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实验2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615.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名词解释1.需求价格弹性[解析](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处以其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用e d 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用Q 和Q ∆分别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用P 和P ∆分别表示价格和价格变动量,则需求价格弹性公式为:d e Q P P Q ∆=-∆g 。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
商品的替代数目和可替代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等,另外,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需求价格弹性。
(3)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则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长;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变动是同方向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长,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2.需求收入弹性[解析](1)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如果用e M 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用I 和ΔI 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用Q 和ΔQ 分别表示需求的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eMQ II Q∆=∆g。
(2)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来判断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等品。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正值,即e 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则该商品就是正常品。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负值,及e 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则该商品为劣等品。
需求收入弹性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而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的收入水平。
3.蛛网模型[解析]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其考察的是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它通常用来分析市场经济中某些产品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些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实验一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运算放大器的使用方法。
2 学习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线性运算电路。
二、实验设备1 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2 电子元器件。
三、实验说明集成运算放大器是具有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多级直流放大电路的集成器件,若在它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加入负反馈环节,可以实现线性运算电路。
为了分析方便,通常将运算放大器视为理想运放,满足理想运放的条件是运放具有无限大的开环差模电压增益,无限大的差模输入电阻,无限大的共模抑制比,无限大的开环带宽,零输出电阻以及零失调和漂移。
根据上述理想化条件,可以认为当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时,有两个重要特性。
(1)理想运放的差模输入电压等于零,由于A od = ∞,所以0o odu u u A +--==。
即u u +-=(2)理想运放的输入电流等于零,即0i i +-==。
利用这两条重要特性,可以简化运放电路的计算,下面给出各种运算电路的结构形式及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图。
)U R RU R R (U i22F i11F O +-= 图9-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反相加法运算电路i1F O U R R U -=图9-2本次实验为大家提供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型号为ua741,他它的外型及各管脚定义为:图9-3四、实验任务1 反相比例运算:要求U 0=-10Ui ,其中R 1=10k Ω,合理选取电路中的其它参数,搭接电路,令U i =±1V ,加以测试,记录输入、输出参数。
2 同相比例运算:要求U 0=11U i ,其中R 1=10k Ω,合理选取电路中的其它参数,搭接电路,令U i =±1V ,加以测试,记录输入、输出参数。
3 反相加法运算:要求U 0=U i1+U i2,其中R 1=10k Ω、R 2=10k Ω,合理选取电路中的其它参数,搭接电路,令U i1=0.5V 、U i2=1V ,加以测试,记录输入、输出参数。
4 差动放大:要求U 0=U i2-U i1,其中R 1=10k Ω、R 2=10k Ω,合理选取电路中的其它参数,搭接电路,令U i1=0.5V 、U i2=1V ,加以测试,记录输入、输出参数。
高中化学教材微观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过程2. 能够用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和化学性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基本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2. 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3. 实验现象的微观分析4. 化学性质的微观描述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验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微观分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微观粒子: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的结构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单位。
3. 分析化学反应:通过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解释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的重新排列和重组。
4. 实验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验案例,让学生用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和观察到的化学性质。
5. 总结:总结微观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方法:1. 解释性教学法:通过讲解化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化学过程。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微观分析的魅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微观分析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对学生对微观分析的理解程度进行测试。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微观分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 学习总结: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微观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1.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微观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加深对微观分析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以上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零零六年十月目录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 3实验二细菌形态的观察 ---------------------------------------------------- 4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 5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7实验五细菌的芽胞染色 ---------------------------------------------------- 8实验六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10实验七霉菌的形态观察 --------------------------------------------------- 12实验八细菌大小的测定 --------------------------------------------------- 14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血球板计数) -------------------------- 16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 19实验十一消毒与灭菌------------------------------------------------------- 21实验十二稀释平板计数及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 ------------ 27实验十三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0实验十四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 30实验十五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31实验十六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附划线分离法)33实验十七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 35实验十八土壤中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36实验十九纤维素分解试验 --------------------------------------------------- 37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目的: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2、用油镜观察细菌三型和放线菌染色装片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细菌三型、放线菌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本实验以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为主线,综合包括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等内容,在给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
包括以下知识内容。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不能照抄袭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过程,在别人看完你的实验报告后,能够知道你是怎样做的,能够重复你的实验过程。
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
4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5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及霉等种类的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二、原理培养基是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各种营养基质。
其中除含有水分、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盐类。
此外,微生物还必须在最合适的酸碱度范围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培养基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种形式。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2%的琼脂作凝固剂,半固体培养基则加入0.5~0.8%的琼脂。
有时为了特殊目的,也可用明胶或硅胶等作为凝固剂。
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不同,应提供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在分离、培养异样微生物时,对一般细菌常用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放线菌常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霉菌则用麦芽汁或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有时也常用马丁培养基分离霉菌。
马丁培养基除含有霉菌所含需的各种营养物外,还有孟加拉红染料,能抑制放线菌和细菌,链霉素可杀死或抑制细菌,但对霉菌均无害,所以这种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加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
在每平方厘米为一个大气压(即15磅/时2)的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持续15~20分钟后,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机原理实验指导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微机原理实验指导第一部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一实验要求1、实验前作好充分准备,包括程序框图、源程序清单、调试步骤、测试方法、对运行结果的分析等。
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爱护实验设备。
要熟悉与实验相关的系统软件<如编辑程序、汇编程序、连接程序和调试程序等)的使用方法。
在程序的调试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及掌握DEBUG程序的各种操作命令,以便掌握程序的调试方法及技巧。
b5E2RGbCAP3、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要求用硬盘<注:D盘下)存储程序,以避免文件丢失。
注:文件名必须完整,源程序要带有后缀 .asm 。
路径名以及文件名中不能包含汉字,只能使用字符。
4、程序调试完后,须由实验辅导教师在机器上检查运行结果。
5、每个实验完成后,应写出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规范1、要求使用学校专用的实验报告纸。
填写的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实验序号、专业、班级、姓名、同组实验者、实验时间。
2、报告书写要规范,内容言简意赅。
内容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处理<或原理论证、或实验现象描述、或结构说明等)。
p1EanqFDPw3、一个实验对应一份实验报告。
三实验的目的实验目的不仅是为了验证书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实际调试程序的能力,例如修改程序参数的能力,查看结果的能力,设置断点调试运行的能力等。
开发汇编语言应用程序的能力,例如应用有关汇编软件的能力,进行系统调用和BIOS功能调用的能力,进行模块程序设计的能力等。
DXDiTa9E3d对某一问题用不同的程序实现的能力,例如我们为每个实验提供了参考程序<或程序段),目的是让每个实验者参照样板程序将实验成功地实现,在掌握其方法后,自己改变程序或部分改变程序加以实现。
RTCrpUDGiT四实验的评价方式每次实验的考核结果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来评价。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玻璃器皿清洗、包扎与常用灭菌技术 (3)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 (8)实验三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及纯化 (11)实验四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4)试验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观察 (17)实验六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20)实验七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实验八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25)实验九乳酸菌的检测 (28)实验一玻璃器皿清洗、包扎与常用灭菌技术【目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棉塞制作的目的、原理及方法;2. 学习并掌握玻璃器皿清洗及包扎方法;3.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4.了解其它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原理及技术【基本原理】棉塞的作用有二:一是防止杂菌污染,二是保证通气良好。
因此,棉塞质量的优劣对实验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才能用来培养微生物。
玻璃器皿的包扎方法正确合理,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
玻璃器皿包扎好后,一般用高压蒸气灭菌法进行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气。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气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100℃以上的高温,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此外,常见灭菌方法还有干热灭菌、灼烧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等。
对空间灭菌常使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喷洒消毒灭菌药剂等消毒灭菌方法。
【实验用品】棉花,试管,培养皿,纱布,三角瓶,棉线,量筒,牛皮纸(或旧报纸),LDZX-50KBS 立式高压蒸气灭菌锅,常用灭菌用具、药剂等等。
【方法步骤】一、棉塞的制作正确的棉塞要求形状,大小,松紧与试管口(或三角瓶口)完全适合,过紧妨碍空气流通,操作不便;过松则达不到滤菌的目的。
制作过程见图1,包括取棉花、整理、折角、卷紧、成形、塞试管等步骤。
《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实习(实训)指导书实验室安全守则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
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实验人员不得擅自离开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加热,应置水浴锅上进行。
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能离开现场。
4.实验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杀菌剂)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液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及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填写日常工作记录。
6.每日实验结束,认真检查水、相关电源是否关闭和正在使用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并认真记录。
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实验室检验总则一、样品的采集(一)采样目的确保采集的样品能代表全部被检验的物质,使检验分析更具代表性。
(二)采样原则1.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同时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在进行检验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
3.采样必须遵循无菌操作程,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以避免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使用。
(三)采样数量取样数量的确定,应考虑分析项目的要求、分析方法的要求及被检物的均匀程度三个因素。
样品应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检及备查使用,每份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200g。
根据不同种类采样数量略有不同,实验室检验样品一般为25克。
(四)采样方法1.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2.直接食用的小包装食品,尽可能取原包装,直到检验前不要开封,以防污染。
3.如为非冷藏易腐食品,应迅速将所采样品冷却至0-4℃。
1 实验二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数据画出无差异曲线,理解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对给定的数据做出消费者预算约束线,加强对预算约束线的理解,做出消费者收入和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变动,观察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并学会求消费者剩余。 (二)实验内容 1.画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理解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和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 2.画出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变化后的预算线,观察收入变化、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3.根据给出的需求曲线,求消费者剩余。 (三)实验建议 1.教学软件选择常用的EXCEL软件,教师在学生上机前需要先行调试。 (四)实验要求 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全班必须使用统一来源的数据资料。 (五)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一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 第一步:创建一个EXCEL工作表,并重命名。进入工作表,左键双击sheet1,命名“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 方法一:开始—程序—EXCEL,保存为新文件名。 方法二:在指定的驱动器或文件夹内,用鼠标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内选择新建—Microsoft Excel。然后鼠标右键单击重新命名,再双击鼠标左键打开此更名后的文件。 第二步:输入数据及编辑公式。原始数据如下表1: 表1 商品x的数量 商品y的数量 商品x的价格 商品y的价格 收入 收入一定下的商品y的数量 x y1 y2 Px Py I Y=I/Py-Px/Py*x 4 46 60 5 20 200 9 8 22 30 8 12 9 16 7 16 4 7.5 6 20 3.4 5 5 24 2.9 4.3 4 28 2.5 3.8 3 32 2.2 3.5 2 36 2 3.3 1 40 1.9 3.2 0
第二步——1:第一列按P=4、8、„40输入,并使用填充公式自动完成。 具体操作: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A4,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A3+4”,按回车键,显示结果“8”,再用点击鼠标A4,当鼠标出现填充 2
柄时,向下拖动到A12,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 (提示:A3不能用“4”替代,否则无法利用填充命令完成相对地址的计算。) 第二步——2:第二、三列输入y1、y2,第四、五、六列输入Px、Py、I,如表1中所列。(y1、y2分别表示不同效用水平下和一定数量的商品x组合的商品y的数量) 第二步——3:第七列根据消费者预算约束函数X*Px+Y*Py=I,计算在一定数量的商品x时,商品y的数量,使用填充公式自动完成。 具体操作: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G3,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10-0.25*A3”,按回车键,显示结果“9”,再用点击鼠标G3,当鼠标出现填充柄时,向下拖动到G12,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 第三步: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利用图表向导对话框中的四个步骤绘制2条无差异曲线。 方法一:使用工具栏上的插入图表按钮,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如图2所示。 方法二:选择菜单栏上的插入—图表,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 第三步——1:利用“图表向导—4 步骤之1图表类型”对话框选择XY散点图,如图1所示,鼠标左键单击下一步。
图1 第三步——2:利用“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在单选框“系列产生在”中选中“列”,如图2—1所示;再单击“系列”选项卡,如图2—2所示,选择系列产生“列”。如果左侧的系列表中有内容,则点击“删除”选项卡,逐一全部删除,从新添加。
图2-1 图2-2 3
①用鼠标左键单击“添加”按钮,出现“系列1”。如图3所示。在“名称(N)”中可直接填写“U1”代表效用为U1的无差异曲线。
图3 ②打开“分类(x)轴标志(T)”的折叠按钮,选择分类轴数值所在的区域“=Sheet1!$A$3:$A$12”(即A3-A12),然后再单击折叠按钮返回到“图表向导—4 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 ③打开“值(v)”的折叠按钮,完成添加“值(V)”系列数值的添加,数值区域为“=Sheet1!$B$3:$B$12”形成无差异曲线U1,如图4所示。同理,完成无差异曲线U2,如图5所示。单击下一步,进入“图表向导—4 步骤之3图表选项”对话框。
图4 图5 第三步——3:利用“图表向导—4 步骤之3图表选项”对话框,完成各选项卡的填写。如图6所示,以“标题”选项卡为例的填写,所填内容分别显示在相应位置。然后单击下一步,进入“图表向导—4 步骤之4图表位置” 对话框。 4
图6 第三步——4:利用“图表向导—4 步骤之四图表位置”对话框,根据需要选择“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位置后,单击完成。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第四步:重复第三步——1和第三步——2,并利用图表向导对话框中绘制预算约束线。 第四步——1:重复第三步——1和第三步——2后,如图8所示,用鼠标左键单击“添
加”按钮,出现“系列3”。在“名称(N)”中可直接填写“BL”代表预算约束线。 5
图8 图9 ①打开“分类(x)轴标志(T)”的折叠按钮,选择分类轴数值所在的区域“=Sheet1!$A$3:$A$12”(即A3-A12),然后再单击折叠按钮返回到“图表向导—4 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 ②打开“值(v)”的折叠按钮,完成添加“值(V)”系列数值的添加,数值区域为“=Sheet1!$G$3:$G$12”形成预算约束线BL,如图9所示。单击下一步,进入“图表向导—4 步骤之3图表选项”对话框。 第四步——2:利用“图表向导—4 步骤之3图表选项”对话框,完成各选项卡的填写。如图10所示,以“图例”选项卡为例的填写,所填内容分别显示在相应位置。然后单击下一步,进入“图表向导—4 步骤之4图表位置” 对话框。
图10 第四步——3:利用“图表向导—4 步骤之四图表位置”对话框,根据需要选择“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位置后,单击完成。结果如图11所示。 6
图11 (要求学生观察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和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 7
实验内容二 预算约束线的变动 观察当消费者收入变为300元时,预算线如何变动;当商品X的价格变为10元时,预算线又如何变动。 第一步:复制数据。将sheet1(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中的全部数据复制到sheet2(已经更名为“预算约束线的变动”)。并在G列前,单击鼠标右键,插入新列,命名为“I’”,原G列后退成为H列。同理,在E列前插入新列,命名为“Px’”。 第二步:设置公式。 ①将Y’=I’/Py-X*Px/Py输入到新工作表sheet2“预算约束线的变动”中。 具体操作:在单元格J2中输入“Y’”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J3,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15-0.25*A3”,按回车键,显示结果“14”。再用鼠标点击J3,当鼠标出现填充柄时,向下拖动到J12,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②将Y’’=I/Py-X*Px’/Py输入到新工作表sheet2“预算约束线的变动”中。 具体操作:在单元格K2中输入“Y’’”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K3,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10-0.5*A3”,按回车键,显示结果“8。再用鼠标点击K3,当鼠标出现填充柄时,向下拖动到K12,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 第三步:按照“实验内容一”中的“第三步的1——4”完成预算约束线BL’、BL’’和原预算约束线的绘制,观察预算约束线的变化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8
实验内容三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根据需求曲线方程P=275-5/3Qd和供给曲线方程P=50.25+1.33Qs,在几何图形中求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第一步:输入数据及编辑公式。 ①第一列按Q=0、25、„175输入,并使用填充公式自动完成。 具体操作: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A3,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A2+25”,按回车键,显示结果“25”,再用点击鼠标A3,当鼠标出现填充柄时,向下拖动到A9,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 ②第二、三列输入与每一个商品数量Q相对应的商品需求价格P(Qd)和供给价格P(Qs), 使用填充公式自动完成。 具体操作: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B2,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275-5/3*A2”,按回车键,显示结果“275”,再用点击鼠标B2,当鼠标出现填充柄时,向下拖动到B9,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用鼠标点击目标单元格C2,然后在公式编辑栏(fX后的空白处)中输入“=50.25+1.33*A2”,按回车键,显示结果“50.25”,再用点击鼠标C2,当鼠标出现填充柄时,向下拖动到C9,完成该列的全部计算。如图13所示。
图13 第二步: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利用图表向导对话框中的四个步骤绘制需求和供给曲线。 第二步——1:利用“图表向导—4 步骤之1图表类型”对话框选择XY散点图,鼠标左键单击下一步。 第二步——2:利用“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在单选框“系列产生在”中选中“列”,再单击“系列”选项卡,选择系列产生“列”。如果右侧的系列表中有内容,则点击“删除”选项卡,逐一全部删除,从新添加。 ①用鼠标左键单击“添加”按钮,出现“系列1”。在“名称(N)”中可直接填写“Qd”代表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