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人教版《风筝》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49
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
下面就是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风筝》四年级语文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歌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情景?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学生自由作答。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小孩子放风筝的文章《风筝》。
它的作者是鲁迅。
补充板书:风筝看到这个题目,你有那些想法?预设:生:谁放风筝呢?这个风筝是什么样的呀?放风筝放的开心吗?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桌轮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把容易读错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在书上标出来。
并写在预习本上。
2.交流预习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丫杈ch蜈蚣嫌恶xin劳模shn什么m模样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能不能说说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首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
教师分小组随机抽让学生说,(注意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预设:鲁迅的弟弟小时候特别喜欢放风筝,鲁迅却不允许弟弟放风筝,现在他很后悔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向自己的弟弟道歉寻求原谅,但是弟弟已然全然忘却,因而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
教师及时提示以便说的更完整:鲁迅为什么后悔?弟弟有没有原谅他呀?他现在的心情如何呢?学生再次阅读思考。
指导以后要注意让学生重新说一遍。
检查效果,看学生是不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作业:1.预习作业: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预习本上。
2.课下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读读有关鲁迅的故事。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风筝》原⽂及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风筝》原⽂ 在我童年的梦⾥,飞得的就是风筝。
草地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
那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啊!每个⼈的理想不⼀样,每个⼈扎出来的风筝也不⼀样。
你看,那样⼦像⽔兵帽,后⾯还飘着两根飘带的风筝就是我的,因为我想长⼤后当海军。
此刻,我似乎看见了⽆边的⼤海和翻滚的波浪……那个飞机风筝是⼩强的,他很想当飞⾏员。
他把⾃⼰最威武的⼀张照⽚贴在风筝飞机驾驶舱的位置上。
瞧哇,⼀只美丽的⼤蝴蝶,翅膀⼀扇⼀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那⼀定是薇薇的巧⼿做的,她想和爸爸⼀样,当个昆⾍学家。
还有,那⽡⽚风筝是未来的建筑⼤师⼩明的;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姐妹兰兰和红红的。
所有的风筝中,要数⼩⾳乐家根⼦的最棒了,那是⼀个⼤竖琴。
说实话,我见了他的风筝后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的。
那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都引来了。
最有意思的风筝要算芳芳的了。
因为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决定长⼤⼲什么,所以只好照⾃⼰的模样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
哈,风筝的后脑勺上还拖了⼀条长长的辫⼦,真好玩! 我⼀边放线⼀边跑着,⼿⾥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越飞越远。
【篇⼆】⼩学三年级语⽂《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散⽂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童的意义,有鲁迅的⾃省精神,有鲁迅对⼩兄弟⾝受“虐杀”却⽆怨恨的深沉感慨。
学习⽬标: ①知识与能⼒⽬标:整体感知课⽂内容,多⾓度有创意地理解课⽂,体会感情⾊彩复杂的句⼦的含义,进⾏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法⽬标:⾃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七年级】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人间亲情一、(4分)全卷书写分。
二、(26分后)基础存储东站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常用字填空。
我在查获()墨的满足用户中,又很愤慨他的催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贫()地去偷做没岂孩子的玩艺。
我立刻低头()割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在地下,挥施明德了。
2.根据提示,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的填写成语。
①我()似的,便跑向太少有人回去的一间沉积杂物的小屋回去。
(形容忽然全然恍然大悟)②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3.念下面的小故事,说道说道文中的母亲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文章中曾提到他小时侯很怕死,有一次因病住院,哭闹不休,不肯让家人离开。
母亲便对他说:“放心吧,你要是真的死了,我会把你再生出来的!”他听了平静了一些,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又很不放心地跟母亲说:“假如将来的我生下来了,叫他好好学现在的我。
”从此以后,他就很小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个好孩子。
4.按建议简答。
(1)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体会其作用。
(2)为什么挑《荷叶母亲》这个题目?表明理由。
5.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
①《风筝》的“我”就是②《羚羊木雕》中的“妈妈”是③《散步》中“我的母亲”就是④《世说新语·咏雪》中的“谢道韫”是6.写下以下各段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
(1)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完全忘怀,不无愤恨,又存有什么原谅凌驾呢?父者的恕,撒谎罢了。
()(3)那只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
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角上。
()(4)存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就是脸上都已迎镌刻了许多“生”的艰辛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沈重。
()7.根据原文(包括课本附录课外古诗词)填空。
初一语文课文风筝预习学案风筝,一般是在春天草长莺飞的时候孩子们到草地上放飞的,初一语文课里的风筝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初一语文课文风筝预习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一语文课文风筝预习学案篇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2、成语解释: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3、重点字词,给下列画线字注音丫杈( ) 憔悴( ) 模样( ) 嫌恶( )惊惶( ) 瑟缩( ) 虐杀( ) 诀别(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学习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多角度理解课文。
3、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和作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概括)可鄙( ) 苦心孤诣( )2、梳理文章的结构二、合作探究:1、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提示:文中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刻画了“我”和“弟弟”怎样的人物形象,从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2、自主质疑,找出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3、本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内容,有何感想?三、作业布置:“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回忆你儿时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或一件玩具,写一段回忆性文字。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方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感情,理解内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设想: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伤。
所以教学中要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同时这是七年级学生入学首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感情人心弦,感人至深,其实在误解中也有亲情,你遇到过吗?(学生谈论)今天我们一起感触感染鲁迅和他弟弟的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教师通过课件补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颁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孕《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浪》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孕《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1936年),包孕《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孕《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风筝》语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风筝》全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风筝》。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作者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风筝》,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示范朗读和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2)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风筝》。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3. 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课后作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写作能力等。
3. 朗读与背诵:发音准确性、情感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风筝》全文打印,每人一份。
2.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
3. 与《风筝》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
4. 生字词卡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风筝》课文原文及赏析《风筝》原文:有一天,天气晴朗,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公园去放风筝。
我手里拿着一只蝴蝶风筝,它有着五彩斑斓的翅膀,美丽极了。
我们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开始放风筝。
我先把风筝线放开一些,然后快速地跑起来。
风筝在风的吹动下,慢慢地升了起来。
我一边跑,一边放线,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心里充满了喜悦。
但是,放风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时候,风太大或者太小,风筝都会掉下来。
有一次,我的风筝就被一阵大风吹得翻了个跟头,直直地掉了下来。
但我并没有放弃,我重新整理好风筝,再次尝试。
最后,经过几次尝试,我的风筝终于稳稳地飞在了天空中。
我坐在草地上,仰望着蓝天中的风筝,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快乐。
赏析:《风筝》这篇课文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放风筝的乐趣和挑战。
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天气的晴朗和公园的空旷,营造出一个适合放风筝的环境,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放风筝的过程,包括如何操作风筝线,如何利用风力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放风筝的乐趣。
在描述放风筝的过程中,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挑战和困难。
风筝被大风吹落的场景,展示了孩子们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课文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重要信息。
最后,当风筝终于稳稳地飞在天空中时,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课文的主题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放风筝的乐趣和意义。
总的来说,《风筝》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