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声现象》复习提纲产生: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p1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p13)声速:不同介质的声速不同,空气中的声速340m/s(p15)人耳的构造: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p17)声音的接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神经,引起听觉。
(p17)立体声:双耳效应(p18)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p19)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声声音的特性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p121)现象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p22)来源:生活噪声,工业噪声,交通噪声(p25)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级: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p25)控制: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声与信息:声音是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
(p28)声的利用声与能量:声波具有能量(p29)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在桌上撒些碎纸屑,敲打桌子时纸屑会跳动。
说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事实:水中的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在水槽中盛入适量的水,两只手分别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相互撞击,我们可以听到撞击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 0.29s(当时空气15℃)。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引起空气分子的振动,形成声波。
2.声音的传播:声波通过媒质传播,可传播到空气、固体和液体中。
二、声音的特征
1.声音的强度:与声波的振幅大小有关。
2.声音的音调:与声波频率有关。
3.声音的音质:根据声波的谐波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声的反射和衍射
1.声的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2.声的衍射:声波通过障碍物缝隙时发生弯曲,形成衍射。
四、共鸣和噪声
1.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会发生共振现象。
2.噪音:由于声音的杂乱和不和谐产生的声音。
五、机械波与声波的关系
1.机械波:由粒子的振动引起的波动现象。
2.声波:一种传播声音的机械波。
六、听觉和声音保护
1.听觉:人类利用耳朵感知声音的能力。
2.声音保护:正确使用耳机、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控制音量等方式保护听力。
七、声音应用
1.声纳:利用声波传播的特性,对声波进行接收和发送,并通过回波进行测距、测速等。
2.声学乐器:利用声波的共鸣原理,产生美妙的音乐。
总结: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声现象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声音。
同时,在使用声音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听力,避免噪声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体都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妙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4、音调:。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5、响度:。
响度跟。
6、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⑵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减弱噪声的方法:、、。
2可以利用声来和。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1、光在是沿直线传播的。
2、应用及现象:①。
②。
③:。
④。
3、光在真空中速度。
4、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5、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1、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是因为光从斜射向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而形成的,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而形成的。
4、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1)、(2)、(3)、(4)、5、平面镜成像的规律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 ,远视眼要戴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1、温度是。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复习提纲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温习提纲一、声响的发生与传达1、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荡。
振荡中止发声也中止。
振荡的物体叫声源。
2、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响在介质中的传达速度简称声速。
声响在15℃空气中的传达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因为声响在传达进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构成的。
二、咱们怎样听到声响1、声响在耳朵里的传达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响引起鼓膜振荡,这种振荡经听小骨及其他安排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响.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响的传导不仅仅能够用耳朵,还能够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响的传导办法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掉听力的人能够用这种办法听到声响。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间隔一般不同,声响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便是判别声源方向的重要根底。
这便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矩振荡时宣布的声响。
2、腔调:人感觉到的声响的凹凸。
腔调跟发声体振荡频率有联系,频率越高腔调越高;频率越低腔调越低。
物体在1s振荡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荡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响的巨细。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间隔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荡时,违背本来方位的最大间隔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自身决议。
人们依据音色能够差异乐器或差异人。
四、噪声的损害和操控1、今世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视点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矩的乱七八糟的振荡宣布的声响;环境保护的视点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歇息、学习和作业的声响,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响起搅扰效果的声响。
3、人们用分贝(dB)来区分声响等级。
4、削弱噪声的办法:在声源处削弱、在传达进程中削弱、在人耳处削弱。
五、声的使用能够使用声来传达信息和传递能量1、声响的发生全部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荡,振荡中止,发声也就中止。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2、练习3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原声晚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归纳法)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转换法)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 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
初二物理:《声现象》复习提纲《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19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L5200m/sL1497m/sL340m/s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下面是【篇一】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物体在1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到20000,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
高于20000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科学世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空气传导、骨传导)
1
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
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1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
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注意:从示波器上:波形的疏密程度显示音调的高低:
波形的振幅显示响度的大小:
波形上的小的区别显示音色
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紧-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改变打击力度,改变振幅大小改变响度
(2)弦乐器:长、粗、松的弦-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弦振动发声)
改变力度,改变振幅大小改变响度
(3)管乐器:长空气柱发低音,短空气住发高音。
(空气柱振动发声)
三、声的利用
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利用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利用声传递能量的例子: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
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
②工业噪声。
③建筑施工噪声,④生活噪声。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0dB:30-40db:
50db: 70db:
90db: 150db:
所以要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要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要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