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62 KB
- 文档页数:5
论我国的刑罚体系论我国的刑罚体系一,刑罚体系概论所谓刑罚体系,是指国家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为指导原则,通过刑法的规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罚种类按其轻重程度而组成的序列。
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基本的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刑。
附加刑又称从刑,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
对一个罪可以适用一个附加刑,也可以适用数个附加刑主刑有5个:萱制、拘殁:、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有4个: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我国现行的刑罚体系是在长期同罪犯作斗争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1979 年刑法参考了各国立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
1997年刑法修订,仍继承了这一刑罚体系,即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刑。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设有五种主刑:①管制。
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在原单位或居住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或工作,进行改造的刑罚。
②拘役。
拘役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由人民法院判决后,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③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剥夺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④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剥夺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在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中,它是最严厉的惩罚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罪行严重,但不必判处死刑,而又需要与社会永久隔离的严重犯罪分子。
⑤死刑。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我国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主要适用于那些气焰嚣张、罪行特别严重、主观恶性很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除上述五种主刑外,还有附加刑,它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又称从刑。
论刑罚与犯罪政治教案犯罪与刑罚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犯罪与刑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理解犯罪的本质、成因以及刑罚的目的和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也是我们在政治教育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犯罪的定义与类型犯罪,简单来说,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看,犯罪具有明确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侵犯财产罪,如盗窃、抢劫;侵犯人身权利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放火、爆炸;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罪,如贩毒、卖淫嫖娼等。
不同类型的犯罪,其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也有所不同。
二、犯罪的成因犯罪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体因素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的性格、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其行为选择。
例如,一些人可能由于性格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在面对冲突或诱惑时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些人可能因为价值观扭曲,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而犯罪。
社会环境也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溺爱、疏于管教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也可能使一些人感到绝望和无助,从而选择通过犯罪来获取财富或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文化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一些不良的文化观念,如暴力文化、享乐主义等,可能对人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三、刑罚的目的刑罚作为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手段,其目的具有多重性。
首先,刑罚具有惩罚功能。
通过对犯罪分子实施刑罚,让其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代价,感受到痛苦和损失,从而实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其次,刑罚具有预防功能。
一方面,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对社会上潜在的犯罪者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轻易犯罪;另一方面,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改造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不再犯罪。
第1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刑事司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前科消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旨在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本文将从前科消灭的定义、立法背景、法律规定、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前科消灭的定义前科消灭,是指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一定条件下,其曾经犯罪的事实被法律正式消除,不再作为对其今后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其他法律适用的依据。
二、立法背景1. 人道主义精神:前科消灭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的尊严,关注犯罪分子的改造和回归。
2. 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改造犯罪分子,使他们重新成为社会的一员。
3. 社会稳定:前科消灭有助于减少犯罪分子的对立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国际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前科消灭制度,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三、前科消灭法律规定1. 适用对象:前科消灭适用于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的犯罪分子。
2. 适用条件:(1)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表现良好,无违反监管规定的行为;(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遵守法律法规,无重新犯罪的行为;(3)犯罪分子自愿申请前科消灭。
3. 申请程序:(1)犯罪分子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2)人民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裁定前科消灭。
4. 法律效力:(1)前科消灭后,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不再作为对其今后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其他法律适用的依据;(2)前科消灭不影响犯罪分子原有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四、前科消灭实施效果1. 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前科消灭制度有助于犯罪分子树立信心,增强改过自新的决心。
2. 降低重新犯罪率:前科消灭有助于预防犯罪,降低重新犯罪率。
3. 促进社会和谐:前科消灭有助于消除社会对立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提高司法公信力:前科消灭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法治权威。
五、前科消灭法律规定的完善1. 细化适用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细化前科消灭的适用条件,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论刑罚中人权的体现作者:张耀华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摘要]2004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将人权写入《宪法》引来了各方关注的目光。
它标志着人权的保护在我国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范畴。
在现今的我国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人权保护的关注程度已大大提高。
如何更好的在国家的治理中体现人权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人权刑罚刑罚人性化被制裁人作者简介:张耀华(1982-),满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经济系教师。
前言2004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了部分修改。
其中,首次将人权写入《宪法》引来了各方关注的目光。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将人权写入《宪法》,标志着人权的保护在我国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范畴。
在现今的我国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人权保护的关注程度已大大提高。
如何更好的在国家的治理中体现人权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本篇论文中,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将人权在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体现作一一的阐述,而只是阐述在刑罚中人权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及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刑罚的目的在刑罚理论界,关于刑罚目的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不过总的来说,刑罚目的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刑罚目的,是指国家适用刑罚的目的,而广义的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裁量、执行刑罚所追求的效果。
就目前来看,广义说成为了通说,这一点可以丛近纪念出版的刑法著作中得到证实。
作者认为,刑罚是国家维护正常统治的工具,刑罚和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中的制裁措施一样都是使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手段,是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人权的定义“人权”是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的社会生活所有权利关系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囊括人的所有权利。
它是指人因为“作为人”而享有的基本权利,即“属人的权利。
中国刑法中刑罚目的的合理化选择摘要刑罚目的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刑罚的目的论在西方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却非常混乱。
从西方刑法理论中的报应主义刑罚目的、预防主义刑罚目的和折衷主义刑罚目的到一元论、二元论和两层次论等数种在我国刑法学界占重要地位的刑罚目的。
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刑法中的报应主义刑罚目的观蕴含着社会公正观念,合理的解释了刑罚正当化根据,由于报应论强调已然之罪对刑罚的决定作用,因而使刑罚的裁量具有了客观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犯罪人遭受不公平的处罚。
预防主义的刑罚目的观则是强调刑罚的个别化,满足了预防犯罪的社会需要。
折衷主义的刑罚目的观将报应论与预防论予以调和,强调刑罚目的对公正与效益地追求。
本文从刑罚目的的一般含义和刑罚目的的界定来引出所要论述的刑罚目的。
在回顾了刑罚目的理论的中西历史发展之后,评析了当前我国理论界的主要分歧,以“一元论”,“二元论”和“两层次论”的局限性为切入点展开论述,进而提出只有以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为主要内容的三层次说刑罚目的,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刑罚目的。
关键词:犯罪;刑罚;刑罚目的;刑罚的任务;法益AbstractPenalty for the purpose of criminal law theory, a very important issue. The purpose of penalties on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in the Wes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is very confusing. From the West of the retribution theory of criminal law and penalties for the purpose of penalties is to prevent the object and purpose of the penalty eclectic monism, dualism and the two levels of several species such as accounting academics in the Criminal Code penalties for the purpose of an important positio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 West criminal law penalties for the purpose of retribution and the concept behi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justic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justify the penalty based on retribution as a result of crimes already stressed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penalty, making the penalty with an objective of the discretionary standards, to maximize the offender to avoid unfair punishment. The purpose of the penal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onception is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sentences,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Eclectic view of the penalty for the purpose of retribution and prevention will be to reconcile the theory, stressing the purpose of penalties on the pursuit of just and effective manner.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nalty of the general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definition of penalty to lead to the penalty on purpose. In reviewing the penalt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y, the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ector of our theory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to "monism", "dualism" and "two-level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 to start the limitations discussed, and then made only to punish crime, crime prevention, the protection of legal interest fo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purpose of that penalty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penalty for the purpose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Key Words:Crime;Punishment;Penalties purpose;Tasks of punishment;Rechtsgut目录引言 (3)一、刑罚目的概说 (3)(一)刑罚目的与刑罚本质 (4)(二)刑罚目的与刑罚功能 (4)二、西方国家关于刑罚目的的学说 (5)(一)报应主义的刑罚目的 (5)(二)预防主义的刑罚目的 (7)(三)折中主义的刑罚目的 (9)三、目前我国关于刑罚目的的研究现状 (9)(一)惩罚说 (9)(二)改造说 (9)(三)预防说 (10)(四)双重目的说 (10)(五)三目的说 (10)(六)预防和消灭犯罪说 (10)(七)直接和根本目的说 (10)(八)其他几种目的说 (11)四、目前我国在对刑罚目的的认识上所存在的不足 (11)(一)一元论、二元论刑罚目的观的局限 (11)(二)二层次说的刑罚目的观的局限 (12)五、我国刑罚目的的三个层次 (13)(一)惩罚犯罪: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 (13)(二)预防犯罪:刑罚的第二层次目的 (14)1.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14)2.消极预防与积极预防 (15)3.观念预防与现实预防 (16)(三)保护法益:刑罚的第三层次目的 (17)参考文献 (2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我国的刑罚目的与刑罚人道【关键词】刑罚目的;合理性根据;刑罚人道0 前言在西方国家日益强调刑罚人道的口号下,刑罚正在越来越失去其具有的惩罚主体、剥夺权利与应得报应等功能,这是否意味着刑罚的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中国刑法将走向何方?现代刑法理论一般都同意这样的说法:刑罚目的是指国家运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国家运用刑罚是为了履行宪法赋予国家的保护社会的任务,因此在刑罚目的意义上所说的目的指的是刑罚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从国家这个行使者的角度看来,这种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鼓励性的,是国家通过刑罚的运用在社会中鼓励从而产生某种效果。
另一方面是阻碍性的,是通过刑罚的运用阻挡某种行为的发生。
无论哪种,只要是属于国家通过刑法选择的,就是国家希望达到的目的。
在刑法学理论中,刑罚目的不仅会直接在刑罚论中影响刑罚体系、种类乃至量刑,而且会对犯罪论的结构和内容发生重大影响。
在现代刑法理论中,刑罚目的的理论已经相当广泛地用来作为证明刑事司法制度合理性的基础。
在中国刑法的社会危害性理论中,社会危害性是与社会对特定行为进行惩罚,尤其是采用刑罚这种最严厉的手段进行惩罚的愿望相联系的。
我们可以说,认为某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就是认为对这种行为进行刑罚惩罚是正当合理的。
因此,对犯罪适用刑罚的正当合理性,也的确与刑罚目的的选择紧密相关。
1 刑罚目的我赞同的刑罚目的是三层次说: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第二层目的——预防犯罪,第三层目的——保护法益。
1.1 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要论刑罚的内在属性,我认为应当首推惩罚性。
我们说要使刑罚发挥惩治犯罪的作用,一方面是就是通过刑罚对犯罪分子造成一定的痛苦,使其思悔改。
另一方面,通过内心赎罪感使其主动悔改,赎罪感经常意味着行为人在内心中将刑罚作为正义的标杆而加以接受,从而通过心灵上的反省而改过自新,并且通过赎罪使自己重新获得人格和社会性的纯洁,但是这样一种以人格心灵的自主方式显示出来的赎罪方式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人格的自新。
论刑罚的目的作者:黄玉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2期摘要在当前,刑罚的目的主要有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两种学说。
本文结合实施醉驾入刑三周年的实施效果,通过对这两种刑罚目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当前条件下如何优化刑罚目的,使刑罚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国完善醉驾入刑的实施提出思考。
关键词刑罚的目的报应主义预防主义醉驾入刑作者简介:黄玉敏,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司法分校法律教师。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028-02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以高票获得通过,涉及修订的条文将近上百个,其中醉驾入刑更是备受关注。
如今,醉驾入刑实施已近三年,根据各地的调查数据显示,醉驾入刑实施以来,效果“立竿见影”。
如广州交警的统计称,截至2013年11月,广州查获酒后驾车违法行为1667宗,其中醉酒驾车313宗,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7.36%和70.05%。
可以说,刑罚的威慑力充分显现并发挥了作用。
本文结合醉驾入刑的实施效果来探析刑罚的目的所在,以期对今后刑罚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刑罚的目的之界定刑罚的目的表现为行使刑罚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说即刑罚在刑事立法、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等不同的环节所达到的目的。
在当前,刑罚的目的主要有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两种学说。
报应主义是以绝对主义和报应思想为基础的刑罚目的理论。
刑罚的意义在于报应犯罪行为的罪恶,以受害者的痛苦来均衡犯罪人的罪责,从而实现正义的理念。
报应是对过去发生的犯罪的一种回溯,因此报应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回溯性的刑罚理论。
醉酒驾车之所以要追究刑事责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犯罪人主观上明知道自己醉驾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危害,仍然放任这种危害的发生,属于故意的行为。
从惩罚醉驾司机漠视他人生命的角度而言,醉驾入刑正是刑罚报应主义的体现。
预防主义是以预防思想为基础的,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罪犯,而是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预防社会其他人犯罪,保护社会正常的秩序,满足社会正义理念。
摘要:刑罚目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的命题。
一元论的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在我国刑法学界处于通说地位,但这一观点近年来不断面临挑战。
科学的刑罚目的的确立必须廓清一些基本范畴,同时必须明确刑罚目的在刑法理论中的定位与内涵。
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刑罚目的包括三个层次: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关键词:刑罚目的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我国刑罚目的是多方面的,而且目的与目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研究刑罚目的时,不应否认刑罚目的的层次性,更不应对我国刑罚追求的最终目标避而不谈。
笔者主张三层次说的刑罚目的。
我国刑罚目的的三个层次是: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刑罚的第二层次目的——预防犯罪;刑罚的第三层次目的——保护法益。
一、惩罚犯罪: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罪行法定主义原则,从18世纪开始,经过19世纪,直到现代,一直是刑事立法的支柱。
近代刑法思想的奠基人费尔巴哈曾以简明的法谚形式对罪刑法定原则(亦称罪刑法定主义)做了表述,即:(1)无法律则无处罚;(2)无犯罪则无刑罚;(3)无法律规定的刑罚则无犯罪。
其中“无犯罪则无刑罚”现已成为近代刑法公认的原则,也是我国刑法典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的题中应用之义。
刑罚就是惩罚已然之罪的,没有已然之罪,刑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国家明确地以罪行法定原则来保障人们享有的权利自由的不可侵犯性。
我国现行刑法第1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我国监狱法第1条规定:“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前引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与行刑法的三个条文均分别表明国家制刑、量刑、行刑的目的之一即是惩罚犯罪。
惩罚作为刑罚目的,是指对犯罪人之所以适用刑罚是因为其犯了罪,通过惩治犯罪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秩序。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及特征刑罚:是国家制定并且以国家名义适用、执行的对犯罪人实行剥夺惩罚的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罚的特征:1.刑罚是由刑法明确规定的。
2.刑罚是用以惩罚犯罪人的。
3.惩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4.刑罚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
5.刑罚是由人民法院依法适用的。
6.刑罚是专门机关执行的。
刑罚学:刑法学是研究刑罚哲理及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的科学。
刑罚与其他强制方法的区别:1、确立机关不同2.适用机关不同3.适用对象不同4.适用依据不同5.严厉程度不同6.法律后果不同。
第二节刑罚权刑罚权:是指国家基于统治权依法对犯罪人实行刑罚惩罚的权力。
刑罚权特征:1.刑罚权是国家统治权的组成部分。
2.刑罚权的行使要依法进行。
3.刑罚权是国家应对犯罪的需要。
4.刑罚权是国家惩罚犯罪人的权利。
刑罚权的内容:1.制刑权2.求刑权3.量刑权4.行刑权制刑权特点:1.制刑权在立法权限上属于国家立法权,这项权力只有国家立法机关才能行使。
2.创制的刑罚在刑事法律中加以规定。
3.制刑权的运作涉及刑罚制度规范的确立、修改、废除等方面内容。
求刑权的表现:1.行使求刑权的主题。
2.行使求刑权的目的是发动审判程序,启动量刑权。
3.行使求刑权的前提是犯罪的存在。
4.行使求刑权的内容是对犯罪人科处刑罚。
量刑权特征:1.行使量刑权的主体是审判机关。
2.被量刑的对象只能是犯罪分子。
行使量刑权的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罚》对于其规定。
5.行使量刑权的内容是裁量刑罚。
行刑权的特点:1.行使行刑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司法机关。
2.行使行刑权的依据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
3.刑罚执行的对象是受刑人。
4.行使行刑权的基本内容是将有效的刑事裁判所决定的刑罚内容予以实现。
第二章刑罚的本质第一节刑罚本质的概念及特征刑罚本质:指刑罚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刑罚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刑罚的特征的体现:1.体现在刑罚本身,即刑罚本质是任何刑罚都具有的属性,而不论这种刑罚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
第8章刑罚的概念和种类8.1 考点精讲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一、刑罚的概念和特征1.刑罚的概念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2.刑罚的特征(1)刑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刑法中制定的强制方法。
(2)刑罚是刑法中赋予“刑罚”名称的强制方法。
(3)刑罚是用以惩罚犯罪行为人的强制方法。
(4)刑罚是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裁判科处的强制方法。
(5)刑罚是由特定机关执行的强制方法。
(6)刑罚从整体而言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3.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1)适用根据不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法律根据是刑法,而对民事违法者适用民事处罚的法律根据则是民法,对行政违法者适用行政处罚的法律根据则是行政实体法。
(2)适用机关不同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部门适用,民事处罚只能由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部门适用,行政处罚则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适用。
(3)适用对象不同刑罚只适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而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则分别适用于民事、行政、经济违法者,如果这些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达到了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则不再属于一般违法分子,而是触犯刑律的犯罪人。
(4)严厉程度不同刑罚处罚涉及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等重大权益,从整体而言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而其他法律制裁则排除对生命的剥夺,一般也不涉及剥夺自由的问题。
(5)法律后果不同受过刑罚处罚的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被视为有前科的人。
受过刑罚处罚的人,有的将在一定期限内甚至终身被剥夺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当其重新犯罪时,可能要受到比初犯者更为严厉的处罚。
二、刑罚目的1.刑罚目的的概念刑罚的目的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它就是预防犯罪。
2.刑罚报应的观念在刑法理论中,作为刑罚目的,报应是指刑罚作为对犯罪的一种回报、补偿的性质以及对此的追求。
报应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经历了从神意报应到道义报应,再到法律报应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2015年第5期法治研究刑法目的及其实践价值肖中华* 摘 要:“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作为刑法目的,指引和约束着刑事立法与司法。
刑法以惩罚犯罪为己任,惩罚犯罪是刑法的首要任务。
刑法之所以强调人权保障,是因为惩罚犯罪隐含侵犯人权的风险,但不能据此认为人权保障是刑法的核心价值。
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始终应当体现刑法目的。
以刑法目的为指引,刑事立法须不断强化惩罚犯罪的目的,转变和更新刑法职能,积极发挥刑法惩罚犯罪的作用。
刑事司法应当始终围绕刑法的整体目的和刑法规范的具体目的,对刑法进行目的解释;对案件事实、行为和规范的解释,须注重构成要件及其要素的具体性、针对性,切忌倚重“社会危害性”观念抽象、空泛地评价行为。
界分关联犯罪时,内涵丰富的构成要件评价应当排斥内涵空泛的构成要件。
惩罚犯罪的目的实现应以刑法规范为依托;由于有权解释逻辑上不周延,解释刑法时不得以无相关有权解释为由排斥刑法规范本身的适用。
关键词:刑法目的 实践指引 刑法解释 构成要件*作者简介:肖中华,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本法”。
可以认为,《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其目的与作为实体法的刑法是一致的,即也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当然,程序上如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和实体上是存在重大区别的,鉴于研究主题的限制,本文仅从刑法的角度探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目的包括制定刑法(刑事立法)的目的和适用刑法(刑事司法)的目的。
我国刑法典第1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本法”,从而明确了制定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由于制定刑法的目的决定和影响着适用刑法的目的,适用刑法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制定刑法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刑法目的就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①在刑法理论界,关于刑法目的这一基础范畴的研究尚不丰富,对于刑法目的的内涵发掘略显不足,对其实践价值更是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贝卡利亚的刑罚观解读郭珊梅【论文摘要】贝卡利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
他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均衡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成为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他主张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和提出在刑罚适用中的必定性、及时性和公开性的观点,还有他所倡导的死刑废除论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贝卡利亚刑罚原则死刑Beccaria concept of punishmentGuo ShanmeiAbstract:Beccaria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classical school. He raised the legal principle, offence phase equilibrium and humanitarian principles becom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in modern times, he advocated the dual purpose of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of name in the punishment of sexual, timeliness, and must be made more open views, he advocated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on later gene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law theory has had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Key words:Beccaria;punishment; principle;death penalty切萨雷·贝卡利亚(cesare beccaria, 1738年3月15日—1794年11月28日),是近代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
论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一) 关键词:刑罚目的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刑罚目的的实现 内容提要:本文厘清了刑罚目的与刑罚的属性,刑罚目的与刑罚的功能,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本质等范畴的关系;揭示了刑罚目的的内容即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阐释了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立法的关系;围绕着刑罚目的的实现提出了现行刑法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还就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司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刑罚的目的问题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刑法中的任何问题都与刑罚的目的相联系,同时,刑罚的目的也具有重要的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的问题略抒浅见。 一、刑罚目的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刑罚目的的界定 如何界定刑罚的目的,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⑴ 也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⑴ 还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刑罚活动过程中,亦即国家在制刑、量刑、行刑过程中对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⑴ 上述关于刑罚的目的的定义存在的分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刑罚目的是仅限于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还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制定、适用、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二是刑罚的目的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指刑罚预期的效果。笔者赞同上述不能将刑罚的目的界定为人民法院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观点,其理由是:虽然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但立法机关在制定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刑罚时也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立法机关在其制定的刑法总则中关于刑罚种类、刑罚制度、刑罚执行等方面的规定,刑法分则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的规定,本身都有威慑作用,从而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执行刑罚的机关对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的执行,既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也具有特殊预防的目的。所以,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分别进行的制刑活动、定罪量刑活动以及刑罚执行活动,都是具有目的的。理论上那种认为“将刑罚的目的延伸到刑事立法阶段不尽合适”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并不妥当⑴。 关于刑罚的目的究竟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对刑罚预期效果的期望,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尽妥当。首先,将“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作为刑罚的目的,违背了关于直接目的与长远目的关系的基本原理。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应该是先有直接目的而后有长远目的,在没有论及直接目的的情况下就将刑罚的目的界定为“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并不妥当。其次,虽然刑罚的最终目的是存在的,但是鉴于刑罚直接目的的实现与刑罚最终目的实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原理,刑法理论上也没有必要去研究刑罚的最终目的,因为刑罚直接目的的实现也意味着刑罚最终目的的实现。 (二)刑罚的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 1.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属性。属性,其语词含义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⑴根据“属性”的这一语词含义,刑罚的属性应是指刑罚的性质。那么,刑罚究竟具有何种性质呢?应该说,刑罚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惩罚的性质。刑罚的惩罚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客观的。由于作为刑罚属性的惩罚性是客观的,因此,与作为主观范畴的刑罚目的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作为客观范畴的刑罚属性与作为主观范畴的刑罚目的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毫无关系,相反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1)刑罚的属性决定刑罚的目的。因为刑罚具有惩罚性,才使得刑罚的制定、适用及执行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否则,刑罚目的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刑罚目的的实现则是对刑罚属性的一种检验。(2)刑罚的目的不只是消极地受刑罚属性的左右,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刑罚的属性。如基于刑罚目的的考虑而增设的新刑种可能使刑罚的属性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增设侧重于教育的刑种就会使刑罚不仅具有惩罚性,而且具有教育性。 2.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功能。功能,从语义上讲,是指事物或者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⑴据此,刑罚的功能,则是指刑罚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关于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功能的关系,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要使刑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刑罚的积极效果得以实现。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刑罚的目的虽然与刑罚的功能有一定关系,但刑罚的目的不能等同于刑罚功能的发挥。⑴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大有疑问的。所谓刑罚的目的就是要使刑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刑罚积极效果得以实现的说法,是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刑罚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刑罚积极效果实现的前提,因为刑罚的功能本身是指刑罚的积极作用,刑罚自身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只能是为实现刑罚的目的服务的,而不能反过来说刑罚的目的就是要使刑罚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根据刑罚对社会上不同的人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同,可将刑罚的功能分为对犯罪人的功能、对犯罪被害人的功能以及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功能。其中,对犯罪人的功能包括惩罚功能、改造功能和感化功能;对犯罪被害人的功能则包括安抚功能和补偿功能;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功能又包括威慑功能、教育功能和鼓励功能。⑴上述刑罚功能的实现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前提,而不是刑罚目的的内容。 3.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本质。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⑴据此,刑罚的本质,是指刑罚固有的,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由此可见,刑罚的本质具有客观性、根本性,它决定着刑罚的性质、面貌。而刑罚的目的具有主观性,是一定的主体制定、适用与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那么,什么是刑罚的本质呢?刑罚的本质应是报应。所谓报应,是指种恶因得恶果⑴,换句话说,就是恶有恶报。犯罪是一种恶,刑罚也是一种恶,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就是以恶报恶,以恶报恶是刑罚固有的属性。刑罚的本质与刑罚的目的也是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刑罚的本质表明的是刑罚自身的内在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刑罚的目的则是一定主体主观上所追求的结果。两者的联系表现在:报应这一刑罚的本质衍生出刑罚的目的,报应可以衍生出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也能够派生出特殊预防的目的。 二、刑罚的目的的内容 (一)刑罚目的的内容的学说之争 关于刑罚的目的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我国刑法理论上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双面预防说。此说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其内容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特殊预防,是指通过适用刑罚对犯罪的人进行惩罚改造,预防他们重新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制定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威慑、儆戒其他人,预防他们走上犯罪道路。⑴ 2.报应与一般预防说。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报应与一般预防。⑴ 3.报应与双面预防说。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包括报应目的和预防目的。报应作为刑罚的目的,是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是因为他犯了罪,通过惩治犯罪表达正义观念,恢复社会心理秩序。刑罚的预防目的,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实现防止犯罪发生的社会功利效果。预防犯罪具体包括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个别预防,又称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一定的刑罚,使之永久或在一定期间内丧失再犯罪力。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一定的刑罚,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主要是指对那些潜在的犯罪人产生阻止其犯罪的作用。⑴ 4.教育改造说。此说认为,我国刑罚既有惩罚犯罪分子的目的,又有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⑴ 5.惩罚、改造与保护说。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惩罚犯罪人;(2)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3)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⑴ 6.刑罚目的三层次说。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应包括三个层次: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⑴ 7.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说。此说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是指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直接结果。直接目的包括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和教育人民群众自觉地遵守法律,鼓励他们同犯罪作斗争。间接目的,是指借助适用刑罚所追求的附带积极效果,即堵塞漏洞,铲除诱发犯罪的外部条件。根本目的,是指通过刑罚适用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就是《刑法》第1条规定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⑴ (二)刑罚目的的具体内容之确定 上述关于刑罚目的的具体内容的各种主张所提出的争议问题是:第一,刑罚目的是单层次还是多层次的。其中,双面预防说、报应与一般预防说、报应与双面预防说、教育改造说认为刑罚目的的层次是单一的,而惩罚、改造与保护说、刑罚目的三层次说以及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说则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多层次的。第二,刑罚目的中预防犯罪是指单面预防还是指双面预防,单面预防究竟是指一般预防还是指特殊预防。双面预防说、报应与双面预防说不言自明,显然既包括了一般预防,也包括了特殊预防。而报应与一般预防说则表明预防的内容是一般预防。第三,报应是否属于刑罚目的的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刑法学上所研究的刑罚目的应该是人为孤立的范畴,即是将刑罚的目的从直接目的、间接目的、根本目的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范畴中抽出其直接目的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刑罚直接目的的内容,如果在普遍联系的范围内研究刑罚的目的,那么,永远也不会达成关于刑罚目的的共识。在将研究的视野确定为刑罚的直接目的之后,那些关于刑罚目的多层次的主张就不在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之内。 关于刑罚目的中的预防犯罪是指单面预防还是指双面预防,笔者赞同双面预防说。单面的特殊预防说仅将刑罚的目的解读为通过对犯罪人适用、执行刑罚而使其不再犯罪,这就意味着将刑罚的目的限制在具体适用、执行刑罚的环节,而将立法机关制定刑罚的目的排除在外,这与通行的刑罚目的的定义不相符合。此外,单面的特殊预防否认刑罚具有预防社会上不稳定的人实施犯罪的目的,这是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一方面刑法立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刑罚制度、刑罚执行的方式本身就是对社会上危险分子的威慑,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所以,作为静态的刑罚本身就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从动态方面讲,国家对已经犯了罪的人适用刑罚、执行刑罚,就是对社会上有犯罪思想的人的一种儆戒、威慑,从而使其放弃犯罪思想,不去实施犯罪,这就是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反过来,单面的一般预防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对已经犯了罪的人适用刑罚,决不仅仅是为了威慑可能犯罪的人,使之不去犯罪,不是将已经犯了罪的人作为工具和牺牲品,相反,是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的惩罚、教育、改造,使其不再犯罪。所以,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是刑罚预防目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于报应是否刑罚的目的之一,对此,笔者在前面谈到刑罚目的与刑罚本质的时候已经作出了回答,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学者认为,报应是刑罚的本质而不是刑罚的目的。而且按照德、日刑法学的通说来看,报应是被作为刑罚的本质来理解的。⑴ 综上所述,刑罚的目的就是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三、刑罚目的的实现 (一)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立法 科学完备的刑法立法,是刑罚目的实现的前提,刑法立法要做到最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