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6.01 KB
- 文档页数:2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一)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寻租型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三)寻租型腐败将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主要腐败类型。
(四)治理寻租型腐败是一项从个体到政府制度再到外部法制的系统工程。
(五)了解腐败行为选择及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对治理寻租型腐败很有帮助。
(六)治理寻租型腐败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腐败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权力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腐败问题——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并分别对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探讨。
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各有侧重、综合治理的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腐败经济学腐败可能性函数需求性腐败供给性腐败一腐败(权力腐败),用经济学家樊纲的话说,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1)。
腐败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腐败行为如何将公共品——权力作为投资,低成本或0成本地谋取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以最低成本取得反腐败的最大收益的途径。
影响腐败行为发生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包括社会公众的容忍度和心理预期,以及反腐败所带来的收益(如“警示作用”)等等。
假设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T,T=f(Y,P,Q,G……)。
Y代表腐败收益,即腐败者通过权力投资得到的好处,腐败的收益就等于腐败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净损失(即不包括给社会造成的精神损失,如司法精神的“磨损”,制度缺口的打开,权力规则的破坏,以及给市场秩序带来的混乱等等)。
显然,腐败收益越大,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P 代表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它与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成反比,即查处的概率越小,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反之。
Q代表腐败查处的力度,或惩治腐败的程度。
而腐败行为的成本C应包括个人成本C1和社会成本C2,个人成本C1为腐败查处的概率(可能性)与查处的惩罚力度二者之乘积,如果P为0或接近于0,则个人成本也为0或近接近于0。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私有制的伴生物,并将与私有制一起消亡。
这里腐败指的是对公共财物的巧取豪夺和以权谋私。
私有制指的是公有和私有财产具有明确的产权,也就是人人都知道什么物品是自己的,什么物品不是自己的。
此文只讨论一般意义的事件和人,特殊性的事件(战争、救灾等)和特殊性的人(雷锋等)不适用本文。
自古至今,没人不痛恨腐败(包括腐败分子在内),统治者对腐败的惩治也非常严厉。
比如朱元璋就把贪官剥皮,填充稻草后放在衙门警示官员。
其他如坐牢、充军、抄家、砍头甚至凌迟处死各类刑罚繁多。
但我们看到这条路上浩浩荡荡,从不寂寞。
建国以来,有一段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清明的时期,腐败行为最少。
改革开放后,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腐败有加剧之势。
对于治腐,有严刑峻法论、有以薪养廉论、有制度建设论、有道德教育论等等。
真正对腐败深恶痛绝的是三类人:最高统治者、最底层的老百姓、私营业主。
这是因为最高统治者拥有一切,最底层老百姓一无所有,而私营业主只拥有自己的财产。
这三类人也最廉洁:前者不会,中者不能,后者不必。
腐败产生于政府权力寻租。
只要政府具有资源分配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权力,腐败就不可避免。
其原因如下:一、目的偏移一个理性的政府必然以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己任,必然努力发展经济、捍卫人民各种权利。
否则,人民将推翻它。
执政党、国家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样对每名公务员的从政目的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条: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章接着还对党员规定了八条义务。
这些规定确保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确保了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的执政地位,确保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原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月)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一. 引言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διαϕθ-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腐败对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视角分析在当代社会,腐败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关注的话题。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元凶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腐败现象的分析,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不公平的环境下形成的。
它违背了公正原则,损害了社会公平。
腐败导致了资源的失衡和配置不当,从而扭曲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
在腐败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无法公平地分享和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集中,深化了贫富分化。
从宏观角度看,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营商环境上。
腐败导致了市场竞争不公平,降低了市场效率。
在一个腐败严重的国家,企业在与政府打交道时需要支付大量的贿赂费用,这部分费用是其正常的运营成本之外的额外开支。
由于腐败使得市场竞争不规范,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合法竞争手段获得竞争优势,导致部分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失灵。
此外,腐败还妨碍了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和监管。
在腐败的环境下,政府官员可能为了个人私利而忽视对企业的监管,放任企业的违法行为。
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良性发展难以实现,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遭受损害,给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从微观角度看,腐败对社会经济参与者的行为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一个腐败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为自己谋取私利。
这种个人行为的价值观扭曲,使得社会成员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公共利益。
在长期的腐败环境下,这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波及全社会,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培育,影响了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要解决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建立起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共权力的廉洁和公正。
其次,应注重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公民自觉抵制腐败的行为。
再次,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的滋生。
总之,腐败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企业家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引言腐败是世界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企业家腐败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家卷入腐败行为中。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家腐败,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企业家腐败的定义企业家腐败是指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企业家或企业高管以违法、不道德的手段滥用权力,获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贿赂、贪污、内幕交易等。
企业家腐败不仅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
企业家腐败的原因1.利益驱使:企业家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追求个人利益。
某些企业家通过腐败手段获取非法收入,腐败成了获取巨额财富的手段之一。
2.监管不力:监管机构的不作为或腐败现象本身也是企业家腐败的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得企业家们有机可乘。
3.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家们面临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一些企业家可能会选择腐败手段,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利益。
4.道德风险:企业家腐败也与道德风险相关。
一些企业家对道德价值观缺乏敏感性,他们可能认为只要不被发现或不产生法律后果,贪污和腐败是可以接受和合理的。
企业家腐败带来的经济影响1.不公平竞争:企业家腐败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那些通过腐败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企业,往往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使得其他合法企业无法公平竞争。
2.投资外流:企业家腐败会导致投资外流。
由于腐败行为的存在,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可能对该国的商业环境失去信心,不愿意投资。
这将直接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3.损害企业声誉:企业家腐败不仅对企业的短期利益造成损害,还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长期影响。
一旦企业被曝光涉嫌腐败行为,其形象和信誉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影响到其业务和合作关系。
应对企业家腐败的措施1.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为企业家腐败提供有效的制约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