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应用在政治学研究中的普适性问题探微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近十五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口述史是一种借助口头历史材料进行研究的历史学方法,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并整理个体的口述资料,从而还原历史事实,展现历史真相。
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就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有所了解。
一、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口述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上,口述史主要是以普通人的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理论的不断深入,口述史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普通人的口述资料,还包括了政治领袖、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等不同层次的口述资料,从而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方法日趋成熟。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靠口述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采集和整理口述资料成为口述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对口述资料的采集、整理、解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理论深度不断加深。
口述史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口述资料本身,还要注意口述资料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解读口述资料,还原历史事实。
在口述资料的解读和还原方面,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者们不断尝试运用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
二、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口述史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口述资料的种类也愈加丰富,这些口述资料不仅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且包括了不同层次的人群,今后口述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进一步拓展口述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教育口述史研究:内涵、形态与价值作者:周洪宇刘来兵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第11期摘要:教育口述史作为一项学术实践的兴起,与当代哲学发生实践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研究视野有关,是一种将自述、记录、整理和分析验证相结合的教育史研究方法。
口述的教育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表现为自然的、自为的和自觉的教育口述史三种形态,在呈现教育生活、下移历史重心和重构社会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育口述史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当代教育史学科建设、促进公共教育史学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学术拓展意义。
关键词:教育口述史;公共教育史;教育记忆;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11-0001-07长期以来,在思想史、制度史的范式下,缺失大众的、生活的教育史,难以应对当代教育史学危机与回应公共教育史学的社会需要。
在“关注当代”与“回归生活”的呼唤下,口述史与教育史的结盟,对当代教育史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在教育史学学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为当代教育史研究带来生活的气息,更好地发挥教育史学的学科功能。
沿着教育口述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出发,思考其内涵、形态与价值,有助于理解什么是教育口述史以及为何要开展教育口述史的工作。
一、教育口述史的内涵教育口述史作为一项颇受追捧的学术实践的兴起,与当代哲学发生实践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研究视野有关,口述史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在传统的以文献分析为主要方法的教育史研究之外,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并有强劲生长之势。
教育口述史已然在很多族群、阶层和领域中呈现相当可观的成果,诸多现实表明,教育口述史正逐渐成长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并有成为一门学科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教育口述史不仅仅只是一种学术现象,而要成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即应放置在元研究的视野之下加以考察。
因此,首先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教育口述史?口述史(Oral History)亦称口碑史学,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古尔德(Joseph Gould)于1942 年提出,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Allan Nevins)加以运用并推广。
关于口述史的四点思考口述史是一种通过口头传承和记录的历史记录方法,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口述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传承历史故事和经验,还在于它可以揭示出书面历史所忽略或遗漏的方面。
下面将探讨关于口述史的四个思考点。
第一,口述史能够重新审视历史的主题和叙事。
传统上,历史记录主要侧重于统治者、政治事件和战争等大事件。
通过口述史,我们能够从普通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
普通人的经历和亲身经历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和贴近实际的历史叙事。
在某次战争中,政府可能只关注战争的结果,但是通过口述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例如生活的困苦和家庭的分离。
口述史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并深入了解历史的多样性。
第二,口述史能够传承文化和传统知识。
对于一些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和社群,口述史成为了记录和传递文化和传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口述传承,文化和传统知识可以得以保留和继承。
口述传承使得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能够被后代了解和学习。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还能够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
第四,口述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口头传统等,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口述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以保留和传承。
例如通过口述史,我们能够学习到某种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和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能够重新审视历史的主题和叙事,传承文化和传统知识,弥补书面历史的不足,并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掌握和运用口述史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历史,并且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口述史方法在课题研究中的价值探析随着20世纪40年代现代口述史学的兴起,口述史研究及其研究方法不仅在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重视与推广,在教育研究中也得以逐步应用。
国内教育口述史研究目前还是集中在抗战史和高教史的研究上,而对口述史在基础教育和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则涉猎不多。
当前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应用广泛,口述史研究方法及时、易用和生动形象特点,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教育研究大有裨益,完全可以成为课题研究中重要的补充和辅助工具,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口述史研究方法的特点1.口述史的概念口述史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创建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口述史的概念,并运用其研究方法记录、整理美国部分重要人物的回忆,由此,现代口述史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口述史的研究。
尽管目前关于口述史尚未有一个明确权威的概念,但多数学者认为,口述史就是运用录音或录像设备,通过访谈或口语叙述的方法收集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科。
同时,由于口述史是一种通过对话方式来收集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所以,口述史又可以视为一种研究方法。
2.口述史研究方法的特点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下结论,其中,最基本的研究策略是借助录音或录像设备的口述访谈法,其本质上属于质性研究的方法,具有质性研究的特征。
除了质性研究的一些特点之外,就口述史研究方法而言,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动态性。
口述史是一种对话,强调研究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所以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口述的史料或资料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某种动态性。
同时,口述访谈虽然是研究者有计划的访谈,但是访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很多新的素材和观点,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访谈计划,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适应这种变化,是动态性的呈现。
口述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作者:孙剑赵玉香来源:《科教导刊》2022年第01期摘要口述史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较多,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较少。
分析口述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求口述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即寻求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课外活动和网络教育中的具体路径,对于学术界关于口述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口述史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01:10.16400/j.cnki.kj dk.2022.01.0291口述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口述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既有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必要性,亦有技术层面、实践角度的可行性。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首先,口述史资源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口述史资源作为史料、素材在课堂上运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感受,最终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口述史资源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即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
从口述史资源的材料收集、整理及运用的整个过程来看,口述历史教资源作为素材在课堂及课外的运用很好的体现了有效教学理论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口述史资源势头发展迅猛,形成了大量可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资源,这为口述史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从既有研究来看,口述史资源中既有优秀口述史资源书籍,亦有口述史资源纪录片和网络资源,以其真实的记录,感人的细节描述帮助学生近距离走进历史,触摸历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
其次,口述史资源采用的调查走访手段符合高职院校实践课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对策研究作者:林丽群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6期文/林丽群口述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头转述,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
口述史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其目的是为了重现历史,以拓展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的途径与角度,从而全面考据历史,鉴往知来。
长期以来,中国口述档案的发展主要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近现代史、当代史方面,如日军侵华战争史、知青史等。
加速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一)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各级档案馆馆藏结构还不尽合理,档案内容大多为党政信息档案,并且绝大多数为纸质档案,馆藏档案中特色档案的数量比较少。
而口述档案的建立恰恰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三个缺陷。
其一,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可以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可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经历。
其二,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档案,口述档案的大量产生和接收,征集,可使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馆藏状况大为改善。
其三,口述档案有区别于现行档案的十分鲜明的特色:它采用直接的对话形式,形象生动:它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地方历史,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口述档案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地方和民间,反映的是一种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代表的是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同的观点和经历,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视角。
(二)档案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档案馆一切发展活动都必须源于现有的馆藏,没有馆藏资源,档案馆的发展就成了“无米之炊”。
因此,建立口述档案,丰富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是实现档案馆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档案利用需求的不断扩大,除一般的工作查考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利用档案,开展学术研究,了解地方历史、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档案馆拓宽自身服务领域的角度来看,也有必要建立口述档案。
试论口述史学方法在我国史学研究中的功用口述史是历史学的最早形式。
在西方,最早的史学形态就是关于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战争的口头传说。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由盲诗人荷马将这些传说编纂为史诗一《伊里亚特》,它标志着西方史学的萌芽。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开诚布公地申明:“我的职责是把我所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希罗多德:《历史》第7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91页)由此可见口述史学方法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中国,上古史中的历史传说就是最早的口传历史,口述史料是我国史学研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国语》一书实际上就是先秦各邦的语的汇集。
“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的《史记》首篇《五帝本纪》就是在选择有关文献和历史传说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利用口述史学方法的许多史料都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成为保存历史的一种重要形式,口述史学方法在整个历史学界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中国,它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史、生活史、技艺史、民族史等众多领域,概括说来,其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口述史学方法对现代史和当代史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代史和当代史的研究尽管硕果累累,资料丰富,但仍有不少侧面被遗漏。
而口述研究可以使这一时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得到橙清和再现。
如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区根据地,虽然当年也有一些见诸于文字的资料,但由于战争的残酷和动乱,保留至今的资料已寥寥无几了,若想再现这些地区人民群众当年的战斗风采,以及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走访那些当年在这些地区战斗过的老战士,或深入当地采访那些战斗情况的目击者和重大事件的见证者,记录下他们的口头回忆并加以考订,才能重现这些地区战斗史的真面目。
第二,口述史学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我国现有56个少数民族,但在建国以前只有20多种文字,另有15种文字是在本世纪50年代才新创制的,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从未借用过其他民族的文字,因而未留下什么书面材料。
对口述史的几点认识王晓东( 铜仁学院 图书馆,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在中国,口述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则出现得较晚。
中国的现代口述史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现代口述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对抢救史料,探寻历史真相,推动史学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开展口述史研究要以文献资料为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讲究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 口述历史; 现代口述史; 史料价值; 史学价值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8) 05-0095-06口述史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以挖掘和研究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为主要任务。
口述史的核心正是那些可以从人脑中提取、保存,并且具有研究和社会价值的“记忆”。
口述史资料隐藏于人的记忆中,因此必须通过一个挖掘、采集的过程,以供更多的人利用。
口述史作为一种记载、研究、传承历史的方法,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文字未出现之前,人类往往依靠口述传承历史、传递社会记忆和生活经验。
我国上古史中有关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述被传承和记录了下来的。
《论语》同样是由孔子口述,经由徒子徒孙记录成文的。
另外,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也是一部了不起的口述史著作。
“实际上,不管处于什么时期,历史学家所使用的史料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口述,其中有很多证据是通过对目击者的访问而获得的。
”[2]9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研究,则开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口述史档案馆,开始大规模的收集和研究口述史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口述史的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史研究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口述史专家和专业研究团队,以及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专著不断涌现。
口述档案在高校校史编研中的应用思考口述档案最早被应用于历史研究中,其发展时间比较短,能够与社会调查方法一起运用到搜索与记录历史的工作中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校史的发展。
口述档案在总结高校发展历史、归纳高校发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史编研在高校档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成为高校档案编研首选主题的原因之一,高校校史编研工作成果较多、质量比较高,受到了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2]。
近年来,有许多学校都出版了本校的校史,逐渐意识到口述档案与口述历史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着手将建立了高校校史的档案馆,开展了一系列口述档案采集工作,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1 口述档案的概念以及属性对于口述档案的具体定义,各个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具体来说,口述档案包括了主体、内容、形态、价值等几个关键要素,口述档案的采取对象是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人或物,从记录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指受访者亲身经历的或是亲眼所见的内容,主要根据个人的记忆,回忆或者再现历史,将口述档案转变为具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通过有计划、有准备地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是知情人得到访谈内容,再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校对、考证,最终形成口述档案。
口述档案能够以声音、图像为原始形态,利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设备记载。
口述档案能够填补历史的空白,重温历史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较于传统档案,口述档案的形成并不是与实践活动同步发生的,而是通过受访者的回忆,将过去发生有未能记录的历史事件再现,将大脑中的记忆再转变为录音或是文字。
在传统档案缺失的情况下,口述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被作为补充资料,与传统的相关档案相互印证,共同形成真实的存在[3]。
2 口述档案的基本特点口述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分为个体性、主观性、动态性。
1)个体性。
口述档案是根据受访者的会议整理而成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个体性。
受访者可能是在事后或者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整理而成的,与记录国家、社会、民族大事件的传统档案大不相同。
口述史应用在政治学研究中的普适性问题探微
作者:孙经纬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1期
摘要:“口述史”自创立以来,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皆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形势。
口述史的应用以其特定对象、特殊方法和最终目标的多元性特点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非普遍适用于政治学研究。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应当掌握科学的口述史规范,进一步完善访谈者知识结构,有意识地与政治学进行勾连,从而充分实现口述史在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中的最大功用。
关键词:口述史;政治学研究;普适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1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口述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纷繁复杂的学术成果“乱花迷人眼”。
如何对“口述史”概念进行界定,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则将“口述史”理解为:以口头资料为依据产生的历史学研究成果,是一套学术体系,是一门学科。
另则将“口述史”定义为:使用口述史料拓展和丰富研究对象,帮助研究者解读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应用的特点及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1.口述史的对象具有针对性
从口述史的对象来说,口述史一般以某一当事人口述的亲历历史或生平经历为对象,这有别于一般的基于文献进行的研究。
从这一角度来说,口述史较为适于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中的实证研究,即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而对于主要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的规范研究而言,颇具针对性的口述史方法的实用价值则略显逊色。
2.口述史的操作方法具有特殊性
从口述史的操作方法来说,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需要独有的知识和方法,口述史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协调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恰当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情,激发被采访对象的记忆,帮助被采访对象如实说出所经历和所知晓的史实;还需要运用各种现代媒体进行史料采编;对采访到的资料需要有不同于文献史料的整理和保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学术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较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将“采访者-经历和史实-现代媒体-被采访者”有机联系起来的口述史操作方
法,在通过归纳推理进行政治学研究的过程中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若强制性地运用于演绎推理的政治学研究之中,企图替代假设-推理-结论的有效逻辑和方法,不免事倍而功半。
3.口述史的最终目标具有多元性
从口述史的预期目标来说,在政治学研究中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并非单一地试图进行历史还原和史实挖掘。
尽管记忆不可靠性会严重地影响口述史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但是笔者认为,它也同时给了我们表达和研究的空间,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通过口述史创造研究成果,渗透着研究者的学术创造。
尤其是对于利用口述史进行政治学研究和分析的我们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当然,这并非说我们进行政治学研究就不需要考虑口述史记忆不可靠性的存在,但若因此而绝对性舍弃口述史的方法,无疑我们实证研究者将失去有效的“工具”。
同样,也说明了,口述史并不适于进行建立在绝对事实基础上、追求单一目标方面的政治学方向研究。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可得出结论:口述史应用在政治学研究中不具有普适性。
同时启示我们,不同的政治学领域、方向绝不可机械地追随蓬勃发展的口述史形势,而应该科学、合理、适当地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效地作用于自身的科学研究之中,以求创造宝贵的学术价值。
二、在政治学研究中应用口述史的建议
1.掌握科学的口述史规范
掌握科学的口述史规范是前提。
口述史不是访谈史料的简单复原,它需要研究者对口述史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和提升,进而有目标地开展学术研究。
因此,运用口述史的过程中,需要对访谈内容加以脚注(人物、事件、书目等知识性说明)、旁注(对主述资料的校正或置疑,或其他文献资料的补充)、尾注(编者评述、图例或附录、参考资料等)。
此外,运用口述史的主要媒介是录音或录像,与现代高科技的传媒技术相联系,因此掌握录音、录像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妥善进行后期资料的保存,也应形成且熟练掌握具体的规范。
2.完善访谈者的知识结构
完善访谈者的知识结构是基础。
由于口述史的全过程主要由访谈者来操作,访谈者是否存在理解误差、访谈者的学识修养、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对采访内容是否熟知直接影响着口述史访谈的成败,这就对访谈者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访谈者在熟悉口述史的通行规范的前提下,还要有丰厚的学术修养和人文情怀,最大限度的在保证口述史可信度的前提下进行深度挖掘与利用。
3.有意识地与政治学进行勾连
有意识地与政治学进行勾连,进而开展政治学分析与研究既是关键又是目的。
在政治学研究中运用口述史的方法,目的是用政治学的视角、范畴和理论分析这些材料并形成政治学科的观点或结论,即对口述史的深加工。
通过政治学的视角、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分析,可以为政治学研究的经典议题找到根源、梳理脉络、获取解释、预测未来。
参考文献:
[1]当代上海研究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小沧.现代口述史对传统历史学的突破与拓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3]李宝梁.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与研究述要[J].社科纵横,2007(22).
[4]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01).
[5]熊卫民.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成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01).
作者简介:孙经纬(1992-),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