合成。保护性杀菌剂大多为杀菌谱广而杀菌力较低的产品。内吸性杀菌剂一般杀菌力较强,杀菌谱则较窄,其中有些品种对某种病原菌有专一的选择毒性。由于内吸剂在菌体内的作用点比较单一,病菌容易由遗传基因的突变而产生抗药性。为了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通常可选择适当的保护剂和内吸剂混合施用或轮换使用,这样可取长补短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时应根据病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种子处理、叶面喷布和土壤处理等各种施药方法。 杀菌剂有哪些作用特性 要知道杀菌剂的作用性质。根据药剂对病害防治的作用来划分,大体分为三类: 保护性杀菌剂:这类杀菌剂能够保护未被病菌侵染的部位,免受病菌侵染,需要在作物没有接触到病源或病害发生之前,喷药才可收到效果

臭氧溴酸盐原理危害

臭氧消毒 臭氧技术是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1840年德国化学家发明了这一技术,1856 年被用 于水处理消毒行业。目前,臭氧已广泛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食品加工、医疗、医药、水产养殖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臭氧可使用臭氧发 生器制取,其生成原理臭氧可通过高压放电、电晕放电、电化学、光化学、原子辐射 等方法得到,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力或化学反应,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分解后聚合为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转变的一种过程。臭氧的分子式为O3。 中文名 1灭菌原理编辑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O3灭菌有以下3种形式: 1.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2.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 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3.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 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 2优点编辑 臭氧灭菌为溶菌级方法,杀菌彻底,无残留,杀菌广谱,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 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另外,O3对霉菌也有极强的杀灭作用。O3由于稳定性差,很快会自行分解为氧气或单个氧原子,而单个氧原子能自行结合成氧分子,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所以,O3是一种无污染的消毒剂。O3为气体,能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灭菌无死角。而传统的灭菌消毒方法,无论是紫外线,还是化学 熏蒸法,都有不彻底、有死角、工作量大、有残留污染或有异味等缺点,并有可能损 害人体健康。如用紫外线消毒,在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没有效果,有衰退、穿透力弱、使用寿命不长等缺点。化学熏蒸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抗药性很强的细菌和病毒, 则杀菌效果不明显。 3存在问题编辑 臭氧消毒作为氯消毒的替代方法,在饮用水处理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试验表明,臭 氧几乎对所有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卵囊都具有明显的灭活效果。缺点是:投资大,费用较氯化消毒高;水中O3不稳定,控制和检测O3需一定的技术;消毒后对管

食品微波杀菌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2010 5 顾客,赢得顾客的认可,建立稳定的关系。 顾客在选购时,买产品的同时还会享受到消费过程中的服务,阿玛尼自己培训出的销售员可以准确地把产品的信息价值传递给消费者。这就避免了第三方的介入使产品形象打折扣。 在建立稳定顾客上,第一形象很重要,这就是专卖店的作用。设计新颖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体现对品牌文化的诠释。在专卖店中,阿玛尼的服装展示条件包括橱窗设计、灯光、气氛等等,这些都能给顾客高层次的享受,都能很好的体现阿玛尼品味不凡,高贵脱俗的形象。顾客在专卖店所感受到的体验,就好像参加了一次时装展览会,即使不买也会对阿玛尼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品牌形象自然深入人心。 2.对品牌精神的建立和固守 阿玛尼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来提升品牌。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对其品牌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是相互的,消费者的认可以支持企业深化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把的商品变成一个文化的载体,购买商品就成了一种文化体验。 品牌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产品是丰富多变的,品牌是独一无二的。阿玛尼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近乎完美,对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加工到宣传最后运到顾客手中,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要求。把梦想变成实际的服装形象是艰巨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做出。而几十年如一日对品牌文化不变的追求更是难上加难。阿玛尼通过对品牌的 近年来,微波杀菌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之中。杀菌是食品加工的一个重要操作单元,目前使用最多的杀菌方法是热力杀菌。传统热力杀菌热量由食品表面向中心传递,其传递速率取决于食品的传热特性,因此造成食品表层与中心的温差与杀菌的时间差,延长了食品整体杀菌所需的总时间。其次,单纯依靠热力的作用,增加了对食品中的耐热性较强的芽孢杆菌的杀灭难度。另外,食品的初温、原料形状大小、黏度及包装均对热力杀菌总时间有影响,尤其是传导传热型食品初温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传统的热杀菌方法杀菌时间长、热量消耗大,对于热敏性物料来说,营养成分和风味损失大。微波杀菌时,食品本身成为加热体,食品内外同时升温,不需要利用传热介质的传导和对流传热。因此,相对热力杀菌食品微波杀菌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文/杨曼璐 30多年的积累、丰富,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灵魂。 四、重视回报和收益 但对企业来说,服务顾客是很重要,盈利更重要,因为只有求生存,才能促发展。 阿玛尼在1990年时销售额还只有3.06亿美元。2005年净营业收入已达到14.28亿欧元,税前利润1.91亿欧元,这些都说明阿玛尼是重收入和重回报的。 阿玛尼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来赚取利润。它通过收购贴牌工厂对上游制造业进行把控,通过收购长期的特许经营商和自己开设专卖店来掌握下游的销售终端。再加上对中间的设计,宣传,仓储,运输的控制……阿玛尼对整个产业链做到了完美的整合,从而将整合中各个环节间的利润都收归自己所有。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奢侈品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西方严重,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独具慧眼的阿玛尼把中国市场看成是未来的希望,公司新的回报和收益点。2004年阿玛尼在上海开设了在中国最大的旗舰店并期望在今后几年内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开设更多的专卖店。2005年第一季,在大中华区(大陆,香港,台湾)阿玛尼业绩增长了52%,成为阿玛尼业绩增长最快的地区。阿玛尼在中国积极的未来战略必将为其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远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来说,微波杀菌具有杀菌时间短、升温速度快、能耗少、杀菌均匀、食品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破坏和损失少等特点;与化学方法杀菌相比,微波杀菌无化学物质残留而使安全性大大提高。因此,食品的微波杀菌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厂家所采用。 一、微波杀菌机理 微波是一种频率300MHz~300GHz、波长0.001~1m 的电磁波。目前,工业上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被广泛应用。微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生物体受到微波辐射后所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的结果。对于微波杀菌机理,目前存在热效应与非热效应两种观点。 论坛 DISCUSSION 大家谈 编辑|王海英|E-mail:zhiyezazhi@163.com OCCUP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