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静脉营养配方防止渗漏在新生儿外科中的护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3.22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的护理措施与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0T07:45:12.218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5期作者:吕丽丽[导读] 探究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的护理措施与效果。
吕丽丽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太原 030013【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的护理措施与效果。
方法:收治8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依从性、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液体渗出、红肿以及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依从性以及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升依从性以及穿刺成功率,值得推荐。
【关键词】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护理措施导语静脉营养是医疗中常见的手段,其对较多疾病治疗有积极支持作用[1]。
近几年来,PICC 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对静脉营养效果增强有积极作用,但是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新生儿可能会存在并发症,例如穿刺红肿、出血等,因此,需要在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期间结合必要护理[2]。
本次主要收治我院的80例新生儿,对其实施外科PICC静脉营养,并结合常规护理以及优质护理措施,进一步分析新生儿外科PICC静脉营养的护理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已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自愿加入,纳入时间:2020年1月-2022年2月;分组形式:抽签法;组名称:对照组以及观察组(n=40)。
对照组新生儿胎龄 32~40平均胎龄(36.00±10.26)个月;出生年龄为 1d~32 d,平均(16.50±2.89)岁;男25例、女15例;观察组胎龄33~40周,平均胎龄(36.52±10.74)个月;出生年龄为 2d~32 d,平均(16.77±2.99)岁;男26例、女14例;将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常规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参与比较。
新生儿液体外渗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液体外渗一直是新生儿科的棘手问题。
针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为减少新生儿输液渗漏的发生,保证输液顺利进行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生儿;液体外渗;预防;护理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治疗及抢救的重要手段,但液体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
液体外渗若发现不及时,错过早期处理良机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肿胀、坏死及功能障碍。
根据统计报道[1]成人的液体外渗概率为2.3%,而新生儿则高达23%-63%。
本文就新生儿液体外渗预防及护理综述如下。
1 液体外渗的定义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2]。
2 液体外渗的因素2.1 患者因素新生儿血管薄、耐受力差、角质发育不成熟,易受损伤及药物的刺激性作用等多重因素,特别是早产儿血管细、隐匿及自身抵抗力弱、皮肤敏感度低等原因,药液渗出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3]。
患儿哭闹、乱动等都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外渗概率。
2.2 疾病因素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脱水可导致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度下降;感染性休克、酸中毒等内环境的紊乱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管壁的通透性增加[4],易发生外渗。
2.3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刺激性药物药物进入静脉后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引起管壁发生痉挛,并且静脉壁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发生炎症反应。
有研究显示高渗性、刺激性药物输注时液体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刺激性药物[5]。
常见外渗的药品有:20%甘露醇、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碳酸氢钠、丙种球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
2.4 物理因素温度环境、溶液内不明颗粒、输注时间和速度、温度、静脉输缩状态和压力等指标不符合正常标准,也是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6]。
有研究表明:液体外渗发生率与输液时间呈正相关,输液时间越长,发生液体外渗机率越大。
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的护理评估干预方法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透的护理评估及干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60例早产儿均出现静脉高营养液外渗,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
常规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研究分析两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局部消肿时间、感染发生率。
结果常规组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1.44±0.02)天,观察组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4.23±0.03)天;常规组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的局部消肿时间(9.52±1.46)h,观察组组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的局部消肿时间(5.89±1.09)h;常规组早产儿感染发生率20%,观察组早产儿感染发生率3.33%。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延长早产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缩短局部消肿时间,减少早产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得到早产儿家属的满意和认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营养;外渗;护理;干预方法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前出生的活婴儿,由于早产儿各项机能还未完全成熟,肠道蠕动功能不协调、吞咽困难、吸吮能力差,常规的食疗很难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需求,必须要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维护体能生长的需求。
静脉高营养液渗透压高,加上早产儿各项机能还未完全成熟,在接受静脉营养液输注时无法有效的配合,故很容易出现外渗,从而到输液部位出现发红、苍白以及肿胀等各种现象,在拔针后还会出现溃疡、水泡、发紫,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穿刺部位组织坏死[1]。
由于早产儿的抵抗力差,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引发细菌感染,不利于早产儿的健康发育[2]。
本文基于此,重点研究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的护理评估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液外渗多为研究对象,护理效果良好,现详细内容如下。
新生儿脂肪乳等静脉高营养物质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发表时间:2012-11-27T11:45:05.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静魏娇[导读]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对于能量摄入不足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或病情危重的患儿经外周静脉输入脂肪乳、氨基酸等静脉高营养物质是为患儿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李静魏娇(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对于能量摄入不足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或病情危重的患儿经外周静脉输入脂肪乳、氨基酸等静脉高营养物质是为患儿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些高营养物质的外渗经常会给患儿带来新的痛苦,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因此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液体渗漏,应立即更换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避免给患儿增加更多的痛苦。
【关键词】新生儿脂肪乳外渗护理预防一、新生儿脂肪乳等静脉高营养物质外渗的预防1.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皮肤簿、红嫩、脂肪少,血管直径细、脆,弹性差,避免使用钢针选择质的较软的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较小,可留置3~5天,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血管损伤,减少患儿痛苦。
3.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穿刺技术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争取一针见血,穿刺的时候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烦躁好动的患儿可采用保护性约束。
4.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感染创伤、硬结、近期穿刺过的部位进针。
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留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5.掌握药物的性能静脉高营养物质对血管刺激大,通透性强,应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时间较长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液体外渗。
6.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儿,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药物外渗,及时处理,立即更换注射部位,采取补救措施,及时报告,及时记录,及时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每班要严格进行床旁交接班。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2-21T08:43:28.10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6期作者:白路凯茜[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设施发展也呈现较高的水平白路凯茜(开远市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云南开远 661699)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设施发展也呈现较高的水平,就目前来说,静脉输液成为一项较为专业的技术,且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医护人员只需要将无菌溶液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输入到病人体内,可以起到抢救病人的作用。
在小儿的治疗护理中,将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实现给药,这是一种有效的给药方法。
但是在临床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液体外渗这一现象频发,患者会出现局部发红肿胀的现象,如果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局部坏死。
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手段,并且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护理工作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预防;处理度在小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缓解血管穿刺所带来的痛苦一般来说,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能够减少药物对于血管的损伤,从而减轻小儿患者的疼痛,除此之外,静脉输液也会降低小儿患者的恐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这种输液方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但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孩子们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其他的护理和药物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小儿患者静脉留置针在输液时容易出现外渗现象,这会对于孩子们的软组织产生一定的破坏,导致患者外渗处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的现象,当情况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组织坏死,从而使得患者患上其他疾病。
1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1.1 患儿因素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儿自身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的护理及观察目的:探索安全有效硫酸镁湿敷,外加京万红软膏涂抹方法护理,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受损皮肤的护理及观察。
方法:在硫酸镁湿敷基础上涂抹京万红软膏,对照常规酚妥拉明湿敷法。
结果:两种方法经8h、12h、24h、48h内观察外渗处皮肤颜色变化,硫酸镁湿敷基础上外加京万红软膏涂抹方法护理效果明显。
结论:硫酸镁湿敷基础上外加京万红软膏涂抹的护理方法是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疗法。
1 引起外渗的原因1.1 静脉营养又称胃肠外营养,是指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儿通过静脉提供营养的成分,达到正常生长发育目的,促进健康的方法,及营养液属于高浓度液体,对血管的刺激大,在静脉输入过程中容易造成外渗。
1.2 新生儿血管特点由于静脉营养液的时间较长,在治疗的过程中,因新生儿血管管腔小、血管壁薄、血管细、脆、弹性差、表皮组织薄,发生外渗的机率较大。
1.3 输液管理疏忽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4 护理人员应在输液的过程中,加强巡视,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评估,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风险意识。
2 外渗程度根据药液外渗不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外渗局部略肿胀,指腹压之弹性尚好,局部皮肤正常。
中度:外渗局部肿胀明显,指腹压之弹性较差,局部皮肤发红。
重度:外渗局部呈硬肿样,局部皮肤苍白,紧绷感,或有水泡样改变。
常规方法是酚妥拉明湿敷法,但治愈时间长、效果不佳。
我科采用硫酸镁湿敷基础上涂抹京万红软膏,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3 临床资料3.1一般资料观察组:抽取我科2014年6月-2014年10月住院患儿,遵医嘱进行硫酸镁湿敷基础上涂抹京万红软膏24例,轻度外渗12例(平均体重2.5±0.5/kg,平均外渗2.3±1㎝),中度外渗8例(平均体重2.8±0.2/kg,平均外渗5.2±2㎝),重度外渗4例(平均体重2.6±0.2/kg,平均外渗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