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的辛酸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22.74 KB
- 文档页数:6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京、津、沪、宁、江、浙、皖、赣等沿海及东部地区。
随着抗战的一步步深入,这些学校大多处于战火威胁之下。
为了谋求各级教育的安全,保存中国教育的血脉与实力,1937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
9月2日,教育部令沿海各学校迁移至内地上课。
此后,东部高校或联合、或单独西迁办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保存了火种。
以联合大学西迁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浙江大学西迁史略文/惠荣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1934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门后迁至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院所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迁往陕西汉中,改为西北联合大学等。
包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大多数高校是独立西迁的。
浙江大学历经曲折,先后四次迁徙,最终才在贵州遵义、湄潭安定下来,期间穿越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
2西迁前,浙江大学在敌军的轰炸中坚持办学三个月。
为了应对战时的非常情况,1937年暑假,浙江大学成立了“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淞沪会战”后,下设总务、警卫、消防、救护4股,后又增加工程、防毒、研究、宣传、课程5股,共9股,校长竺可桢担任主席,规定全校教职员每人必须参加其中一股。
10月1日,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编制“战时后方服务队”,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并须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内设警卫、消防、救护、防毒等训练班,由“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所属各股分别负责办理。
“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和“战时后方服务队”在浙大西迁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其培训的项目帮助浙大师生应对西迁路上的各种困难,有效减少了日寇空袭中的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敌军的轰炸,学校与西天目山禅源寺商定,租借寺院房屋,作为1937年秋入学新生的课堂和教室。
历史上得浙大排名与浙大得一段历史历史上得浙大排名1948年由美国普度大学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世界大学排名,当时得亚洲第一就是国立中央大学,世界第49名,国立浙江大学位居亚洲第3,世界第89名,西南联合大学世界127,国立武汉大学世界第199,国立中山大学世界第207。
根据细分排名,其把理科分成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动物地质海洋系统科学等8部分,国立中央大学得总分就是547分,而理科超强得京都大学只有519分,排在第三,亚洲第二就是国立浙江大学,就是522分,而当时美国理科最强得麻省理工也仅仅为697分,国立中央大学得理科可以排在世界第17位,浙江大学则为23位。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得19世纪1千个顶尖项目中,其中,美洲有145个项目入选,欧洲有537个项目,亚洲有195个项目,其中,有112个项目就是出自亚洲高校,在这112个项目中,大陆有37个项目,其中,有25个项目就是这7所大学学完成得,而解放后到现在只有12个项目就是这30年完成得,这12个项目中,清华有5项,北大有3项。
但在解放前,25个项目中,最多得就是国立浙江大学,有12项,不愧就是东方得剑桥。
浙大得辛酸历史1948 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与医学院得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百度百科) 1936 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因长期对学校进行军事化管理,招致全校师生不满(纪录片《文军长征》)。
在学生会主席施而宜得带领下,全体浙大学生开始“罢课、驱郭”,以表达对校长得不满。
此事逐步扩展上至中央,以致逼迫当时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亲自莅临浙大对学生训话:“校长不就是您们说驱逐就能驱逐得,以前得事情就这么算了,您们都赶紧给我复课。
”。
学生没有理会最高领导得指示,场面僵持而对立。
择校不悔,报考浙大的十大理由
1.学校综合排名优秀
作为国内顶尖名校之一,浙江大学在全国大学排名中稳居前列,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各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浙江大学位于风景如画的杭州市西湖区,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
生活和学习环境都非常舒适,让人倍感惬意。
3.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浙江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众多的名人和校友,是国内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广泛的专业选择
浙江大学的专业设置广泛,包括工科、理科、文科、管理学等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5.卓越的师资力量
浙江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等,能够提供高水平、多元化的教学体验。
6.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浙江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创新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
7.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设施
浙江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设施,包括宿舍、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术和生活上的乐趣。
8.良好的国际化程度
浙江大学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和交流,学校国际化程度较高,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机会。
9.重视社会责任
浙江大学十分注重社会责任,多次在各种社会公益和义务性活动中做出积极贡献。
10.广阔的发展前景
毕业后,浙江大学的学生除了能够迅速融入和成长于企业、社会各界,还大有可为。
特别是在新兴的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学生们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浙大西迁观后感看了浙大西迁的故事,那真叫一个震撼又感慨万千呐。
以前就知道有这么个西迁的事儿,但真的深入去了解,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热血与坚韧世界的大门。
浙大那时候就像一个背着重重家当、却又坚定前行的行者。
战争的炮火在身后噼里啪啦地响着,可浙大师生们并没有被这股子硝烟给吓倒。
你想啊,好好的一个大学,说要搬就得搬,从鱼米之乡一下子走向那些偏远的地方,这一路的艰辛,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路上得翻山越岭吧,还得担心敌人的空袭,说不定走着走着就得找个地方躲起来。
但他们就是有股子倔强劲儿,仪器设备能带走的尽量带,那些教授们也是,书啊、研究资料啊,宝贝似的护着。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哪怕流离失所,也绝不能丢了自己的武功秘籍。
到了那些西迁的地方呢,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没有高楼大厦的校园,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
可浙大师生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把那些破旧的房子改造成能上课、能做研究的地方。
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坚持教学、搞科研,这得是多强大的信念在支撑啊。
就好像在沙漠里硬是种出了一片绿洲一样神奇。
而且这西迁,还让浙大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了。
他们和当地的百姓融合在一起,互相学习。
这就像是不同的调料放进了一个锅里,煮出了一道别有风味的菜肴。
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浙大带来的知识学问相互碰撞、交融,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从浙大西迁这个事儿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搬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种精神就像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在困难面前照亮前行的路。
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不知道比那时候好了多少倍,可有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的。
和浙大西迁的先辈们比起来,真的是有点惭愧。
感悟浙大西迁精神的句子《感悟浙大西迁精神,赞一曲别样风流》说起浙大西迁精神,那可真是一段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传奇历史啊!咱们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拉着行李,带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一路跋山涉水,就像是一群知识的侠客,大摇大摆地向着未知出发。
这西迁之路,可不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容易啊!浙大西迁精神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
就像是一个倔强的小孩,管你啥困难,我就是要上学,就是要搞研究!这种精神,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把知识的火炬举得高高的,照亮了那片黑暗的时光。
还有那不怕吃苦的精神,简直了!老师们在简陋的教室里激情澎湃地讲课,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
想想现在的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时不时会抱怨两句,和他们比起来,真是惭愧啊!我觉得浙大西迁精神就像一道美味的家常菜,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尝一口就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那魅力来自于师生们的勇敢、坚持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中有梦想,哪里都是舞台。
假如浙大西迁精神是一个人,那肯定是个超级有趣又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会笑着对你说:“嘿,别小瞧了困难,我当年可比这难多了,不也走过来了!”然后拍拍你的肩膀,给你满满的正能量。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穿越到那个时候,能不能像浙大西迁的师生们一样勇敢呢?估计我会一边哭着喊妈妈,一边还是会咬着牙跟上吧,哈哈!因为那种精神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了,就像一股魔力,吸引着你去追随。
感悟浙大西迁精神,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点困难算什么呀,和他们比起来,那都不叫事儿!我们要像那些先辈们一样,怀揣着梦想,不管遇到什么风风雨雨,都能坚定地前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让我们一起为浙大西迁精神点赞,来一曲别样的风流之歌!。
认识浙江大学——报考浙江大学的十大理由(一)东方剑桥,江南名校之首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求是书院始建于1897年,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创建初期,浙江大学广延名师、精研学术、彰显文明,成为民国时期最顶尖的四所国立大学之一,被誉为“东方剑桥”。
当时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承认中国七所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牛津大学研究生院,给浙江大学的名额排在第一位。
建国以来,浙江大学励精图治、统一壮大、创新体制,始终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大潮的最前沿,是全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高等学府,成为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211工程”、首批进入“985工程”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在1995年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中,浙江大学高居第三。
在近年来众多官方、民间的排行榜上,浙江大学也都雄踞全国高校三甲之列,是当之无愧的“江南名校之首”。
(二)海纳百川,综合实力超群浙江大学位于经济体制发展最彻底、市场发育最成熟、社会富有程度最高的浙江省,具有全国高校中最大的物理发展空间,在“985工程”层次的38所大学中覆盖了最大的区域GDP体量,在全国少有的若干所文、理、工、农、医综合性大学中具有最好的学科融合度,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劲的高校之一。
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31个一级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排名前10的学科数量列全国高校首位,排名前3和前5的学科数量均列第三位,充分展示了其全面而强大的综合实力。
浙江大学有全国高校最齐全的115个本科专业设置和312个硕士点,还有最多的4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9个博士后流动站。
浙江大学现有24个国家重点学科;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居全国高校第二位;还有4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位于全国高校前列。
浙江大学具有最精致的中华文明传统和深厚广博的科学人文底蕴。
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1 基本简介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6月1日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浙江大学(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1999年重组浙江大学医学院。
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多次沉浮,历经沧桑。
如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已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都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著名医学院校之一。
2 医学人才浙江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9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教授及正高职人员562人,副教授及副高职人员918人,博导133 人,硕导522人。
国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51”人才)43人。
3 学科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现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和护理系等7个系部。
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三级学科博士点49,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0个,三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4个。
拥有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和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吸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22个校级研究所,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所在地。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是浙江大学985二期重点资助的5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
4 专业分类随着浙江大学医学院迁入风景如画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其教学、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教研室建制,在科研上实行PI负责制,教学管理实行课程组负责制,人员归属和学科建设以学科系为单位进行管理。
新设的学科系包括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生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系、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免疫学系、病原生物学系、神经科学系、药理学系、流行病与统计学系、社会医学系、毒理与营养学系、环境医学系等12个。
在浙大湖滨校区读书的那些年,你快忘了吗?2007年1月6日7时17分,西湖边第一高楼——67米高的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轰然倾倒,前后用时不到10秒。
随着烟尘散尽,延安路边的这幢大楼也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在杭州市主城区的地图中永远消失。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业学校,1945年8月它和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后,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学校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1999年重组为浙江大学医学院。
这个校区被命名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
九年之后,再提浙大湖滨校区,还有多少学弟学妹们知晓?当年的大学校园,现已垒起高楼大厦,曾经的一切仅存在于残缺的影像与模糊的记忆里。
前不久,在延安路从北向南走快到庆春路的那幢红砖房北侧,出现了一块石,激起不少校友对当年湖滨校区的思念与感怀。
我们一起来重温湖滨校区的那些岁月,看看在当年的湖滨校区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浙江医科大学校址铭>我们在湖滨的那些年延安路353号,邮编310031,以为尾缀的邮箱,穿着白大褂的湖滨mm,lab大家庭聚会的衢州菜馆,窄窄的长寿巷,灯火通明的自习教室,断桥上远眺的三号楼,咬牙切齿的食堂饭菜……总有一种,是你对湖滨校区的独家记忆。
初到湖滨,觉得地方好小,可是住得久了,才知怎一个方便了得。
要爬山有宝石,要游水有西湖,要逛街有延安路,要想浏览新书有购书中心,晚上的美食街绝不会让你饿着。
湖滨的建筑湖滨校区很小,去过湖滨的人大约都会留下这个印象,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走遍整个校区。
小小的湖滨校区被一条小巷拦腰截断,自然的分成两部分,每个部分就显得愈加的精致。
1号楼:永远最热闹大部分的教学都在这里,晚自修PPMM最多的地方,也是湖滨GGDD最想光顾之处所在。
湖滨很多风花雪月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之热闹,还有人满为患。
2号楼:最有财气装修最好的地方。
研学浙大感悟研学浙大感悟一、前言在大学生活中,研学活动是一种难得的机会。
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的研学活动。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二、浙江大学之美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
在这里,我见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和景观。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玉泉校区的西湖横山校门和紫金港校区的图书馆。
西湖横山校门位于玉泉校区西侧,是浙江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展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的美妙画面。
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则是浙江大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它以“山水园林”为主题,建筑造型独特,内部设施齐备,是学生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场所。
三、学习之路在浙江大学的研学活动中,我结识了各地的优秀同龄人。
在和他们交流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们不仅知识面广泛,而且思维敏捷、逻辑清晰。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加努力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此外,在研学活动中,我还参观了浙江大学的各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这些实验室和机构都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且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
通过参观这些实验室和机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社会责任感在参加浙江大学研学活动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比如,在杭州市某个农村小学进行义务教育支教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此外,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着相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且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结语通过参加浙江大学的研学活动,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浙大的辛酸历史序: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百度百科)1936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因长期对学校进行军事化管理,招致全校师生不满(纪录片《文军长征》)。
在学生会主席施而宜的带领下,全体浙大学生开始“罢课、驱郭”,以表达对校长的不满。
此事逐步扩展上至中央,以致逼迫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亲自莅临浙大对学生训话:“校长不是你们说驱逐就能驱逐的,以前的事情就这么算了,你们都赶紧给我复课。
”。
学生没有理会最高领导的指示,场面僵持而对立。
一个月后,行政院召开最高会议宣布免去尽失民心的郭任远校长的职务。
在蒋介石文胆陈布雷胞弟以及地质学家翁文灏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联合推荐下,竺可桢走马上任,接管浙大,开始大刀阔斧对浙大进行改革,引进大批优秀教授,自此,竺校长开始了自己和浙大的一段历史。
尔后没几年,浙江大学被英国学者在《自然》杂志称为“东方剑桥”,就是因为有一批优秀教授做出了一流成果,在极其艰苦的日子里,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文章。
到1945-1952年时期毕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院士的学者最多也出自这几所学校,如中科院院士前五名为清华25人、浙大22人、中央大学(解放后分解为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即东南大学)21人、北京大学14人、武汉大学12人。
浙大自从1927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以来,就再也没有改过名字,这在中国高校中是不多的。
研读历史,你会发现这个貌似不显眼的“成绩”实在来之不易。
从R.C到P.R.C,浙大历史上遭遇三次亡校危机,而当时的政府是阻挠浙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浙大不等、不靠、不要政府政策,发扬了浙江人的“四千精神”,在多次时代变革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和一些政府大力支持的学校一起屹立与中国高校之林。
浙大第一次亡校危机出现在1939年。
当时日寇全面入侵,高校纷纷西迁。
浙大在西迁途中,得到党国密令,就地解散,师生并入中央大学。
平心而论,在特殊时期,这个政策不能说完全不对。
但竺可桢校长经与浙大师生商议,拒绝了电令,最后迁至遵义湄潭坚持办学,并把浙大带到了最高峰,至今尚不能超越。
在那个时候,清华、北大和南开都放弃了自己的招牌,但浙大始终坚持独立办学,并且取得了不逊于西南联大的成绩。
浙大第二次面临亡校是在1952年。
当年中国仿造苏联进行全国高校的院系大调整。
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有14个学院的浙大被肢解为只剩4个系,学校也由综合性大学成为工科大学。
在这次调整中,中央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大学覆灭,浙大虽然遭受重创,但毕竟存活了下来。
第三次面临亡校是在80年代初。
当时浙大归属中科院管辖,中科院有意将浙大改名为“中国第二科技大学”。
如果接受,浙大不但要丢掉自己的品牌,而且气势上永远受制于中科大。
刘丹校长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结果被中科院扔给国家教委(教育部)管辖。
在当时,中科院比教委提供的经费多,但现在看来,或许归教育部管还是件好事。
无论是1939年还是1980年的浙大,在国内都算不上顶级名校,中央政府完全可以依靠行政权力将浙大解散或者更名,但浙大人道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最后都有惊无险。
在两次亡校危机后,浙大可以说把政府完全得罪了,哪来的什么政策支持,但亡校危机后皆是浙大发展最快的时期。
当然,现在浙大和浙江一样,在国家有地位了,政府的态度才好了一点,这有利于浙大和浙江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身为浙大人,还是能感受到中央政府对浙大不冷不热的态度,我们常常在论坛抱怨“浙大是后娘养的”,抱怨“我们在中央没有人”。
在中国,朝中无人确实不好做事,但我们也不要因此而气馁,有政策当然好,没有靠自己也能发展;国家给的钱少,有成就的校友同心同德、积沙成塔也能把学校建设起来。
我们没有培养官员的传统,但我们可以培养出可以影响官员的科学家和商人。
1998年9月15日,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浙大从此由工科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拥有除军事指挥类之外的所有专业。
正是这次合并后,在某些机构的大学排名中,浙大的名次迅速上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浙大的排名长期位列第三,这和人们的传统思维发生了冲突,于是很多人自然就跳出来指责排名的公正性,指责浙大凭借规模而不是质量获得高排名的。
传统的人们维护旧秩序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中国高校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一直支持四校合并的李岚清同志曾经说:即使中国其他所有的高校合并都是失败的,浙大的四校合并也是成功的。
我认为,四校合并不能说没有副作用,但积极作用绝对是主要的。
李岚清同志的那句话看似费解,实际上研读浙大历史,你就会发现它的道理。
四所高校合并,并不是浙大想盲目扩大自己的规模,更不是想获得高排名,而是同根同源的大学在人为分离46年后的自然回归。
由于浙江大学的国民党背景,成为1952年院系调整的重点整治对象,原来的综合性大学被拆得七零八落,最后归在“浙江大学”旗下的只剩电机、机械、化工和土木四个系,其他学科要么合并到其他大学,要么独立出来成立新大学。
其时,浙大数学、物理、农学等学科的实力早已闻名全国,却被其他学校“免费”拿走,作为自己的成绩进行炫耀。
院系调整对浙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昔日的“东方剑桥”长期无缘中国的重点大学名单。
1956高教部杨秀峰部长到浙大做中国高等教育的报告时,也不得不说,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综合性的浙江大学拆散了,变成单纯的工科大学,对浙大,对浙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杨说对于一所学校,校风至关重要。
而好校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浙大有很良好的求是校风,是国内不多的知名学府,如果当时不将她拆散,而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也许意义更大。
下面是具体的院系调整情况: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并入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并入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地理系。
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后被复旦大学吞并)。
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名为浙江医学院(后改名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等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和理学院等部分教师和之江大学合并为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
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后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南工食品工业系,1958年东迁无锡独立成锡轻工业学院,后改名为无锡轻工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等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
此外,浙江大学有关学科是师生还被分别调至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学院、山东大学等。
浙江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在南京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
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在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河海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无线电组师生及设备全部并入南工电信系而建成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后为东南大学。
航空系主任梁守槃则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系主任土木系主任钱令希调至大连工学院,后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机械系主任程孝刚调至上海交通大学,后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化工系主任李寿恒也调至浙江省化工研究所任副所长,后任浙江化工学院院长由此可见,四校合并只是对院系调整这一错误决策的部分恢复,浙大只是把当时分出去的学科中留在杭州的部分——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新收回来而已,和其他那些毫无渊源的学校合并是有本质区别的,更不同于那些几所中专合并成为大专的行为。
事实上,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在相关领域也是很优秀的学校,合并它们是单科性大学发展受阻的必然反映,也是广大老浙大校友的夙愿。
如果纯粹为了排名,浙大应该合并中国美院或者浙工大,而不是浙医大,有人说“如果浙大把杭州所有高校合并就排名第一”云云,是不了解历史的荒谬言论。
我们再看,包括清华兼并中央美院、协和医大在内的其他高校合并,就是为了增加学科齐全程度的合并,高校在合并前没有渊源。
浙大华家池校区就是40年代后期老浙大的校区,1952年后归浙江农业大学,四校合并后又成为浙大的校区;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解放前就是浙大教授,1952年后成为杭大教授,四校合并后又成为浙大教授。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四校合并是对错误决策的纠正,是失散多年的兄弟的回归,而不是拼规模、拼排名。
事实上,院系调整对浙大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恢复的,因为很多学科被调整到外省,经过50多年发展已经和其他学校融为一体,不可能再收回。
研究一下上面的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就可以发现,复旦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至今自豪的专业的根基都来自浙大。
苏步青教授被人强行拖上车前往上海,感叹“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后成为复旦大学校长,现任浙大校长杨卫的父亲也在那时从浙大调往西北工大。
四校合并是浙大近年来的最重大事件,四校合并后,浙大成为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发展速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学生的性别比也趋于正常,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决策。
浙江大学的师生也有很大的变动,比较著名的校友变动如下:中国科学院1945年,罗宗洛被派到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1946年接收完毕后任代理校长,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49年离开浙大,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所长。
1949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调出浙江大学,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49年,陈述彭奉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后任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名誉所长。
1950年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贝时璋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所长。
1950年姚錱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后任室主任、副所长。
1950年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王淦昌调至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
1951年浙江大学教务长王葆仁调至上海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副所长。
1951年钱人元调至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52年沈善炯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抗生素工作委员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邹元燨调至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和室主任,后出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兼室主任。
195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蔡邦华调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副所长。
北京大学1951年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