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二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
- 格式:doc
- 大小:61.13 KB
- 文档页数:9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2017·临沂高三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建国初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A[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 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1.如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解析:选A。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符,故A项正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而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表明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故D项错误。
2.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
材料中将“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故C项正确;材料中尽量不用“为、时、应、得、其、凡”等文言字,不能说具有灵活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宪法的用词的评价,并未涉及宪法结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宪法的原则,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2部分第8单元第16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1. 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
这一事件反映了( )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2.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材料说明租界是(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3. 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
”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4.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5. 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A.1842年B.1894年C.1895年D.1901年6.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
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7.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
课后限时集训(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12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石家庄高三冲刺)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C[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北地区在当时全国抗战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抗日先锋,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是在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1939年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因而不存在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故A项错误;国民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及进行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意在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与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故B项错误;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民党进行游击干部的培训与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说明国民党为持久抗战进行了作战方法的调整,也开始重视游击战法,故C项正确;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故D项错误。
]3.1939年秋,重庆市公共汽车工人为要求增加生活津贴而举行罢工,1939年到1941年川北盐业工人为要求改善待遇而举行罢工,1938年7月至1940年西安工人为争取改善生活待遇而进行的经济斗争则达多次,涉及铁路、电讯、纺织、化学等几大行业。
这些现象()A.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B.反映出工人阶级在统一政党领导下联合斗争C.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源D.严重影响着后方的稳定和抗战的顺利进行D[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必修模块第八单元第1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在达·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达·伽马航船行驶到印度向卡利库特王公呈递信件之后,这位印度王公曾问及葡萄牙有些什么商品。
达·伽马回答说:“有很多粮食、呢绒、铁铜等。
”王公又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达·伽马回答说:“总数不多,都是样品。
”这可以用来说明()A.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本性B.东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明显扩大C.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D.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答案】C【解析】达·伽马的船上带有货物样品,说明其在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
2.1500年前后,欧洲迅速增长的人口有了可以定居的新大陆,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的条件。
欧洲移民蜂拥而至,还使西半球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
出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A.是为了缓解欧洲的人口压力B.开创了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C.传播了西欧的理性主义思想D.标志着新大陆成为欧洲的商品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人口有了可以定居的新大陆,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的条件”“西半球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创了美洲的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故B项正确。
3.1462—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白银产量增加了5倍多。
白银产量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些白银大量流向西欧和东方。
中欧白银的这种流向()A.是西欧出现价格革命的主因B.刺激西欧走上黑奴贸易之路C.推动世界范围的商品大交换D.导致东西方经济实力差距大【答案】C【解析】1462—1530年期间正值新航路开辟时期,中欧白银产量增加,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在发展,而大量白银流向西欧和东方,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大交换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西欧价格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美洲白银的流入,排除A项;美洲的开发和殖民扩张导致黑奴贸易,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排除。
课后限时集训((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9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 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 [A 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不符,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 项错误;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 项错误。
]2. (2017汉中高三质检)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 [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 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排除;D 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3.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国为善,奸必多。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根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得出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
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弱民”措施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2)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
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等。
2.(2017·广东七校高三联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8)李仕才一、选择题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直隶132527537陕西(关中)143238264江西459545976福建(不含台湾)131205511广东/12701959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抓住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的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集市发展与农民的关系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同时,注意排除无关的概念即可。
2、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下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朝代西汉东汉唐元明清比例1:79451:74641:29271:26131:22991:911A.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答案】A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课后限时集训(八) 1840-1912年反侵略、求某某的潮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呼和浩特调研)1842年签订的中英《某某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据此可以推知( )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C[根据题目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高中毕业班诊断)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某某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
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A[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民夷冲突主要是夷人肇事所引起,而鸦片战争后则以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为主,且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说明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加深,中国民众不能再像鸦片战争前维持传统有礼有节的对夷态度,故A项正确。
]3.(2019·某某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X自由贸易以求自强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专题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工业化艰难起步。
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中华民国成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主权的险恶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
深化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2)民国初期出现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了阶级基础。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化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迁的影响及其认识(1)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近代中国反封建社会变革的开展,推动了资产阶级社会改良和民主革命的进程。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推陈出新,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增添文明科学内涵。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2017·临沂高三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建国初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A[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4.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
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A[材料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为了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 项错误。
]5.(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
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C[新中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故A项错误;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早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
]6.(2017·济宁高三模拟)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该讲话的发表()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D[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是在1952年完成的,这一时期仍有资本家,故A 项错误;材料中的谈话出现在三大改造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说明发生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根据材料中的“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说明形式比较灵活,体现了从当时实际出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正确。
]7.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从材料“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可知,材料中的号召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目标。
“一五”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建立重工业企业,没有涉及钢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程度的政策,不包括“以钢为纲”的号召,故B项错误;“大跃进”提出全民炼钢运动,号召“以钢为纲”,实质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与材料相符,故C 项正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 8.(2017·吉林高三调研)1958年1月9日,毛泽东签署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这一做法()A.完善了城市户籍的管理制度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C.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D.调动了全民的生产积极性C[根据材料“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可知,对城乡居民户口的严格管理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
]9.(2017·福州高三质检)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
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
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才开始进行改革,故A项错误;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信息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并未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
] 10.(2017·济南高三针对性训练)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
这些措施()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冒进路线”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C[根据题意,题目中并未出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故“清除”错误,故B项错误;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冒进路线”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对其进行了反思,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城市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
] 11.(2017·池州高三联考)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一五”计划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统计图可知,1959—196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B项正确;此时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D项错误。
] 12.(2017·日照高三模拟)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旨在() 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C[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的1957年,新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段1964年至1978年,期间大部时间是处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国家政策的重点是阶级斗争而非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在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并威胁要对中国沿海工业区进行核打击,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将重要工业西迁的关键举措,故C项正确;同样,这一时期国家工作的重点并非经济的建设与恢复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洛阳高三统考)(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