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场疫病监测净化技术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25.33 KB
- 文档页数:6
西相比,我国人均鸡肉消费水平较低,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但由目前的畜禽养殖状况来看,疫情形势越来越复杂,环保压力也日益剧增,由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需关系的变化,正在促进着我国养殖业结构的调整,而动物疫病是影响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全国鸡肉产量和消费量呈快速上升态年间,全球鸡肉产量年均复合增速4.07%。
从区域分布来看,世界前三大鸡肉生产国(13.9%)。
年,美国人均年。
与美国和巴。
地方鸡生态养殖模式疫病防控技术规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农产品的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需求,同时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地方鸡生态养殖模式应运而生。
二、生态养殖的原则
1.生态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对鸡进行生态化饲养。
2.绿色化:采用绿色饲料和绿色环保措施。
3.有机化:不使用化学药品和添加剂,遵循有机养殖原则。
4.健康化:保障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三、疫病防控技术
1.饲料管理:采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饲料,避免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2.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和饮水器,保持鸡舍内清洁卫生。
3.预防注射:定期对鸡进行疫苗注射,预防传染病。
4.隔离治疗:对于发现病情的鸡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5.环境控制:保持鸡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6.监测检测:定期对鸡舍内环境和鸡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检测。
四、总结
地方鸡生态养殖模式是符合现代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和要求的
一种养殖模式。
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健康化的原则,同时要注重疫病的防控工作,保障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原种鸡场ALV净化技术和推广进展作者:崔治中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9期崔治中/ 山东农业大学一、种鸡场净化技术和程序(一)以零检出为目标的原种鸡场核心群的净化程序(1)每只留种母鸡收集6 ~ 8蛋孵化,出壳后胎粪p27 检测,淘汰p27 阳性雏鸡及其种鸡。
(2)每只母鸡的后代一笼饲养至 6 ~ 8 周龄,相邻笼间用隔板相隔,保证不能相互接触。
(3)在6 ~ 8 周龄,采血于细胞培养上分离病毒,淘汰阳性鸡的所有同胞雏鸡及相应母鸡;小群饲养阴性母鸡。
(4)在开产初期及留种前2 次种蛋p27 检测,淘率阳性鸡及同一小群母鸡。
(5)在开产初期及留种前2 次采血分离病毒,淘汰阳性鸡及同一小群母鸡。
(6)公鸡在性成熟后2 次采血及采精液分离病毒,淘汰阳性鸡。
(7)严格检测所有弱毒疫苗,绝对保证无外源性ALV 污染。
不论单一品系的原种鸡场还是具有多个配套系的原种鸡场,所谓原种鸡场是指不再从其他来源引进新的种鸡、仅从现有的鸡群中选育的在种源上封闭繁种育种的鸡场。
对这样的鸡场(群)才需要或值得采用这一最严格的净化程序。
1. 出壳雏鸡胎粪检测和淘汰阳性鸡。
在出壳前,将每只种鸡的种蛋置于同一出壳纸袋中,用棉拭子逐只采集1 日龄雏鸡胎粪,置于小试管中。
在对一只母鸡的雏鸡采集完胎粪后,必须更换手套,或彻底洗手消毒。
用ALVp27 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做对1 日龄胎粪检测P27抗原。
要注意,同一只母鸡所产雏鸡中,有一只阳性就应淘汰同纸袋中的其他雏鸡,同时淘汰相应种鸡。
对选留的雏鸡,以母鸡为单位,同一母鸡的雏鸡放于一个笼中隔离饲养。
每个笼间不可直接接触,包括避免直接气流的对流。
饲养期间要采取避免横向传播的各种措施。
对选留鸡选用的所有弱毒疫苗,必须经严格检测,绝对保证没有外源性ALV 污染。
2. 六周龄育雏后期采集血浆分离、检测病毒血症和淘汰阳性鸡。
育雏期结束时,按育种规程对后备鸡做性状观察,淘汰在性状上不合格个体。
加强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实施方案种畜禽重点疫病是指对种畜禽产生严重危害的传染病,通常会导致畜禽的大面积死亡、繁殖问题以及传染给人类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经济都会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为了加强对种畜禽重点疫病的净化工作,制定一套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疫病监测与预警1.建立健全畜禽疫病监测网络,覆盖所有重点疫病高风险区域和重点养殖场。
定期开展病原体检测、疫苗疗效监测等工作,及时掌握畜禽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2.强化疫病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应对疫情的紧急情况。
二、加强养殖场防控措施1.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定期开展疫情排查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提高养殖场的消毒水平,建立稳定的消毒制度。
加强养殖场环境的清理和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
3.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畜禽的健康。
饲养过程中注重提高饲料的质量,加强对畜禽的饲养管理,促使其免疫力提高。
三、加强动物疫苗的研发与使用1.加大对畜禽重点疫病疫苗研发的投入。
建立完善的疫苗研发机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疫苗研发技术,提高我国畜禽重点疫病疫苗的研发水平。
2.提高疫苗的使用率。
加大对畜禽疫苗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场和养殖者的对疫苗的认知和接受度。
促使养殖场在合适的时候给畜禽进行疫苗的接种。
四、加强畜禽进出口的检疫工作1.建立健全畜禽进出口的检疫制度和检验检疫机构。
加强对进口畜禽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防止病原体的传入。
2.加强对出口畜禽产品的检疫工作,确保出口产品符合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检验检疫要求。
五、加强畜禽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1.加大对畜禽废弃物的处理力度,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制度和工作流程。
2.推广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畜禽废弃物的利用率。
加大对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解决畜禽废弃物处理的难题。
六、加强畜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1.加强对畜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种禽场疫病监测与净化作者:韩雪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4期韩雪/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诊断室禽病室为掌握种禽场主要垂直传播性动物疫病流行状况,为制定种禽疫病净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农业部自2011年起对全国祖代及以上种鸡场和4个国家级家禽基因库开展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鸡白痢等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监测。
迄今为止,种禽场疫病监测已持续5年,充分了解了种禽场垂直传播疫病的感染情况。
自此基础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祖代以上种鸡场疫病净化现状持续跟踪,深入了解种禽场疫病净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促进疫病净化工作深入开展。
一、持续监测,摸清我国种鸡场垂直传播疫病流行情况动物净化工作需要在充分了解我国养殖现状和疫病流行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在不断的摸索中,从最初的蛋种鸡场监测开始,种禽场监测明确和完善了各项要素。
(一)确定监测的病种2010年,农业部己开始重视我国禽白血病、鸡白痢这两种垂直传播疫病在种禽场的感染情况,并发布文件对部分祖代蛋种鸡场和SPF鸡生产场开始摸底调查。
2013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优先防治16种动物疫病,其中涉及4种禽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和禽白血病,并在《规划》中提出了种禽场重点疫病的净化考核标准。
种禽场监测经过连续几年的摸索总结,最终监测病种选定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和禽白血病3种疫病。
(二)明确监测范围种禽场疫病净化应该从源头抓起。
考虑我国种鸡的养殖情况,疫病监测的范围明确为祖代以上种鸡场。
进一步细化选定的祖代种禽场包括蛋种鸡场、肉种鸡场(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和地方原种场。
监测的品种包括国内培育品种和国外进口品种。
监测的地域涵盖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养鸡大省。
2015年开始,种禽场疫病监测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宁夏共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关于下达2023年度第1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拟在2023年完《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该标准制定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起草,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二、制定规程的目的、意义禽白血病(AVianI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kosisvi-rus,AL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多种白血病和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感染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比如免疫抑制、生长迟缓、生产性能降低等,少数表现为不同脏器和组织的肿瘤/血管瘤。
严重制约了我国家禽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已列入全国中长期动物疫病规划防控中优先防治的二类禽病之一。
鉴于ALV的复杂性、亚群多样性及病毒基因组的高变异性,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目前主要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带毒鸡来实现种群净化。
最早在1988年就有育种公司开始开展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但净化工作进展缓慢,2008年以来,该病突然在地方鸡、良种蛋鸡中大面积爆发,导致大部分商品代饲养场与种鸡场之间产生经济赔偿纠纷等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对新出现的禽白血病防控经验不足,未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加之养殖环境复杂,使禽白血病在我国造成的损失高于其他国家,对禽白血病的防控,发达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淘汰净化,初见成效。
我国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净化所需的检测试剂大部分依赖进口,净化成本远高于国外,同时缺乏可参照执行的净化技术标准,因此,研究禽白血病净化技术并形成标准是我国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三、制定规程的原则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不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3.坚持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的原则。
4.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
种鸡场鸡白痢净化技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鸡白痢净化检测方法、环境控制和净化关键点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种鸡群鸡白痢净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536 鸡伤寒和鸡白痢诊断技术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NY/T 116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T 5038 无公害食品 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
3 检测 3.1 检测方法 鸡白痢检测方法按照NY/T 536中全血/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 3.2 材料 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平板抗原、鸡白痢强阳性血清(500 IU/mL)、鸡白痢弱阳性血清(10 IU/mL)、鸡白痢阴性血清、玻璃板、吸管、金属丝环(内径约8.0 mm)、酒精灯、移液器、灭菌枪头、注射器、消毒盘、酒精棉球等。
4 环境控制 4.1鸡舍环境控制 鸡舍外围应有隔离墙,门窗均有外道的防虫、防鼠的铁丝网。育雏、育成鸡舍同一个家系后代可共用笼位,产蛋鸡舍一鸡一笼。孵化室和蛋库应独立,并有专用蛋架、转运车及其它配套设施。净化鸡舍工作区和生活区应严格区分,并设有缓冲区。
4.2 孵化环节控制 种蛋应来源于鸡白痢检测阴性鸡群,种蛋孵化使用专用孵化厅、孵化器和出雏器,种蛋入孵前将孵化机彻底冲洗干净,用甲醛熏蒸;每天对孵化室用0.1%新洁尔灭喷雾消毒一次,地面每周用1%次氯酸钠擦洗两次。
4.3 出雏环节控制 出雏前将场地及各种用具全部用0.1%新洁尔灭喷雾消毒一次,并按每立方米加入28 mL甲醛和14 g高锰酸钾熏蒸。雌雄鉴别与配带翅号由专人按照单家系逐只进行,每完成一家系,用0.1%新洁尔灭洗手消毒一次。
如何控制净化鸡新城疫疫情如何做好种鸡场疫病净化
鸡新城疫是一个让大多数养鸡户都感到头疼的鸡病,鸡新城疫俗称鸡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感染,感染率和死亡率非常高。
种鸡场应建在地势高、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的地方,特别是要与畜禽屠宰、垃圾站等距离更远一些。
同时要做到场内布局合理,饲养时全进全出。
在重视外部环境治理的同时,应定期对鸡舍内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达龙净源,净化种禽,幼禽垂直感染。
为了防止鸡新城疫的传播,家禽场和养殖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保持干净卫生、隔离感染禽类、优化膳食和水源、调整饲养密度等。
此外,也需要定期检查禽类市场和鸟类交易站点,以确保野生禽鸟和家禽没有病毒携带者。
种鸡场白痢杆菌病的净化鸡白痢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可经蛋垂直传染的传染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方法,只有从种蛋孵化开始,采取有计划地消毒、检疫、淘汰带菌鸡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通过杜绝病原传入、消灭场内病原、清除群内带菌鸡和慢性病鸡等环节来控制消灭此病。
我市经过多年摸索、总结、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简介如下。
1 孵化前的种蛋消毒1.1 鸡舍种蛋消毒,饲养员应在种鸡产下种蛋2小时内加以收集。
先初选,拣出脏蛋、破蛋和畸形蛋,然后将经过初选的种蛋气室向上码放在蛋盘里,及时放入种蛋消毒室(柜),以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8ml、高锰酸钾14g熏蒸半小时,然后送往孵化室。
1.2 由鸡舍送入孵化室的种蛋再次进行挑选,彻底剔除不合格的种蛋,然后将合格蛋码盘放入孵化器或种蛋消毒室(柜)内按上述方法再行消毒。
消毒后的种蛋方可孵化,在短期内(7天)不能入孵完的种蛋,应作商品蛋处理。
1.3 种蛋入孵前码入孵化盘,放入孵化器内以每立方米福尔马林28ml、高锰酸钾14g熏蒸消毒20分钟。
孵化器内温度要求为29~32℃,相对湿度为65%~75%。
1.4 种蛋孵化到18~19日胚龄落盘时,首先将出雏器洗净消毒,然后将种蛋放入出雏器内,以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14ml、高锰酸钾7g熏蒸30分钟,相对湿度为65%~70%,熏蒸后打开机门将气体排出,再关上机门,转入正常孵化。
2 孵化场防疫条件要求2.1 生活区、孵化区和生产区要严格分开。
孵化区大门和孵化厅门要建宽于门口,长于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
消毒池内消毒药液要定期更换,经常保持有效浓度。
孵化厅必须建立自己的淋浴室、更衣室、消毒室和衣、鞋、帽消毒柜。
2.2 孵化场的工艺流程,必须严格遵循“种蛋→种蛋消毒→种蛋贮存→种蛋处理(分级、码盘等)→孵化→移盘→雏鸡处置(分级、鉴别、预防接种等)→出售”的单向流程,不得逆转。
2.3 孵化厅谢绝参观,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孵化厅。
工作人员必须将内、外衣脱掉,洗澡消毒,换上本厅消毒过的工作服、鞋、帽,经消毒后方可进入孵化厅。
2021.5作者简介:朱祥成(1971.2-),男,湖北省襄阳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专业工作。
种畜禽场疫病净化生物安全规范化管理朱祥成1王兴华2(1,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41104;2,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441104)摘要:近年来,我国基层畜牧养殖业发现迅速,养殖业向规模化与集约化方向不断发展,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疾病防控一直是重点工作。
为保证我国种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效益,必须增强畜禽疫病防控管理水平,避免疾病大规模蔓延。
本文主要分析种畜禽场疫病净化的生物安全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种畜禽场;疫病净化;生物安全;规范化管理兽医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
与此同时,兽医自身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持续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日常多学习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知识,多钻研书籍、查找关于治疗动物疾病的资料或信息,并将所学知识、信息和资料合理、科学、有效地应用到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中,促进动物疾病防治效率与品质的快速提高。
此外,政府也可以组织动物疾病防治科学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或教授来给兽医进行培训,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疾病案例来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具体问题。
兽医也可以结合案例或就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提问或讨论,请专家或教授将一些动物疾病防治的方法教授给兽医。
在研讨会上,同行业的兽医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拓宽兽医在防治动物疾病方面的眼界与知识面,从而使兽医能更好地摒除传统、落后的疾病预防,更好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来防治动物疾病,给广大农户做好动物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与指导,最大化的降低动物疾病发生率[4]。
2.3健全与完善动物疾病免疫机制与流程目前,在防治动物疾病中免疫工作非常重要。
健全和完善动物疾病免疫与流程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由于很多动物疾病的传播率非常高,传播速度非常快,治疗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对这些动物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不仅会给广大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威胁人们的饮食安全。
畜禽养殖疫病防治与监测规定随着人们对安全食品需求的提高,畜禽养殖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和规范要求。
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十分严重,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威胁着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疫病防治与监测规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疫病防治管理体系疫病防治管理体系是确保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该体系应由政府、企业和养殖者共同构建,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执行。
1. 政府层面的角色政府作为监管者和统筹者,在疫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
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加强疫病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2. 企业层面的责任畜禽养殖企业承担着履行疫病防治责任的责任。
企业应制定并执行疫病防治方案,建立兽医保健档案,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和清洁。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兽医人员和养殖从业人员的防疫专业素养。
3. 养殖者层面的参与养殖者是疫病防治工作中的基层执行者。
养殖者应当遵守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和动物健康。
养殖者应及时发现和报告疫病,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此外,养殖者还应提高自身的防疫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二、疫病防治技术与措施畜禽养殖疫病防治技术与措施是实施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技术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1. 畜禽养殖场环境管理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对于疫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采取科学的处理手段,减少传染源。
2. 动物健康监测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健康监测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者应建立健全的兽医保健档案,记录动物的生长情况、接种疫苗情况和用药情况等。
同时,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疫苗接种,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3. 畜禽养殖人员健康管理养殖人员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疫病的控制。
浅谈种鸡场对霉形体病的净化鸡的霉形体包括败血霉形体病和滑液霉形体病。
病原经过垂直传播,能使鸡群长期处于污染状态。
可以降低产蛋率、孵化率及成活率,严重危害着养鸡业。
现将近年来我们对霉形体病的净化措施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完善防疫消毒制度。
①在引进鸡苗或种蛋前,应先了解供种场的发病历史及净化情况,不能从有疫情的鸡场引进。
②鸡场应远离交通干线、居民区、其他畜禽场及屠宰加工厂;应谢绝外人参观;工作人员或车辆需经严格消毒方可进入鸡场。
③鸡舍在进鸡之前需经过清除增垃圾、高压水冲洗、火焰灼烧、喷涂石灰乳、福尔马林密闭熏蒸等消毒措施,有条件者应空舍2周以上。
④定期对鸡舍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消毒。
⑤在整个饲养期中,每周进行2-3次带鸡喷雾消毒,出现疫情时每天均应进行带鸡消毒。
二.搞好鸡群的检查工作。
在种鸡群提供种蛋前一个月,用全血玻板凝集反应法对全群逐只进行采血检查,淘汰阳性鸡。
间隔1-2周再重复检查一次。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洁净干净的玻片上加2滴抗原,再加1滴被检鸡血混匀,2分钟内出现凝集反应者判为阳性。
需要保种时,应将阳性鸡严格隔离饲养,有计划地进行药物治疗。
三.对种蛋进行严格消毒和药物处理。
种蛋不能在鸡舍内长时间停留,每天应捡种蛋4次上。
种蛋在捡入孵及19天落盘时,均用28ml/m3的福尔马林熏蒸30分钟。
大约有50%的雏鸡出壳时,在出雏器内用10ml/m3的福尔马林熏蒸20分钟。
在进入常规孵化之前,种蛋需用下述方法进行药物处理:先将种蛋加垫至蛋内温度达38℃左右,然后浸入0~4℃的药液中20分钟,晾干后继续孵化。
药液可选用500-1000ppm的泰乐菌素、利高霉素、枝原净、氯霉素、红霉素或1%的链霉素水溶液等。
四.对鸡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鸡的霉形体病是一种慢性病,当无并发症时,死亡率较低。
如果遇到应激因素,则可引起霉形体病的暴发而造成重大损失。
应激因素主要有:鸡群密度过大,温度骤然升高或降低、通风不良特别是氨气浓度过高、饲料营养元素缺乏、较强的弱毒疫苗反应以及感染了新城疫或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种鸡场疫病监测净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禽流感、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禽网状内皮增生病、鸡白痢、禽支原体病的监测和净化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种鸡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T 16550 新城疫诊断技术
GB/T 18643 鸡马立克氏病诊断技术
GB/T 19438.1 禽流感病毒通用荧光RT-PCR检测方法
GB/T 26436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
NY/T 536 鸡伤寒和鸡白痢诊断技术
NY/T 541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
NY/T 553 禽支原体病诊断技术
NY/T 681 鸡传染性贫血诊断技术
NY/T 770 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技术规范
NY/T 772 禽流感病毒RT-PCR检测方法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NY/T 1247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诊断技术
NY/T 5339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农医发[2007] 12 号文件
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农医发[2007] 12 号文件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农医发[2007] 12 号文件
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农医发[2007] 12 号文件
3 监测和净化病种
禽流感、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禽网状内皮增生病、鸡白痢、禽支原体病。
4 监测
4.1 监测主体
县级以上(含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2 监测日龄
每批次种鸡在90~120日龄时进行监测。
4.3 抽样比例
存栏1000套以上的种鸡场按1%随机抽样;对存栏未达到1000套的种鸡场,每次随机抽检30只种鸡。
4.4 监测方法
4.4.1 流行病学调查
对种鸡场疫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填写《种鸡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参见附录A)。
4.4.2 健康检查
按GB 16549的规定执行。
4.4.3 样品采集、保存及送检
对抽样监测种鸡按实验室检测要求采集样品,填写《种鸡场疫病监测采样单》(参见附录B),由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操作按NY/T 541规定执行。
4.4.4 实验室检测
4.4.4.1 禽流感
采用病原学检测方法,用SPF鸡胚分离病原(见GB/T 18936)、用RT-PCR或荧光RT-PCR 方法检测禽流感病原(见NY/T 772和GB/T 19438.1)。
4.4.4.2 新城疫
病原学检测按GB/T 16550的规定执行。
4.4.4.3 鸡马立克氏病
病原学检测按照《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的2.4.1 要求执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见B/T 18643 )。
4.4.4.4 禽白血病
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按GB/T 26436的规定执行。
4.4.4.5 鸡传染性贫血
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按NY/T 681的规定执行。
4.4.4.6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
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按NY/T 1247的规定执行。
4.4.4.7 鸡白痢
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按NY/T 536的规定执行。
4.4.4.8 禽支原体病
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按NY/T 553的规定执行。
5 净化
5.1 净化方法
种鸡饲养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种鸡引入应按NY/T 5339的规定执行;鸡场环境控制按NY/T 1167规定操作并符合其要求。
种鸡场日常消毒按NY/T 5339的规定执行;种鸡场发生疫病时,应立即实施净化措施;病死或淘汰种鸡按GB/T 16548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种鸡场消毒按NY/T 5339的规定执行。
5.1.1 禽流感
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时,须向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将该样品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一步检验,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封锁疫区,扑杀所有家禽,按GB/T 16548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采取相关措施(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并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监测(见NY/T 770);确诊为低致病性禽流感,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及处置。
5.1.2 新城疫
病例确诊为新城疫,须向当地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封锁疫区,扑杀所有病禽和同群禽只,按GB/T 16548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监测和紧急强制免疫等相关措施(见《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
5.1.3 鸡马立克氏病
病例确诊为鸡马立克氏病,应按照《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的4 要求进行处置。
5.1.4 禽白血病
病例确诊为J 亚群禽白血病,按照《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的4 要求进行处置。
病例确诊为其他亚群的外源性禽白血病时,阳性种鸡进行淘汰处理。
对发病种鸡场每月进行一次普检,检测方法按照4.4.4.4 进行,淘汰所有阳性种鸡。
5.1.5 鸡传染性贫血
病例确诊为鸡传染性贫血,阳性种鸡进行淘汰处理。
对发病种鸡场每月进行一次普检,检测方法按照4.4.4.5 进行,淘汰所有阳性种鸡。
5.1.6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
病例确诊为禽网状内皮增生病,阳性种鸡进行淘汰处理。
对发病种鸡场每月进行一次普检,检测方法按照4.4.4.6 进行,淘汰所有阳性种鸡。
5.1.7 鸡白痢
病例确诊为鸡白痢,阳性种鸡进行淘汰处理。
对发病种鸡场每月进行一次普检,检测方法按照4.4.4.7 进行,淘汰所有阳性种鸡。
5.1.8 禽支原体
病例确诊为禽支原体,阳性种鸡进行淘汰处理。
对发病种鸡场每月进行一次普检,检测方法按照4.4.4.8 进行,淘汰所有阳性种鸡。
5.2 净化指标
5.2.1 禽流感
非免疫种鸡群和灭活疫苗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为阴性。
5.2.2 新城疫
种鸡群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如果抽样时间是在活疫苗免疫后15 天内,新城疫病原学检测为阳性,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健康检查等方法确诊无临床病例。
5.2.3 鸡马立克氏病
非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疫苗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如果抽样时间是在活疫苗免疫后15 天内,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学检测为阳性,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健康检查等方法确诊无临床病例。
5.2.4 禽白血病
种鸡群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
5.2.5 鸡传染性贫血
非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疫苗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如果抽样时间是在活疫苗免疫后15 天内,鸡传染性贫血病原学检测为阳性,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健康检查等方法确诊无临床病例。
5.2.6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
种鸡群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
5.2.7 鸡白痢
非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
5.2.8禽支原体
非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疫苗免疫种鸡群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如果抽样时间是在活疫苗免疫后15 天内,禽支原体病原学检测为阳性,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健康检查等方法确诊无临床病例。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种鸡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表A.1 种鸡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编号:日期:
调查单位:联系人:地址:邮编:联系电话:被调查单位:联系人: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种鸡场疫病监测采样单
表B.1 种鸡场疫病监测采样单
编号: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