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黏膜下层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7.95 KB
- 文档页数:2
“小肠粘膜下层促嗅鞘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反应、代谢物生成和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影响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其中,鞘膜下神经系统被认为是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促嗅鞘细胞作为鞘膜下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肠道微生物直接接触并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近期的研究表明,促嗅鞘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多种肠道疾病有关。
小肠粘膜下层促嗅鞘细胞的增殖与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肠道免疫状态的保持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促嗅鞘细胞增殖的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肠道微生物-宿主互动和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肠粘膜下层促嗅鞘细胞增殖的机制,特别是肠道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与调节。
通过建立小鼠肠道微生物定植和扰乱动物模型,观察不同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促嗅鞘细胞增殖的影响,揭示微生物-促嗅鞘细胞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1)建立小鼠肠道微生物定植和扰乱动物模型;(2)观察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促嗅鞘细胞增殖的影响;(3)探究微生物-促嗅鞘细胞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3.2 研究方法(1)小鼠肠道微生物定植和扰乱模型的建立: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定植组和扰乱组,对定植组注射广谱抗生素,对扰乱组注射鹅粪霉素和链霉素。
(2)观察促嗅鞘细胞增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小肠粘膜下层促嗅鞘细胞的增殖情况。
(3)微生物-促嗅鞘细胞交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技术,研究微生物在促嗅鞘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4.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是:通过建立小鼠肠道微生物定植和扰乱动物模型,证明微生物在促嗅鞘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为深入理解肠道微生物-宿主互动和肠道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5. 参考文献1. Yano JM, Yu K, Donaldson GP, et al. Indigenous bacteria from the gut microbiota regulate host serotonin biosynthesis. Cell, 2015, 161(2): 264-276.2. Tang CL, Lai LJ, Zheng JS, et al.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metabolite desaminotyrosine is an anti-inflammatory molecule that modulates local and systemic immune homeostasis. Nature Immunology, 2020, 21(12): 1412-1423.3. Han X, Li M, Zhao L, et al. Microbi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host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Diseases, 2020, 8(3): 28.。
两种交联处理后猪小肠黏膜下层单轴拉伸性能比较牛文鑫;冷晔;丁祖泉;高艳琴【期刊名称】《医用生物力学》【年(卷),期】2007(22)1【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理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intestinal submucosa,SIS)交联处理方法。
方法将来自同一个体的猪SIS分别进行戊二醛处理和亚甲基蓝光氧化交联处理,与新鲜组用相同的方法在万能实验机上做沿管腔纵向单轴拉伸测试,并对极限抗张强度σ_(max)、断裂应变ε_m和0.3MPa应力下的弹性模量(E)处理研究。
结果三组极限抗张强度分别为(6.01±1.43)、(6.96±0.93)和(12.94±2.03)MPa,戊二醛处理后的SIS在强度上有较大改善,但是组织变得僵硬;亚甲基蓝光氧化交联处理后的SIS强度改善不是特别明显,柔韧性增强。
结论该研究首次使用戊二醛交联和亚甲基蓝光氧化交联方法对猪SIS进行了处理,并比较了与新鲜猪SIS沿管腔纵向单轴拉伸测试力学性能的差异,并证明可以发展光氧化交联方法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SIS交联手段。
【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组织工程;小肠黏膜下层;戊二醛;光氧化交联【作者】牛文鑫;冷晔;丁祖泉;高艳琴【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Q819【相关文献】1.小肠黏膜下层单轴拉伸参考状态的选取及其应力应变关系 [J], 牛文鑫;冷晔;丁祖泉;高艳琴2.轴卷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异种肌腱缺损后免疫排斥反应及生物力学适应性 [J], 邹剑;张长青;曾炳芳3.轴卷的猪小肠黏膜下层--一种新的人工肌腱的实验研究 [J], 张长青;邹剑;张晔;曾炳芳4.猪小肠黏膜下层包被共培养后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胰岛移植物的保护作用 [J], 王丹;丁小明;郑瑾;田晓辉;李杨;王晓红;宋焕锦;刘华;罗晓辉5.两种方法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重建SD大鼠前交叉韧带力学对比研究 [J], 陈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63投稿邮箱:sjzxyx88@232基金项目: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3041-5);广西医大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XMUYSF2017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760389)。
作者简介:杨业静,副主任医师,广西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关节外科。
通讯作者*:杜勇军,广西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关节外科。
·基础研究·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体修复兔膝半月板损伤研究杨业静,李兴艳,李林,梁红锁,黄家志,杨丹凌,杜勇军*(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摘要:目的 探讨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软骨诱导化复合体(SMSCs-SIS )修复兔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潜能及可行性。
方法 选取58只健康体质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作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造模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 =29)和对照组(n =29);实验组同时于半月板损伤处植入软骨诱导化SMSCs-SIS 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小肠黏膜下层支架。
后分别单笼饲养,两组大白兔均于术后第4周处死并取材,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及阿尔新蓝比色法检测糖胺多糖(GAG )含量作为评估指标评价半月板损伤修复情况。
结果 大体及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所有半月板裂口均愈合良好;对照组半月板损伤处裂口较前稍增宽,仅见少许再生组织填充,裂口周围组织萎缩。
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半月板组织弹性模量为(42.71±2.02)Mpa ,对照组为(10.01±1.52)Mpa ,两组间损伤修复半月板组织弹性模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阿尔新蓝比色法GAG 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为(4.14±1.02) ug/mL ,对照组为(1.31±1.02)ug/mL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引言
小肠黏膜是小肠内部最重要的组织结构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体消化系统。
二、小肠黏膜的组成
1. 黏膜层
小肠黏膜由三层组成,其中最内层是黏膜层。
该层主要由上皮细胞、基底膜、固有层和生殖细胞等构成。
2. 粘液层
紧贴在黏膜层之外的是粘液层。
该层主要由粘液分泌细胞和少量免疫细胞组成。
3. 肌肉层
最外面一层为肌肉层,主要由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三、小肠黏膜的功能
1. 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其中微绒毛能够增加其表面积,从而提高吸收效率。
2. 分泌消化酶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还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以帮助消化食物。
3. 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能够形成屏障,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
四、小肠黏膜的疾病
1. 小肠炎
小肠黏膜受到感染或刺激时会引起小肠炎,常见的有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等类型。
2.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小肠黏膜发生严重的损伤和溃疡。
3. 肿瘤
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时,可能会导致癌变。
五、结论
小肠黏膜是人体消化系统内部最重要的组织结构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小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人体健康。
小肠壁结构模型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壁结构对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肠壁的结构,并解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功能。
小肠壁主要由四层组织结构组成: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黏膜层是最内层,它由许多细小的绒毛组成,这些绒毛形成了肠壁的表面。
绒毛上还有许多微细的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肠上皮细胞。
肠上皮细胞分泌粘液和酶,帮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此外,黏膜层中还存在着许多腺体,它们分泌黏液,起到保护和润滑肠壁的作用。
黏膜下层位于黏膜层之下,它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
结缔组织为肠壁提供支持和保护,而平滑肌则负责推动食物在小肠中的运动。
肌层是小肠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由两层平滑肌组成,分别为内圆肌层和外长肌层。
内圆肌层的肌纤维纵向排列,而外长肌层的肌纤维则呈环状排列。
这种结构使得肌层能够产生蠕动运动,将食物推进到下一段肠道。
浆膜层是小肠壁的最外层,由一层薄而光滑的组织组成。
它覆盖在肌层的外表面,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
浆膜层中还存在着许多血管和淋巴管,它们负责输送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
小肠壁结构的特点使其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肠上皮细胞的绒毛增大了小肠壁的表面积,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其次,黏膜层中的腺体和肠上皮细胞分泌的酶能够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这些酶能够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方便吸收。
此外,小肠壁的肌层能够产生蠕动运动,将食物推进到下一段肠道,促进消化和吸收过程。
小肠壁结构模型的研究对于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小肠壁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现一些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肠道感染、肠道炎症和肠道肿瘤等。
此外,对小肠壁的研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小肠壁的结构对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的组织结构相互配合,实现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动。
实验目的:1. 观察小肠的结构特点。
2. 了解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 探究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1. 猪的新鲜小肠2. 解剖剪3. 镊子4. 放大镜5. 培养皿6. 清水7. 纱布8. 纸巾9.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猪的新鲜小肠取出,用纱布包裹,放在培养皿中备用。
2. 观察小肠外观:将小肠平铺在实验台上,用放大镜观察其外观,注意小肠的长度、颜色、有无损伤等。
3. 解剖小肠:用解剖剪沿小肠的纵轴剪开,注意观察肠壁的层次结构。
4. 观察肠壁结构:- 浆膜层: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 肌层:中间层,由平滑肌构成,分为内纵肌、外环肌和中间层,负责小肠的蠕动。
- 黏膜层:内层,由上皮细胞、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组成,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5. 观察黏膜层:- 上皮细胞:单层柱状上皮,表面光滑,有利于消化吸收。
- 固有层:由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 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腺体。
6. 观察小肠绒毛:- 将剪开的小肠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
- 观察小肠绒毛的形态、数量和排列特点。
7. 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小肠具有以下结构特点:1. 小肠很长,约5-6米,有利于消化吸收。
2. 小肠壁薄,有利于消化吸收。
3. 小肠黏膜层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吸收的面积。
4.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8. 整理实验台:将实验器材归位,清理实验台。
实验结论:1. 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2. 小肠绒毛和小肠皱襞是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的关键因素。
3.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实验讨论:1. 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如何适应其消化吸收功能的?2. 小肠绒毛和小肠皱襞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3. 除了小肠,还有哪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时不够细致,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猪小肠黏膜下层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复合培养☆魏人前;曹兴海;邓睿;杨志明;谭波;靳安民【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43【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43.022%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接种前用红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将第2代已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上复合培养1周时细胞呈单层生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均匀红色荧光,复合培养2周细胞呈多层生长,并显示更密集的红色荧光.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2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复合培养1周,小肠黏膜下层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胶原覆盖;2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殖形成融合,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分泌大量基质,并分层.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总页数】7页(P8083-8089)【作者】魏人前;曹兴海;邓睿;杨志明;谭波;靳安民【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东省佛山市528322;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东省佛山市528322;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东省佛山市52832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四川省成都市 61004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四川省成都市 61004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兔软骨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J], 杨晓宇;马涛;温鹏;王庆锋;王真2.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的体外复合培养 [J], 魏人前;曹兴海;涂大华3.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的体外复合培养☆ [J], 魏人前;曹兴海;涂大华4.猪小肠黏膜下层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复合培养 [J], 魏人前;曹兴海;邓睿;杨志明;谭波;靳安民5.猪小肠黏膜下层支架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膜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J], 刘佳;徐宏文;王栓科;伏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述 评・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杨志明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C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组织工程概念、90年代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之后,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细胞、支架材料、生物活性因子、干细胞在促进组织、器官愈合与再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Suh等[1]认为组织修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
Go ldfarb[2]认为组织工程、干细胞和克隆技术是再生医学发展的良机;H i pp等[3]提出组织工程、干细胞、克隆技术和单性生殖是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本期集中刊出了22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相关研究的论文,以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在发展再生医学中所作出的贡献。
1 细胞治疗从胚胎或成人组织(器官)分离培养功能细胞在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制约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大规模扩增技术,现已基本得到解决。
如从患者活检得到的皮肤或从包皮切除术中得到的皮肤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均可达到相当大的扩增量,已经可在体外培养成为单层表皮层用于皮肤的修复。
Grande (1989)首先用兔的自体关节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组织学观察证明有82%的软骨修复。
1997年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
通过关节镜技术操作,创伤小,并发症少。
随访观察发现74%为透明软骨,组织学显示了接近正常的关节软骨结构,可用于15c m2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已有不少临床应用的报道。
从脐带血中分离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病已取得成功。
从脑组织、脊髓组织中分离出的神经干细胞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具有促进神经再生能力。
从嗅鞘中分离出的嗅鞘细胞能生长出触突,穿过瘢痕组织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并重新建立传导功能的能力。
肌肉干细胞局部注射治疗肌营养不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通讯作者:杨志明,教授,博士导师,研究方向:组织工程,E2m ail: o rthop@ 症;心肌缺血已有临床应用报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arrow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M SC s)通过局部心肌内注射、冠状动脉注射促进心肌再生与血管化已有大量研究及部分临床应用。
膀胱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韩平;杨志明;智伟;李秀群;罗静聪;解慧琪【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年(卷),期】2007(21)12【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膀胱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及观察膀胱平滑肌细胞在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上的生长状况,为构建组织工程膀胱平滑肌组织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取和原代培养犬膀胱平滑肌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
将犬膀胱平滑肌细胞接种到SIS支架材料上,于复合培养5、7及9d取材,行苏木素染色、石蜡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膀胱平滑肌细胞在SIS上的生长状况。
以细胞-SIS复合培养组为实验组,以膀胱平滑肌细胞为对照组,每组各设9孔,分别于接种后3、5及7d取材,酶消化后收集细胞并计数。
结果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犬膀胱平滑肌细胞数量多,细胞生长速度快,形态良好,培养5d细胞在培养瓶底生长汇合。
组织块培养法接种3d见长梭形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从植块边缘萌出,获取的细胞数量较少。
透射电镜下见膀胱平滑肌细胞胞质中有特征性细肌丝和细胞膜的密斑。
抗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胞浆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膀胱平滑肌细胞在SIS表面能黏附、生长和增殖。
体外复合培养5d后,膀胱平滑肌细胞铺满SIS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
7、9d 细胞形态与5d相似。
实验组3、5及7d的细胞计数分别为(16.85±0.79)×105、(39.74±2.16)×105及(37.15±2.02)×105个,对照组分别为(19.43±0.54)×105、(34.50±1.85)×105及(33.07±1.31)×105个。
猪小肠黏膜下层海绵的构建与细胞黏附性观察孙慧哲;田伟;曾亮;裘锦云;张茜【摘要】背景:虽然小肠黏膜下层的结构与皮肤非常类似,但它的孔径大小与孔径率不如皮肤那样有利于种子细胞的长入.目的:利用EDC对于猪小肠黏膜下层进行化学改性,观察其改性后形态学结构及细胞相容性.方法:将小肠黏膜下层支架材料放入含0.2%胃蛋白酶的3%乙酸水溶液中,使小肠黏膜下层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2%、3%、4%,磁力搅拌与冷冻干燥后获得小肠黏膜下层海绵,分别应用50,100,150 mmol/L的EDC进行交联改性,通过孔径及吸水率结果选取最佳质量浓度的小肠黏膜下层与EDC交联浓度,进行细胞培养.将第2代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海绵共培养,1,2,3周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当小肠黏膜下层海绵质量浓度为1%时,在100 mmol/L EDC交联下的空间结构弹性好,结构规整,无空洞现象,孔径为100-150 μm;②在100 mmol/L EDC交联下,质量浓度1%小肠黏膜下层海绵的吸水能力比2%高出0.35倍,质量浓度3%与4%小肠黏膜下层海绵的吸水能力相差不明显,质量浓度1%小肠黏膜下层海绵的结构更利于水分的流动与变化;③质量浓度1%的小肠黏膜下层海绵经100 mmol/L EDC交联后的结构、孔径及吸水率最好,可进行细胞实验.培养3周时,细胞变形相对完整且快,细胞形态在孔隙位置相对较大,外形接近长梭形,数目较多,在孔隙周围细胞形态较小,似圆盘形,数目相对较少,产生铺路石样改变,覆盖于大部分支架表面,并有大量颗粒样物质在周围出现,尤其在细胞集中位置更多见;④结果表明,EDC交联改性的小肠黏膜下层海绵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BACKGROUND: Although the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kin in the structure, its pore size and porosity are not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seed cells as the skin doe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porcine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after chemical modification using 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 imide (EDC). METHODS: A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ample was immersed in 3% acetic acid solution containing 0.2% pepsin to make 1%, 2%, 3%, 4% 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 solutions. After magnetic stirring and freeze-drying,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 was obtained and modified by cross-linking with 50, 100, 150 mmol/L EDC.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pore size and water absorption, we selected the best concentrations of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and EDC, which were further used for cell culture. Passage 2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th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 and observ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t 1, 2, 3 weeks after co-cultu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When cross-linked with 100 mmol/L EDC, th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 at a mass concentration of 1% showe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good elasticity with no appearance of voids, and the pore size ranged 100-150 μm. Moreover, th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 at a mass concentration of 1% showed a 0.35-fold increase in the compared with that at a mass concentration of 2%, and its structure was more conducive to water flows and changes. Th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s at a mass concentration of 3% and 4%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the water absorbing capacity. After cross-linked with 100 mmol/L EDC, th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 at a mass concentration of 1% showed the best structure, pore size and water absorption, which were used for cell culture. At 3 weeks after cell culture, cell deformation was relatively intactand fast; there were many cells in the pores that were relatively large and approximately spindle-shaped, while there were less cells around the pores that were relatively small and disk-shaped. A paving stone-like alteration was observed in cells that covered the most of the scaffold surfac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le-like substances, especially in the site of cell concentration. All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DC-modifi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ponge has good cytocompatibility.【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7(021)034【总页数】6页(P5487-5492)【关键词】生物材料;材料相容性;小肠黏膜下层;海绵;三维重建;细胞黏附;体外观察【作者】孙慧哲;田伟;曾亮;裘锦云;张茜【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沈阳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沈阳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沈阳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沈阳医学院,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为细胞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的存在影响着种子细胞的功能,最近发现,无细胞的天然细胞外基质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小肠黏膜下层来获取[1-4]。
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体内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体内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骨组织损伤和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的骨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移植、合成颗粒和自体骨移植等。
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术后的大量出血、损伤范围过大、术后感染等。
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运用为骨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干细胞类型,其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抗衰老等特点。
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可以在体内或体外进行繁殖和分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
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富含干细胞的组织,其中的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在体内的实验中,小肠黏膜下层干细胞可分化为骨细胞,形成骨。
因此,将BMSCs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干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有望形成更为完整、稳固和功能良好的骨组织。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BMSCs复合小肠黏膜下层体内异位成骨的可能性,并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细胞培养和多向分化实验观察BMSCs的分化能力,为后期的体内实验提供参考。
2. 制备小肠黏膜下层干细胞,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3. 将BMSCs复合小肠黏膜下层移植到动物体内,观察其在体内的存活情况以及形成的骨组织的数量和形态。
4. 对移植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移植前后的处理和细胞材料的性质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BMSCs的制备和鉴定从小鼠骨髓中获取BMSCs,进行培养和多向分化实验,以鉴定其样本的纯度和分化能力。
2. 小肠黏膜下层的制备和鉴定从小鼠小肠中获取小肠黏膜下层组织,通过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等步骤获得干细胞。
3. BMSCs复合小肠黏膜下层的移植将BMSCs与小肠黏膜下层干细胞复合,移植到小鼠体内,观察其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和形成的骨组织的数量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