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1
- 格式:pdf
- 大小:418.43 KB
- 文档页数:27
断层工程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断层工程地质勘察是指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对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和研究,确定断层的位置、性质、规模等,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地质信息和技术支持。
断层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断层工程地质勘察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断层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案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二、断层工程地质勘察方案的目的与原则1、目的(1)了解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层的位置、规模、性质、活动情况等;(2)评估地震灾害风险:通过对断层性质和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评估断层对工程安全的影响;(3)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工程区域内地质情况的了解,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地质信息和技术支持。
2、原则(1)科学性原则:勘察方案应基于科学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合理确定勘察的范围、方法和程度;(2)实用性原则:勘察方案应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为目的,合理确定勘察内容和方法,提高勘察结果的实用性;(3)可操作性原则:勘察方案应结合勘察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勘察方案。
三、断层工程地质勘察方案设计内容1、勘察范围(1)面积范围: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勘察区域的面积范围;(2)深度范围:确定勘察的深度范围,包括地表地质、地下地质和水文地质。
2、勘察方法(1)地质调查:采用地质调查方法,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描述;(2)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勘察区域进行地震勘探、电阻率勘探、地磁勘探等,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和断层活动情况;(3)地质钻探:采用地质钻探技术,对勘察区域进行岩芯取样和分析,确定断层位置和性质;(4)其他勘察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其他地质勘察方法,如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
3、勘察内容(1)地表地质勘察:包括地形地貌、地貌因素、地表水文地质等;(2)地下地质勘察:包括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溶地质等;(3)断层勘察:包括断层位置、规模、性质、活动情况、变形情况等;(4)地震地质勘察:评估断层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判断断层的活动性和潜在危险性;(5)工程地质勘察: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包括地基条件、岩土层性和地下水情况等。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一、课程背景及目标1. 课程背景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预测和评价工程地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和技术对于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通过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掌握基本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环境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课程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2)掌握地质调查、勘探和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掌握地质工程评价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4)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
(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地质学等。
(2)地质灾害与预测: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测。
(3)地质调查与勘探: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层钻探等勘探方法和技术。
(4)岩土工程地质:包括地基工程、岩土工程、岩土性质和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
(5)工程地质评价与设计: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方式,讲解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地质理论。
(2)实验课:开展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力学等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与解决方法。
(4)课外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实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地质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条件1. 教学资源(1)图书资料:搜集一些工程地质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借阅。
道路工程勘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路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勘察目的、勘察内容、勘察方法及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
2. 使学生了解道路工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掌握道路工程勘察中常用的测量设备、仪器及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道路工程勘察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制定合理的勘察计划。
2. 提高学生运用勘察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道路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道路工程勘察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道路工程勘察学科的兴趣,培养其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道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道路工程勘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道路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路工程基础知识,但对勘察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通过本课程进行系统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工程勘察基本理论- 勘察目的与意义- 勘察内容与方法- 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2. 道路工程自然条件影响- 地质、地貌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水文、气候条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实际案例分析3. 道路工程勘察设备与技术- 常用测量设备与仪器- 设备操作方法与技巧- 新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4. 道路工程勘察方案设计- 勘察方案制定原则- 勘察计划编制方法- 方案评价与优化5. 勘察数据应用与分析- 勘察数据整理与处理- 数据分析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勘察数据在道路工程问题解决中的作用6. 道路工程勘察实践- 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实践成果评价方法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工程地质勘察项目教学设计《土工技术与应用》项目组2022年3月土体压缩与沉降项目教学设计项目名称工程地质勘察学时22学习型工作任务土的组成与物理性质指标测试12 土的工程分类与野外鉴别 4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 6教学目标知识(1)掌握土的三相组成及颗粒分析方法;(2)掌握物理性质指标和物理状态指标测试方法;(3)掌握物理性质指标的换算。
(4)掌握土的工程分类标准;(5)掌握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方法;(6)熟悉土的描述方法;(7)了解土的形成。
能力(1)会按规范方法测定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物理状态指标和颗分试验;(2)会进行各物理性质指标间的换算;(3)能正确判定土的物理状态和级配情况;(4)能准确描述土的特性;(5)能读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素质(1)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3)具有敬业精神;(4)具有团结协作精神;(5)诚实守信。
教学内容(1)土的形成;(2)土的组成;(3)土的结构;(4)土的构造;(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6)土的物理状态指标;(7)土的工程分类;(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
教学方法与建议本项目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模式,以实际水利工程中典型案例为训练任务,采用动手操作、讲练结合、现场实习等方法,利用投影仪、电子课件、设计图纸等组织教学。
技术规范《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22)《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 5129-202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22)考核与评价采取项目平时考核(包括实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核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按照课堂提问、作业质量、学习态度、平时测验及实践考核等情况确定成绩,注重过程考核。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地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管理信息课程名称:《工程地质》课程代码:5DQ03制定人:宁宁合作人:批准人:时间:2011年4月课程性质学分:4学时:60授课对象:道路桥梁专业二年级学生性质:必修先修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等后续课:建筑力学与结构设计、道路施工技术等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①通过《工程地质》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②能正确识别常见与岩石;③合理分析地质构造;准确定位地貌类型;④全面评价地质灾害;⑤科学分析评价公路、隧洞地下、地表水水害⑥严密评估洞室稳定性;2、知识目标①肉眼鉴定常见的造岩矿物及常见的岩石;②地质构造的野外调查与分析;③地下水的调查与简单的水力计算;④各类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⑤道路桥梁建设的简单勘察任务;3、素质目标:二、课程内容设计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矿物与岩石单元教学设计地质构造单元教学设计不良地质现象单元教学设计地下水单元教学设计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①讲解课堂纪律②老师和学生自我介绍③说明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④明确本课程的任务要求⑤说明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分数分配、计分方法等⑥告知采用的教材、参考资料⑦展开本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⑧进入教学主题:观看视频和图片,来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结构与构造。
通过个人及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本课主要讲授了地球的特征,结构及物理性质等。
四、考核方案设计(1)到课率、课堂纪律等(30%)(2)终结性考试:笔试(70%)五、教材、资料教材:参考资料:1.《工程地质学》张忠苗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2;2.《工程地质学》郭抗美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9; 3.《工程地质学》臧秀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4.《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0;5.《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悼元,地质出版社,1990.6;6.《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著,科学出版社,2000.8;7.《岩土力学》,张振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9。
陕西工程地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陕西地区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条件对工程项目稳定性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地质科学,关注地质环境问题的责任感。
2.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质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结合陕西地区地质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工程地质实践了解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
二、教学内容1. 陕西地质概况:介绍陕西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主要地层特点,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工程地质调查方法:讲解工程地质调查的流程、方法和技术,包括野外调查、钻探、物探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地质灾害及防治:分析陕西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探讨防治措施,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地基工程处理:介绍陕西地区地基工程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地基加固、基础设计等,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工程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陕西地区工程案例,分析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陕西地质概况第二周:工程地质调查方法第三周:地质灾害及防治第四周:地基工程处理第五周:工程实例分析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掌握岩土参数的测定方法及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
2. 使学生掌握岩土工程中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对于工程的影响。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及报告撰写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岩土工程勘察设备、仪器的熟练度,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勘察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其在勘察项目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勘察任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岩土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概念:介绍勘察的目的、意义,岩土参数的含义及作用,使学生了解勘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2. 勘察方法与技术:讲解现场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勘察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使学生掌握岩土参数测定技术。
3. 土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分析土的组成、分类,研究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使学生了解土的性质对工程的影响。
4. 地下水特征及其影响:探讨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分析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提高学生应对地下水问题的能力。
5. 勘察报告编制:教授勘察报告的编写格式、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整理、分析勘察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
6. 岩土工程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岩土工程案例,分析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二课程设计要求三工程概况四执行技术规范及标准五基础工程地质分析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及工程性能3.地质构造及地震4.岩溶5.地下水6.人类工程活动六承载力计算1.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及承载力2.岩石力学指标及承载力3.地基承载力七地基持力层及基础方案八基础沉降计算九滑坡稳定系数和滑坡推力(剩余下滑力)计算1.采用折线滑动法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2.滑动面为折线形时,滑坡推力(=1.15)t十岩溶地基处理1、体积较小的溶洞2、洞体较大的空洞或半填充溶洞3、埋藏较深、地下水丰富的发育溶洞十一基坑涌水量预测1、计算渗透系数K2、基坑涌水量的计算十二地下水腐蚀性评价1.环境类型水对混泥土结构腐蚀评价如下2.受地层渗透性影响的水对混泥土结构腐蚀性评价3.地下水对钢筋混泥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4.水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十三课程设计心得附件一课程设计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
在《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中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将使学生所学到的岩土工程勘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更加系统、巩固、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中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过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后,可系统掌握工程建筑中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掌握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与各种实用方法。
在毕业设计或论文中,能充分应用本课程知识完成实际的工程地质勘察项目,毕业后从事实际工程项目时,能很快熟悉工作方法,完成相应的工程地质工作,提出合格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二课程设计要求:1.岩土工程地质分析、岩溶处理、地基承载力计算、持力层选择及基础方案建议、场地稳定性评价、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CAD)。
2.基础沉降计算3.滑坡稳定系数计算4.基坑涌水量计算5.提交报告(文,图)纸质及电子文档各一份。
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与要求本工程为一处工厂厂房的新建设计,位于某城市郊区,土地总面积约20亩。
工程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设计勘察的重点是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要求勘察设计人员全面了解工程地质情况,保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二、地质勘察范围1. 地质勘察的范围为工厂厂房及其周边区域内土地及地下各类构造与地质环境;2. 根据地物地貌特征,将地质勘察范围划分为主体区与周边区;3. 主体区地质勘察范围包括厂房用地以及附属用地;4. 周边区地质勘察范围包括主体区外环境、地表水等。
三、地质勘察项目内容1. 采用航空遥感、地面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主体区和周边区进行地质勘察;2. 核实地质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地貌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等;3. 通过测量,掌握主体区和周边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特征,包括水质、水源等;4. 进行地下水文地质勘察,包括水文地质剖面测绘、水位观测等;5. 明确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构造地质、岩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等;6. 确定地下构造特征、地下岩层特性、地层变化情况等。
四、地质勘察设计方法1. 采用地质地貌调查与地质勘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地学地图、地质图、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资料;2. 地面实地调查的方法包括地表地质调查、地表水资源调查、地下水文地质调查等;3. 针对不同地质环境特征,采用合适的地质勘察技术和方法;4. 对于特殊的地质情况,采用钻探、采样等方法进行详细勘查。
五、地质勘察设计成果要求1. 地质勘察设计成果具有可靠性,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勘察设计;2. 提供详细的地质调查报告,详细阐述勘察设计项目范围、方法、成果等;3. 对于勘察设计中发现的地质问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和措施;4. 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六、地质勘察设计进度安排1. 地质勘察设计工作按照计划,由专业地质勘察设计人员组织实施;2. 严格按照地质勘察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合理安排勘察设计进度;3. 必须确保勘察设计成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工程地质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程地质监测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质监测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2. 使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监测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掌握地质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监测方案的设计原则,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地质监测方法对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监测数据,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估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提出合理的地质监测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地质科学,增强对工程地质监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工程地质监测的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工程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地质监测基本概念:包括地质监测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地质监测的基本原则。
教材章节:第一章 工程地质监测概述2. 地质监测方法:详细讲解常见的地质监测方法,如地面测量、地下测量、遥感监测、物理勘探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监测方法及设备3. 地质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介绍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与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校正、异常值识别、趋势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 工程地质监测方案设计:讲解监测方案设计的原则、流程和要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某大学逸夫教学二楼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专业班级10勘查1班报告编写柳万里10201030138所属小组第七小组
小组成员刘亚郭旺夏国荣赵孝旗丁如玉张炫指导教师游敏老师提交日期2013年6月20日目录一、前言:-------------------------------------------------------------------------------------------------------41.1、建筑工程概况:-----------------------------------------------------------------------------------41.2勘察的目的、任务与要求-------------------------------------------------------------------------41.2.1勘察的目的与任务-------------------------------------------------------------------------41.2.2、勘察的要求--------------------------------------------------------------------------------51.3勘察的技术依据--------------------------------------------------------------------------------------5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61.5勘查方法及相关质量控制措施-------------------------------------------------------------------61.5.1勘察方法--------------------------------------------------------------------------------------61.5.2相关质量控制措施-------------------------------------------------------------------------71.6勘察施工概况----------------------------------------------------------------------------------------71.6.1施工设备、人员安排----------------------------------------------------------------------71.6.2完成工作量----------------------------------------------------------------------------------82、建筑场地的工程工程地质条件综述------------------------------------------------------------------92.1气象水文条件概况----------------------------------------------------------------------------------92.1.1气象条件-------------------------------------------------------------------------------------92.1.2水文地质概况-----------------------------------------------------------------------------102.2建筑位置及地形地貌------------------------------------------------------------------------------102.3区域地质构造与场地稳定性评价--------------------------------------------------------------102.3.1区域地质构造------------------------------------------------------------------------------102.3.2场地稳定性评价---------------------------------------------------------------------------112.4地基土的组成及地质结构特征-----------------------------------------------------------------112.4.1各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简述--------------------------------------------------------------112.4.2.2岩层特征---------------------------------------------------------------------------------122.5水文地质条件--------------------------------------------------------------------------------------12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征--------------------------------------------------------------------------------15
3.1地基土室内试验成果分析--------------------------------------------------------------------153.1.1土体的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分析---------------------------------------------------------153.1.2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分析(岩石试验报告数据见下表5)------------------153.2原位试验成果分析-------------------------------------------------------------------------------163.2.1标贯试验成果分析------------------------------------------------------------------------163.2.2圆锥动力触探测试验成果分析--------------------------------------------------------163.2.3场地的波速测试成果统计分析--------------------------------------------------------163.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173.4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及参数取值(见附表7)---------------------------174、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评价-------------------------------------------------------------------------------184.1建筑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184.1.1不良地质作用评价------------------------------------------------------------------------184.1.2建筑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184.1.3场地的地震效应评价--------------------------------------------------------------------184.1.4建筑场地压缩性与膨胀性评价--------------------------------------------------------184.1.5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综合评价--------------------------------------------------------194.2高层部分天然地基的稳定性评价--------------------------------------------------------------194.2.1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194.2.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持力层选择评价--------------------------------------------194.2.2.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评价-----------------------------------------------------194.2.2.2地基持力层选择评价------------------------------------------------------------204.2.3天然地基评价-----------------------------------------------------------------------------204.2.3.1地基土强度验算、承载力计算判定-----------------------------------------204.2.4高层部分地基土的变形评价-----------------------------------------------------------234.3桩基础评价-----------------------------------------------------------------------------------------244.3.1桩基的选取--------------------------------------------------------------------------------244.3.2桩端持力层的选择-----------------------------------------------------------------------244.3.3成桩分析-----------------------------------------------------------------------------------244.4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评价--------------------------------------------------------254.4.1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分------------------------------------------------------------------254.4.2基坑侧壁允许自立高度------------------------------------------------------------------254.5.3基坑边坡支护措施-----------------------------------------------------------------------255.结论及建议--------------------------------------------------------------------------------------------------265.1结论--------------------------------------------------------------------------------------------------265.2建议--------------------------------------------------------------------------------------------------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