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管理中人性假设思考论文高校管理中人性假设思考论文摘要:学校管理是促进各种类型与层面关系总和互动的一项活动,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主要阵地,不同的人性假设通过不同的管理思想与理念贯穿于高校管理活动的各环节与各层次中,探讨基于不同人性假设下的高校管理对于提高管理的效能,为更好地实现高校管理的目标,完成高校所承担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性假设;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无论是管理人,管理过程或管理手段,都是关于“人”、“人与事”的调节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根植于人的本质属性之中。
不同的人性假设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思想与管理基础,研究人性假设问题是对学校管理模式、管理形式的存在理由的根本性分析。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人性假设研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学校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探讨和确立适合我国高校管理的人性假设。
一、不同人性假设及在高校管理中的借鉴人性假设是对人性提出一种预设,即对人的本性做出理论上的分类和认定之后,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种管理模型,从而有效地提高行动效率完成预期的目标。
西方管理学者对人性的假设认识大致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等阶段。
现将四种人性假设及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简介。
前泰勒时代所遵循的工具人假设认为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将被管理者视为达到目标的一个工具。
后来麦格雷戈用“x理论”来描述这种人性假设:人天生就懒惰成性,他们总是尽量逃避工作;人是没有进取心的,他们从不愿意承担责任,宁愿听从别人指挥;人是有感情的,往往缺乏理智。
基于此人性假设高校管理中就会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还常采取必要的惩处方法鞭策懒惰的“工具人”。
泰勒、法约尔、韦伯是经纪人假设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人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的活动是有经济动机的。
管理的特点为了提高效率而强调科学、理性、精密性和纪律性;强调标准化的作业方式、理性化的组织结构、集权化的领导方式。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冯友兰曾言:“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针锋相对。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
”那准确的说,孟子人性论与荀子人性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查阅了二十篇近十年的相关文章,我发现学术界关于二者的人性论关系的看法,早已摆脱完全极端或片面的认为两者完全对立的分析,而是趋向于在两者外表的不同中寻找其内在的统一。
研究比较孟子、荀子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但通读其论文,大家有着近乎统一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在理论形态上互相对立,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
一、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渊源中国哲学史上, 孔子最早论述了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是指人的本性,“习”是指习俗, 孔子只指出了人人有相近的本性, 并未明确性善性恶, 但实质上也包含了性善性恶两种可能。
正是“性相近”与“习相远”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论之争。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
孔门后学往往将“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理解为人性有善恶, 子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皆言性有善恶”(《论衡·本性》) 。
“性相近”方面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性是人所以为人的原因,认为“生之为性”必将混淆犬之性, 牛之性与人之性的区别。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 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告子上》) 。
“习相远”方面发展为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是指人天然的自然属性,“性者, 本始材朴也; 伪者, 文理隆盛也”(《荀子·礼论》) , 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界定是有差异的, 孟子的反对“生之为性”, 而荀子将“本始材朴”作为“人性”。
但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将“人性”当作是一种先验的东西,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
人性假设理论论文论人性假设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人性假设,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时期内管理活动赖以成立的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所做出的一种预设。
人性假设理论的先驱者,美国行为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McGregor)系统地将人性假设理论划分为某理论与Y理论,传统观点(某理论):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
新观点(Y理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通过对不同的人性进行假设,某理论完全依赖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
这种差别就是把人作为孩子来看待还是作为成年人来对待。
显而易见的是,这两种假设会使被管理者产生不同的心理,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我认为,将人性一概笼统地划分为某与Y,即性恶论与性善论是有失偏颇的,所以现代的人性假设理论在麦克雷戈理论中又加入了新鲜血液,使之变得更加完善。
我们可以将人性假设为三种情形,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1.关于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
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管理者往往对员工很不信任,保持着警戒状态,这样无疑会伤害到员工的自尊心,更容易遭到员工的反抗。
富士康企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富士康科技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在中国企业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就是这样一个著名企业,在最近几年却频频被提到“跳楼门”的字眼,更有甚者,富士康员工九连跳,十连跳等等,有关富士康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
正因为这样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让人们把焦点都转向了这个著名企业上,随之而来的是对富士康“血汗工厂”这样一个代名词。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企业的员工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法来表达内心的不满的呢?我认为,这与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是分不开的。
人性的议论文作文800字人性有善恶之分,都取决于你的想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人性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人性的光辉在历史的繁星中,伟人比比皆是。
比如充满了大英绅士风度坦然赴死的斯科特,带着国人骨气誓死也不降元的文天祥,但我要说的是身边所见的小人物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楼下有一个卖水果和果汁的小贩。
每天在闹市区的喧嚣中东奔西走。
他约莫三四十岁的样子,连因为终日在太阳下工作晒成了亮黑色,但却更凸显了他那双明亮的小眼睛。
每天一早,就能听见他那招牌般的吆喝声,简直比闹钟还要准时。
每当我走到楼下,他总会亲切的叫住我:“上学去啊。
”我总是点点头。
每到中午,就会在学校门口见到他,每每用几块钱买一杯果汁喝,在夏日的骄阳下,在冬日的暖阳下,总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有一次,在回家路上和同学打闹,一不小心就滑倒在了路上,摔了个大包,腿上也刮一个口子。
他见我就像往常一样跟我打招呼,见我一瘸一拐的,二话没说就把我逮到了诊所,抹了紫药水,又买了创可贴,把我送回家。
我妈妈专门去向他道谢:“都是孩子的事,耽误了你做生意啊,真是麻烦你了。
他却憨厚的一笑:“都是邻里之间的,这种小忙我还是能帮得上的。
”从这以后,我们算是成了朋友,家里吃水果就从他那买一些,他也总是给我们实惠,就这样过了好长时间。
忽然有一天,我突然没听到他的吆喝了,连着几天都是如此,反倒是看到了他的儿子来摆摊了,我们从他儿子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是在那天的晚上,已经到了深夜,他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想要收工回家了。
这是突然有一个人狂奔过来,后面有一个筋疲力竭的男人在高喊:“他就是拐走我儿子的人,帮我追啊”可那时大半夜的,人们都早已回了家,大街上一片静寂。
他听到了呼喊,抄起自行车就追了上去。
最后终于把歹徒逼到了死胡同里,歹徒被逼急了,拿出刀来威胁他,他丝毫不为所动。
歹徒丧心病狂的用刀刺了过来,刺伤了他的大腿和胳膊。
这时那个父亲赶了过来,他们一起把歹徒制服了,他也被送到了医院。
人性议论文700字俗话说:“人生之初,性本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人性可怕的一面。
以下是边肖精心组织的一篇700字的关于人性的议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性的光辉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
这周的媒体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骑自行车回来》。
故事讲的是女孩父母在外地打工的故事。
她从小由祖父抚养长大。
我爷爷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镁和镁去上学,感情很深。
随着长大,高中生的镁和镁有青春期的叛逆和虚荣。
爷爷夏天穿西装短裤给镁镁钱,被同学嘲笑。
镁和镁很生气,拒绝让爷爷再来学校。
爷爷病了,想去北京做手术,但是一直没回来。
这时候Mg-Mg的悲伤和愧疚交织在一起,让她明白,但她已经没有爷爷了。
看完短片,眼泪止不住。
我还在镁和镁失去爷爷的痛苦中。
现在我们都知道珍惜现有的真理,但要付诸实践并不容易。
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一起长大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有很多工作。
我也不例外。
我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
久而久之,我长大了。
我曾经因为叛逆而抱怨他们。
因为上学,去爷爷家的次数逐渐减少。
所以他们总是隔一天打电话,问吃了没,吃了什么。
但我总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他们。
我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几句。
我知道,嗯,昂。
看完短片的时候,我真的觉得。
我不想用不耐烦的语气跟长辈这样说话。
我不想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短片的灵感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同时,触动我内心的是,短片《镁与镁》的演员欧阳雯鑫也在短片中担任编剧、导演和制片人。
当时她才16岁,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却创作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而我们所做的,我们的叛逆和虚荣,让我们的父母和长辈伤心难过。
爷爷爱孙孙,孙孙爱爷爷。
孙孙不爱爷爷,爷爷还爱着孙孙。
以上是短片中镁的话。
镁镁永远失去了爷爷。
我想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爱。
时间慢慢流逝,不留痕迹。
久而久之,安定下来的事情往往只有遗憾。
因为后悔所以忘不了。
如果有时间,多陪陪家人。
不知道到时候后悔。
失去了什么,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希望大家不仅仅是感动,更重要的是行动。
猪八戒人性特征学号::俊朝摘要:猪八戒以猪头人身的形态出现在社会中,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一个血肉丰满人物形象,并且呈现出一种独特而滑稽的人性。
正因为他的这种人性,不仅展现出中国传统的光荣美德,而且表现出世上不齿的陋习,是一个生动逼真、瑕瑜互现的人物特征。
关键字:猪八戒人性人性的意义《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的塑造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相当的丰富和传神,让作品更有一种层次感与阅读感,本文力图通过猪八戒典型的人性的揭示,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形象。
一、猪八戒的人性魅力首先我们来分析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的人性魅力。
具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能吃苦耐劳猪八戒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小说中,猪八戒一方面表现出来有些懒惰,另一方面也非常能够吃苦耐劳。
高老庄上,他虽然多得吃,但也非常勤劳。
“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道杖。
昏来明去,其实也好”。
再如,在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很多都是猪八戒干的,挑了一路“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
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
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
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的重担,可以说是取经路上的长工,连如来佛祖也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
在小说的六十四回中,他抖擞精神变得高大身躯,用耙搂开八百里荆棘岭,并幽默地在石碑上添上两句“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
还有像挑行、背死尸、埋人头和清除稀柿衕等粗活、累活、脏活,这些悟空不愿干、不屑干的,都是猪八戒来干的。
遇到妖怪众多的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
(二)、英勇与智慧猪八戒作战勇敢,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
他水性极佳,总是能够补充悟空无法水战的缺陷,只要力所能及,奋力杀敌毫不含糊,九齿钉耙却。
只要妖怪不是他的对手,总是“一耙筑死”。
在小说中,猪八戒的昵称有几个,如“猪悟能”是菩萨为他受戒时期起的法名,可它的谐音是“无能”之意;“呆子”是悟空在取经的路上给他去的外号。
规章制度遏制人性议论文首先,规章制度的存在能够限制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倾向。
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是一种天生的本能,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动机。
然而,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自私自利的倾向就容易膨胀成为腐败和贪污的行为。
比如在政府机构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公务人员的权责边界和行为准则,他们就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甚至发生贪污腐败的行为。
因此,只有通过规章制度的明文规定和监督执法,才能有效地限制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倾向,促使人们更多地考虑整体的利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规章制度还能够约束人性中的暴力和冲动倾向。
人性中也存在着暴力和冲动的倾向,当这种倾向得不到遏制的时候,就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
比如在法律领域,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和规定人们的行为,就会导致社会上的暴力事件频发,法不责众的现象。
因此,只有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约束人性中的暴力和冲动倾向,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外,规章制度也能够规范人性中的欺诈和诈骗倾向。
人性中也存在着欺诈和诈骗的倾向,一些人为了追求私利会采取不择手段的手段,欺骗他人进行非法谋取利益。
比如在商业活动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商家和消费者的行为,就会导致市场上的欺诈和虚假广告频繁出现,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只有通过规章制度的明文规定和法律监管,才能有效地规范人性中的欺诈和诈骗倾向,维护公平交易和市场秩序。
总的来说,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于遏制人性中的恶劣倾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限制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暴力冲动和欺诈诈骗倾向,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还能够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和公正地行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性的基本特征,积极主动地加强监督执法和宣传教育,促使规章制度得到更好地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只有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才能有效地遏制人性中的恶劣倾向,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的成名作。
历来人们对它的主题众说纷纭,不同于国外学者多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研究作品。
本文主要从人物关系,尤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异化。
分别从人与他人、自我、社会几个方面来深入的探讨异化的表现以及异化的深层次原因。
所谓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压抑束缚了人的自然个性将现代文明的罪恶和丑陋暴露了出来,这也表现这作者自己的道德观,呼吁着自然人性的回归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建立道德的评价尺度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母子关系;异化;伦理Abstract:《Sons and lovers》is Lawrence's early works. Traditionally people opinions vary of its theme, is different from foreign scholars to come from Freud's psychoanalysis research work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human alienation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thics relationship. From people with others and self, social aspect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ienation and alienation. So-called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repressive shackles of man's natural character expose the evil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ugly, this is the author's own morality, calling for the natural humanity's return to our today's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stablish the moral evaluation scal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son ,alienation, ethical绪论:整个西方自从二战以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经济结构巨变。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道德不应束缚人性
道德不应束缚人性
道德是社会公认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然而,道德却不能成为
我们束缚人性的工具。
人性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独有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
人性被道德所限制,将会限制个体的自由,抑制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当认为道德不
应该束缚人性。
第一,道德不应该限制人类自由。
人类的自由是人性的必然体现。
自由是我们认识和
适应自然、创造和发展社会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人类自由的保
障是道德的一大目标。
如果道德过份强调规范性而忽视个体的自由,将会扼杀人类思想和
价值的多样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道德不能取代人类的判断力和选择权。
道德是人类自我认识和自我规范的产物,但不能代替人类的判断力和选择权。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作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道德不应该用来比较不同人或不同社会的好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进行
灵活的处理和调整。
综上所述,道德是社会公认的基本行为准则,但不能成为我们限制人性的工具。
我们
应该秉承尊重人性的原则,把道德作为引导行为的基本准则,在尊重人性的同时,引导人
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扬优秀品德,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性本善议论文人性本善议论文篇一:人性本善素材人性本善素材1、人有两个方面,一个“人形〞,一个是“人性〞,一个人有同情心、有仁慈等,我们就说这个人有人性;心狠手辣、做尽坏事,我们就说这个人没有人性。
进化过程中,单个人变弱小了,需要更多的信任和合作,群体合作造就了人类的“强大〞,所以人天生就有合作精神。
有人做过实验,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有花生,只要猜对了就可以吃掉花生,让黑猩猩自己猜,猜对的概率大概是50%;工作人员用手指提示,结果还差不多,因为黑猩猩“不相信别人〞。
换了人类的婴儿,却“很信任人〞,承受指导后100%猜中。
这就是人性本善的初期表现。
但人毕竟要适应社会,原本善良的人会“变恶〞,这也是很普遍的。
还有另一局部人的“恶〞,是在儿童成长期,得不到“人〞的教育,“人〞的基因表达被暂时关闭,所以才显得“没人性〞。
但凡合群的,善良的居多。
独来独往的,容易滋生“恶念〞。
整个社会现在正在“退化〞,这一定是政治的“恶〞性造成的,5000年了,地球上依然没有“善〞政治,所以人性还要继续恶化,直至善政治的出现。
2、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
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那么是佛。
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那么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竭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
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标准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
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分,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
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
论述各种人性假设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对管理工作的启示内容摘要:正确的人性假设是当今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论述各种人性假设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和相应的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今管理工作的启示,以期对管理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性假设理论当今管理启示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周文霞,1999),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周敦耀,2000)。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性一直是哲学家、管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自古就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古希腊哲学家也对人性进行广泛讨论,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类对人性研究不断完善和丰富。
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雪恩(E·H·Schein)于1965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管理人员的人性观,实际是指他们对人为什么要工作,以及应该如何去激励和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人员的人性观是其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
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享乐主义思想,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在他所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其中,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其基本观点如下:(1)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这是一篇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系作者原创的文学论文。
内容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沈从文擅长小说创作,善于用冷峻的写实手法表现“近代文明”的道德沦丧,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
其代表作为小说《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
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
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
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
人性化管理论文15篇人性化管理论文摘要: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
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管理论文管理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议人性化管理的科学内涵前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作为正在向企业化经营过度的地勘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合理利益,唯此才能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仅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而进行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人仅仅变成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
现代管理学认为,成功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即以人促产,管理就是调动人的潜力。
而人性是复杂的,调动人的最大潜力必须充分了解人性,一切从人出发。
一、管理的实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企业的经理们为了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可谓煞费苦心,不堪重负,但却忽视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
成功的管理者会真正地重视人: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地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员工价值观念西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面对面的直接管理不再可能,员工的创造力和自我控制变得空前重要。
在此条件下,管理应从传统的对人的控制转向对人的培养和激励。
既然人是有情感的复杂的动物,那么对员工的管理就不应该简化为几项生硬的制度和固定的模式,他需要的是管理者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员工。
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摘要:对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所有关于人的理论的基础性命题,也是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哲学前提。
本文从亚当?斯密的人性论理论基点出发,重点论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等著作中所阐发的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想并分析之,同时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中的利己心和利他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理论上说有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性问题研究上的深化发展;从实践上说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特征,有益于社会健康转型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利己心;利他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77-02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以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而著称于世;是英国情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建立起的一整套以情感共鸣为特征的道德情感理论体系,开创性地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伦理准则,并对社会政治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常被人称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
他和大卫?李嘉图被马克思称为“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他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本著作。
自出版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经济学界广为传播。
他对前人经济学说成果兼收并蓄,对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架构以及在某些理论上对前人的突破,今天仍然享有声誉。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姐妹篇,这两本书蕴藏了亚当?斯密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人性哲学思想人性问题是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一个基因。
几乎所有思想家的理论最终还原到了人性同题上来,伦理学更是如此。
在人性论方面,对斯密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莫过于被称为苏格兰“哲学之父”的弗朗西斯?哈奇森和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大卫?休谟。
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人性的研究-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人和社会之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为人类的活动,行为和生存提高了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性,可以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性的限制和影响,经济学在人性研究上的重点是经济行为,管理学在人性研究的重点是管理行为,详细探讨如下。
一、经济学中人性的研究经济学对与人性的研究从两个角度上来进行的,一是传统的经济学中人性的研究;一是现代经济学中人性的研究。
一方面,传统经济学中人性的研究,在该方面,人类被看成了经济人,这里的经济人指的是人们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往往采取一定的手段,通过使用自己的手段达到预期的利益。
经济人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时一项基础的理论,该理论创造者认为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使用的手段要具有合理性,人们使用的手段能够反应出人们行为的合理性,从侧面上体现出了人性。
自经济人理论出现,人们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后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经济人理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
经济学家马歇尔对经济学理论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并试图优化和完善该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他认为经济人理论中涉及到的人性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开明的,这些行为不能是极端的,经纪人都是大众化的人类。
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研究,新制度人性研究是在传统经济制度人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优化和改善,新制度下经济学人性研究将人的行为特征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求精神利益实现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中对人性的总结为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人们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指的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健康良好发展。
第1篇摘要:本文以XX人性法律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件背景、过程、判决及社会影响的深入剖析,探讨人性与法律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旨在揭示人性在法律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一、引言人性与法律是社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性与法律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本文以XX人性法律案件为例,分析人性与法律之间的碰撞,以期对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件背景XX人性法律案件发生于我国某市,当事人为王某和张某。
王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声称自己在作案时精神恍惚,系受到张某的挑拨所致。
张某则承认挑拨王某,但辩称自己并未直接参与作案。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对于人性与法律的关系产生了诸多思考。
三、案件过程及判决1.案件审理过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王某和张某的陈述,并调取了相关证据。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的行为构成教唆罪。
据此,法院依法对王某和张某进行了判决。
2.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王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张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此判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判决过轻,有人则认为法院充分考虑了案件特殊情况,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四、人性与法律的碰撞1.人性的复杂性XX人性法律案件中,王某和张某的行为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王某在作案时精神恍惚,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张某则承认挑拨王某,但辩称自己并未直接参与作案。
这说明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2.法律的人性化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王某和张某的陈述,并调取了相关证据。
这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即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性的复杂性。
3.人性与法律的冲突XX人性法律案件中,王某和张某的行为与法律的规定存在冲突。
王某的作案行为触犯了刑法,张某的挑拨行为也构成犯罪。
老舍与鲁迅
——关于《茶馆》中王利发和《伤逝》中的涓生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 学号:11011052 姓名:何云惠
摘要:老舍笔下的王利发,在大的社会动荡中不断的扭曲自己,说尽好话,革新裕泰茶馆以
求生存,最后终究还是在革新中灭亡,其中掺杂着太多人性的迷茫。在鲁迅的作品里的涓生
在生存的考验下在爱情中迷失,也对其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的
迷茫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时代不变的主题了,无论在哪个国度,哪个时代,哪种境遇下,
我们都会邂逅迷茫。
关键词:王利发;涓生;迷茫;
老舍(1899-1966)《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在社会大动荡时期,学着父辈扭曲自己嘴唇,
说尽好话,为求得生存,不断革新“裕泰”茶馆,但最后裕泰茶馆和王利发终究还是在革新
中灭亡了。其实,在这不断的改进和学习中王利发以为自己可以过上自己所追求的安稳的生
活,最后的失败,导致了王利发的崩溃,他十分迷茫,难道他一直坚守的忠诚和勤恳仅勉强
算是愚钝?鲁迅(1881-1936)《伤逝》里的涓生,在温饱问题的煎熬下终在爱情的道路上迷
失了, 在子君死后,他以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可是面临的却是更多的伤痛和迷茫。
这两个时代造就的无可避免的悲剧,撼人心魄,促人反思。两个作家写的是两个时代下,人
们面临的两种悲剧,两种迷茫。
老舍对《茶馆》中茶馆掌柜王利发的描写完全是按照社会大变革的思路来处理的。只要我们
读了茶馆,就会深刻地体会到王利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在清末民初,底层百姓为求生存的而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甚至扭曲自己,来适应这没落的社会的情景。他们的愿望只是为追求
一种安稳,平淡的生活。王利发在《茶馆》第一幕中就曾说“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
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1】可见在社会交际中,王利发是一个识大体,懂得生存之道的人。也是凭着这个本领,
王利发的“裕泰”茶馆才能在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候成为北京城仅剩的一家大茶馆。他
会使钞票打发了贪财的巡警和大官;能够机智地应付宋恩子,吴祥子;也很是时髦地学习了
“all right”和“yes”„„ 他几乎把该做的东西都做足了。但是,王利发在第三幕中曾这样
感慨道“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 ,
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 ?我变尽了方法,
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
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
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2】在这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在这变荡的时代里,人
们感到无限的迷茫,他们在不断地改变自己来适应时代,不断改良职业以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犯法,不苟且,本本分分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的王利发,竟还不如还不如唬人弄鬼的
唐铁嘴,伤天害理的刘麻子,见风使舵的宋恩子过得好。最后,王利发上吊死了!是读者意
料之外,也是情理中的事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我们要怎样去做,才能过上自己要
求并不高的简单的生活呢?"但我想,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话题,也是一个人类面临的经久不
衰的话题!这个答案我们每代人都在追寻,却从未有过标准的答案。
而鲁迅《伤逝》里的涓生表现出来的迷茫则更多地侧重在,爱情与现实交界线上。在面临温
饱考验下,在现实的重担下,涓生和子君往日的温存和细语成了一种奢望,“爱情”这个词,
在涓生看来已经不能用在他和子君之间了,他也开始以去阅览室为借口来逃避这个家了,涓
生开始厌恶与子君一起生活了。他甚至觉得新的希望就在和子君分离之后,新的道路开才可
以开始。正如他说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就在这一遭。”【3】他也在手记中两次提到了他
想到了子君的死,即刻他又自责,忏悔。最后,子君终究因为那所谓的爱情真相,死了。但
新的生活就真的如涓生所愿,而得以实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涓生手记里写道“有时仿佛
看见那生活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
便消失在黑暗了。”【4】在子君死后,涓生的期待着新事物的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
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他的生活在爱情和现实中都迷失了,他仿佛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
的结果,但又并非如其所愿的那样,新的生活真并没有开始,涓生反而需要深深地藏着自己
的创伤,只能用遗忘和说谎做他生活的前导,他深刻得感到了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中。
综上所述,王利发也好,涓生也罢。在面对在面对生活时都产生迷茫。其实,在生存和爱情
这个人生大命题中,我们都很容易产生了迷茫和疑惑,究竟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怎样做才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而且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特别奢侈的生活?但似乎上
帝都喜欢和我们每个人开个小玩笑。涓生以为逃离子君就能得到新生,但得到的是却使更大
的迷茫和失落;王利发只想追求他想要的安稳,平淡的生活,做了那么多的努力,最终,还
是逃不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他们的命运似乎给予我们一些提示,或是经验,或称
教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境遇的影响。我们想
得到的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却又不一定能够追求得到。生活被各种不确定因素
充斥着,也因为这些不确定给了我们无限的迷茫感„„ 路在前方,真正属于我的那一条是
在哪里呢?
参考文献:
【1】老舍 《茶馆》第一幕http://wenku.baidu.com/view/1b951f0490c69ec3d5bb752f.html
【2】老舍 《茶馆》第三幕
http://wenku.baidu.com/view/1b951f0490c69ec3d5
bb752f.html
【3】鲁迅《鲁迅全集》第1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鲁迅《鲁迅全集》第1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