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涉梦词的审美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81.54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苏轼词中的感伤之美内容摘要 苏轼词历来被誉为“豪放词”代表作品,然而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志向抱负,其词中恰恰隐含着感伤之美。本文通过论述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感伤、生离死别感伤、政治抱负感伤、家园故土感伤等,展示出隐藏在词人豁达表面下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苏轼。关键词 苏轼;感伤;美学
宋词素有“婉约词”和“豪放词”之分,然而从美学角度看来,风格有不同,情感本质则是统一的,豪放词也可以隐含感伤之美,反映作者真实心境。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中实际隐含了大量感伤之情,这对于我们走进词人心中、重新认识苏轼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1 苏轼词感伤之美的形成背景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在世人眼里总是光芒四射、豁达乐观的,但观其生平,苏轼一生中绝大多数的光阴都耗费在放逐旅途中,尤其是“乌台诗案”之后,他的“身世浮萍”感觉更为强烈。世人皆知他永不言弃,永远积极向上,但于他个人而言,命运无常、家人失散、政治失败的苦闷一直与他相伴,从而为他的创作渲染了一层忧郁的底色。从词作的数量来看,“豪放”词在苏轼所有词作品中也仅占十分之一,这些写于失意、困顿时期的词,虽然表面显示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但也不时隐现出深藏其中的辛酸、悲苦之感伤情怀。目前学界逐渐意识到苏轼词在宏大意象的背后,还隐含着较难察觉的感伤之美,这既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客观了解这位文豪,对于分析苏轼词的多层次审美意蕴也有重要价值。2 苏轼词感伤之美的具体呈现学界认为,苏轼词中常有“幽咽怨断之音”,而这正是其感伤情绪的呈现。经笔者归纳,苏轼词感伤之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人生如梦感伤、生离死别感伤、政治抱负感伤和家园故土感伤。 2.1 人生如梦感伤由于苏轼崇尚儒道文化,其本人一生也经历过多次波折起落,他始终认为“人生如梦”,虚幻而不真实,这也成为其词中感伤之美的直观呈现之一。据统计,苏轼词中“梦”字用了八十多次,这其中既有对人生的慨叹,也有对生命未知的迷茫忧愁。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他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中,他认为“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无论是踏雪飞鸿还是春梦了无痕,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生虚幻感。在《西江月·平山堂》中,苏轼写道“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只是弹指一挥间,一切仿佛都似一场梦,令人感慨万千,低徊不己。同样地,在《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中,他认为“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所有的狂欢庆祝终究归于一个“愁”字,所谓的宴饮佳肴都是梦中花、水中月,不可触及。从诗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事实上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对整个物质存在进行了怀疑,这种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感觉说明他不是单纯地为个体生命而哀伤,而是对人生的真正目的、对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行质疑,以求在其中得到解脱与舍弃。因此,苏轼的感伤,是一种入乎其内又跳脱其外的伤怀,他一方面在不停地叹息着“人生如梦”,另一方面也始终在追寻人应该要走的生存之道。2.2 生离死别感伤苏轼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与亲朋好友聚少离多,他的词中因生离死别产生的感伤显得尤为真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句,它表现的不仅仅是苏轼本人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释怀与洒脱,从深层次来看,正是由于这种与亲人离散的痛苦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难以左右,作者才借景抒情,以凝视月亮、祝福终生来达到自我纾解、转移苦痛的目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天下所有失散人的美好祝愿,也是苏轼自己心中孤独寂寞的真实写照。在《画堂春·寄子由》、《西江月·黄州中秋》、《满江红·怀子由作》等词中,也深深体现出苏轼对于分离的感伤之情,抒写了离别与思念的愁苦。此外,在苏轼的其他词作品中,都体现出对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例如,在《菩萨蛮·西湖》中“秋风湖上潇潇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苏轼与好友述古离别,秋风吹过,西湖湖面上飘散着潇潇的雨,作者想留住好友,但对方终究要离去。这种淡淡而深切的哀愁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彼时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己去世十年有余,词里作者在悼亡妻子的同时,还结合了个人在官宦生涯中的沉浮起落,在经历无数风浪后作者已经是孑然一身,此时此刻回忆亡妻也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首“悼亡词千古第一”的作品,正是融合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格外显得感人肺腑。同样感情的还是《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时年五十六岁的苏轼,在泛舟之余,想起了自己当前与恩师泛舟的情景,如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禁让人感慨时光荏苒、岁月不待人。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那么苏轼创作的诗歌都是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2021宋代苏东坡黄州词中梦的类型和寓意范文 摘要: 梦是人们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
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在黄州时期过着底层劳动人民的困窘生活,他很多的内心活动也以梦的方式表达出来,留下了众多的写梦记梦的诗词。
本文以苏东坡黄州词中梦的描写,探讨其梦的类型和所表达的意图,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对个体生命的沉思,以及对回归自然的期盼。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窥见苏东坡黄州时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品质。
关键词: 东坡词;记梦; 思想内涵; 黄州; Abstract: Dreami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 people's subconscious mind. Su Dongpo, as a generation of literary magnate, lived the embarrassing life of the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in Huangzhou period. Many of his inner activities were also expressed in the way of dreams, leaving many poems about dream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dreams in Huangzhou's poems by Su Dongp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intentions of dreams, the treasure of sincere friendship, the contemplation of inpidual life and the expectation of returning to nature. From this aspect, we can see the ideological situation and personality quality of Dongpo in Huangzhou period. Keyword: DongpoCi; Remembering dreams; Thought connotation; Huangzhou; 作为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梦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所有梦的核心本质都是愿望的达成。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一生中涉猎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词人。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在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自由格律和随心所欲的构思,为词赋予了多样的韵律和表现形式。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咏史叙事的手法,展现了激荡的壮丽场面,使词作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使得词作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其次,苏轼的词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苏轼通观天下、洞察社会,他坚持诗情与人情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词中。
他以深情厚意、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久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以平和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对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表达,表明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崇尚英雄气概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改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也启发了后世词人们对自由表达的思考。
苏词梦象与梦境释论
及侮辱性文字。
很多人曾经询问过梦象和梦境的释义,这引起了我对其进行探究的兴趣。
就西汉时代的苏词而言,梦是一种现象,但它的实际含义却把具体的含义超越了自己,这正是它有趣的地方。
首先,苏轼认为,梦象是一种可以识解人心理状态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媒介,即梦境中传达出的深层意义。
其次,从苏轼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梦境里的每个梦象,都是拥有诸多“隐秘”意义,只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它在告知人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社会变化的动态及形式。
最后,苏轼向人们表明,梦应该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也许它们的本质是神的暗示,通过对梦境的解读,可以为人们找到一条正确的方向,让他们参悟到更加精深的内涵。
同时,也能洞悉那些隐藏在梦境深处的箴言,由此提升大众的精神层面,并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熏陶。
从梦中获得的智慧,自然而然反映了苏轼的梦境释论的重要性,他的看法对直觉有着深入的思考,它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出路及方向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倔强地追求真理,也可以尝试去理解梦的魔力么,把它们转化为一种把握人生的能力。
苏轼梦象与梦境释论,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发掘梦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让自己更清楚地把握自身的未来。
苏轼词的审美意义一、苏轼词的魅力所在苏轼的词那可真是超有魅力的。
他的词就像一个超级丰富的宝藏,每次去挖掘都能发现新东西。
苏轼的词风格多变。
有时候那是相当豪迈,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就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上,看着那些英雄豪杰一个个走过,心中满是对他们的崇敬,同时也有一种自己也能成为大英雄的那种壮志豪情。
还有的时候呢,他的词又很婉约,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如此深刻动人,就好像能看到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亡妻的遗物或者他们曾经一起待过的地方默默发呆,那种思念就像涓涓细流,一点点地钻进你的心里,让你也忍不住跟着他一起悲伤。
从审美意义上来说,他的词的意象选择就很独特。
他会把自然景物融入到词里,像月亮这个意象,在他的词里就有不同的呈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也就是月亮,它不再仅仅是天上的一个天体,而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代表着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种把普通的东西变得富有深刻内涵的本事,真的是太厉害了。
再说说他词中的情感表达。
那是真真切切,毫不做作。
不管是高兴还是难过,都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
他被贬谪的时候,词里虽然有仕途不顺的惆怅,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豁达,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哪怕是下着雨,道路泥泞,他也能从容面对,这种精神通过他的词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有勇气去面对。
而且苏轼的词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
用词简洁却又能表达出很复杂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不需要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简单几个字就能勾勒出一幅画面,或者传达出一种情绪。
他的词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从他的词里我们能看到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化氛围等等。
比如说他写的一些宴饮词,能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士大夫们聚会的场景,大家喝酒作诗,谈笑风生。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词在审美意义上是多方面的。
它既有文学艺术上的美,像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多变的风格;又有情感上的感染力,能让我们跟他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还能让我们透过词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
浅析苏轼词中的审美形态作者:唐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摘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他集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于一生,词影响最大,现存词约350多首。
同“黄庭坚”并称“苏黄”,同“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的词以诗的凝练和散文的抒情技巧相结合,将词发挥得无比和谐优美。
从美学审美形态来分析,其词“崇高”居多,“优美”次之和“滑稽”最少,创作出最多就是“意境”。
关键词:苏轼;词;意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一、“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优美优美是具有一些可以确切的描述的审美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是可以看见的;而姚鼐却说是:“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1]也是具有直接感受的美感形式。
所以用“优美”来分析苏轼的词,最能体现其优美的也就是从词中描绘的具体景物。
具体如《昭君怨·送别》: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2]这首词原本是苏轼送在金山别柳子玉所作。
首先,从题目中可看出主题“送别”,词中最后一句也直接说“飞絮送舟行,水东流”,再加上,“新月”可断定时间为夜晚。
其次,飞絮也就是柳树,舟必然是船,送行必定在码头。
水东流,确定友人东行。
描述的落花,飞絮,流水和新月,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夜晚码头送别。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崇高陈洵评价其词说:“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3]气格为何也,简言之就是豪放的气魄,当然这样的气魄较豪放,当遇“乌台诗案”后还有如此豪放气魄,唯有用审美形态中的“崇高”来解释。
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依然能将内心中“崇高”的美平淡抒发出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是在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写,其中背景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2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船清梦入九天——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看涉梦词(共一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浪漫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
3.了解涉梦词,感受梦境背后的现实,并学以致用,以此一词去感受其他涉梦词。
【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
2.了解涉梦词,感受梦境背后的现实,并学以致用,以此一词去感受其他涉梦词。
【教学难点】了解涉梦词,感受梦境背后的现实,并学以致用,以此一词去感受其他涉梦词。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在建炎南渡后的某一天,李清照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连梁启超读了她这个梦都会评价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
"那么,李清照到底梦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梦境。
梦之境这个梦是以词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的,我们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学体裁。
简单介绍一下词的三个特点:最早词是用来唱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规定怎样演唱;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个梦境朗读出来。
同学们读得不错。
这个梦真是奇怪啊,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这首词,上片提问,下片回答,而且梦里有天帝,梦里要去三山。
是啊,李清照为什么要记这样一个梦?梦与现实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主问题)我看到有的同学露出了困惑的神情,那就让我们来探寻这个梦,解析这个梦。
首先,我们来看看她入梦的前两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罩着海上的云涛。
天上银河转动,海面上数千帆船在逐浪舞动。
特别是哪几个字用得传神,你举手了,请你来说。
哦。
你说“接,连,转,舞"用得好,因为接和转将天与水与雾连接起来,写出水天融合,浑然一体之感;而转和舞,写出了天旋地转的身体感受。
感谢你的思考,说得真好,这两句既有李清照海上坐船的真实,也有梦境的虚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