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1.65 KB
- 文档页数:5
(五)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答题方略【Ⅰ】展示吸纳能力——做到有所发现①寻找有效切入点——关注所有信息②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③根据古代诗歌基本特点进行鉴赏④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及艺术风格⑤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即知人论世⑥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1、寻找有效切入点——关注所有信息(1)由诗歌题目入手【年代】:唐五代【作者】:朱庆馀【作品】:近试上张水部【内容】: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一题:《闺意献张水部》。
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简析】: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
朱因而得名。
如果没有这个题和这个故事,我们只能将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欣赏。
(2)从重点词语突破【年代】:宋代【作者】:王禹称【作品】:村行【内容】: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3)与补充注释结合【年代】:唐五代【作者】:孟浩然【作品】:与诸子登岘山【内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简析】:这首诗抒发了像羊祜当年一样的感叹,更寄寓着自己因仕途失败不能一施抱负的哀伤。
第三四句出语自然清隽,令人感到特别亲切,在诗中起了纽带作用。
2、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例1【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维【作品】:鹿柴【内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析】:这首诗写空山非常幽静,“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而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例2【年代】:南宋【作者】:朱熹【作品】:观书有感【内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1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精选2011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精选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文解字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他在同族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指京城街道。
酥(s):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皇都:指帝都。
惠崇:北宋名僧,擅长诗歌和绘画。
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芦苇的嫩芽。
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苇的嫩芽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生活在近海,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淡水中产卵,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诗情回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的景色。
诗中的绝妙佳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漾起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喜。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时,地上稀稀拉拉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临了,诗人还来了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带给人无限的希望。
而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011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第一层阶纠错特训——精题分解【易错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答:(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答:【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分)(2)运用烘托(映衬、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2分)【赏析】“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
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
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专题15:古代诗词鉴赏【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评价。
【高考考点】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点2:鉴赏作品的语言。
【考点解说】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既要能够准确地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又要能够准确地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尤其要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还要能够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3:鉴赏作品表达技巧。
【考点解说】包括诗歌所用的修辞技巧和作品的写作表现技巧:修辞技巧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表现技巧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要能够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写作表现技巧在诗歌中的巧妙运用,并结合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本考点属必考内容。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总之,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古代诗词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考点回顾】1.(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一)忧国忧民感慨国破家亡之苦痛(1)【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作品】:阁夜【内容】: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
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2)【年代】:南宋【作者】: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内容】: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释】:起一经: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做官。
零丁:孤苦。
丹心:红心。
汗青:史册。
【作者小传】: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抗金民族英雄。
有《文山先生全集》。
(二)游子逐客之悲戚,征夫思妇之幽怨(1)【年代】:北宋【作者】:苏轼【作品】:临江仙【内容】: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年代】:唐五代【作者】:金昌绪【作品】:春怨【内容】: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三)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1)【年代】:唐五代【作者】:孟浩然【作品】:与诸子登岘山【内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2)【年代】:南宋【作者】:辛弃疾【作品】:水龙吟【内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注一:音吻(wen3),擦拭的意思。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诗歌比较鉴赏复习测试题高考诗歌比较鉴赏探微一、考情回眸古典诗歌的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而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
从近几年高考考题来看,考查这种题型的省市很多。
分析2005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古典诗歌考查的组卷方式,我们可以发现:采用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渐趋看好,越来越成为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诗歌鉴赏的方向,如:2005年全国16套高考卷有4套试卷,2006年全国17套高考卷有3套试卷,2007年全国19套高考卷有5套试卷,2008年4套试卷,2009年1套试卷,2010年4套试卷。
从湖北省的命题来看诗歌的比较鉴赏亦是重点。
如:2006年----2010年五年间,仅2009年没有考查,其余四年均有考查。
二、分析真题,探究命题规律⒈湖北省真题展示 (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核�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08湖北)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届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 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 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 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 东 早 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 (2)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和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到来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选D A项,“杨诗重在描写”“丰富的细节”错。B项,“重在议论”“明丽的意象”错。C项,“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错,杨诗强调的是诗人应敏感,超前,不随大流。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 夜 闻 笛 (唐)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调 笑 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 笑 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 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 莲 词 (唐)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要说明。 答: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