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心绞痛病例分析(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分析劳力性心绞痛【主诉】阵发性劳力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2个月。
【病史】1.病史概要陈××,男,66岁。
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2月入院。
患者2年前开始上4层楼时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伴左上肢酸痛,每次持续几十秒至1分钟,休息约l分钟可缓解,每个月发作1~2次。
2个月前开始在用力、情绪激动时出现心前区闷痛,持续达10分钟,伴冷汗、头昏、乏力,同时有整个左上肢酸痛或不适,心前区疼痛与左上肢疼痛同时发作、消失,有时左上肢疼痛较心前区疼痛先发l~2分钟,经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或“消心痛片”3~5分钟方可缓解,每个月发作5~6次。
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详。
嗜烟(20支/天,30年),少量饮酒。
2.病史分析(1)在病史采集中,重点强调疼痛的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是否伴有放射痛及缓解方式,以完全了解胸痛的特点。
通过对胸痛特征的仔细了解,大致可以确定劳力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胃食管反流症、心包炎、肺梗死、主动脉夹层可能。
(2)进一步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要侧重于以下疾病的鉴别。
鉴别要点:用力或情绪激动后心前区闷痛或压榨性疼痛,逐渐加重,但不向下扩展者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或恶化型心绞痛;胸痛在平卧位缓解而坐位尤其是前倾位加剧则考虑心包炎;疼痛与呼吸有关考虑胸膜炎;当胸痛合并咳嗽、咯血和呼吸困难时高度怀疑肺梗死;当胸痛多发生在饭后,且卧位时加重,这提示是胃食管反流症。
(3)本病例的病史特点:①男性,有高血压和吸烟史,且血压控制不祥;②用力和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③胸痛的特点为持续性闷痛,伴左上肢放射,服用消心痛或休息可缓解,服用速效救心丸有效。
【体格检查】1. T 36.6℃,P 70次/分,R l8次/分,Bp l68/96mmHg。
心绞痛得诊断与鉴别诊断全网发布:2011-06—26 07:33发表者:许俊堂 (访问人次:2465)一、心绞痛得临床表现心绞痛由心肌缺血引起,就是血液(血氧)供应不足以维持心肌代谢需要得结果,各种减少心肌血液(血氧)供应(如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与增加氧消耗(如运动、心率增快)得因素,都可以诱发心绞痛。
有得时候或者有得病人,心肌缺血并不导致胸痛,如某些老年病人或者糖尿病患者;甚至有得病人不知道或者回忆不起自己什么时候患过心肌梗死,仅在以后得心电图检查才发现。
(一)部位心绞痛一般表现为胸痛,最常出现得部位在胸骨后或者心前区,也可发生在横膈至下颌之间得任何部位。
疼痛得范围如手拳大小。
最常见得放射得部位就是左上臂内侧、疼痛也可放射至颈、肩胛区、下颌或者咽部、(二)促发因素心绞痛常由体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诱发,一般发生在活动得当时或者停止活动后即刻。
另外,饱食、大便、冷空气也可促发胸痛。
有得病人清晨起床或者轻微活动即出现胸痛,而白天同样得活动量不会引起胸痛。
还有得病人卧位出现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得病人,还可在休息时发生心绞痛,但这类病人仍有典型得活动后胸痛、(三)性质疼痛得性质常为压榨样,病人常诉压迫感、挤压感或者胸发闷。
疼痛不呈针刺或者撕裂样,也不呈跳痛,与呼吸无关。
(四)持续时间典型心绞痛发作常常在3-5分钟内,很少超过10分钟。
发作停止后疼痛完全缓解。
(五)缓解方式休息后即可使心绞痛缓解。
发作时病人往往停止原来得活动,直至发作停止。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在1-2分钟内缓解,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在原本稳定发作得病人,如发作得促发因素逐渐不明显或者诱发发作得运动量越来越小,运动耐量下降,发作频率增加,严重程度增加,发作时间延长,硝酸甘油不容易缓解或者出现自发发作,往往预示着病变不稳定或者严重,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应迅速就诊,并收入CCU观察治疗,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在此基础上进行球囊扩张(PTCA)或者冠状动脉搭桥。
心内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心绞痛鉴别:1、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15-20分钟,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有心肌损伤、缺血、坏死的动态变化,血清酶(CK、CK—MB、AST、LDH、TnT、TnI)升高。
2、心神经官能症:胸痛性质多为刺痛或隐痛,持续时间短至数秒或长达数小时,发病一般与劳累无关,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无ST—T缺血性改变.3、肋间神经痛:疼痛部位常沿肋间分布,局部可有压痛,疼痛时间多长,持续性,心电图无缺血性ST—T改变。
4、不典型心绞痛还需与消化道病变,如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膈疝、溃疡病、胆囊炎、胆石症及颈椎病等引起的疼痛相鉴别。
与心肌梗死鉴别:5、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
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在发作后可好转或消失。
无病理性Q波出现。
血心肌酶(CK、CK—MB、AST、LDH、TnT、TnI)不高。
6、急性心包炎:发热与疼痛同时出现,心电图多导联ST段弓背向下抬高,无病理性Q波,心肌酶不高。
7、急性肺栓塞:有典型的心电图特点,如肺型P波及SⅠQⅢ。
8、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胆石症等,可出现中上腹持续性剧痛,依靠心电图及心肌酶测定可以区别。
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1、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急性肾小球肾炎史,或有明显贫血、血浆蛋白降低、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而视网膜病变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在疾病早期即有尿液改变。
2、肾血管性高血压:发病年龄多见小于25岁或大于50岁,高血压病史短,发展迅速或过去易患高血压者,近期发展为急进型高血压者,无高血压家族史,有腹部血管杂音。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典型的有低血钾、碱中毒所致的肌无力、轻瘫、烦渴、多尿、血尿、低比重尿与蛋白尿。
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鉴别:1、先天性或退行性瓣膜病:先天性瓣膜病甚少见。
退行性瓣膜病主要见于老年人,病损以主动脉瓣为主。
胸痛的鉴别诊断
心绞痛:劳累或情绪激动所诱发的胸前区疼痛,压榨性,持续约5-15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缓解后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正常,冠脉造影可明确。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发作部位一致,可无诱因,但程度更加剧烈,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硝酸甘油作用较差,有心肌酶标志物升高及动态的心电图变化(包括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致),冠脉造影可明确。
急性心包炎: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撕裂样,有早期发热及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导联外均有ST弓背向下抬高,无异常Q波。
急性肺栓塞:有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及晕厥。
右心负荷增加,心电图可见SⅠQⅢT Ⅲ,D-D二聚体升高,肺动脉强化CT可鉴别。
主动脉夹层:胸痛剧烈,成持续性,两侧上肢血压可有明显差别,多有高血压病史,多无心肌酶升高,主动脉强化CT可鉴别。
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反流性食管炎等,可有上腹部甚至胸部疼痛,查心电图、心肌酶、生化及腹部B超或CT可鉴别。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心绞痛.txt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本病出现症状或致残、致死后果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发病早于女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常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约50余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
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本病的人口死亡率分别为21.7/10万、15.7/10万和4.1/10万;80年代分别增至62.0/10万、37.4/10万和19.8/10万;90年代我国城市男性本病死亡率为49.2/10万,女性为32.2/10万。
此外,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本病所占比例,也随年代不断增加,以我国上海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50年代为6. 78%,60年代为15.71%,70年代为26.03%,80年代为26.80%,90年代为39.18%。
【分型】由于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之分为5型。
近年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和慢性冠脉病(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或称慢性缺血综合征chronicischemic syndrome,CIS)两大类。
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也有将冠心病猝死也包括在内;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综合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鉴别诊断心绞痛鉴别诊断:1、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心电图有ST段抬高、异常Q波,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
2.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状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根据其他临床症状、查体和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来鉴别。
X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心电图负荷试验常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则阴性且无冠状动脉痉挛。
必要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
3.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本病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肋软骨处或沿神经走行处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与心绞痛不同。
4.心脏神经症:本病患者常诉胸痛,但为短暂的刺痛或持久的隐痛,常喜欢吸一大口气或叹息性呼吸。
胸痛部位多为左胸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
症状多在疲劳后出现,而不在疲劳的当时,作轻度体力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
含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见效",常伴有心悸、疲乏及其他神经衰弱的症状。
5.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疾病、膈疝、消化性溃疡、肠道疾病。
多伴有泛酸、嗳气等症状,与饮食有关,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必要时查胃镜等明确。
心肌梗死鉴别诊断:1.心绞痛:患者胸痛症状程度重,无明显诱因,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查心肌酶、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以助诊断。
2.急性心包炎: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
但心包炎的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后者和疼痛在心包腔出现渗液时均消失;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别合电图除aVR 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 波倒置,无异常Q 波出现。
3.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
心绞痛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时,由于代谢异常产生的腺苷、乳酸、激肽等致痛物质造成的心脏痛觉。
同时痛觉投射到与心脏相同的脊神经(C8~T5)分布的皮肤区域,表现为胸痛,有时放射至左肩臂及手指内侧等部位。
此外还包括心肌缺血引起的其他不适,如极度疲乏、呼吸困难、咽部紧缩感等。
上述症状主要的病理基础(约占90%以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造成心绞痛的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素有:1)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2)梅毒性主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及病毒感染累及冠状动脉开口 3)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4)冠状动脉栓塞(如肿瘤栓子、心腔内附壁血栓或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 5)夹层动脉瘤:包括冠状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 6)糖尿病或淀粉样变等代谢性疾病累及小冠状动脉 6)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如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7)外伤累积冠状动脉。
本章主要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的诊断治疗。
一、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机制:(一)病理生理基础: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安静时冠脉循环处于低流量高阻力状态,而运动时迅速转变为高流量低阻力状态。
这一转变主要由心肌局部缺氧产生的腺苷等代谢产物使小冠状动脉的扩张实现的。
当大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的狭窄超过50%时其传输功能受损,由于缺血引起的代谢紊乱可使小冠状动脉扩张使总的冠脉血流维持正常。
虽然这种代偿机制能防止静息条件下出现心肌缺血,但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小动脉的扩张储备能力时则可发生相对的心肌供血不足。
这种由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最终超过固定狭窄的冠状动脉最大代偿供血能力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是心绞痛类型中最常见、并且最早被认识的(1768年,Herbeelen)。
当冠状动脉狭窄到90%时,小冠状动脉的扩张储备基本耗竭,使心肌缺血可在轻微活动甚至安静状态下发生。
2.冠状动脉的动力性阻塞因素:当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时,原发性供血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痉挛、暂时性血小板聚集、一过性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如狭窄局部血流形成涡流或各种因素所致的高凝状态使狭窄处血流淤滞等)。
一、概述心绞痛(angina pericardium)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发作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
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与上肢,可伴有其他症状。
常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诱发,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中医有类似心绞痛的记载见于《内经》、《金匮要略》,以及历代文献内。
综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心绞痛属中医“心痛”、“胸痹”的范畴,严重者可归为“真心痛”、“厥心痛”。
二、发病机制(一)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因年老体虚,心、脾、肾亏损,阴阳失衡而引起,并与过食肥甘厚味、七情内伤、思虑劳倦、寒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
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
发作时以标实表现为主,如血瘀、痰浊突出;平素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瘀痹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阻遏心阳,发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射心肺而为咳喘、水肿。
分证病机如下:1.心血瘀阻年老气血阴阳渐衰,气血虚少则血运行迟缓,气损及阳则阳虚寒凝,气血运行滞涩;或情志内伤,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而成。
2.寒凝心脉年老阳气多有不足,常在冬春寒冷季节,因寒邪乘虚内侵,客于心脉而诱发或加重。
3.痰浊内阻平素脾虚,过食肥甘,体力活动较少,形体肥胖之人,痰浊内生,痹阻心脉而发心绞痛。
4.心气虚弱年过半百,肾气渐衰,或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劳心、劳力过度均可引起心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而痹阻不通而出现心绞痛。
5.心肾阳虚多由心气虚弱及心肾阴虚发展而来,肾阳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而发病。
(二)病理机制当心脏负荷突然增加,需血量增多,超过了冠状动脉供血的代偿能力;或需血量虽不增多,但冠脉痉挛,减少了供血量,或上述原因同时存在,都可引起心脏急剧、暂时缺血缺氧而发生心绞痛。
内科主治辅导:心血管神经症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
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患者年龄一般较大,多为男性,有冠心病易患因素。
心绞痛主要发生在运动或情绪激动过程中,疼痛部位较固定,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含硝酸甘油常可缓解。
本症新前区痛有时与心绞痛难以鉴别。
必要时可作运动心电图、201铊心肌显像等检查,也可作冠状动脉造影。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有甲状腺肿大、血管杂音、两手颤动、突眼、消瘦等表现,测定血清T3、T4一般可作出诊断。
3、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常有胸闷
心动过速以及心电图ST-T波改变,与本症不易鉴别。
但心肌炎通常起病前有明确感染(病毒或细菌)病史),典型的表现有心脏扩大、心音减弱、奔马律、心电图PR间期延长,超声心动图可能有心功能减低、心室增大等。
4、其他
如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根据这些疾病的特征通常鉴别并不困难。
并发症
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流行病学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心绞痛的早期症状心绞痛早期症状表现为在进行重体力活动或过度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在发生心绞痛时,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5%,此时尚可应付日常活动需要,因此不会出现心绞痛发作。
在情绪发生较大波动时或高强劳动使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时间可持续3-5分钟,发作间隔时间无规律性,可好几天发作一次,也会在一天发作好几次,在休息期间或服用硝酸类制剂时痛感消失,发病多为男性,大多数年龄≥40岁。
1心绞痛具体发病原因与疼痛位置心绞痛发病原因是心肌供血不足,减少心肌血液供应,增加氧气消耗,诱发心绞痛[1]。
心绞痛是因心脏缺血反射至人体表面所感知到的疼痛,主要特点有前胸压榨性、阵发性疼痛,主要疼痛位置位于人体胸部后背部,可放射到身体左上肢与心脏前区。
2心绞痛临床表现心绞痛临床表现为压榨性疼痛、闷痛或咽喉部、胸骨后紧缩感,部分患者仅仅只有胸闷情况发生,可以分为不典型心绞痛与典型心绞痛。
典型心绞痛症状为突然发生在胸骨中段或上段后的窒息性、闷涨性、压榨性的疼痛,也可能会波及到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上肢前内侧、左肩、到达小指与无名指,偶尔会有濒死感。
通常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严重者还发生出汗,疼痛时间可持续1-5min,进行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
疼痛可在1-2分钟内消失,通常在情绪激动、饱食、贫血、劳累、吸烟发生,在休克或者心动过速也可诱发心绞痛症状。
而不典型心绞痛症状疼痛部位往往发生在左心前区、胸骨下段、上腹部、可放射至下颌、颈部、右前胸或者左肩胛部。
疼痛一般很快消失,或者仅仅只有左前部出现不适、发闷症状,该种情况多见于汤糖尿病患者或者老年患者。
3心绞痛检查(1)心电图: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最常用的一种无创性检查,在静息时,患者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可考虑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心脏负荷试验检查。
(2)X线:经X线检查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一些患者经检查后发现肺充血、主动脉增宽、心影增大等改变。
心绞痛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可长
达数小时,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和)休克,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心电
图中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及或同时有异常Q波(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表现
为ST段下移或T波改变),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心肌坏死标
记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CK-MB等)增高。2.其他疾病引起心绞痛:包括严重的
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心肌桥、重度贫血、甲
亢等病均可引起心绞痛。3.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前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
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
痛加剧,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后者则在肋软骨处有压痛。
4.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小时)的隐痛,
患者常喜欢不时地吸一大口气或作叹息性呼吸。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心尖部附近,或经
常变动。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而不在疲劳的当时,作轻度体力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
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含用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见效”,常
伴有心悸、疲乏、头晕、失眠及其他神经症的症状。5.返流性食管炎: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
松弛,酸性胃酸返流,引起食管炎症、痉挛,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并可向背部放射而疑似
心绞痛。但本病常于饭后平卧位时发生,抗酸药使之缓解。酸滴注试验可重复胸部症状:病
人取坐位,插入胃管30分钟,滴入0.1N盐酸(HCL)100滴/分,可使症状再现。6.食道裂
孔疝:常伴胃液返流,其症状类似食管炎,常于饱餐后弯腰或平卧时发作,有胸骨后堵塞、
压迫感,胃肠造影可明确诊断。7.弥漫性食管痉挛:这是一种神经肌肉运动疾病,也可伴发
于返流性食管炎。症状为胸骨后痛、放射至背部、上肢及下颌,持续数分钟或几小时。疼痛
性质可以是收缩性或锐痛,服用硝酸甘油有效,麦角新碱可诱发,故易疑为心绞痛发作。与
心绞痛不同点是:常于进食尤其冷饮时或饭后发作,发作时有吞咽困难,与劳力无关。食管
镜、食管造影、食道压力计监测食道内压力变化可明确诊断。8.胆绞痛:常突然发病,疼痛
较剧烈,一般位于右上腹。如有胆囊炎症,右上腹可有压痛,有时疼痛位于上腹部、心前区,
可放射到右肩胛下区,或沿肋缘放射到背部。可伴有巩膜黄染、发热、白细胞增高,腹部B
超常可明确诊断。9.二尖瓣脱垂:常有胸痛及其他神经循环衰弱的表现,心电图可出现ST
段下降,多见于II、III、AVF导联,仔细听诊可听到喀喇音及/或收缩期杂音,超声心电图
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10.心包炎:疼痛位于胸骨部或胸骨旁、心前区,可延及颈部、肩
部。疼痛可因咳嗽、深呼吸、平卧位而加重,仔细听诊如发现心包摩擦音,诊断可确立。11.
带状疱疹:在出诊前可出现胸痛、局部皮肤过敏,可有发烧、乏力、头痛,4-5天后带状
疱疹出现,诊断可明确。12.颈椎骨关节病:疼痛分布与神经走行相符,可引起左上肢疼、
胸痛,颈部运动或其他操作可诱发。与体力活动无关,颈椎正侧位X线像可显示颈椎唇样增
生、椎间盘突出。
诊断依据:1.患者中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LDL高、HDL低、TG高,吸烟、肥胖、糖尿病
等冠心病易患因素,2.诱因、部位及放射、性质、持续时间及发作过程、缓解方法,3.发作
时心电图,运动平板测验(稳定劳力),动态心电图,冠脉CTA,冠脉介入治疗,4.治疗:
1)硝酸酯类,2)B-受体阻滞剂,3)钙拮抗剂,4)阿司匹林+氯吡格雷,5)他汀类药物,6)ACEI,
7)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术
不稳定性心绞痛:+抗凝治疗
治疗:A:阿斯匹林,ACEI,B:b-受体阻滞剂,戒烟,C:他汀类,控制血压,D:控制血糖,
饮食控制,E:健康教育,适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