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7.27 KB
- 文档页数:1
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实施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比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助于改善围术期指标,且能降低并发症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危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是一种因胆囊管阻塞、细菌感染,所致的胆囊炎性病变。
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可伴有腹肌强直、发热、呕吐等表现,其中,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较为凶险,此类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脏器功能损害,故而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既往临床对患者治疗时,常会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因此类患者病情较重的缘故,所以手术风险更高,且部分患者术中,需要转为开腹手术[1]。
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患者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可以辅助腹腔镜手术的进行,降低其难度、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基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论述,具体内容见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
纳入标准:符合《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版)》中的诊断标准;各项资料齐全;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者;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害;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8.89±7.65)岁;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9.07±7.32)岁;两组间资料比对未见明显差异(P〉0.05)。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对比研究[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5例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35例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手术观察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a)-0117-02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常用手术之一,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1]。
该研究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2月70例该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比较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2月70例我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47例;年龄23~68岁,平均(42.5±2.6)岁,将35例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35例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设立为b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 手术方法①a组,采用全麻,腹腔内co2压力12~14 mmhg于脐部盲穿置入第一trocar后,插入探头,采用三孔法。
进腹后对水肿严重、张力大者,先行开窗减压;分离胆囊周围的粘连,充分暴露胆囊和calot三角,紧靠胆囊及胆囊管分离calot三角,认清解剖关系后,钛夹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分离胆囊床,切除胆囊。
急诊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与糖尿病两种疾病合并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全体患者均合并糖尿病。
以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不仅治疗效果更高,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均具有较大差异,P<0.05。
结论:急性胆囊炎与糖尿病两种疾病合并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不仅效果好,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手术;急性胆囊炎;糖尿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急性胆囊炎是普外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突出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等等,发病时若患者没有在最佳的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还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饮食习惯同样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急性胆囊炎发病率逐年升高。
手术治疗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治疗期间控制病情的难度较大,且细菌快速在体内繁殖,加重了炎症反应,让患者产生诸多不适,影响其预后效果。
因此,本研究探讨急性胆囊炎与糖尿病合并患者接受急诊手术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全体患者均合并糖尿病。
全体研究对象不存在认知障碍,且意识正常;资源参与本次研究;符合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伴随呕吐、恶心与腹痛等临床症状;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餐后2h血糖至少为11.10mmol/L。
排除脱落病、中途退出、严重互相系统病、恶性消耗性病变。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检测患者血糖,对其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评估,基于患者血糖给其降糖治疗。
对其电解质与酮体进行密切观察,及时了解酮症酸中毒相关症状,给患者保守治疗。
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术前按照要求开展常规检测,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手术是否耐受等等,基于患者水平调整降糖药物。
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汁淤积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本文对近年来收治的胆囊炎患者病例进行了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在具体时间段内收治的胆囊炎患者具体人数例。
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例,女性患者人数例。
年龄范围在最小年龄岁至最大年龄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平均年龄岁。
2、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异常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 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3、治疗方法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在病情较轻时,采取禁食、补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
若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则进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
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根据症状的轻重和胆囊的功能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如消炎利胆药)或手术治疗。
1、病因分析在本次研究的病例中,胆囊结石是导致胆囊炎的最主要原因,占比具体百分比。
其次为细菌感染和胆汁淤积,分别占相应百分比和相应百分比。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确。
2、症状表现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绞痛,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的患者也较为常见。
少数患者还出现了黄疸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患者占具体百分比,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占具体百分比。
4、影像学检查结果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等异常表现的患者居多。
CT 检查对于判断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5、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病情得到控制。
其中,保守治疗成功的患者占具体百分比,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1、病因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一例急性胆囊炎的病例分析一、临床资料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8岁,于20年前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间断口服奥美拉唑,效果一般。
于2014年2月因十二指肠胆道贯通穿孔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2014年6月3日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布朗氏吻合术。
患者于8月7日拔除PTCD管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伴寒战、发热,体温最高达39℃,无肩背部不适,与进食无关,症状间断出现,可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
未行特殊治疗。
8月14日患者疼痛症状加重,就诊于华药医院查上腹部CT示:肝内胆管扩张积气,胆囊扩张,胆囊炎(具体报告未见),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急性胆囊炎、十二指肠溃疡胆道贯通穿孔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收入院。
2入院检查:查体:T:36.4℃;P:109次/分;R:20次/分;Bp:93/60mmHg(多巴胺13.3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上腹部正中见一长约15cm陈旧性手术瘢痕。
腹软,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6.5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94%。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4.6IU/L,谷草转氨酶:47.5U/L。
总胆红素:80.5μmol/L,直接胆红素:68.2μmol/L,间接胆红素:12.3μmol/L辅助检查:上腹部CT:肝内胆管扩张积气,胆囊扩张,胆囊炎。
3诊疗经过:入院后第一天给予静滴头孢曲松他唑巴坦(2g,qd)联用替硝唑注射液(0,8g,qd)抗感染治疗。
静滴氨基酸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丙胺酰谷氨酰胺补充营养,静滴兰索拉唑抑酸,舒肝宁注射液改善肝功能。
晚18点在超声科局麻彩超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胆汁引流、胆囊置管术。
周2次,疗程为6个月,术后观察3年。
1.3疗效标准治愈:患者无自觉症状,妇科检查和B 超检查未发现盆腔包块。
好转:患者原有症状较术前好转,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超声检查未发现盆腔包块。
复发:患者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部疼痛,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包块。
1.4统计学方法复发率及受孕率采用卡方检验,复发时间和受孕时间采用t 检验,数据均采用S 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手术治疗内异症症状改善(包括治愈和好转)总有效率为85.21%,3年内平均复发率为37.32%。
联合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症状改善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χ2=5.216,P=0.025)。
单纯手术组较联合治疗组复发率高,差异有显著性(χ2=25.344,P=0.005),单纯手术组较联合治疗组复发早,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5.549,P =0.0005)。
见表1。
不孕症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97%。
联合治疗组受孕率略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χ2=2.654,P=0.1),受孕时间较单纯手术时间长,但差异无显著性(χ2=1.659,P=0.06)。
见表2。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手术治疗可以明确诊断、改善症状和促进生育。
但术中病灶难以彻底清除,故一些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使细胞减灭性的,而非治愈性的,因此术后易于复发。
内异症患者不孕是多因素造成的,如盆腔环境的改变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等。
重度患者由于盆腔、输卵管、卵巢的粘连可以影响受精卵或胚胎的输送。
目前临床上治疗内异症的药物种类繁多,从上世纪60年代的避孕药到70年代的达那唑或睾酮衍生物,80年代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现有学者主张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等[2]。
其中孕三烯酮具有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的作用,能够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使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萎缩,达到治疗目的。
其副作用主要是痤疮、潮热、体重增加和不规则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在服药2个月~4个月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不需停药予保肝治疗后转氨酶很快恢复正常,患者均能耐受。
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
2013-12-24T09:37:04.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 作者: 齐敬东
[导读]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齐敬东
(抚顺石化总医院外科 113006)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
疗
49例,保守治疗16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明确手术指征,把握好
手术时机;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 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83-02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病情发展快,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
症,而急诊或早期手术又相对择期手术要困难,因此,及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直接影响疗效,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本文总
结我院
2002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5例,对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予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普通外科2002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65例,结石性胆囊炎53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
保守治疗
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43.5岁;手术治疗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31~69岁,平均49岁;发病后48h内
入院者
51例,超过3天者14例。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病史,体温高于38℃者49例,其中高于39℃者6例。查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
全腹压痛,
39例伴局限性腹肌紧张,31例有轻度黄疽,莫菲氏征阳性者35例。
1.3 治疗 入院后予以解痉镇痛、抗感染、禁食、补液等处理。其中,1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暂不愿手术,其余49例行手
术治疗。入院
12~72h手术38例,4~7天内手术11例。术式选择:行胆囊切除术4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7例,胆囊造瘘术2例。
2结果
1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4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均非手术治愈,患者住
院
8~17天,平均9.1天。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原因主要有3种[1]:①由胆囊管梗阻引起的。其中80%~90%是由于胆囊结石
梗阻引发,也可因胆道蛔虫、胆囊肿瘤、扭转、狭窄等非结石原因引起。胆囊管梗阻后,存留在胆囊内的胆汁浓缩,胆汁内的主要成分胆
汁酸盐浓度升高,刺激损伤胆囊黏膜,引起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如果胆囊内已有细菌感染存在,胆囊的病理改变过程就会加快并加
重。②由于细菌的入侵。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而来,但主要是由肠道内细菌通过胆道入侵胆囊,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③严重创伤、
其他部位的手术及其他严重应激反应也可以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对其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若对早期诊断和治疗
判定不当,病情将继续发展,可导致胆囊坏疽穿孔、胆汁性腹膜炎,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禁食、解痉药物止痛,静脉输液并补充营养及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一般结
石性胆囊炎在非手术治疗下约有
60%患者可因结石移动或梗阻充血、水肿减退而症状缓解。而对于手术治疗,时机是关键,目前有两种不
同主张:一种是尽量应用非手术治疗,待病情缓解后再择期手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另一种意见则是当患者全身情况经短时间积极处
理后,尽可能作早期手术处理,以免发生胆囊坏疽及穿孔。一般说来,急性期手术的危险性大于择期手术。目前,早期手
术多界定在发病72h内进行。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采用延期手术,一般在6周以后进行[2]。如果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白细
胞计数在
20×109/L以上,黄疸加重,胆囊肿大而张力高,局部有腹膜刺激征,并发重症胰腺炎。这时,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采取早期
手术处理。
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胆囊切除术,另一种为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是最彻底的手术方式,在当前也是较安全的术式,总体手术
死亡率
<1.0%,但急性期手术死亡率要稍高一些。具体方法有顺行切除和逆行切除两种方法。顺行切除法较多使用,要先在胆囊管和肝总
管交汇处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肝总管,此时须注意胆囊动脉的解剖变异,查明其解剖关系。胆囊动脉一般自肝右动脉发出,在结扎
胆囊动脉的过程须在靠近胆囊壁处理,以防误伤肝右动脉。应注意急性胆囊炎,特别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因胆囊胀大,胆囊颈部可
与右肝管和右肝动脉紧贴,甚至粘连。解剖至此时,应仔细分辨,避免损伤右肝管和右肝动脉[
3]。胆囊造瘘术适用于少数病情危重、不
能耐受较复杂手术的病人。这类病人胆囊局部炎症较重、渗血多、解剖界限不清,若勉强施行较复杂的胆囊切除术,反而可出现并发症或
误伤肝门部的重要结构,增加手术死亡率。胆囊造瘘的目的是采用简单方法引流感染病灶,防止其坏死穿孔,至于根治清除病灶,则留待
择期处理。
总之,胆囊管急性炎症发作超过72h,决非手术禁忌。当患者症状、体征经治疗无缓解,特别是胆囊肿大、B超显示胆囊颈部有结石嵌
顿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应注意局部解剖关系,避免误伤,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周宁新. 急性胆囊炎的类型与合理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6): 322-323.
[2] 黄家驷,吴阶平,裘法祖.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7-1286.
[3]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1版.长沙:湖南科学术出版社,1995:46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