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两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四年级语文教案《师恩难忘》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文《师恩难忘》2.多媒体教学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难忘的老师呢?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老师。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老师的印象。
(三)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老师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第二课时(四)深入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说“师恩难忘”?(五)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六)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师恩难忘》,感受到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学习了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七)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小作文。
2.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四课时(八)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文,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九)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老师的名言,下节课分享。
2.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收集一句,写在一张纸上,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五课时(十)课堂交流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老师的名言。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老师的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学习了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3.培养了同学们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学习了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师恩难忘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师恩难忘教案(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恩难忘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自学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自读自画,再读解疑。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设境导入1、同学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画1、抽读生字,纠正读音。
2、出示阅读要求,指导认真自读。
(1)阅读要求(书本第4页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后直线。
”(2)指名读要求,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点拨。
三、再读课文,引导解决粗浅问题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全班交流:提出自读时疑难疑问之处。
3、针对学生问题,教师分类梳理。
(1)学生能够自己解答的,组织学生互帮互学,当堂解决。
(2)疑难问题归类后示与黑板,结合下文学习时相机解决。
四、细读课文,深入学习重点部分1、师导:课文题为“师恩难忘”,根据刚才读文学文你认为文章重点写什么内容?(老师对我的帮助教育,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
)2、画出相应段落。
(4—9)段3、轻声读4—9段。
4、汇报交流: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哪三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事件1: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
事件2:田老师讲山村故事。
事件3:田老师故事让我入迷,使我开窍。
5、根据学生汇报的3件事,展开学习,深入体会。
事件1: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
课堂交流:田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从中说明了什么?指导读相应的句子。
事件2:田老师讲山村故事。
指名读相应的句子:“田老师给一年级……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恩难忘》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师恩难忘”是一个表达对学生老师感激之情的主题。
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可以理解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资源2.1 教学内容老师的辛勤付出:通过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压力和努力,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导。
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理解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师恩难忘:通过写作和表达,让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2 教学资源案例和故事素材: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者教材找到相关的故事和案例。
讨论和分享材料:可以准备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教育的重要性。
写作和表达工具: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开场白:引导学生思考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观看案例视频:播放一个关于老师辛勤付出的案例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3.2 老师的辛勤付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的工作压力和努力,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3.3 教育的重要性个别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看法和经历。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4 师恩难忘写作练习:给学生发放写作指导,要求他们写一封信给最难忘的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分享和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信件,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师恩难忘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标准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包括语法和表达能力。
思考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包括逻辑和深度。
《师恩难忘》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和归纳。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懂得感恩。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和归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表达方式的把握。
(3)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 学习生字词(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进行拓展练习。
4.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概括课文的大意,并进行表述。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表达方式。
5. 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师恩难忘》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的情感。
(2)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尊敬的老师,引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简介本课课文《师恩难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和情感。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小组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表达,其他组进行评价。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作文。
(2)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尊敬老师和感恩老师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恩难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师长、感恩图报的良好品质。
(2)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引导学生珍惜师生之间的感情,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手法。
4. 实践活动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提问:“你们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谁?为什么?”(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师恩难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感人情节。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掌握。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写作手法。
(3)通过细节描写,让学生了解人物品质和情感。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尊敬的老师的故事。
(2)选取代表性小组进行分享,让大家感受师恩难忘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年级:小学六年级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伟大,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2. 培养学生表达感激之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伟大。
2. 指导学生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1.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老师的感人故事、名言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教师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教师们做了哪些工作?他们辛苦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教师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伟大。
2. 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 学生以“师恩难忘”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学习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和伟大,以及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技巧,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课堂活动1.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反思自己的成长。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作文和课堂活动,评价学生对教师工作的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表达方式,评价学生表达感激之情的能力。
《师恩难忘》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师恩难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老师的教诲,感悟师恩难忘的真谛,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师恩难忘”的含义,培养尊敬老师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介绍刘绍棠和他的作品《师恩难忘》,引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作者为什么说“师恩难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师恩难忘”的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老师”的作文。
3. 收集有关尊敬老师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尊敬老师的态度表现。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育: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产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PPT课件。
3. 生字词卡片。
4. 作文纸张。
《师恩难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师恩难忘”的含义,感悟教师职业的伟大和神圣。
2.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表达感恩之情的能力,培养感恩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感悟“师恩难忘”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尊敬教师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伟大和神圣。
2. 如何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意义。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培养尊敬教师的品质。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教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教师关爱学生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思考。
2. 讲授新课:引导学生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成果,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伟大和神圣。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名人的教师节祝福和感恩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重要性和对自己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最感激的老师,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
5. 分享感受:邀请几名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感受教师的爱和付出。
6. 情感共鸣:播放一首关于教师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悟“师恩难忘”的情感。
7. 表达感恩:指导学生写一封给老师的感谢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教师、表达感恩的重要性。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学生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感人教师故事视频或音频资料。
2. 收集名人教师节祝福和感恩故事。
3. 准备教师歌曲。
4. 准备感谢信书写指导素材。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 反思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表达出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师恩难忘》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强调“师恩难忘”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材料2.1 教学内容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教师的作用、辛勤付出和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
2.2 教学材料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如教师节的相关报道、教师的感人故事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小组讨论、分享等环节。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设计合理的评估方式,如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提供改进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如关于教师节的诗歌、教师的感人故事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5.2 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学校、与教师交流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主题活动一:感谢信写作目的: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老师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
2. 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 学生将信交给老师,并观察老师的反应。
6.2 主题活动二:教师节庆祝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庆祝教师节,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步骤:1. 学生准备节目或礼物,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2. 在教师节当天,学生向老师献上礼物和祝福。
3. 老师发表感言,感谢学生的祝福和努力。
师恩难忘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生难忘”等词语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将感情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自我设问,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生问好设疑:为什么要向老师问好?2.这是一种礼仪,表示一种感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写老师的,也是写学生的,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对刚才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请看我写课题《师恩难忘》,一起把课题读一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同学们,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读通顺,读一遍不行,一遍肯定不能读通顺,那就可以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
有的同学说是带着问题去读;有的同学说在读的过程中,拿出笔来划;有的同学说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再想想课文主要内容。
这些都是自我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想用的方法,自由的朗读学习课文,开始。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呢?提出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在重点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粗略知道文章大意。
2.交流反馈(1)板书“叩拜”谁来读读这个词?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我想到了学生拜见老师的情景;我想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形;我好像看到大臣向皇帝跪拜的样子。
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
我们再看第二个词。
(2)板书“戛然而止”请大家读一读,注意“戛”这个字,它与哪个字差不多?“戛”与“嘠”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3)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引读:是的,作者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4)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口才好。
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为过。
同学们,你能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串讲一遍,然后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让我们恰如身临其境。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田老师上课引人入胜,他编的故事娓娓动听,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我能成为作家,都是田老师的教育,所以我在40年后遇到田教师,仍向一年级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感谢他的插柳之恩。
田老师上课娓娓动听,讲的故事引人入胜,我深深感谢田老师把我领进了知识的大门,文学的大门。
田老师教学非常有方法,他每上一课都给我们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然后娓娓动听地讲给我们听,我们从田老师的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对我的教导。
三、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大意。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3-7自然段): 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3.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4.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再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
想起田老师,就想起了田老师所讲的故事,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幸福,为此,40年来作者不曾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你知道为什么吗?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自由地读读这一句。
2.四年里,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引说: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上千份知识。
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一份快乐,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上千份快乐。
如果一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就使我懂得了上千个道理。
3.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随风潜入夜,润特细无声。
”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们的心田,再来读读这一句。
在密密的春雨中,在细细的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再来读。
4.作者就是这样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慢慢长大,想知道作者是谁吗?出示: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
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高一时所写的《青枝绿叶》第二年入选了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
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
《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
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都是因为田老师的教导,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那是幸福,再读“我在田老师——”5.小结: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学这么感兴趣;是田老师带他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的是什么题目?(《老师领进门》)什么意思?——是老师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老师领他进入了文学这扇大门。
6.四十年来,我不能忘记的教诲之恩,所以在40年后,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田老师,仍像——一年级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
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回到课开始时的问题,想一想,你向老师问好是为了表达什么?——感谢老师在我们心田中播下的知识的种子;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对老师一片深情;感谢老师哺育我们五、教学生字。
1.指导:“歇、醒”左右等宽;其余左窄右宽。
2.学生描红。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深情回顾,激发兴趣1.教师叙述,引出话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刘绍棠先生聆听了田老师讲的故事。
能说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2.教师引述:简短的一节课,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难怪在作家刘绍棠先生的记忆里,永远铭刻着这样一位田老师,永远记住了他所讲的生动的故事,永远记住那些温情的画面……田老师以及田老师所讲的故事成为作者永恒的弥散着芬芳的记忆。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刘绍棠先生写下的这篇文章,走进田老师的课堂,去咀嚼并回味那份难忘的师恩。
板书:师恩难忘二、品句析文,感悟“师恩”1.出示句子,并指名朗读。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2.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问:田老师是怎样通过这些故事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到作者的心田上的?3.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解读。
刘老师所讲的故事的确在深深地影响着作者,请同学们品读相关的文字。
(1)“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2)“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3)“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4.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领会句子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这里,需要关注的词语有“上千个故事”“春雨点点”“滋润”等关键词语。
从“春雨点点”能够体会到田老师所讲故事的数量多,内容精彩、妙趣横生;从“滋润”这个词能够品味出这些故事对“我”的影响是“细无声”的,“我”“吮吸”着这些如“点点春雨”般的故事,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品读课文所记述的具体故事,再次感受“故事”的魅力。
(1)情境创设:那我们就随着作者来听听文中田老师所讲的故事。
如果你和作者一样,就是田老师学生中的一员,听了故事,你的感觉如何呢?(2)自由阅读田老师给孩子们讲述的小故事。
(3)畅谈感受。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中感受并体会文中田老师所编故事的魅力之处。
学生预设:①故事内容亲切有趣,引人入胜,一听难忘。
②通俗易懂,能让我们很容易地理解小诗的意思。
③读了故事,我们还从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6.关注听故事的“我”,进一步体悟“滋润”。
过渡:是啊,通过作者的深情描述,我们也深切感受到田老师所编故事对“我”的影响“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心。
(1)请读读下面两句话,你一定会感悟更深。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阅读感悟。
从“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中体会田老师所编故事引人入胜,以至于能让“我”入境动情,以及“故事”对“我”的无声滋润。
7.即时补充原文语句,加强理解。
(1)教师引述:由此看来,田老师所编故事对“我”的影响尤为深远,如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不仅让“我”爱上了文学,而且在文学上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
正如刘绍棠先生在原文《老师领进门》中所写的那样——出示:“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8.感受田老师的人格魅力。
过渡:聆听着田老师所讲的故事,静静地“看”一下站在我们面前的田老师。
(1)读一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结合田老师所讲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田老师和蔼亲切,热爱学生,还讲究教学艺术,工作认真负责等(3)想象写话:此时,你就是作者,那年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拄着拐杖散步的田老师,想起往事,想起田老师讲述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你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呢?请用笔写下你内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