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失节最伤五脏
- 格式:pdf
- 大小:56.77 KB
- 文档页数:1
脾胃论读书笔记脾胃论读书笔记1脾胃论著书立说的时代背景金元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中原混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人民生活极不稳定。
东垣观察到人民所患疾病,多由饮食失节,劳累过度所伤。
死亡原因,一是,由于当时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战争,饥饿,寒暑,劳累,优恐,流离失所所造成的疾病;二是,一般儒医抱残守缺,执古不化,不能正确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硬搬治伤寒外感诸方以治内伤各症,重伤胃气造成诊断治疗上的错误。
三是,东垣在老师【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的学术思想影响下加之本人脾胃久衰,精神不足等症的切身体验,专靠古方是不够用的,所以别开生面,创立新法,历时数载完成【脾胃论】这一不朽巨著,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脾胃论读书笔记2脾胃学说,主张升阳益气,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
由于阳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往往导致阴火上僭。
元气不足于阴火上僭的矛盾,元气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双方,既要甘温以益脾胃中元气,也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这是东垣脾胃论立论的要点及中心思想。
脾胃论读书笔记3庄子云“鸟影不移”,是说鸟飞过时速度很快,其影在人的视野中好像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同时消失。
如此即生即灭,顿生顿灭的存在,反而造成了一种错觉,就好像是没有移动一样。
而事实上,正是一种连续的、快速的移动才能够形成这种效果。
一旦这种连续的移动停止,即使是在瞬间,才会令人意识到原本应该是运动的。
李东垣著《脾胃论》,始终贯彻着“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的原则。
因此,其说以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为起点,徐徐展开,在《内经》的基础上全面而精致地论述了脾胃衰而五脏病,他脏病必累脾胃的过程。
他以《黄帝内经》为旨,引述了多篇论述,并阐述了他的观点:“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学术渊源《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2]以上传文说明,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
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
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
“于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核心内容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系。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养生篇(十四)养生文献——《黄帝内经》、《论语》、《养生延命录》、《万氏家传养生四要》养生篇(十四)养生文献——《黄帝内经》、《论语》、《养生延命录》、《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养生长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养生著作、长寿诗词、保健谚语,可谓浩如烟海,内容宏富,立论精湛,堪称世界之最。
不仅在祖国医学著作里有,就是在儒家、佛家、道家的著作里也不乏其词,现摘其精华,阐古鉴今,荟萃成集。
这里所选用的名著上至先秦,下迄清代,以尽量反映出中国历代养生之要领。
一、《黄帝内经》的养生篇《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
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
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
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
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起了自身健康问题。
糖尿病作为一大慢性疾病,不仅需要长期治疗,更是会带来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自古对糖尿病就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因此,中医中如何认识和治疗糖尿病,成了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
一、了解糖尿病1.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升高的病症。
中医中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患者以“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身体消瘦。
为了更好地辩证治疗糖尿病,后续又将糖尿病分为了上中下三消,上消主要病位在肺部,而中消主要病位在脾胃,下消主要病位在肾脏。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常见病、多发病,且近年来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
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诊断率并不高。
该病不但会引起多系统损害,还会导致器官出现慢性病变、功能衰退,严重时可能会引起代谢紊乱。
此外,糖尿病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糖尿病的病因(1)五脏柔弱:中医认为肾脏主水,藏精、纳气。
肾虚则会导致肾脏的蒸腾作用减弱,影响水液代谢,从而导致尿频、尿甜等症状。
消渴病基于肾阴亏虚,阴病及阳,而致肾气肾阳虚损,消渴病逐渐严重。
而脾脏则有运化、统血的作用,主肌肉和在体内运输水谷精微物质等功能。
如果脾脏功能虚弱,则会导致气血不足,引发消瘦,出现乏力症状。
此外,由于五脏失于肾精濡养,导致气血皆虚,身体柔弱,病邪乘机入侵,则会导致恶性循环,引发消渴病。
(2)饮食失节:长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容易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蕴久则化热,胃火炽盛则阴伤,胃阴不足则导致津不上承于肺。
过于喜爱食肥甘厚腻之物、长期饮酒等,则出现内热,热盛则易伤阴,阴虚燥热则可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处于负面情绪中,则会导致七情所伤,进而出现肝气郁结,久郁则化火伤阴。
上灼肺阴,肺为娇脏,主通调水道。
中伤胃液,郁怒伤肝、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则不能敷布津液,胃失濡养则导致燥热愈炽。
损伤精气的行为1、放纵性欲《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
”意思就是纵欲过度会耗损精气,人体精气不足,人就会早衰。
在冬天,气机闭藏的时候,如果纵欲,则精气不藏,根柢不固。
到了春天,自然是正气不足,容易感受外邪,抵抗力差。
2、劳费心神过多的思考问题,殚精竭虑,也会伤精。
《灵枢·本神》说:“心藏神,肾藏精。
”心与肾的关系,是水火既济,心火与肾水相交才是正常。
可是,如果人心火过大,则会耗干肾水,肾精就会难以储藏。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冬天,活得不要那么“踌躇满志”的,整天殚精竭虑地想宏伟的计划,怎么一鸣惊人。
而是要尽量保持一种心静如止水,不为琐事劳神的状态。
因为冬天最好不要太劳费心神,思虑过度会消耗肾精,不利于冬藏。
3、受寒冬三月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天要保持身体的温暖,不要被寒邪伤到。
因为精化气,内可充盈脏腑,外可保护体表。
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人体抵抗寒邪那是要动用精气的。
如果精气受伤,外邪会侵入身体潜藏起来,到了春天,再随着气机的外浮而发病。
所以《内经》里面更著名的一句话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4、熬夜《内经》讲的“起居无节”,也是“以欲竭其精”的途径之一。
夜里心神清净,阴血归藏,在冬天,这种收藏尤其必要。
所以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5、胡吃海塞肾精的来源,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
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华会成为我们的后天之精。
如果脾胃受伤,则很容易导致后天之精的来源出现问题。
在自然界,动物基本都是秋天多多积累营养,冬天的时候,能吃的就少了,此时脾胃负担不重,其实,人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也是有着这样的规律。
时辰养生50题(每题2分)01.养生总纲?《黄帝内经》指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为内格。
”顺节气,顺时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02.动养阳,静养阴。
动则生阳,养阳气的最好方法是活动,静则生阴,养阴的最佳途径是安静地休息。
03.十二经?子足少阳胆经,丑足厥阴肝经。
寅手太阴肺经,卯手阳明大肠经。
辰足阳明胃经,巳足太阴脾经。
午手少阴心经,未手太阳小肠经。
申足太阳膀胱经,酉足少阴肾经。
戌手厥阴心包经,亥手少阳三焦经。
04.“五劳”易伤身,“五劳”指什么?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05.眼皮归五脏那脏所主?上眼皮为脾所主,如果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下眼皮为胃所主。
06.乳房归五脏那脏所主?乳房归肝所主,乳头归胃所主。
07.鸭子的五行属性,鸭肉的性味和功用。
鸭子五行属:水,鸭肉性寒、味甘、咸,归脾、胃、肺、肾经。
鸭肉的功用: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自惊、消螺蛳积、清热健脾、虚弱浮肿。
08. 乌鸡的功效?乌鸡气味甘、微温、无毒,入肝、肾经。
有补中止痛、滋补肝肾、益气补血、滋阴清热、调经活血、止崩治带等功效,特别是对妇女的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症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尤为有效。
09. 肉苁蓉的功效?肉苁蓉味甘,微温,无毒,入肾经、大肠经。
它具有养五脏,温腰膝,长肌肉,大补壮阳,强阴益精,补中,增强生育力的功用,主治男子泄精带血,脱阳不举,女子脱阴不孕,带下阴疼等证。
10.羊肉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热,入脾经、肾经。
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强身健体之功最适合体虚之人食用,羊肉同入脾肾二经,先后天同补,最益精气血。
11.花生的功效?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
润肺、和胃、补脾。
治燥咳,反胃,浮肿,脚气,乳妇奶少,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之功效。
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病症。
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三、健康的标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1、情志不遂2、饮食不规律3、缺乏运动4、滥服药物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突白、青、黑、赤、黄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生活失节最伤五脏
心、肝、脾、肺、肾,是人体最重要的五个脏器。五脏功能的正常与人之
健康、寿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如今物质条件好了,精神压力也大了,有的
人为了生计、为了应酬,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暴食暴饮、过量吸烟、
纵欲滥交等等。这些行为如果长期不加节制,很容易造成“五脏”受伤而引发
疾病,甚至会使人的寿命缩减。
高脂“伤心” 凡40岁以上的女性或45岁以上的男性,由于脂肪代谢
能力下降,从饮食中摄入脂肪过多易储积体内,这直接会导致高血脂、冠心病。
人过中年,一定应牢记:“膏梁厚肥,腐肠之药,清淡饮食,长寿之方。”
嗜酒“伤肝” 如今生意场上,亲朋聚会,免不了喝上几杯。经常如此,
危害极大。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白酒)的人,往往肝脏会受到很大伤
害。如慢性肝硬化、酒精性中毒、肝硬化腹水或肝昏迷之类,大多都是嗜酒者
的最终结局。
暴食“伤脾”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暴食暴饮的人,
很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胃肠急慢性疾病。暴食暴饮还会直接影响正常的消化吸
收,引起机体营养不良,气血不足,最终使整个肌体的抗病能力降低。
吸烟“伤肺” 肺的功能是“吐故纳新”,烟中含尼古丁等大量有毒物
质,这些有害物首先损害的是肺脏。尤其肺部的鳞癌,与吸烟关系最为密切。
多欲“伤肾” 为排遣压力、消除苦闷,有的男人经常出入风月场,寻
求刺激。其实,贪欲过度对男女都是一种危险的游戏。纵欲太过,容易暗耗阴
精而导致“肾亏”,出现腰酸、耳鸣、头晕、神倦乏力、阳痿、早泄等病症,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另外,滥交还可能染上性病甚至艾滋病。
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对五脏的保养,尤其是人过中年后,
当人体五脏功能日趋减弱时,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莫“自恃强壮”而
“放纵”。养护好“五脏”,才能使你活得健康、活得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