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点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70 MB
- 文档页数:29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复习建议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考点聚焦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内容:经济援欧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关于雅尔塔体制:(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
(2)实质:美苏两国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即美苏两分天下。
2、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表现:(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2)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3)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惟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根本原因: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美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是惟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出于民族利己主义考虑,苏联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苏联已经成为其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
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特别提示:(1)两极对峙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2)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局面的形成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3)冷战是指二战后(1947年—1991年)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即“相互遏制,但不诉诸武力”。
1、冷战的序幕: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6年)(1)主要内容: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2)影响: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2、美国的冷战政策(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①概念: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称为杜鲁门主义。
②实质:是以反苏反共、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称霸世界。
③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年6月)①原因:A、战后初期,西欧普遍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B、工人运动高涨,西欧资本主义秩序受到严重威胁。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必要性:二战使西欧丧失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
②可能性:西欧国家联系日益密切。
③关键前提:法德和解。
(2)历程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3)影响①经济上:欧洲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力增强。
②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格局: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重要前提: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①原因:某某化改革;美国的扶植;重视科教;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影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亚非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3) 宗旨和政策: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4)任务①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
②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主要影响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独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4.中国的振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全球通史》讲道:“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根据材料,分析“多元化”社会的含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元化”社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含义:多极化的趋势。
原因:美国实力的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西欧的联合;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概况①波兰成为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1991年10月,德国统一。
前三节课我们已经将第七单元学习完毕,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我们首先把握考纲要求高概括的特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采用图片、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知识点,分值一般为四分左右。
希望大家讲其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特别是关注大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两极格局的形成[概念阐释]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冷战”一词是1946年4月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美国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说辞中首次提出的。
1947年4月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
同年,政论家李普曼的《冷战》出版后,“冷战”一词随之被广泛采用。
[思维升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格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辨析比较]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两大阵营。
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