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专题演练
- 格式:doc
- 大小:49.54 KB
- 文档页数:7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全部内容。
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微点突破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一)分类(二)常见人物形象例题(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宋]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
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具体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中秋米芾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①,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②。
第02讲诗歌形象类鉴赏(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
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
②乾道:孝宗年号。
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
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
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
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
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捻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答案】CE【解析】C.“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分析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的是为对方着想的牺牲精神,所以“幽怨”是没有依据的。
E.对表达方式的概括有误,这首词重在叙事抒情,没有写景。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
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
③“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一)考点10 形象(一~五的第2题)考点11 语言(一~十的第1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每篇诗歌的选择题4分,问答题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思隐【清】尤侗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
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
屋后十弓①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
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
东墅弈,西园画。
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
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
但囊中、尚乏买山②钱,从天借。
【注】①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量单位,五尺为一弓。
②买山,指归隐。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
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2.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考点突破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型1人物形象考点闸释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解题攻略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请简要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答题模板1.概括式特点1+特点2+特点3...... (要求直接答出形象特点,概括形象要准确全面)2.分析式概括特点+分析依据+指出意义(情感)。
(不仅要求答出形象特点,还要进行分析,分析形象要具体实在)解题思路1.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悠分析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知识清单一常见人物形象1英雄: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美人: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比。
3.羁人、游子:主要写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4.官女:主要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5.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其丈夫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6.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7.征人: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的慷慨激昂,也有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
8.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兴衰例题示范(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捻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答案】CE【解析】C.“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分析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的是为对方着想的牺牲精神,所以“幽怨”是没有依据的。
E.对表达方式的概括有误,这首词重在叙事抒情,没有写景。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
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
③“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是一首送别词,塑造的是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深爱丈夫并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
从“留”“送”“捻”等动作和“君也去,远蓬莱。
千里地,音信乖”等语句可以看出,词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主人公形象的。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词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表达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个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的形象。
【答案】CE【解析】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炉火熊熊燃烧是作者眼前的幻象。
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二字,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概括景象应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用意在内容上的作用是抒情,突出主旨;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呼应标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答案】AC【解析】A.“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故国灭亡的悲情。
C.“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
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
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
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
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①王炎②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
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
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答案】AD【解析】A.“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
D.“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
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答案】CD【解析】C.“‘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错误,通读全词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D.“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
这首词作者主要是通过形与神两方面来刻画桂花形象的。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是写桂花的形,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层层绿叶,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