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21 M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周海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环境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很多地方生态恶化,酸雨、水污染、土壤流失、荒漠化、大气污染等等已经对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对环境的破坏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我国长期以来又一直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因此,许多人把人口增长看作是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似乎只要人口增长控制住了,生态环境就会自然变好。
实际上,我国总人口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却还在加剧。
究竟如何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人口迁移政策的调整,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此减缓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美国环境学家Paul Enrich(1996)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人口增长及消费水平对环境的影响:I=PAT,公式中I为环境影响程度(Impact),P为人口(Population),A 为富裕程度(Affluence),可以用人均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描述,T为技术水平(Technology)。
这个式子说明,某一区域内的总的环境状况是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水平成正比例的,人口数量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同样也会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还应看到,是P和A的乘积,而不是单纯P或A对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在技术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一样多,但一国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是另一国的5倍,那么这个国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另一国的5倍,远远大于另一个国家。
通常A和T两个因子很难单独计算,一般用人均能源消费作为其积。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AT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人口增加,则I也一定会有所增加,但具体到全球不同的国家,AT 的差别是很大的,富国的AT值要远大于穷国,有人计算出富国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穷国的7.5倍,美国人口虽然只有中国的1/5多一点,但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却比中国大得多。
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逐步深入,各项政策和制度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改革和变化,从农村到城市,社会转型关涉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范文一:目前中国土地政策面对的挑战中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土地政策问题在实现预期的经济与社会结果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中国近些年来的土地政策是与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的。
迄今为止的改革值得称道,但还不够全面,在土地政策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与城市土地制度仍然维持着二元性,以及相关的国家对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现象,造成了经济的重大扭曲,也刺激了城市以不合理的方式增长在一个城市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以及城市与农村经济越来越整合的年代,中国土地政策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却是对待城市与农村土地上的一直绝然分割。
这两类土地受制于不同的权利体系并由分立的机构和法规所管理。
作为这一分割的主要结果是,政府成为农地转变为城市土地的惟一仲裁者,它拥有从农村获得土地及将之转换给城市使用者的排他性权力。
在现行法律下,所有土地进入城市市场必须首先由城市政府当局进行强制征用,然后通过几种方式将之再配置给城市使用者。
换言之,在土地转换用途的过程中,不需要在原有的农村土地拥有者和最终获得土地的城市新使用者之间进行直接交易。
无论是土地被作为公共目的、准公共用途还是明确作为私人使用,都是如此。
这一特征以国际标准来看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主要的市场经济像中国这样维持着城市与农村在土地权利、管理与市场上的绝对分割。
而且全球趋势与这一特征正好相反。
这些国家日益认识到,随着城市与农村经济的日益整合、城市的快速增长、人口与资本的流动,对土地的区别对待将是不合时宜的,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尽管不同类型的土地确实需要有不同的规划方法和程度不一的规制和经济干预,但越来越清楚的一点是,将城市和农村土地人为地归入完全分割的两类制度体系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新时期我国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周婧苑(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610100)【摘 要】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重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呈现出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衡、人口流动等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有着深远而长期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一、我国的人口规模变化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我国人口规模的变化人口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总量。
1973年以来人们对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1975年为2.313%,到1984年进而下降到1.081%。
1985年以后,人口增长出现反弹。
198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1%,到1987年回升到1.616%以后几年虽然有所下降,但都保持在1.04%以上。
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和育龄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过高,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48亿。
(二)、我国人口规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1、土地资源不堪重负,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经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持续稳定供给的人口数量。
对照我国人口总量以及土地资源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土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粮食问题日益凸显,粮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
我国的人口在突破13亿之后还在不断增加,而耕地数量却在不断地无可挽回的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巨大。
2、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9年,中国总劳动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1400多万人,比2005增加100万人。
第十四课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一、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
二、人口国策2.1 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的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效减少了人口压力。
2.2 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为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人口结构优化。
政府鼓励年轻人多生育,同时加大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力度。
此外,政府还极力推行科技创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他们的健康寿命。
三、资源国策3.1 节约资源中国政府提出了节约资源的方针,鼓励人们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鼓励研发和采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
通过这样的措施,中国能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环境保护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强化了对工业企业和污染源的监管,同时加大了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力度。
此外,政府还鼓励人们采取环保措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环保意识。
四、环境国策4.1 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政府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比重。
同时,政府也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推动工业制造业向绿色环保转型。
4.2 建设生态文明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注重恢复和修复生态系统。
政府还推行国家公园制度,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资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五、总结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旨在解决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
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
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
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
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
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
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
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
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
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
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
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历程与未来展望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恶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历经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试验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策与环境保护的历程,并试图展望未来。
一、中国人口政策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制度。
自此以后,中国的人口问题就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1、一孩政策1979年,中国开始推行一孩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以遏制人口增长。
此时,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9亿,每年的人口增长率高达2.4%。
推行一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这项政策限制了大多数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的生育行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老年人口剧增,抚养比例不平衡等问题。
2、二孩政策2015年底,中国正式实施二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夫妇放开生育限制。
二孩政策的实施既满足了民众生育的需要,又避免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风险。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孩政策也日益面临着各种挑战。
比如,家庭成本的压力增大、教育资源的紧张、抚养和教育质量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环境保护的历程环境问题人人关注,保护环境责任在我们身上,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以下是环境保护的一些历程:1、《环境保护法》颁布1979年,中国开始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并于1989年颁布实施。
《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法律,它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体系,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深入、全面。
2、治理大气污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气十条,意味着中国对治理大气污染采取了非常坚决的措施。
通过严格限制燃煤、降低工业污染、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等手段,中国成功地减少了PM2.5颗粒物浓度,大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有何特点?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耕地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在中国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不均衡:中国的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耕地资源,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发达,这些地区耕地的利用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的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且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往往耕地利用率较低。
2.耕地资源紧缺: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压力较大。
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比较关键。
因此,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如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3.地力差异:中国的耕地地质和土壤条件差异很大。
有些地区的耕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而有些地区地形陡峭,土地肥力低,限制了耕地的利用效率。
对于不同地区的耕地,针对其特点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4.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利用:为了满足人口的粮食需求和保护环境,中国致力于推动高效农业和可持续的耕地利用。
这包括使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等。
此外,农田的多功能利用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旅融合等。
5.土地保护和管理:中国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实施土地管理法规、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等措施,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稳定农田面积等。
总体而言,中国的耕地资源分布不均,面临着资源紧张、效率提升、环境保护等挑战。
中国政府通过科学规划、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积极推动耕地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以确保粮食安全、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