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器解剖及临床.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一节概述泪器在结构和功能上可分为泪液分泌部和泪液排出部。
泪液分泌部包括泪腺、副泪腺、结膜杯状细胞等外分泌腺。
泪腺为反射性分泌腺,其在受到外界刺激(如角膜异物、化学物质刺激等)或感情激动时分泌大量增加,起到冲洗和稀释刺激物的作用。
副泪腺为基础分泌腺,其分泌的泪液量很少,是在正常情况下减少眼睑和眼球间摩擦及湿润角膜、结膜的基本泪液。
结膜杯状细胞分泌粘蛋白,有助保持眼表润滑。
杯状细胞被破坏后,即使泪腺分泌正常,也会引起角膜干燥。
此外,睑板腺和睑缘皮脂腺分泌的脂质也参与泪膜组成。
泪液排出部(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其主要功能是引流泪液入鼻腔。
正常情况下,泪腺产生的泪液除了通过蒸发消失外,一部分泪液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通过泪道排出。
眼睑打开时,眼轮匝肌松弛,泪小管和泪囊因自身弹性扩张,腔内形成负压,积聚在泪湖的泪液通过开放的泪小点被吸入泪小管和泪囊。
泪小管毛细作用也有助于泪液进入泪小管。
在眼睑闭合时,泪小点暂时封闭,眼轮匝肌收缩,挤压泪小管和泪囊,迫使泪囊中的泪液通过鼻泪管排入鼻腔。
流眼泪是泪器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是排出受阻,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称为泪溢;二是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称为流泪。
临床上区分是由于泪道阻塞引起的泪溢还是因眼表疾病刺激引起的流泪十分重要。
鼻泪管阻塞常可引起泪囊继发感染,形成慢性泪囊炎。
作为常见的泪道感染性疾病,慢性泪囊炎对眼是一个潜在威胁。
此外,泪液基础分泌不足,是引起眼表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泪腺疾病相对少见,主要为炎症及肿瘤。
第二节泪液分泌系统疾病泪液分泌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泪腺炎和泪腺肿瘤。
一、泪腺炎1. 急性泪腺炎(acute dacryoadenitis)临床上较少见,一般单侧发病,主要见于儿童,常并发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
【病因】多为细菌、病毒感染所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淋病双球菌常见,感染途径可为眼睑、结膜、眼眶或面部化脓性炎症直接扩散,远处化脓性病灶转移,或来源于全身感染。
必须掌握的眼科知识-泪器解剖生理!泪液系统包括以上组织,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发挥主要功能的组织。
01泪腺与第三眼睑腺第三眼睑腺为一扁平管腺状腺体,位于T形软骨内腹侧。
泪腺腺体或第三眼睑腺体向眼球的那一面(内面)具有许多微细管,可分泌泪液后注入结膜穹窿,之后随重力作用、眨眼或第三眼睑的移动而将泪液分布于整个眼球表面。
02副泪液腺体副泪液腺体位于眼睑的边缘,可分泌一些物质共同组成泪膜,其包括下列腺体:1.睑板腺犬眼睑边缘约有20 ~40个睑板腺,此为特化的皮脂腺,可分泌泪膜最外层的物质。
2.穆勒氏腺为特化的汗腺。
3.蔡司氏腺与睫毛相关的特化皮脂腺。
目前动物后两个腺体功能不明,但目前已知蔡司氏腺体感染时会造成麦粒肿。
03泪膜泪膜约为8~9 μm厚,其覆盖住眼角膜及结膜上皮,可分成3层,包括外层脂质层、中层水样层及内层黏液层。
1.最外层的脂质层由油性物质与磷脂组合而成(约0.1μm厚),由睑板腺与蔡司氏腺分泌而成;此层可减少水分丧失、提高泪膜的稳定性。
部分眼药水中的防腐成分或一般销售的浴液会清除此层,可造成眼角膜干燥进而造成眼角膜溃疡。
临床上难以精确地评估此层,但在眼科检查中以高放大倍率、斜光源检查时可看到眼角膜上覆盖着一层油状物质;目前有一些实验是以偏光生物显微镜来评估其厚度。
2.中间的水样层由泪腺与第三眼睑腺分泌而成,为泪膜中最厚的一层(约7μm 厚),其具有下列几项功能:(1)可将结膜囊中的异物或细菌冲洗出来。
(2)可作为第三眼睑或眼睑在眼角膜上移动时的润滑剂。
(3)为眼角膜提供营养,包括氧气、氨基酸、维生素A、生长因子、抗体(免疫球蛋白A)和移除代谢废物。
白细胞也可经由泪膜而移行到眼球表面。
(4)为眼角膜提供平滑表面以维持适合的光学功效。
最内层的黏液层可帮助填平眼角膜上不规则处,具有相似的功能。
(5)提供抗菌物质来源,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和溶菌素。
此外泪液中还包含蛋白脢抑制因子,可保护眼角膜细胞不会因细菌、免疫细胞或眼角膜细胞产生的分解酵素而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