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率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77.50 KB
- 文档页数:17
低渗透油田直井缝网压裂效果分析低渗透油田是指地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的油田。
在开发低渗透油田时,常常采用压裂技术来提高油藏的产能。
直井缝网压裂是一种常用的压裂技术,它能够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田的产能。
本文将对低渗透油田直井缝网压裂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低渗透油田直井缝网压裂技术原理及特点直井缝网压裂是一种通过直井和水平井相结合,在水平井上设置多级缝网,利用缝网技术将水平井井筒与直井井筒进行油水联通,使压裂液能够充分充注到油藏中,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低渗透油田的特点是地层渗透率低,油水层厚度薄,孔隙度小,因此开发难度大,压裂技术是提高产能的关键。
直井缝网压裂技术通过多级缝网的设置,能够形成更广泛、更稳定的裂缝网络,从而提高压裂液在地层中的分布均匀性,有效提高油井的产能。
二、低渗透油田直井缝网压裂的效果分析1. 产能提高明显通过对比压裂前后的产能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直井缝网压裂的效果。
压裂后,油井的产量明显提高,井底流压下降明显,注水量增加明显。
这表明压裂后地层的渗透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油井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 油井生产稳定性增强直井缝网压裂能够形成更广泛、更稳定的裂缝网络,从而改善地层渗透性分布,提高了油井的生产稳定性。
经过压裂后,油井的产量保持相对稳定,井底流压变化不大,注水量增加,生产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3. 油井综合效益提升直井缝网压裂的效果显著,油井的产能提高、生产稳定性增强,进而带来了油井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量的提高和生产稳定性的增强,油井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低渗透油田直井缝网压裂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压裂液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在直井缝网压裂过程中,由于地层渗透率差异较大,压裂液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较为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压裂液组成、优化井网布置等措施来提高压裂液在地层中的分布均匀性。
2. 压裂后裂缝网络不够稳定的问题直井缝网压裂后,裂缝网络的稳定性对油井的产能和生产稳定性至关重要。
《低渗-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补充能量研究》篇一低渗-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补充能量研究一、引言在油气开发过程中,低渗和致密油藏因其特殊的储层特性,常常面临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等问题。
为了有效开发这类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段压裂水平井的方式为低渗/致密油藏补充能量,旨在为油气田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
二、低渗/致密油藏的特殊性低渗/致密油藏指的是具有低渗透率和致密结构的储层。
其特性主要表现在储层物性差、油品黏度高、流动性差、采收率低等方面。
这些特性使得传统的垂直井开发方式难以有效开发这类油藏,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手段。
三、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概述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是一种针对低渗/致密油藏的开采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水平井段进行分段压裂,形成多条裂缝,扩大储层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显著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率;二是可以降低开发成本;三是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储层条件。
四、分段压裂水平井的补充能量机制为低渗/致密油藏采用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进行补充能量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储层接触面积:通过分段压裂形成多条裂缝,增加储层与井筒的接触面积,提高储层的开发效率。
2. 降低流体流动阻力:裂缝的形成降低了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阻力,提高了油气的采收率。
3. 补充地层能量:通过分段压裂,可以沟通更多的地层能量,使油气藏保持较高的压力,有利于油气的开采。
五、研究方法与实验结果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渗/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的补充能量效果进行研究。
数值模拟主要关注分段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形成与扩展、流体的流动规律等方面;实验室模拟则通过模拟实际油藏条件下的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低渗/致密油藏的采收率,并显著降低开发成本。
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表明,低渗/致密油藏采用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进行补充能量是可行的,且具有显著的效果。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小于1毫达西),导致原油在地层中难以流动和产出的油藏。
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为对这些因素进行浅析。
地层特征是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低渗透油藏通常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特点,其中孔隙度反映了储集岩的孔隙空间大小,而渗透率则反映了孔隙间的连通性和岩石渗流能力。
如果孔隙度较高、连通性好、渗透率较大的低渗透油藏,往往更易于产出油藏中的原油。
岩石物性参数是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岩石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压力等,这些参数对原油的流动性和流动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
渗透率较低的低渗透油藏,需通过施工增渗措施(如水力压裂)来提高渗透率,从而增加原油产量。
油藏开发方式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常见的油藏开发方式包括自然驱动、水驱、气驱、辅助压裂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油藏类型和开发效果。
对于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和辅助压裂是常用的增产措施,通过增加裂缝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和产量。
油藏开发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也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油藏开采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被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例如水平井、多级压裂、地震勘探等。
这些技术手段和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增加产量。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而且开发周期较长,回报周期也相对较长。
经济因素的考量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油价环境下的低渗透油藏开发更具有经济效益,而低油价环境下的开发则可能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层特征、岩石物性参数、油藏开发方式、技术手段和设备、经济因素等。
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合理的开发策略和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2007年是国内水平井发展的一年,也是我们在水平井技术上探索的一年,然而在成果上并没有让我们取得更多可喜的消息。
今年我**油田在*区块共计水平井试油13井口,但产量却出乎意料,几乎没有像预计中的那样产量,个别井甚至没有产量,虽然搞过酸化等措施,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究其原因,分析如下:(1)钻井过程中泥浆对地层的污染;(2)水平井轨迹选择的合理性;(3)试油过程中对地层近井地带污染的解除措施。
一、钻井过程中泥浆对地层的污染水平井对钻井液性能的主要要求是井壁稳定性、岩屑的清除及井眼损坏的控制。
钻井液的性能不好将对井眼的稳定性以及井眼的清洁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这两点出发,要求水平井的钻井液要有良好的抑制特性。
据国际各大油田统计,钻井导致的储层损害已经成为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
对于水平井来说,可能的储层损害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钻井液中固相颗粒堵塞;(2)滤液和储层流体不配伍;(3)聚合物堵塞;(4)润湿反转;(5)微粒运移和粘土膨胀;(6)水锁;(7)地层压力改变。
由于在同一地区钻成一口水平井所用时间比直井要长许多,因此,钻井液侵入地层会更多、更严重。
同时非常低的压降不能为清除储层损害提供足够的动力。
因此,对于水平井,可以说其储层损害是不可避免的。
水平井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是尽量保证储层不受损害。
钻井液造成储层损害的因素有很多,如钻井液中固相颗粒的侵入,及岩石与滤液之间的不配伍性等。
由于大部分水平井采用的钻井液均为水基聚合物钻井液体系,聚合物势必会随滤液侵入地层。
并且含有聚合物的泥饼不够致密以及不易降解,因而势必会对储层造成一定损害。
可见,泥浆对地层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用一些诸如汽化水洗井、酸化等可以解决这类近井地带的污染,效果在绝大数井还明显,利用气与水的混合降低井筒压力,使地层压力大于井底压力,在这样的压差下,能使污染地层的污物能被压出来,以达到恢复地层原始物性的目的,但如果污染太重,我们的措施还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致使井的产量减产甚者没有产量。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我国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当中,低渗透油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6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油藏类型。
由于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较低,储层易变形,开发难度较大,以往未能得到有效开发。
如何能够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将成为未来我国石油行业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然后探讨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标签: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注水替油石油是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一项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石油供需矛盾问题。
我国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当中,低渗透油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6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油藏类型。
我国低渗透油藏在新疆地区储量最多,其次为东北地区。
由于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较低,储层易变形,开发难度较大,以往未能得到有效开发。
当前我国已探明的可开采石油资源已经开采过半,如何能够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将成为未来我国石油行业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然后探讨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储层性质和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都不同于常规油田,地应力系统的变化也容易导致岩石结构产生变形,这导致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和规律不同于常规油田。
低渗透油田的储集体大部分为砂岩储集体,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岩石中的孔隙和喉道比较细小,束缚水的饱和度高,表现出显著的非均匀性,裂缝发育较多,体现双重介质特点。
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快速下降,导致部分天然微裂缝被封闭,造成储层渗透率降低,油井的产业量和产油量都出现降低。
此时即使将地层压力重新恢复至原始压力,已经闭合的裂缝也无法重新打开,储层渗透率也不可能恢复至初始水平。
因此低渗透油藏的后期开发效果相对较差。
[1]此外,低渗透油田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普遍比较脆弱,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
二、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主要使用水力压裂和注水替油的方法。
水力压裂技术从1947年开始在美国得到使用,至今已发展为高液量、高排放的整体压裂技术,相关技术已十分成熟。
采油井压裂后产生低效的原因分析【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采油井压裂后产生低效的原因。
在压裂技术概述中,介绍了压裂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原油产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压裂效果不佳造成的,水平井设计不当也会影响产量。
高渗透层的开采难度大,井座固化差也是导致低效的原因之一。
结论部分提到了对压裂后效果的评估,并提出了提高压裂效率的建议。
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改进采油井压裂的工作效果,提高产量,实现能源资源的更加有效利用。
【关键词】采油井、压裂、产量、水平井、高渗透层、井座、压裂效率、评估、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采油井压裂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通过在井下进行高压注水,使岩石发生破裂,增加储层渗透性,从而提高油井产能。
有时候压裂后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产量并没有明显提高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这给采油作业带来了很大困扰。
压裂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井床渗透性,但是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者遇到困难,可能导致产能下降。
一些原因包括:压裂后原油产量下降、水平井设计不当、高渗透层开采难度大以及井座固化差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岩石特性、井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对于采油井压裂后产生低效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找出解决方法,提高采油井的产能和效益。
本文旨在探讨采油井压裂后低效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对采油作业的改进和优化有所帮助。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采油井压裂后产生低效的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探讨压裂技术的概况以及压裂后原油产量下降的情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产生低效的根源。
对水平井设计不当、高渗透层开采难度大以及井座固化差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改进的方向。
最终,通过评估压裂效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提高采油井压裂效率,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采油井压裂后产生低效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油田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对于石油的开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矩阵方程、叠加原理以及复位势理论这三者中的数值分析求解方法,对相关裂缝位置中压力损失以及渗流阻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重新的修正与推理出了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井产能中的预测公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加的精准、合理以及符合实际的状况。
利用修正与推理出来的预算公式,根据某一个实际低渗透气田中的实际情况,将压裂水平井产能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分析与对比,得出来的结论对于低渗透气藏压裂水平井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在对低渗透油气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采取水平井这一种方式进行开发,无法达到低渗透油气藏在开发初期所设立的目标以及相应的开发效果,所以,在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中经常采取水利压裂这一形式来产生出很多的裂缝,从而增强水平井中的产能。
但是在对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中的预测公式进程推导的过程中,假设每一条裂缝都相等,而这一理论与实际中的状况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差,按照推导出来的预测公式对压裂水平井产能以及每一条裂缝之间关系的变化曲线进行预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相关的跃变。
1 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公式的推导1.1 渗流模型的构建根据对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的信息数据,做出相关的假设:(1)低渗透油气藏中处于上下封闭状态,且无限大非均质的地层,假设其水平渗透率是Kh,在这一地层的中心地带中有一口相应的水平井,假设这口水平井的长度为L。
(2)为了提升低渗透油气藏中的产量,在水平段的位置采取了压裂这一形式,在水平段中压裂出了N条处于垂直状态的裂缝,裂缝之间按照等距离进行分布,还穿过了低渗透油气藏整个油层中的厚度,假设裂缝中的渗透率为K1,裂缝的半径为X1。
197我国部分油田属于低渗透油田,由于地层中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且地层中的能量相对较低,依靠地层中的能量难以将能源开发出地面,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地层中的能量。
注水开发属于提高地层能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油田常见的开发措施,该种措施在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相对较强,且不会对储层产生破坏[1]。
由于低渗透油田在我国所有油田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率将会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注水开发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效率仍然属于一项重要问题。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分别进行研究,以此推动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发展。
1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目前,众多的科研人员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属于影响其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地质因素而言,其主要包括孔隙结构因素、砂体因素、夹层因素等,对于开发因素而言,其主要包括压敏因素、贾敏因素以及渗流特性因素等。
为了充分了解各种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将会从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
1.1 地质因素地质因素属于自然因素中的一种类型,该种类型的因素也属于外部因素,难以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该种类型因素对注水开发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地质因素而言,在进行低渗透油田开发作业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只能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以此防止该种类型因素对于注水开发产生消极影响[2]。
通过对地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孔隙结构因素对于注水开发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为严重,所谓的孔隙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孔隙的半径、孔隙的形态以及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等,对于吸附滞留层中的液体介质而言,这些类型的介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果想将其转化为流动状态,则需要对地层采取合理的人为措施,同时,部分措施需要在合理的条件下应用,例如对储层施加梯度压力等,在储层中的压力梯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张海燕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7600摘要: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问题,首先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措施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分析与开发对策
1.储层描述精度不高:由于低渗透油田储集构造简单、岩石物性差异小,勘探数据获取不足、描述精度不高,导致储层评价和预测困难,影响
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提高油井产能:低渗透油田中,能有效提高油井产能是关键难点。
储层渗透率低,岩石导流能力差,使得油井产能极低,除非采用增产技术(如长水平井、酸化压裂等),否则在提高油井产能方面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3.减少开发成本:低渗透油田开采周期长、投资大、效益低,采油成
本高,如何降低开发成本成为难题。
储层渗透率低,岩石导流能力差,使
得开采效率低,设备运行寿命短,导致维护成本高,难以实现成本降低。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储层评价和预测工作,提升对低渗透油田储层描述的准确性和
精度,尤其是在勘探阶段提前开展有效评价工作,避免盲目开发引入新技术。
2.加强增产技术研究,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技术,如以水平井、酸化压裂等技术来提高油井产能,降低开发成本。
3.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引进符合低渗透油田特点的开采技术和装备,
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可以考虑引进先进的渗流模拟技术、智
能井控技术、油藏改造技术等,以提高采油效率和促进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
4.加强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建立完善的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
总之,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尤为突出,需要通过加强储层评价和
预测、提高油井产能、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综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对策,
共同解决低渗透油田开采难题,推动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取得更好的
效果。
石油学报文章编号:025322697(1999 0420051255低渗透率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张学文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方宏长裘怿楠章长钐(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摘要:通过科学的抽象, 建立了大量的非均质地质模型, , 藏中的开发动态, 、K v K h 、裂缝条数、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3条相对较优; ; , 存在相对较优的裂缝导流能力值; 两条最外边裂缝的; , 建议加大中间裂缝的长度或导流能力, 。
在对裂缝条数、长度和导流能力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增产倍数图版。
主题词:水平井; 水力裂缝; 裂缝条数; 裂缝长度; 裂缝导流能力; 裂缝间距1前言国内外油田开发实践证明[1~7], 水平井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 , 而且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将成为水平井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由于低渗透率油藏的渗透率低, 渗流阻力大, 连通性差, 油井自然产能很低, 为了改善其开采经济效益, 通常要对水平井采用压裂试油和压裂投产工艺, 同时也对油藏工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压裂水平井产能以及影响因素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及其影响因素问题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2基本地质模型为了对压裂水平井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建立了200多个非均质地质模型, 考虑到的因素包括; 人工裂缝条数、裂缝长度、储层渗透率、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间距、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和裂缝方向与水平段方向关系等因素(表1 。
表1地质模型中的影响因素Table 1Factors affect i n geolog ical m odels 项目数值地层渗透率(×10-3Λm 2 014、2、8、5、50裂缝条数0、1、2、3、4、5、6、7、8、9裂缝长度(m0、40、90、140、240、440裂缝导流能力(Λm 2・ c m 5、20、50、100裂缝间距(m112、168、224、280、336、392、448K v K h0105、011、0115、012、013、014、裂缝等效网格为015m , 水平段所在的网格也是015m 。
岩石物性和流体参数使用长庆安塞油田坪桥区的实际数据。
模拟软件选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多功能模型。
3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的讨论311水平裂缝与垂直裂缝比较由于水力裂缝的方向总是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吴志宇、呈志华、董延岭, 安塞油田水平井试采综合评价, 水平井钻采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
3张学文, 男, 1967年10月生。
1989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 1998年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内对外合作经理部工程师。
通讯处:北京766信箱国内对外合作经理部勘探开发处。
邮政编码100724。
谢平安、张显忠、张永平等, 大庆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增产及开采技术, 水平井钻采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
本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新技术(960505—04 ”的部分阶段成果。
致, 在油田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深入研究地应力的方向性, 优化压裂设计, 确定人工裂缝的最优方位。
关于人工裂缝与水平段相对方向问题,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8, 9]。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具有平行裂缝的水平井的开采效果好于压裂直井, 具有3条垂直裂缝的水平井优于只有一条平行裂缝的水平井。
模型中裂缝总长度一定, 水平段平行于最小主应力方向的水平井有3条裂缝, 水平段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的水平井和压裂直井均只有一条裂缝, 水平段长度为500m 。
在实际油田中, 由于潜在裂缝和部分微细裂缝的存在, 储层渗透率具有一定的各向异性, 一般沿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水平渗透率最大, 与其垂直方向上, 即最小主应力方向上的水平渗透率则有一定减小, 所以, 与水平段垂直的水力裂缝不仅能改善垂直渗透率, , 。
312K v K h 的影响油田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10](K v K h 的影响非常严重。
但是, , 从而缓解了垂直方向渗透率低的矛盾, , 如果不进行水力压裂, K v K h 与水平井产能关系密切, 尤其是当K v K h 小于012时, 影响相当严重。
然而, 在进行水力压裂之后, K v K h 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大大减小, 累积产量差别较小。
图1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增产倍数与裂缝条数关系F ig . 1R elati ons betw een Q f Q u and the num ber of fractures313裂缝条数的影响多数文献[1]认为, 裂缝条数越多, 压裂水平井与未压裂水平井采油指数比越大。
而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数值模拟结果后发现, 对于一定的水平段长度和裂缝长度, 存在一个相对最优的裂缝条数值。
如图1所示, 当生产时间较短时, 储层渗透率较小的油藏中压裂水平井的累积产量比值随裂缝条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大, 然而, 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 3条裂缝时的产能与4条、5条、6条、7条、8条和9条裂缝时的产能的差别逐步减小; 而对于储层渗透率较大的油藏, 3条裂缝的水平井的产能在前两年便与更多裂缝时相差不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储层渗透率较大时, 压裂水平井与未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比较小, 储层渗透率低的油藏中水平井压裂增产幅度要大于储层渗透率较高的油藏中的压裂水平井。
当然, 多条裂缝时可能初始产量较大,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 但是其产量递减速度很快, 所以, 如果考虑到最佳投入产出比, 则存在一个最佳的裂缝条数值。
314裂缝长度的影响裂缝长度是影响压裂水平井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模拟结果表明, 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并不是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 如果对于具体的油藏, 储层渗透率、裂缝导流能力和裂缝长度一定, 则应该存在一个相对最佳的裂缝长度值。
从图1中可看出, 当储层渗透率为2×10-3Λm 2和8×10-3Λm 2时, 裂缝长度为140m 比较合适, 如果考虑投入产出比, 可能为最佳值。
另外, 对于储层渗透率较大的油藏, 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大于25石油学报第20卷图2压裂水平井产量与裂缝导流能力的关系 F ig . 2R elati ons betw een o il rate of the fractured ho rizontalw ell and fracture conductivity90m , 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增产倍数变化不大, 可能是由于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值不够大有关。
315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较大(见图2 。
但是, 对于某一具体油藏, 当储层渗透率、裂缝条数和裂缝长度确定时, 也存在一个最佳的裂缝导流能力值。
从图2看出, 当储层渗透率为014×10-3Λm 2、3条裂缝和裂缝长度为140m 时, 导流能力为2c Λ2100Λm 2・c m , 如果考虑经济效益, 可能50Λm 2・ c m 为最佳的导流能力值。
316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储层渗透率与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增产倍数关系十分密切。
模拟计算表明, 裂缝条数为3, 裂缝长度为90m , 可以看出, 储层渗透率越低, 如014×10-3Λm 2, 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的增产倍数越大, 并且随着储层渗透率的增大, 累积产量的增产倍数迅速降低, 当储层渗透率增至50×10-3Λm 2时, 增产倍数仅为111倍。
由此也提出一个新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水力压裂作为一种增产措施, 其适用范围究竟是多少?如果单从水力裂缝图3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与裂缝间距关系F ig . 3R elati ons betw een the cum ulative p roducti onof fractured ho rizontal w ell and the distance betw een the outmo st fractures增产的绝对采油量来考虑, 在高储层渗透率油藏中并不比在较低渗透率油藏中少, 只是低渗透率油藏中未压裂水平井产量很低, 致使其增产倍数较大。
所以, 在讨论该问题时须考虑具体的经济指标。
317外裂缝间距的影响根据对不同裂缝条数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初步认为3条裂缝比较适合水平段长度为500m 的水平井。
研究中发现, 3条裂缝中两条外裂缝(水平段两端处的裂缝的间距对压裂水平井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图3 。
从图中可看出, 两条外裂缝的间距越大, 其产量也越高, 并且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 累积产量的增量也越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位置的裂缝泄油面积不同, 裂缝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 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干扰现象的存在。
所以, 在进行水平井压裂设计时必须尽可能地加大外裂缝间距, 尽可能地减小裂缝间的干扰。
318不同位置裂缝产量贡献值为了进一步研究裂缝位置对水平井累积产量的影响, 分别针对不同的裂缝条数计算了各条裂缝对压裂水平井总产量的贡献(图4 。
从图4中可以看出, 均匀分布于水平段上的各条裂缝对总产量的贡献值并不相同, 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35第4期低渗透率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4压裂水平井不同位置裂缝产量分配图F ig . 4P roducti on distributi on of fractured ho rizontalw ell (5fractures两条外裂缝对水平井总产量的贡献逐步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对于3条裂缝的情况, 两条外裂缝产量贡献值达56%, 而内裂缝仅为18%; 而对于4条裂缝的情况, 两条外裂缝贡献约为54%, 两条内裂缝的贡献为30%。
另外, 从图4中可看出, 随着裂缝条数的增多, 越靠近水平段中部, 单条裂缝的产量贡献值越低, 但是当裂缝较多时, 中部裂缝的差别不太明显; 而且在水平井生产的初期, 各裂缝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只是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一般需要10~15个月 , 这种差别才逐步形成。
319图5压裂水平井累积产量增产倍数图版(N f =3, T =36个月 F ig 15Q f Q u temp late of fractured ho rizontal w ell (3fractures 同, 同时工艺上也可能压裂出长度或导流能力不同的裂缝, 是否有必要将内裂缝的长度或导流能力增大呢? 在保证压裂裂缝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 分别对较长的内裂缝、较长的外裂缝和相同裂缝长度三种情况的压裂水平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总的来说, 差别不太明显, 但内裂缝较长的情况要优于其他两种情况, 而且, 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24个月 , 具有长内裂缝水平井的优势也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