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苏永泉)
- 格式:pdf
- 大小:419.40 KB
- 文档页数:6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教案:机械能及其转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技能目标:能够应用机械能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机械能的定义及其性质。
2.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原理。
2.示范教学法:通过实验和示范演示向学生展示机械能转化过程及其应用。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引起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如:小汽车在坡道上滑下后速度变快,请问这是为什么?或者展示一个弹簧秤和一块石头,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新知呈现(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一些实验现象,如:有人乘电梯上升、从山上滑下的人经过一个平地后速度变小等。
2.通过实验和示范演示来阐述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第三步:知识讲解与讨论(30分钟)1.讲解机械能的定义及其性质,并带领学生推导机械能的表达式。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进行讨论。
第四步:小组讨论与解决问题(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机械能转化相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到机械能的守恒定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梳理。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扩展应用。
五、教学资源:1.实验设备和物品:小汽车、坡道、弹簧秤等。
2.多媒体课件和教学PPT。
六、教学评价:1.完成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记录。
2.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3.学生课堂听讲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实际操作,使学生逐渐理解了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原理和应用。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一、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物体下落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
通过实验探究摆球摆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弹性势能的转化,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再通过其他一些机械能转化实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和意义。
最后自主学习有关风能和水能的利用,了解动能和势能及其转化的综合应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能”,认为“能”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对“能”很有神秘感。
通过上一节“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对“能”的概念和“能”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各种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各种机械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对学习机械能的应用以及有关“能”的深入学习有很高的期待。
这一节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再由转化到综合应用,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难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设计: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2)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与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习惯;通过推理法、控制变量、转换法等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体会:能量的学习在初中物理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从机械能知识出发,机械能的知识较为浅显,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吸收。
机械能跟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常见到关于机械能的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时,学生直观地观察或随时就能做出演示实验。
这样,分析能量转化时,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观再现。
把抽象的能一下子变成了信手拈来的贴切的知识。
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案教案标题: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转化过程。
2. 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机械能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机械能的定义及其转化。
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应用机械能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示意图等。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能量的转化。
2.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并与其他能量形式进行区分。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机械能的定义及其转化过程。
2. 解释机械能的两个组成部分:动能和势能。
3. 介绍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及其单位。
Step 3: 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滑块进行势能和动能的测量。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机械能的数值,并进行讨论。
Step 4: 计算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机械能原理进行计算。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答案。
Step 5: 拓展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能在机械设备中的转化等。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讨论。
Step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机械能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机械能转化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更复杂的问题,如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等,拓展对机械能的理解。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转化过程。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能够计算物体的机械能。
4.了解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机械能的概念及特点。
2.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4.实例分析:刹车时机械能的转化。
三、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教材及教辅资料。
2.实验器材:弹簧、小车、刻度尺、计时器等。
3.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机械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学生展示想法。
第二步:概念讲解(20分钟)1.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及特点。
–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由于位置和运动引起的能量。
–机械能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组成。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位置高度相关。
2.分析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举例说明机械能在弹簧振子、滑坡等情况下的转化过程。
第三步:机械能守恒定律(25分钟)1.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举例说明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自由落体、摆动过程中的应用。
第四步:实例分析(30分钟)1.刹车时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小车、弹簧和刻度尺等制作刹车装置,观察和测量小车在不同刹车力下的位移和速度变化。
2.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分析、结论等。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强调机械能及其转化的重要性和应用。
3.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2.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1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2、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重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教具准备:小钢球、弹簧、细绳、铁锁、铁架台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二、合作探究1、情景导入降落的小钢球开始静止无动能但具有势能,落下的过程中,势能减少,速度由静止转变成运动,动能增加2、提出问题:小钢球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4、老师引导探究:教师演示实验:悬挂的金属小球,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复来回运动。
教师引导:从小球最高点,动能为0,重力势能最大,到最低点时候,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从这个过程来看,重力势能的减少带来了小球动能的增加。
结论: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从最低点到另外一侧的最高点,重力势能增加,动能由最大减少到0。
结论: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学生探讨课本71页图11、4―2想想做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师生综合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演示实验:钢球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外一端固定,把钢球水平拉伸一定位置放手,发现小球水平做往复运动。
教师引导分析:松手时刻:弹性势能最大,动能为0弹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弹性势能为0,钢球速度大,具有动能。
弹簧被压缩至最短位置,小球静止:小球速度为0,动能为0,弹簧被压缩,具有弹性势能。
综上分析:小球水平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从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看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引入新概念: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机械能。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设计引入新课:一.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差不多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如何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讨论回答二.情形:老师操作溜溜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教师先通过提出一个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引起学生摸索,并由所设计的情形,将学生引入学习)动手动脑搞探究:一.老师提问:什么缘故溜溜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亮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看颜色标志,能够判定摆轮转动的快慢。
二.学生实验老师展现课件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看到的现象。
开始开释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现在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步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步转化为重力势能。
加强巩固一.老师用课件展现实验2:单摆实验。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二.老师用课件展现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专门多。
第一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概括结论一.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得出结论: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二.引出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拓展知识一.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缘故,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二.假设没有阻力,会如何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请点击下载Word 版完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设计。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2.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3.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5. 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阐述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3.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并举例演示。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说明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点。
2.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探讨机械能的转化和应用。
3. 作业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能、动能和势能转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 第二课时: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探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第三课时: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能经过实验或实例,看法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
3.经过实例看法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方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二)进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和实验,看法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进程。
2.经过入手设计实验,勇于探求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水能和风能的应用,知道人类如何应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处置实践效果。
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念剖析力学效果的看法。
2.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络,有将机械能运用于生活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机械能及其转化〞〝水能和风能的应用〞两局部构成,教学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为了可以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念将动能和势能联络起来,可以让先生剖析、讨论生活现象,如荡秋千、跳蹦蹦床、拍皮球等进程中物体高度、速度的变化,进而讨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状况,引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战略本节要求先生不只要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了解转化进程中听从的规律。
教学中,以浸透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为前提,增强实验,并应用动画、视频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使先生可以从影响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要素的角度判别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
四、教学资源预备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弹簧、小球等。
五、教学进程教学环节教员活动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先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先生剖析粉笔头下落的进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先生比拟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增加,动能添加〕在粉笔头下落的进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先生思索并回答从身边的实验动身,充沛调动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新课教学〔30分钟〕一、机械能及其转化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动能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3. 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4. 机械能的转化原理及实例分析5.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机械能转化的判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形象直观地展示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3. 设计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能的转化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机械能的学习。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明确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3.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质量、速度、高度等因素对动能和势能的影响。
4. 讲解机械能的转化原理:阐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举例说明机械能的转化现象。
5.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分析守恒条件下的机械能转化。
6. 巩固知识: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理解。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物理科苏永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体验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 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4). 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法等
教学仪器
溜溜球、滚摆、皮球、铁锁、细绳、铁架台、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演示:溜溜球上升、下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为本课的学习作
好铺垫。
通过生活中常见
降,不停地运动,在此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
量转化的知识呢?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
进行新课
一、动、势能转化的
实例
1、指出演示溜溜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和下落
过程中动、势能有何变化?
2、请同学们分组做滚摆实验,观察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势能的变化及分析它们之间的
转化。
3、分析课本图所示的几个运动中,物体动能、势能的转化。
4、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
5、演示:皮球从手中下落再弹跳起来,请同学们分析其中的能量
转化。
[再用课件把皮球运动过程做成动态
慢镜头,将其中弹性形变夸大]
二、机械能
回答:上升时动能、势能如何变化?下降时动能、
势能如何变化?
分组实验,观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
分析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动手、
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从物理走向生
活。
加深理解动、势
能的转化。
培养学生总结、
归纳能力、语言
1、在上面的实例和实验基础上,总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引出机械能的定义。
三、机械能守恒
1、学生分组做“想想做做”里的实验,看看铁锁摆回时会碰到自
己的鼻子吗?并思考
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
量的转化?假设没有
阻力,会怎么样呢?
2、引出机械能守恒。
3、分析溜溜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
的变化情况。
四、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在地球上,海水朝夕涨落,江河日夜奔流.海水涨落和江河的奔流都具有大量的动能.流水的动能通过带动水轮转化为水轮的
动能.我国长江上的三峡工程又将是一个超
大型的水电站.尽管如此,我国由于人口多,人均能源的占有量还
不充足,节约能源,开发新的能源仍然是十
分必要的.
2.风能的利用.除了学生看书交流回答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能量转化的概
念。
观察、思考、分析
学生总结,得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学生分组实验,联想、推理。
分析、思考。
观看录像,思考,交流。
思考、总结、交流。
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以
及团队合作精
神。
使本节内容前后
衔接、互相渗透。
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和
节约能源的教
育.
引导学生密切联
系实际,提高学
生的科学意识和
运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水流能可以利用外,风能也能利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利
用风来驱动帆船航行.至少在一千七百年
前就已经能利用风来
推动风车做功.风车转动,可带动发电机或其
他机器工作.风能的利用比较简单,造价低廉,不会造成污染.但是风能不稳定,也不便于储存,一般用风力发动机做一些可以间断
的工作.我国的新疆、
内蒙一带地形空旷,风力较大,而且发展水电的条件较差,所以利用风能较多.单个风力发动机功率小,可以安装几十台甚至几百台风
力发动机,联在一起使用.
科学世界
多媒体播放人造卫星
的资料,学生讨论完成课本上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
板书设计:养成对学习反思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通过”风能的利用比较简单,造价低廉,不会造成污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
化
一、机械能:动
能和势能之
和
二、机械能的转化
动能——势能、势能
——动能
教学后记:
本节对机械能的概念,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所学的知识里,这一节是对本章的一个概括,因此,提出了能量守恒,对这一点的认识,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