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PCR和原位杂交检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 格式:pdf
- 大小:179.20 KB
- 文档页数:4
蛋鸡白血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控方法-养鸡技术1危害该病是感染禽白血病病毒或者肉瘤病毒而导致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指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指成红细胞白血病、血管瘤、肾母细胞瘤、骨髓细胞瘤和骨石病等。
引起免疫失败:该病主要是导致机体淋巴细胞被侵害,造成胸腺和法氏囊发生萎缩,致使机体对疫苗的敏感度减弱,从而很到程度上减弱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其中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
继发或者混合感染:病鸡发生该病后会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外界病原侵袭的能力减弱,导致机体更容易感染病原,从而会引起继发感染。
该病还会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从而使其在发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其他免疫抑制性的病原.如传染性贫血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呼肠孤病毒和霉菌毒素等,进而会同时发生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免疫抑制病,造成机体的防御功能极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还会导致鸡白血病对机体的侵害程度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形成肿瘤,降低生产性能。
如果鸡群早期感染有马立克病,只要再感染鸡白血病病毒就会促使病情立即加重,导致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增加饲养成本:蛋鸡感染白血病病毒后,由于引起疫苗免疫失败,提高死亡率和淘汰率,降低饲料转化率,更容易感染疾病,增加治疗成本.者B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
2.流行特点鸡是该病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能够经由垂直传播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引起水平传播,其中主要是通过水平传播。
该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随着蛋鸡的日龄增长导致各型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通常最容易在7~12日龄出现该病。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够感染该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携带病毒的蛋鸡,尽管自身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其产出的鸡蛋往往会携带病毒。
蛋鸡整个生殖系统都存在病毒,并不断进行繁殖,其中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输卵管,尤其是蛋白分泌部。
也就是鸡卵中会含有病毒,从而导致孵出的雏鸡携带病毒,再加上其会密切接触健康雏鸡,进而导致整个雏鸡群都发生感染。
肉鸡禽白血病防治措施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大多数鸡群均可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见于种鸡群。
一、病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
本群病毒可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以A-E及J亚群最为常见,A亚群、B亚群和J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亚群和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病毒,无致病力。
二、流行特点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通过垂直传播和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
本病的潜伏期长,各型白血病随鸡的日龄增长发病率增高,7-12月龄的鸡发病最多。
不同品种对淋巴白血病的抵抗力不同。
母鸡较公鸡易感。
高蛋白饲料的鸡场较低蛋白的鸡场发病率高。
J亚群病毒仅侵害肉用型种鸡,引起骨髓性白血病,一般于9-20周龄发病。
三、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有不同的病型,一般可分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内皮瘤、肾真性瘤、纤维瘤和骨化石病。
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称为大肝病。
各种病型其症状不同。
病鸡主要表现消瘦、沉郁、冠及肉髯苍白或暗红,常见腹泻及腹部肿大,产蛋下降,死亡率增加。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鸡除见软弱、消瘦外常见毛囊出血。
内皮瘤的病鸡皮肤上见单个或多个肿瘤,瘤壁破溃后常出血不止。
肾真性肿瘤病鸡常因肾脏肿瘤的长大而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瘫痪的病状。
骨化石病鸡见胫骨增厚常呈“穿靴”样的病状。
四、病理变化各种型的病鸡在剖检后见有不同的变化。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鸡的肝肿大5-15倍不等,肝质变脆并有大理石样纹彩,肿大的肝脏常可充满腹腔,因此称为“大肝病”。
此外,还可见脾、肾肿大1-2倍不等,法氏囊有结节性肿瘤,骨髓呈胶冻样,或像稀水样稀薄。
内皮瘤病鸡的肿瘤像血疱,内脏肿瘤鸡常见血凝块。
骨髓性白血病除见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在肋骨和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有奶油状肿瘤形成,下颌骨、鼻腔的软骨上,头骨的扁骨(头盖骨)也常受到侵害,发生异常的隆起,即骨髓细胞瘤。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作者:刘江涛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3年第12期近年来,鸡养殖产业迅速发展,要想保证相应产品的质量,便需自最基本的养殖管理处着手,将一应疾病防控事宜做好,尤其是鸡白血病等还未研制出特效药物的传染性疾病,将防控工作及时做好是当务之急。
1 鸡白血病的发生1.1 病原分析导致本病的病原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病毒粒子在形状上为球形,直径在80~120 nm之间,平均值一般为90 nm,表面包裹囊膜,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是病毒的敏感溶液[1]。
现阶段已报道出来的便涉及A-J共10个亚群,属于同个亚群的病毒之间可产生交叉免疫作用,此外,病毒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热尤其敏感,如果处于60 ℃的温度环境下存活不到8 min,对于酸、碱类溶液也不容易耐受。
养殖人员在做常规消毒时可以选用酸碱类的消毒药物,一来能省下更多开支,二来能确保消毒的有效性,紫外线对于本病病毒的灭活能力可忽略不计,低温环境可大大延长病毒的存活期限,如果将病料置于-60 ℃的环境中,6个月之后病毒活性依然很强。
1.2 流行特征病鸡以及隐性带病鸡是本病最为主要的传染源头,在发病时节上,本病未见显著差异,春夏秋冬各季皆容易暴发,步入性成熟阶段的鸡只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其中又以种鸡最为多发,产蛋期蛋鸡也很容易感染,在流行趋势上表现为渐发性。
除去鸡场养殖的鸡只外,野鸡、鹌鹑、鸽子等禽类同样容易发病,品种、品系存在差异的鸡只在抗病性上同样存在差异,例如白羽肉鸡便是本病的高发鸡种,罗斯308、京白则不容易感染,病毒可通过鸡只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2]。
种鸡发病后,病毒可以通过种蛋直接扩散至下一代鸡只,使其终身携带病毒,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诸如停水停料、养分供应不足、药物不规范使用、饲料突然更换类型、气候条件变化大等。
1.3 临床症状病鸡发病后最为显著的症状为鸡冠、肉髯变白发绀,进食量大减乃至直接废绝,鸡体瘦弱,鸡腹处变大,以手进行触摸可感受到肝脏肿大问题,病鸡往往养分供应不足,站立困难、产蛋中断,严重时可直接虚弱致死。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七节肿瘤性疾病(一)鸡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一、概述:(1)鸡白血病是由鸡白血病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
是最早识别的传染性肿瘤病;研究最为深入的病原;最难控制的禽病之一。
(2)鸡白血病对育种公司的经济影响:•遗传选育压力;•行业信誉及诉讼;•昂贵的防控净化成本(检测硬件建立、实验人员配备及培训、检测试剂、田间采样相关费用)。
(3)鸡白血病对蛋鸡的经济影响:•致瘤死亡损失;•产蛋下降/蛋品质下降;•饲料转化率;•用药成本。
(4)鸡白血病对肉鸡的经济影响:•均一性差;•生长速度减慢;•免疫机能减弱;•总体死淘率增加二、病原学:(1)禽白血病病毒(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α反转录病毒属(Alpha-retrovirus),是双股RNA病毒。
(注:艾滋病病毒也属于反转录病毒。
)(2)病毒分类:鸡的ALV:A、B、C、D、E、J(即目前分为6个亚群,J亚群对鸡的危害最严重)外源性病毒:A、B、C、D、J(可以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是重点防控对象)内源性病毒:E(本身基因组中所携带)慢性转化型病毒:不含致瘤基因(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是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病毒)急性转化型病毒:含致瘤基因(需要辅助病毒才能生长)(3)ALV的主要抗原蛋白:囊膜蛋白(gp85):是区分亚群的抗原,可区分不同亚群ALV;变异性大。
衣壳蛋白(群特异性抗原,p27):保守性强,为各亚群所共有,可用于检测是否感染ALV;不能区分外源性/内源性病毒。
三、流行病学:(1)鸡是主要自然宿主(水禽不感染该病),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ALV 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大;应激和免疫抑制可促进排毒和肿瘤发生(饲养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应激);免疫耐受鸡是主要的排毒鸡(该病病原可以垂直传播);后期感染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免疫耐受;高比率的持续性感染(即可以不断往外界排毒)。
中国麻鸡中发现禽J亚群白血病成子强;张利;刘思当;张玲娟;崔治中【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报》【年(卷),期】2005(45)4【摘要】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鸡种--麻鸡J亚群白血病的发病情况.山东某种鸡场饲养的中国麻鸡,于开产前出现消瘦、贫血、瘫痪等症状,死亡率达10%.经大体剖检发现,病鸡的内脏器官均弥漫性肿大,色彩斑驳,质度较硬;在胸骨内侧、小肠浆膜面和气管粘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呈灰白色.组织学检查发现,增生的肿瘤细胞为均一的髓细胞.用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89%(15/17);PCR产物测序,其基因序列、预期氨基酸序列与ALV-J原型株HPRS-103的同源性分别为98.05%和97.4%.用ALV-J单克隆抗体,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在肿瘤组织、肝、脾、肾、骨髓、腺胃中呈现强特异性染色.上述检测表明此髓细胞肿瘤是由ALV-J感染引起的.ALV-J麻鸡病例的发现警示:应注意中国地方种鸡的白血病净化工作.【总页数】4页(P584-587)【作者】成子强;张利;刘思当;张玲娟;崔治中【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3【相关文献】1.禽J亚群白血病的PCR鉴定与病理学分析 [J], 刘峰;董辉2.混养乌鸡和麻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及变异分析 [J], 魏戎蓉;蔡黎明;申艳玮;王言明;成子强3.麻鸡J亚群白血病与组织滴虫混合感染 [J], 刘功振;刘学峰;刘鹏;成子强;孟祥凯;刘青;张洪海;邱渡4.2018年安徽省禽群禽白血病A/B亚群及J亚群血清学定点监测 [J], 沈艳[1];王倩[1];郭保国[2];占松鹤[1];朱良强[1];何长生[1]5.从J亚群禽白血病肿瘤中检测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J], 张志;崔治中;姜世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马平郑佳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肿瘤病。
鸡白血病有多种类型,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其主要特征为病鸡血细胞和血母细胞失去控制而大量增殖,使全身很多器官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或失去生产能力。
本病流行面很广,严重影响禽业发展,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本病仅发生于鸡,不同品种、品系鸡的易感性有一定差异。
一般母鸡比公鸡易感,鸡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6~18月龄以下,特别是4月龄以下很少发生,1岁半以上也很少发生。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后者在本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传播方式是垂直传播,接触传播不太重要。
由于带毒鸡所产的种蛋携带病毒,其孵出的雏鸡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虽污染广泛,但发病率很低,一般呈个别散发,偶而大量发病。
临床、病理诊断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又称大肝病,是常见的一种,潜伏期可达14~30周之久。
自然病例常于14周龄后出现,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本病无特征性症状,仅可见鸡冠苍白、皱缩、偶有发绀,体质衰弱,进行性消瘦,下痢,腹部常增大,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肝脏。
肿瘤主要发生于脾脏、肝脏和法氏囊,也见于肾、肺、心、骨髓等。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本病有增生型和贫血型两种。
增生型较常见,特征是血液中红细胞明显增多;贫血型的特征是显著贫血,血液中末成熟细胞少。
两型病鸡早期均全身衰弱,嗜睡,鸡冠苍白或发绀,消瘦,下痢,毛囊多出血。
病程从几天到几个月。
病鸡全身贫血变化明显,肌肉,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常有小点出血。
增生型的特征为肝、脾广泛肿大,肾肿较轻。
病变器官呈樱桃红色。
贫血型内脏常萎缩,特别是肝和脾。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但病程后者长。
其特征变化为血液中的成髓细胞大量增加,每毫升血液中可高达200个。
4.骨髓细胞瘤病:病鸡的骨骼上常见由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因而病鸡的头部出现异常的突起,胸部与跗骨部有时也见有这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