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时代的术语: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保尔·克拉维尔在199e4年写道:“地缘政治学是时髦的术语”,而意识形态则变为了“过时的术语”。
现在风向已变:二战以来在精神生活中经历数十年的实际禁锢后,地缘政治学复活了。
克拉维尔认为这一命运的转变缘于世界态势的变迁,因为冷战已趋于终结,国际舞台的新轮廓开始成型。
克拉维尔断言,伴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东欧集团的崩溃已滋生了一种氛围,其中“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问题的反映显得更为重要”。
“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源于19世纪后期,一开始就引发了极大的争论。
原因就在于它主张介人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因而导致了学界的特别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缘政治学在德国深深卷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涉足其领土扩展政策的合理化和计划的制定,以及使纳粹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宣传合法化。
基于此,二战后的德国地缘政治学说,连同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武库中的其他内容统统遭到唾弃:这必然会对这一主题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此种境况殃及了整整一代人。
地缘政治学的复活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发端于美国和法国。
就前者而言,特别是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密不可分,他将地缘政治学说引进其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中。
正是由于基辛格的认可,地缘政治学,连同其形容词“地缘政治的”,很快进人了美国已确立的政治和国际关系词汇中;在法国,大约也是在同一时期,地缘政治学由拉考斯特领导的一支新的政治地理学派予以了重新介绍,这集中反映在《希罗多德杂志》中,而也正是当地缘政治学重新获得其学术资格后,才在法国进人了一般的政治词汇中。
地缘政治学在这一特定时期复活的缘由可追溯为政治语义学和国际关系粘合过程中的某种不经意的创举。
从语义学上而言,它是一个表述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
我们或许可以像伏尔泰对上帝进行臆断一样作出这种推断,如若20世纪70年代没有地缘政治学,似乎有必要发明一个或找到一个与之极为类似的东西。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绪论教学⽬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法。
重点问题: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法创建中国特⾊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教学⽅式:讲授教学时数:2课时。
每节0.5课时。
第⼀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些基本概念与术语。
作为⼀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地缘地缘?⼀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地的?。
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般是指因居住在同⼀地区⽽发⽣的社会关系。
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是地理的现实。
⼆是地理环境和⼈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境关系,这是从⼈类对⾃然的反作⽤⽽⾔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然科学研究和⼈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旦建⽴起来,对⼈—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因⽽,当?地缘?成为⼀个⼝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与⾃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地缘战略战略泛指对全局性、⾼层次的重⼤问题的筹划和指导。
战略本⾝有其发展的历史,我们所⾔的战略是?⼤战略?,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化等领域,与?地缘?连接在⼀起,简要⽽⾔就是指战略考虑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合。
《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任洪生编写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66 目录前言 (569)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569)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569)第一章地缘政治学:历史、现状和未来 (571)第一节地缘政治学的历史 (571)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 (571)二、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571)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现状与未来 (571)一、地缘政治学的现状 (571)二、地缘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571)思考题 (571)参考文献 (571)第二章海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72)第一节海权论的产生 (572)一、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 (572)二、海权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572)第二节海权论的理论基础 (572)一、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572)二、海权论的理论假定 (572)第三节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572)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572)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573)三、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来源——海上武装力量 (573)第四节马汉理论的影响 (573)思考题 (573)参考文献 (574)第三章陆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75)第一节陆权论的产生 (575)第二节麦金德公式 (575)第三节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75)一、陆权论的核心概念 (575)二、陆权论的理论假定 (576)三、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76)第四节麦金德理论的修正 (576)一、麦金德理论的第一次修正 (576)二、麦金德理论的第二次修正 (576)思考题 (577)参考文献 (577)第四章空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78)第一节空权论的产生 (578)地缘政治学一、飞机的产生 (578)二、空权论的代表人物 (578)第二节空权论的主要内容 (578)一、空权论的理论假定 (578)二、空权理論主要內容 (578)第三节空权论对各个时代国际战略的影响 (578)一、对意大利的影响 (578)二、对德国的影响 (578)三、对美国的影响——星球大战计划 (579)四、对制空权理论的评说 (579)思考题 (579)参考文献 (579)第五章德国地缘政治学 (580)第一节早期德国地缘政治学 (580)一、拉策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80)二、鲁道夫.契伦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80)三、卡尔.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81)第二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 (581)一、德国扩张主义的哲学基础 (581)二、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历史背景 (581)三、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地理背景 (581)第三节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 (582)一、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582)二、法西斯主义的内容与德国地缘政治学关系 (582)三、豪斯霍费尔理论的内容——拉策尔空间理论的对接 (582)四、法西斯主义——契伦理论的对接 (582)五、法西斯主义——豪斯霍夫理论的对接 (583)第四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583)一、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 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 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
地缘政治-详解(重定向自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Geopolitics)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目录• 1 什么是地缘政治[1]• 2 地缘政治的源起• 3 地缘政治的涵义• 4 地缘政治斗争的内容• 5 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1]o 5.1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5.1.1 海权论▪ 5.1.2 陆权论▪ 5.1.3 空权论▪ 5.1.4 德国地缘政治o 5.2 现代地缘政治理论• 6 地缘政治的主要影响•7 参考文献什么是地缘政治[1]地缘政治在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有关地缘政治的若干解释。
在英文中,“geopolitics ”一词既可指地缘政治理论,亦可指地缘政治现实,其涵义具有多重性。
在中文文献中,相关的词主要有地缘政治学和地缘政治两个,前者的涵义相对单一,而后者则是个复合概念。
前苏联学者拉祖瓦耶夫提出地缘政治学三种含义:第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第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列强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第三,认为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美国学者奥图赛尔(Gearoid O. Tuathail)认为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有多个含义,他归纳如下:第一,用作描述对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明显特征。
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
如,关于 X 的地缘政治,X 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第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
地缘政治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国家的地理宿命二、何为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三、地缘政治格局约束下的国家战略选择四、现代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一、结构二、民族国家的扩散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第一章:绪论一、国家的地理宿命及其抗争1、来自中国历史的故事2、来自全球大国的故事3、世界不是平的——从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世界地理视角下的政治与外交、地理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布局全球化并未导致地理的终结,而是产生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体系要问有关未来的问题,最好的立足点其实就是大地。
文化与地理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战胜一切,而一个人为的边界是不符合自然的,所以也特别脆弱。
二、地缘政治学定义1、各种定义鲁道夫·契伦:将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理论,1899年卡尔·豪斯霍夫:是新的关乎本国利益的国家科学……,关于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它以地理作用广泛的基础,尤其是政治地理。
其他学者。
其一,一种人文地理与应用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其二,从空间或地理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
科恩:对在以地理环境与视角为一端和以政治过程为另一端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2、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其一,争夺帝国霸权。
拉采尔1844-1904:认为国家的生命来自于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他对空间与位置的地理法则的思考,对边疆的扩张等进行了分析。
麦金德1861-1947:基于陆上交通的改进提出了”枢纽区域”或”心脏地带”的概念,强调陆权,特别是对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
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统治了世界。
马汉1849-1914:仍然以亚欧大陆为世界中心,分析了陆权国家的局限性(特别是俄罗斯),从海洋运动的便利性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
对马汉来说,那些凭经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航道可到达的广泛地区,是世界权力的关键所在。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
二、何为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
三、地缘政治格局约束下的国家战略选择
四、现代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一、结构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及其抗争
1、来自中国历史的故事
2、来自全球大国的故事
3、世界不是平的——从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世界
地理视角下的政治与外交、地理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布局
全球化并未导致地理的终结,而是产生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体系
要问有关未来的问题,最好的立足点其实就是大地。
文化与地理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战胜一切,而一个人为的边界是不符合自然的,所以也特别脆弱。
二、地缘政治学定义
1、各种定义
鲁道夫·契伦:将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理论,1899年
卡尔·豪斯霍夫:是新的关乎本国利益的国家科学……,关于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它以地理作用广泛的基础,尤其是政治地理。
其他学者。
其一,一种人文地理与应用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其二,从空间或地理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
科恩:对在以地理环境与视角为一端和以政治过程为另一端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2、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
其一,争夺帝国霸权。
拉采尔1844-1904:认为国家的生命来自于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他对空间与位置的地理法则的思考,对边疆的扩张等进行了分析。
麦金德1861-1947:基于陆上交通的改进提出了”枢纽区域”或”心脏地带”的概念,强调陆权,特别是对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
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统治了世界。
马汉1849-1914:仍然以亚欧大陆为世界中心,分析了陆权国家的局限性(特别是俄罗斯),从海洋运动的便利性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
对马汉来说,那些凭经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航道可到达的广泛地区,是世界权力的关键所在。
而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冲突的关键地带在地处亚洲的北纬30到40度之间,在这里,俄国的陆权与英国海权相碰。
他预测世界统治权会落在围绕欧亚大陆的重要基地的英美联盟手中,美英德日联盟终有一天会为对抗俄中而结成联盟。
这些观点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转变,放弃了孤立主义,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
鲍曼1878-1949:世界大战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面对世界上的人群还存在基本的区别这一事实,为了不同的目标,应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盟或调停组织,推进合作计划,推动这个国际角色轮换,无序、动荡和危险的世界向和平的新秩序迈进。
契伦1864-1922:率先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个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国家为对象的科学”,是理解国家的五个学科(其他四个为经济政治学、、人口政治学、社会政治学和权力政治学)之一,而且是这些学科的主干。
在理论上他接受了拉采尔关于有机体国家的观念,认为国家的自
然环境为权力单位提供了追求“势不可当的进步法则”,从而使得政治过程是由空间决定的。
其二、德国地缘政治学
在一战中的失败使得解德国人更加关注它所面临的地理困境或者说地理宿命,战后德国的重重危机也促使了从地理角度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
产生了以豪斯霍夫(1869-1946)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
在其理论中,国家是拥有自己生命的空间细胞(如地区、城市等)的集合体的有机体理论,生存空间和绝对统治成为口头禅,强调土地、空间和经济甚至比种族更重要。
德国向东、西两线的扩张也成为逃脱地理困境的必然,控制苏联和摧毁英国海上力量是德国获得世界统治权的关键,而控制了泛欧地区就能迫使苏联就范。
主张德、俄、日结成泛欧亚大陆从而统治世界。
通过赫斯的关系,豪斯霍夫团队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希特勒,成为其纳粹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三,美国的地缘政治学
二战期间,作为少数执着于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者,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矫正了麦金德关于”心脏地带”的理论,在麦金德的启发下,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战略性结论。
在他看来欧亚大陆沿岸地区,频海欧洲地区、中东地区、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因其人口、资源等条件以及它们对内陆出海通道的占用而成为控制世界的关键。
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德国统治世界对全球的危害,必须通过英美与苏联联盟才能阴止德国取得对欧亚大陆海岸线的控制权。
但该理论的弱点也在于
——没有一个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国家有能力将这些边缘地区或国家组织起来,原因很简单,它们既易遭受心脏地带国家,也易遭受沿岸国家的侵扰和攻击。
同时,尽管海上交通工具和运输效率极大地提高,但内陆交通线,即使是在边缘地区之间仍然极其重要。
如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
其他理论家
雷纳1942年指出,通过空中常规航线的开辟,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已经与横跨北极冰原地区的英美地区的心脏地带相连,形成了在北半球内部的一个新的扩大的心脏地带,这个地带不仅是统治世界的权力中心,同时还拥有整个极地世界内陆的空中、海上和陆地道路的便利。
因此北极地区作是为枢纽性移动的战场,是心脏地带以至于控制世界的关键。
谢维尔斯基1950年的世界地图以北极为中心,西半球位于极点的南面,北面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北美洲的空中统治区域,也是它的资源与制造业储备区是拉美;苏联的空中统治区则在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而那些北美与苏联空中统治区域相重要的地区,即英美地区、欧亚大陆地区、频海欧洲地区、北非以及中东是”决定区域”,由此控制空中,就等于控制了全球。
其四,冷战—国家中心与普遍主义视角
A以国家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学。
遏制理论。
凯南基于苏联对心脏地带的控制和扩张主义的政策基调,
提出了遏制理论,并使之成为杜鲁门主义的对外政策基础和中心原则,随着这一遏制战略的逐步显示出缺陷,西方改变了局限于对沿心脏地带边界一线欧亚大陆国家进行遏制的举措。
多米诺理论。
布利特1950年提出,必须防止苏联力量通过中国向东南亚扩散,也支持遏制政策超过东南亚及中东破碎地带,扩大施用到非洲之角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与古巴、南美以及南亚等地,这些区域最终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肯尼迪和尼克松政府以此将战略重心转到阻止共产主义向第三世界的扩散
大局观理论。
基辛格于1979年引入,从而将地缘政治学改造成了全球力量均势政治学的同义词。
大局观以将世界各地冲突地点都与苏联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美国卷入任一个别冲突都需要从其对整体的的超级大国均势的影响来着眼,西方在某一地方的无能都将减损它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名声或地位。
该理与论为越南战争,也为与苏联关系的缓和及与中国达成和解提供了理论支撑。
布热津斯基则强调了遏制与阻止苏联的关键是对”关键国家”的控制。
所谓关键国家是地理位置重要,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如……。
B普遍主义的地缘政治学。
它建立在普遍主义或整体主义世界观以及地理空间的动态性质基础上,强调多中心的世界体系,单一的以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和环境、社会决定的地缘政治学。
科恩指出在一个按各种动态均衡力量演进上一个灵活多变量演进着的体系之内存在着一个灵活多变的由地缘战
略辖区、地缘政治区、破碎地带、民族国家以及亚国家组成的等级体系。
克龙提出了一个由10个按等级排列并具有历史和文化基础的地区性集团组成的地缘政治体系。
世界权力天平的重心正在由欧洲和西方向太平洋转移,太平洋地区将成为大国角力的主战场。
泰勒与沃勒斯坦则建立了一个以全球经济秩序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南北冲突或者说资本主义核心区与边缘地区的冲突是整个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
另外,也有法国学者将地缘政治学与生态学及广泛的环境问题,以及与世界贫困和资源耗竭等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废除国家和重建相互合作的全球体系的重要性。
其五,后冷战时代----竞争还是调和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一、结构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