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前患者家属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76.17 KB
- 文档页数:2
外科病患家属心理及护理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病患家属的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外科病患家属的心理及护理方法。
一、外科病患家属的心理状态1. 焦虑不安:许多病患家属会感到非常担心病人的生命安全,担忧手术出现意外。
这种焦虑不安往往影响睡眠和食欲,严重时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2. 愧疚自责:有些病患家属会因为没有尽到照顾好病人的责任而感到内疚和自责。
这种情绪会让他们感到情绪低落,有时还会和病人产生争执。
3. 恐惧和害怕:手术过程中的声音、气味和场景往往会让病患家属感到恐惧和害怕。
这些情绪会让他们感到无助和失控。
二、外科病患家属的护理方法1. 提供信息和交代手术过程:提供足够的信息和交代手术过程可以让病患家属对手术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2. 提供关注和支持:病患家属需要得到医院医护人员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参与照顾和关心病人的过程,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有价值的。
3.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为病患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处理和缓解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和产生一些自杀等消极行为。
4. 提供健康或休闲活动:为病患家属提供一些健康或休闲活动,以活动身体和释放情绪,如瑜伽、踏青和娱乐活动等。
5. 提供对病情的解释和引导:医务人员需要向病患家属解释病人的状况和病情,引导家属如何正确地对待和照顾病人。
这可以让病患家属了解病人的状况,以更好地照顾病人。
总之,外科手术过程中遇到的外科病患家属的心理状态有焦虑不安、愧疚自责、恐惧害怕等等。
这些情绪需要得到医境工人员的关注和支持,并且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可以进行缓解,以保障病患家属的心理健康。
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与护理措施【关键词】心血管病心理特征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的健康定义内涵的深化,护理工作日趋复杂,护士职能范围也日益扩大。
通常认为,患者才是我们唯一的护理对象,从而往往忽略了患者家属。
孰不知,家属的心理变化也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现将我科2007年对50例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的调查分析,采取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007年8~10月住院的内科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男30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采用书面问卷法,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回收率95%。
2 结果2.1 抑郁焦虑有85%的患者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表现为:①对患者病情的悲观;②失眠、乏力;③食欲不振;④伴发各种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呼吸困难、头痛、多尿、腹泻等。
2.2 恐惧10%的患者家属出现恐惧心理,担心患者突然发生猝死,表现为:①易激动;②紧张不安;③心慌、出冷汗等。
3 讨论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想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必须先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根据心理状态的程度、性质,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正确对待患者家属,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4 护理措施乏力、失眠是患者家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症状,约占90%。
针对这一症状,主要是多休息。
因此,在病区内为患者家属安置备用床,保持病区肃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建议家属选择合理的饮食,鼓励多进食,思想放松,正确对待疾病的发展变化。
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护士应洞悉家属的各种心理状况,注意察言观色,主动接近家属。
提高护理的语言技巧,多与家属交谈,做到态度真诚、亲切、语言委婉。
由于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对病情难免产生歪曲的判断,因此护士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会加重家属的焦虑、恐惧程度。
此时,我们护士必须做好各种宣教工作,耐心解答家属的各种疑问,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以清除他们的各种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心胸外科患者消极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心胸外科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在手术前,患者往往存在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恐惧、焦虑、紧张和担忧等。
这些负面情绪会对患者在手术中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恢复。
一、消极心理分析
1.恐惧:患者对手术本身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害怕手术可能会失败,担心会出现并发症或死亡。
2.焦虑:手术前的等待期和手术本身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包括对手术结果和术后恢复的担忧等,这种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
3.紧张:手术前的繁琐检查和手术本身会使患者感到紧张和紧张,这会让患者觉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4.担忧:患者可能会担心手术后的疼痛、伤口感染、术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这些担忧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状态,甚至会影响其术后的恢复。
二、对策建议
1.心理干预:在手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关怀,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辅导和心理治疗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帮助其安心地面对手术。
2.情感关怀: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情感关怀,用温暖的话语来安慰患者,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和护士的关怀和支持。
3.术前讲解:医生应对手术过程进行详细的术前讲解,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手术的成功率等相关信息,以消除患者的担忧和恐惧。
4.合理休息:术前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因此医护人员应让患者在手术前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5.术后恢复:术后应重点关注患者的术后恢复,及时对疼痛和并发症进行诊治,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心胸外科患者的消极心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以消除和缓解,以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健康。
外科手术术前心理疏导技巧心理疏导在外科手术术前准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外科手术术前心理疏导的有效技巧,以帮助患者度过手术前的紧张时刻。
一、建立信任关系手术患者通常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作为医生或医护人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关怀和细致入微的沟通,我们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专业性,从而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
二、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手术过程,我们应该向他们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
这包括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等。
通过充分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患者能够减少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并且更好地准备手术。
三、倾听患者的情绪和顾虑在术前心理疏导中,我们要倾听患者的情绪和顾虑。
他们可能会表达出对手术的恐惧、疼痛或不确定性的担忧。
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患者正面的回应,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并增强他们面对手术的信心。
四、使用正面暗示和积极语言在和患者交流时,我们要使用正面暗示和积极语言。
例如,我们可以向患者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的案例,以增加他们对手术的信心。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使用消极的词汇和描述,以免引起患者的恐惧和担忧。
五、提供适当的精神支持除了术前心理疏导,我们还应该提供适当的精神支持。
这可以包括家属的陪伴、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等。
通过这些方式,患者能够感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怀,并且找到与他人分享情感的途径,从而减轻压力和紧张情绪。
六、应用放松技巧最后,我们还可以教授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肌肉放松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同时,这些技巧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保持冷静和放松,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结语外科手术术前心理疏导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手术结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术前准备中,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技巧,如建立信任关系、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倾听患者的情绪和顾虑、使用正面暗示和积极语言、提供精神支持以及应用放松技巧等。
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病人外科手术时会有心理压力,产生负性心理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情恢复,需要护士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会产生紧张情绪,如果护士能够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常可以在短时间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在手术阶段存在紧张情绪,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程度。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问题1.1 焦虑手术病人需要忍受术前术后的疼痛,患者担心创口能否完全恢复,病情是否继续发展,是否产生后遗症等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心态。
在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下,患者会质疑治疗效果,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术前较易出现焦虑现象,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表现,严重焦虑的患者还不与外界沟通,出现自我封闭。
1.2 害羞和情感不稳定当手术部位过于私密时,患者易产生害羞心理,术中可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如患者情绪波动过大,可能会停止手术,只有等待患者心态平复后方可继续完成手术。
这种害羞情绪变化在女患者中最为明显,术前可能表现不出来,但情绪会突然爆发,需要护士在术前进行心理疏导。
1.3 疑心加重手术患者会怀疑医生对自己做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认为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对自身病情有所隐瞒。
有时疑虑护理流程和护理措施,术前会一再确认准备内容及其准备是否充分,也怀疑术后恢复情况。
这是由于患者内心过于敏感,困扰自己术后的休养和治疗效果,也很难顺利开展护理工作。
1.4 恐惧恐惧心理主要来源于对手术过程的惧怕,担心会产生剧烈的疼痛,离手术时间越近恐惧心理愈明显愈严重。
表现为血压变化明显,肢体灵活性降低,心跳速度增快,面色皮肤苍白等现象。
如不进行及时积极的心理干预,患者的恐惧情绪会带入到手术过程中。
同时患者也担心手术成功率,需要家属与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1.5 悲观抑郁患者往往不能正视针对自身生理缺陷所做的手术治疗,病患易陷入封闭状态,产生悲观情绪,尤以女性患者最为多见,往往担心手术会造成分泌失调、过快衰老等问题。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近年来,心理护理已是现代医学科学中健康治理的重要学科,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和支持,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百姓中意医院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加强护患沟通sup】[1]/sup】,提高护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其意义在于它能够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因此做好心脏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下面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XX年1月~20XX年1月收治心脏手术患者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4~60岁,平均32岁,共开展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心内修补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1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搭桥术)16例。
针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依赖性强、焦虑、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
84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B、C 3组,每组28人,其中组只于术前心理护理,每人2次;B 组只于术后心理护理,每人2次;C组于术前术后做心理护理,术前术后各做2次,3组患者均于术后第4天评价心理状态。
结果84例患者年龄与精神问题:84里患者中精神紧张68例(80.95%),焦虑和脾气暴躁均是18例(21.4%),感情脆弱、依赖性强15例(17.86%),见表1。
84例患者手术类型与精神问题:整形术一般患者自愿,而且手术产生创伤小并且术后恢复快,患者精神问题较少,搭桥术因创伤大出现精神问题人数比例多于换瓣术与整形术。
见表2。
心理护理与精神问题:说明了有效的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见表3。
讨论术前的心理护理:⑴通常,患者对心脏手术很害怕,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即对手术治疗寄以无限希望,又怕手术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心情十分矛盾,还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拖延时间太长,则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失望、无望的消极心理变态,这样对手术非常不利。
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前后心理反应及护理大多数外科患者,对手术都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消极抑郁、悲观等不良反应。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受损,降低了手术的耐受性,增加了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
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我科对800例手术前后患者进行了心理反应状况分析,采用90项心理症状量表SCL-90进行评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6~2009年在我科就诊的800例手术患者,年龄17~70岁;术前用SCL-90症状量表进行评定,并与正常人常模进行对照分析,见表1。
表1手术前手术患者SCL-90症状量表评定结果与全国常模比校(x±s)项目手术患者(n=800)全国常模(n=1388)躯体化1.53±0.481.37±0.48*强迫1.64±0.491.62±0.58人际敏感1.76±0.541.65±0.61*抑郁1.67±0.481.50±0.59*焦虑1.78±0.461.39±0.43*敌对1.65±0.531.46±0.55*恐惧1.73±0.461.23±0.41*偏执1.43±0.521.43±0.57精神病性1.31±0.421.29±0.42注:与全国常规比较*P<0.012 心理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手术前手术患者与正常群体相比较,在身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等因子上明显高于正常群体,二者相比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①担忧手术效果,被误诊或误治,害怕麻醉意外,疼痛及术后并发症;②对医院环境陌生,缺乏安全感;③对经济、工作、学习和生活等问题的忧虑,这些反应随手术日的临近会日益加重,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况,出现原发病以外的躯体不适感,怕见熟人,怕见医生、人际敏感,同时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方式,对于患者来说,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考验。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害怕、疑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对手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和康复过程。
因此,术前、术后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
一、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1.焦虑手术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包括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害怕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担心术后会不会有疼痛等等。
这些焦虑情绪会导致患者心情烦躁,影响睡眠,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感染。
2.恐惧手术时,患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和危险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
有的患者可能会担心手术时会出现意外,甚至失去生命。
这种恐惧情绪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的压力症状,还可能导致术后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
3.疑虑手术前,患者可能会对手术的细节和程序充满疑虑。
这些疑虑情绪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和焦虑。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前的准备和麻醉产生疑虑,这些疑虑往往会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
二、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1.术前心理干预针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术前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行为干预、认知重构和心理支持等。
2.心理支持手术前,医护人员可以在术前会诊或术前讲座中,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详尽地讲解手术的过程和风险。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情绪。
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例如与患者交流、给患者心理安慰、引导患者正面思考等等。
3.麻醉前的心理准备麻醉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麻醉前的心理准备也非常关键。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引导患者放松和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减少对麻醉过程的恐惧和疑虑。
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病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癌症、胆结石等。
然而手术是一种风险较高的操作,不仅需要医生的技术过硬,还需要患者的心理状态稳定,因此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1.了解手术过程: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如何准备手术,手术需要多少时间,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况等,这样患者才可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减少紧张和惊恐的情绪。
2.让患者放松:患者通常会紧张和恐惧,医生和护士应该通过与患者的谈话来帮助患者放松。
3.关注家庭情况:医生和护士还应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安排家人陪同和照顾。
4.提供有关手术的资讯:为了让患者更好的了解手术的过程,医生和护士可以提供相关的资讯,如手术视频、手术讲义等等。
5.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一些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会出现心理状况的改变,如抑郁、恐惧等,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手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1.冷静和安慰:医生和护士应该通过冷静和安慰来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2.与患者交谈: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医生和护士可以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缩短手术时间。
3.观察患者的情绪:医生和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及时采取措施让其保持平静。
4.参与手术过程:有些患者希望了解手术过程的细节,与医生交流。
医生可以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观看视频、图片等,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的全部细节。
三、手术后的心理护理1.关注患者的情绪: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经历了一些痛苦和恐惧的情绪,需要得到医生和护士的关注,尤其是在手术后。
2.安慰患者:医生和护士应该对患者进行安抚,告诉患者手术是成功的,会有好的治疗效果。
3.减轻患者的疼痛:手术临床上都会出现疼痛,医生和护士应该对患者的疼痛进行适当的缓解,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4.患者的恢复计划:患者在接受手术后需要恢复,医生和护士应该制定患者的恢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