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正常情况下家兔的呼吸运动变化。
2. 探究不同浓度二氧化碳(CO2)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3. 分析不同浓度二氧化碳对家兔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生理过程。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生理性因素,其浓度变化可直接影响呼吸运动。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二氧化碳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探讨二氧化碳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约2.5kg)1只。
2. 仪器:呼吸运动监测仪、气体分析仪、气管插管、注射器、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家兔置于安静的环境中,使其适应实验环境。
用气管插管插入家兔气管,连接呼吸运动监测仪和气体分析仪。
2. 正常呼吸观察:记录家兔在正常情况下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
3. CO2浓度变化实验:a. 将家兔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容器内注入不同浓度的CO2气体,分别为0%、5%、10%、15%和20%。
b. 在不同浓度CO2气体环境中,记录家兔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
c. 每次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呼吸观察:家兔在正常情况下的呼吸频率约为60次/分钟,呼吸深度适中,节律均匀。
2. CO2浓度变化实验:a. 0%CO2:呼吸频率约为60次/分钟,呼吸深度适中,节律均匀。
b. 5%CO2:呼吸频率约为80次/分钟,呼吸深度加深,节律加快。
c. 10%CO2:呼吸频率约为100次/分钟,呼吸深度明显加深,节律明显加快。
d. 15%CO2:呼吸频率约为120次/分钟,呼吸深度极度加深,节律极度加快。
e. 20%CO2:呼吸频率约为140次/分钟,呼吸深度极度加深,节律极度加快。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家兔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均呈上升趋势。
2. 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家兔的呼吸运动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和节律加快。
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第一篇: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1)吸入增加CO2的氣體→呼吸運動加深加快。
呼吸頻率加快是由於吸入空氣中PCO2增加,使得血液中PCO2增加,CO2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中溶於水,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分解成HCO3-+ H+ , H+刺激延髓化學感受器,間接作用於呼吸中樞,通過呼吸肌的作用使呼吸加強。
PCO2增加還刺激主動脈體和頸動脈體外周化學感受器,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
(2)缺氧→呼吸運動加強。
吸入氮氣造成肺泡氣中氧分壓降低,而由於CO2擴散快,故肺泡PCO2基本不變,血液中氧分壓下降,使外周化學感受器興奮;低氧對呼吸中樞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作用,但輕、中度缺氧時,興奮作用大於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樞興奮,呼吸運動加強。
重度缺氧時抑制作用為主,出現呼吸抑制。
(3)增大無效腔→增加氣道長度後家兔呼吸張力增加,呼吸頻率增加。
增加氣道長度等於增加無效腔,增加無效腔使肺泡氣體更新率下降,引起血中PCO2、PO2-下降,刺激中樞和外周化學感受器引起呼吸運動會加深加快;另外,氣道加長使呼吸氣道阻力增大,減少了肺泡通氣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
(4)乳酸酸中毒(血液中H+增高)→呼吸運動加深加快。
靜脈注射乳酸後,改變了血液中的PH值,血液[H+]↑,H+是化學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它可以通過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調節呼吸運動,也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後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而起作用。
但因為H+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故血中H+對中樞化學感受器直接刺激作用不大,主要還是刺激外周感受器。
(5)靜脈注射嗎啡→呼吸運動減慢。
嗎啡能抑制大腦呼吸中樞的活動,降低其對CO2張力的敏感性,並可抑制呼吸調整中樞,使呼吸頻率減慢。
急性中毒會導致呼吸中樞麻痹、呼吸停止至死亡。
(6)靜脈注射尼可刹→呼吸加強。
尼可刹米主要是興奮延腦呼吸中樞,也可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反射性興奮呼吸中樞,並能提高呼吸中樞對CO2的敏感性。
实验报告运动呼吸实验报告:运动呼吸引言: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呼吸则是维持我们生命运转的重要过程。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实验方法:为了研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我们招募了10名健康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静息状态呼吸和运动状态呼吸。
首先,我们让实验对象在静息状态下,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记录他们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接下来,我们让他们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或骑自行车。
在运动结束后,我们再次记录他们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运动会增加呼吸频率:在静息状态下,实验对象的平均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
然而,在运动状态下,他们的呼吸频率显著增加,达到每分钟20次左右。
这表明运动会刺激呼吸系统,使其更加活跃。
2. 运动会增加呼吸深度:在静息状态下,实验对象的平均呼吸深度为500毫升。
而在运动状态下,他们的呼吸深度明显增加,达到了700毫升左右。
这说明运动会促使肺部更充分地吸入氧气,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
3. 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是暂时的:在运动结束后的30分钟内,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水平。
这说明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暂时的,身体会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
讨论与分析:为什么运动会对呼吸产生这样的影响呢?这是因为运动会增加身体的氧需求,同时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呼吸系统会自动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有效地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
呼吸频率的增加可以提高氧气的吸入速度,呼吸深度的增加则可以增加氧气的吸入量。
此外,运动还会促使肺部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当我们运动时,我们的肺部会更充分地膨胀和收缩,这有助于增加肺泡表面积,提高氧气的吸收率。
同时,运动还会增强肺部的弹性,使其更好地排出废气。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证实了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
目录
1. 实验目的
1.1 呼吸运动调节的意义
1.2 实验原理
1.2.1 正常呼吸过程
1.2.2 呼吸调节机制
1.2.3 实验设备
1.2.4 实验步骤
1.3 实验结果分析
1.3.1 实验现象观察
1.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4 实验结论及意义
1. 实验目的
开展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探究呼吸运动对人体的重要性及呼吸调节的相关机制。
1.1 呼吸运动调节的意义
研究呼吸运动调节的意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呼吸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中的重要性。
1.2 实验原理
1.2.1 正常呼吸过程
通过呼吸运动,人体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维持细胞健康。
1.2.2 呼吸调节机制
呼吸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两种主要机制,分别负责响应不同的生理需求。
1.2.3 实验设备
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包括呼吸频率计、肺活量计等,用于记录和测量呼
吸运动数据。
1.2.4 实验步骤
详细介绍实验中的步骤,包括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等。
1.3 实验结果分析
1.3.1 实验现象观察
观察实验过程中呼吸运动的变化,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1.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探讨呼吸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4 实验结论及意义
总结实验结果,阐述呼吸运动调节对人体健康和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的生理现象。
2. 探讨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
3. 分析影响呼吸运动的各种因素。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生理过程,由呼吸中枢控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呼吸运动适应机体的生理需求。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呼气两个过程,其调节机制涉及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肺牵张反射等多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传感器、气管插管、注射器、橡皮管、刺激电极、20%氨基甲酸乙酯、CO2、乳酸、生理盐水、棉线、纱布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四、实验步骤1. 麻醉与固定:取一只家兔,称重后,用20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25%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进行麻醉。
麻醉成功后,将家兔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 颈部手术:剪去颈部与剑突腹面的被毛,切开颈部皮肤,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
分离出双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3. 呼吸运动记录:用橡皮管插管一个侧管通过马利氏气鼓连于压力转能器,然后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相应端口连接。
气管插管的另一侧管口开口于大气,调整其口径使记录的呼吸运动有一定幅度。
再调节生理机能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的放大倍数、记录速度,使描记的呼吸曲线疏密及振幅均匀适宜。
4. 观察指标:记录呼吸频率和幅度。
5. 实验分组:- 对照组:观察正常呼吸运动。
- CO2吸入组:向气管插管内注入一定量的CO2,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 乳酸吸入组:向气管插管内注入一定量的乳酸,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 迷走神经切断组: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呼吸运动规律,呼吸频率和幅度稳定。
2. CO2吸入组: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增大,表明CO2对呼吸运动有刺激作用。
3. 乳酸吸入组: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增大,表明乳酸对呼吸运动有刺激作用。
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呼吸运动及膈神经放电的影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学习用计算机生物信号系统记录呼吸及膈神经放电的方法。
2.观察血液化学成分改变对呼吸运动及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3.观察肺牵张反射以及迷走神经在此反射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气管插管法、空白对照法【实验结论】机体通过呼吸调节血液中的O2、CO2、H+水平,动脉血中O2、CO2、H+的变化又通过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引言:呼吸运动能够有节律地进行,并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有赖于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或通过不同的感受器反射性地作用呼吸运动,由此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使肺通气能适应机体代谢需要。
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对象:家兔。
二、器材药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气管套管、注射器(20ml、5ml各一副)、30cm长的像皮管一根、纱布、线、引导电极固定架、三维调节器、玻璃分针、输液夹、压力换能器或张力换能器、BL-410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3%乳酸溶液、生理盐水和液体石蜡(加温38~40°C)、10%尼可刹米注射剂、氮气、CO2。
【实验步骤】1.准备描记装置二道生理记录仪参考参数:灵敏度2mv/cm,滤波30Hz,时间常数DC,基线中线。
2.手术(1)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用20%乌拉坦5ml/Kg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颈部剪毛,在喉头下缘至胸骨上凹作正中切口,钝性分离肌肉至气管,作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一侧管置呼吸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记录呼吸;也可用弯缝针在兔的剑突上皮肤穿一条线并固定,线的另一端连张力换能器,通过记录仪器记录呼吸。
分离出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3.观察项目(1)吸入增加CO2的气体将装有CO2的气袋(可用呼出气体)的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一侧开口(中间留有间隙),并作标记,观察描记呼吸曲线的变化。
呼吸运动调控实验报告
引言
呼吸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实验旨在研究呼吸运动的调控机制,以深入了解呼吸过程的生理基础。
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选择健康的年轻志愿者10人;
2. 实验装置:使用呼吸运动监测仪和呼吸频率计;
3. 实验过程:
- 实验前,志愿者需要保持休息状态;
- 设置呼吸运动监测仪并记录基准值;
- 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如步行、跑步);
- 实时记录呼吸运动数据以及呼吸频率。
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运动引起呼吸频率的明显增加;
2.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
3. 呼吸深度在不同运动强度下有所差异;
4. 运动后的恢复期,呼吸频率会逐渐恢复到基准值。
结论
本实验揭示了呼吸运动的调控机制。
运动能够显著影响呼吸频率和深度,并在运动后恢复到基准状态。
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呼吸过程的生理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呼吸运动调控研究进展[J]. 生理学杂志, 2010, 37(3): 152-158.
2. 王五, 赵六. 运动对呼吸频率的影响研究[J]. 运动科学, 2015, 22(1): 27-32.
以上是《呼吸运动调控实验报告》的内容概要。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结论
在本次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呼吸频
率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记录其运动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来探究呼吸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我们观察到在运动前和运动中呼吸频率和深度均有所增加,这表明在运
动过程中,呼吸系统会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调节,以满足更多氧气的需求。
这也符合呼吸运动调节的基本原理,即在运动时,呼吸系统会加快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深度,以增加氧气的摄入量,同时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以维持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其次,我们发现运动后被试者的心率明显增加,而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所上升。
这说明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也会进行相应的调节,以满足运动时身体对血液的需求。
心率增加可以提高心脏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而血压的上升则有利于维持血液对全身各部位的供应。
最后,我们还观察到在运动后,被试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会逐渐恢复到运动前
的水平,心率和血压也会逐渐回落。
这表明人体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运动后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保持身体的稳定。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呼吸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
影响,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心率和血压也会上升,而运动后这些指标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呼吸运动调节的机制,以及在运动中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呼吸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维持着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
然而,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呼吸频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我们首先设立了一个实验,以探究呼吸频率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请来了10位健康的年轻人作为受试者。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测量,第二阶段是进行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呼吸频率测量。
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受试者的呼吸频率平均为每分钟12次。
然而,当运动强度逐渐增加时,呼吸频率也相应增加。
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频率达到了每分钟30次左右的高峰。
这说明呼吸频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实验二:呼吸深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我们进行了第二个实验,以探究呼吸深度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同样,我们请来了10位健康的年轻人作为受试者。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受试者的呼吸深度平均为每次500毫升。
当运动强度逐渐增加时,呼吸深度也相应增加。
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呼吸深度达到了每次1000毫升左右的高峰。
这表明呼吸深度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实验三: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我们进行了第三个实验,以探究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
我们使用了电生理技术,记录了受试者大脑中与呼吸运动相关的神经活动。
实验结果显示,当受试者进行呼吸运动时,大脑中的呼吸中枢活动明显增加。
这表明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中,并且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呼吸运动调节的结论。
首先,呼吸频率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呼吸频率越高。
其次,呼吸深度与运动强度也呈正相关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呼吸深度越大。
最后,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中,并且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讲解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康复2班 实验小组:第四组 姓名:卢锦锟 实验日期: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五
(一)实验项目:呼吸系统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
1、记录正常呼吸运动曲线;
2、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4、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5、体液的PH值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6、剪断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
正常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反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呼吸运动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有
赖于神经系统的反射调节,其中较为重要的呼吸中枢的直接调节和肺的牵张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调节。
1、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实验动物保持平稳的呼吸节律,其中上升之为吸气,下降支为呼吸;曲线疏密
反映呼吸频率,曲线高度反映呼吸幅度。动物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肺牵张反射和呼吸调
整中枢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稳的节律性呼吸。
2、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①.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它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
作用,是维持延髓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活动所必须的。当动脉血中PCO2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
增大。由于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血液中PCO2增加,CO2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CO2浓度增
多。②CO2十H2O→ H2CO3 → HCO3-+ H+ CO2通过它产生的 H+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间接作
用于呼吸中枢,通过呼吸肌的作用使呼吸运动加强。PCO2增高时,还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
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吸入气中缺O2,肺泡气PO2下降,导致动脉血中PO2下降,而PCO2
(扩散速度快)基本不变。随着动脉血中PO2的下降,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延髓的呼吸中枢兴奋,膈肌和肋间外肌活动加强,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增加。
4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增加气道长度等于增加无效腔,增加无效腔使肺泡气体更新率下降,
引起血中PCO2、PO2-下降,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会加深加快;另外,气道加长使
呼吸气道阻力增大,减少了肺泡通气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增加家兔气道长度可使家兔通气量增加,
呼吸频率加快。
5、PH值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乳酸改变了血液PH,提高了血中H+浓度。H+是化学感受器的有效
刺激物,H+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也可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但因血中H+
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因此,血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刺激作用不
大,也较缓慢。
6、
剪断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①剪断一侧的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肺牵张反射中的肺扩张反
射的作用,在于阻止吸气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从而加速了吸气和呼气活动的交替,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当切断一侧迷走神经以后,中断了该侧肺牵张反射的传入道
路,肺扩张反射的生理作用就被消除,呈现慢而深的呼吸运动。
由于对侧的迷走神经尚未剪断,对侧仍然存在肺牵张反射,故
整体情况下,慢而深的呼吸不是很明显;②剪断另一侧的迷走
神经:当切断双侧迷走神经以后,中断了左右两侧的肺牵张反
射的传入道路,
肺扩张反射的生理作用就被完全消除,故呈现很明显的慢而深
的呼吸运动。
(四)实验主要设备和仪器、药品和用品(要求分类、简洁、清晰表述)
1、仪器设备: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呼吸换能器、刺激电极、
保护电极、气管插管等
2、试剂用品: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3%乳酸溶液、橡皮管(长约50厘米)、2ml,5ml,30 ml
注射器各一支、N2气囊、CO2气袋、纱布、细线等
(五)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列出主要步骤、方法要点)
1、动物手术:
(1)、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按5mL/kg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氨基甲酸酯。将家兔麻醉后,使
其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颈部备皮,沿颈前正中切开皮肤5~6cm,分离气管并做气管插管。分离两侧的迷走神
经,穿线备用。手术完毕后,用温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手术野。
2、实验装置连接:
(1)用一带线的铁钩钩住游离的胸骨软骨,线的另一端连接于呼吸换能器,将呼吸换能器于生物信号采集
系统的通道1(CH1)相连接记录呼吸流量变化来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2)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点击菜单,选择实验项目,调试相关采集参数。
3、实验观察:
(1)正常呼吸运动:记录一段正常的呼吸运动曲线作为对照,观察吸气相与呼气相,呼吸幅度及频率。
(2)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将装有CO2的气袋的导气管口与气管插管的一个侧管共同置于一倒置
的细口瓶内,并将CO2气袋的导气管的夹子逐渐松开,使CO2气流不至于过急地随吸气进入气管。此
时观察高浓度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夹闭CO2气袋的导气管,观察呼吸恢复的过程。
(3)缺氧的影响:将麻醉后的家兔气管插管的一侧的开口端于钠石灰的一端相连,气管插管的另一端
用夹子夹住,使呼出的CO2被钠石灰吸收。随着呼吸进行,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情况,直至窒息出现,
待作用明显后,立即移走钠石灰,呼吸恢复平稳后,再做下一个指标观察。
(4)增大无效腔的影响:将长约50cm的橡皮管连接于气管插管的一歌侧管上,另一侧用夹子夹闭,
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5)PH值降低的影响:由耳缘静脉注射3%乳酸溶液2mL,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6)剪断迷走神经的影响:剪断一侧的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剪断另一侧的迷走神经,对
比前、后呼吸运动的变化。
(六)实验参考指导(相关教材、参考资料、学习网站等)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1、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实验动物保持平稳的呼吸节律,其中上升之为吸气,下降支为
呼吸;曲线疏密反映呼吸频率,曲线高度反映呼吸幅度。动物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
肺牵张反射和呼吸调整中枢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稳的节律性呼吸。
2、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①.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它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
作用,是维持延髓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活动所必须的。当动脉血中PCO2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
气量增大。由于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血液中PCO2增加,CO2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CO2
浓度增多。②CO2十H2O→ H2CO3 → HCO3-+ H+ CO2通过它产生的 H+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
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通过呼吸肌的作用使呼吸运动加强。PCO2增高时,还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
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吸入气中缺O2,肺泡气PO2下降,导致动脉血中PO2下降,而PCO2
(扩散速度快)基本不变。随着动脉血中PO2的下降,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
器延髓的呼吸中枢兴奋,膈肌和肋间外肌活动加强,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增加。
4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增加气道长度等于增加无效腔,增加无效腔使肺泡气体更新率下
降,引起血中PCO2、PO2-下降,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会加深加快;另外,气
道加长使呼吸气道阻力增大,减少了肺泡通气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增加家兔气道长度可使家
兔通气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
5、PH值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乳酸改变了血液PH,提高了血中H+浓度。H+是化学感受器的
有效刺激物,H+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也可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但因
血中H+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因此,血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
刺激作用不大,也较缓慢。
6、
剪断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①剪断一侧的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肺牵张反射中的肺扩张
反射的作用,在于阻止吸气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
气,从而加速了吸气和呼气活动的交替,调节呼吸的频率和
深度,当切断一侧迷走神经以后,中断了该侧肺牵张反射的
传入道路,肺扩张反射的生理作用就被消除,呈现慢而深的
呼吸运动。由于对侧的迷走神经尚未剪断,对侧仍然存在肺
牵张反射,故整体情况下,慢而深的呼吸不是很明显;②剪
断另一侧的迷走神经:当切断双侧迷走神经以后,中断了左
右两侧的肺牵张反射的传入道路,
肺扩张反射的生理作用就被完全消除,故呈现很明显的慢而
深的呼吸运动。
结论:机体通过呼吸调节血液中的O2、CO2、H+水平,动脉血中O2、CO2、H+的变化又通过化
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探讨与思考: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调节中起什么作用?
答: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肺牵张反射中的肺
扩张反射的作用,在于阻止吸气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
为呼气,从而加速了吸气和呼气活动的交替,调节呼吸的频
率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