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语文教学的绿洲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净化心灵寻找绿洲——探寻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作者:徐清霞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5期江苏建湖县冈西小学(224700)徐清霞“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已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但在课堂上,教师仍然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原来形象生动的课文被分解为词语、句子、段落、结构等内容,学生学得辛苦,教师也教得辛苦。
这致使不少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对语言的感悟淡漠迟钝,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课堂上,语文教师应用新的学生观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动之心,使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共驾课堂教学之舟。
课堂外,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学生淡漠的心灵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一、新意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带着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就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造“新鲜”,让每堂课都充满新鲜感,富有魅力,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这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导入、推进等诸多环节的设计上下工夫。
课程的导入应能“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自然、新颖的导入方式。
如在教《狮子和鹿》时,我着眼于趣味性,让学生先听录音,接着请几个学生戴上狮子和鹿的头饰,站在画有丛林、池塘的黑板前进行表演。
又如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引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一起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引发学生对朋友或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产生了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求答案,以满足求知欲望。
二、情感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我崇尚快乐教育,主张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愉快的心境中获得新知,受到教育。
语文文学《沙漠中的绿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沙漠中的绿洲》。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沙漠中的绿洲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力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沙漠中的绿洲》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
3. 沙漠中的绿洲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沙漠中的绿洲的形成原因的解释。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沙漠中的绿洲》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沙漠中的绿洲的景象。
(2)引导学生思考沙漠中的绿洲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
(3)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词汇和句子学习:(1)给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2)通过例句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4. 观察和思考:(1)让学生观察沙漠中的绿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思考沙漠中的绿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5. 总结和反思:(1)让学生总结课文《沙漠中的绿洲》的主要内容和信息。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沙漠中的绿洲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沙漠中的绿洲的小作文。
(2)让学生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准备下一节课的测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绿洲的成因和特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沙漠中绿洲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洲的形成过程。
让课堂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绿洲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各种问题。
教师应像艺术家一样,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创造出生动、和谐、多彩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育人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情境规律探索个性成长“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常常思量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善于煽情。
调活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煽情”。
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力争……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2.鼓励探索,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
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让你的“告诉”促使孩子自主!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问学生:“转眼寒冷的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蚂蚁和蝈蝈是怎么过冬的呢?”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生1:“蝈蝈说:‘好冷啊,我好饿啊!”生2:“蝈蝈还会说冬天快过去吧,我快受不了了。
打造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美好愿望与情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进入到“人化情境”中去,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教师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教师细心点拨,巧妙“移情”,在感受长城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情感——语文教学的绿洲益阳市十七中陈摇兰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的探究,分析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阐明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释放情感培养一、总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它更是师生之间最微妙、最细腻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觉得进步不大,就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只看重成绩较好的尖子生,而忽视了程度处于中下等的学生,从而造成一批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学生。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但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需要情感。
心理学家把情感看作是人的心理机制中心,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师生之间融洽的感情,也就不会激发教与学的热情,当然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
只有人的意识中渗透着浓厚的情感时,才能激励人积极思考与探索。
从而说明只有热爱学生,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具有治疗作用。
因此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
积极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但包含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激励情感,只有使学生们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才能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我深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将与日俱增,学生对语文学科严重的情感流失和语文教学的苍白无力的现象也将远遁于无形。
二、情感的重要性(一)、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
学生一旦喜欢、热爱、接受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
“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
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
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
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
正如明代学者王明阳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营造氛围,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二)、情感共鸣是学生感悟文学艺术的钥匙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
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
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
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课文中许多艺术形象,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
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
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释放是学生营造创新空间的动力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
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
“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
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
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情感的释放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上。
把情感调动引入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的原则是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感的积存,学生就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来。
情感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培养、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呢?三、情感的培养与调动(一)、真心关爱学生奠定情感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有些老师在每次语文测试或作文之后进行讲评,对成绩低下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名道姓加以批评,甚至冷朝热讽,说他们拖了全班的后腿。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极大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老师故意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丢脸。
所以,有些差生就对语文课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甚至放弃语文科。
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
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比如书写工整、态度认真、不抄袭别人作业等等),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这样,学生便会感到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美国成功学家、社会学家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关爱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让他们乐意接受知识,化被动为主动,最后取得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高196班蒋巧霞同学,0801班的姚灿美同学等。
可见,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教师一视同仁调动学生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对成绩好的学习偏爱,对调皮和成绩差的学生则予以轻视、冷淡。
事实证明,后一种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帮助和激励,有时候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激励性的言语,都会使他们终生难忘。
当然,教师也会碰到这样的学生,那就是不管你怎样鼓励,他都始终无动于衷。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
那就是从他喜欢的东西入手,先激发他对你的情感,让这样的学生对教师先有好感,然后再对他提出要求。
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和学生交流,教师都必须要注意的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只有从感情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优秀生和潜能生在人格上平等对待,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得以沟通。
(三)、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的教学和散文教学最适宜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任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在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我抓住文中的景物描写以及“苏子”与“客”的感情变化来创设教学情景:情景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而宜人的“清风月下泛舟图”,如此美景,苏子与客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情景二:客人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感慨。
——许多历史英雄人物一去而不复返,他们的英雄业绩也不可重现,因而客人感叹人生短暂,苏子亦被客人的情绪感染而“愀然”。
情景三:苏子以“水”和“月”作比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明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道理。
——这是一种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设置以上的教学情景,学生很容易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纯洁、旷达、乐观和积极的情感。
(四)、激情机智话语激发学生情感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学语言要低沉而悲愤,把作者对刘和珍在反动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的赞扬和敬仰,对反动派的无耻、残忍地屠杀爱国学生的愤怒,以及对学生请愿行动的深刻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