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实时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_杨晓明
- 格式:pdf
- 大小:267.71 KB
- 文档页数:5
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引言: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强度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传统的试验方法和新兴的预测方法。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建立混凝土强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预测。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一、混凝土强度检测的传统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试验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
具体方法包括:1. 抗压强度试验该试验是通过破坏试件来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试验时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件,并在试件上施加压力,直至试件破坏。
通过测量试件的尺寸和破坏载荷,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2. 抗拉强度试验该试验是通过破坏试件来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试验时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件,并在试件上施加拉力,直至试件破坏。
通过测量试件的尺寸和破坏载荷,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 动态弹性模量试验该试验是通过施加动荷载来测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试验时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件,并在试件上施加动荷载,通过测量试件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二、混凝土强度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过建立混凝土强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预测。
具体方法包括:1. 数据采集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强度预测时,需要先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传统的试验方法和现场实测等方法。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龄期、温度、湿度等因素。
2. 数据预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噪声和异常值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平滑、数据归一化等。
3.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核心。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需要确定网络结构、激活函数、损失函数等参数。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抗压强度是评估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预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传统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主要是基于经验公式或经验法则,这些模型的精度有限,且不适用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的精度和适用性。
二、研究方法1.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来源于工程实测数据和文献报道的数据。
数据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信息。
2.特征选择根据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选取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
3.神经网络建模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特征选择的变量,输出层为混凝土抗压强度。
为了避免过拟合,采用交叉验证法进行训练和测试。
4.模型评价本研究采用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指标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三、研究结果1.数据分析本研究共采集了200个混凝土样本数据,其中训练集为160个,测试集为40个。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2.模型建立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特征,输出层为混凝土抗压强度。
经过交叉验证法训练和测试,最终建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0016,平均绝对误差为0.0311,相关系数为0.9763,预测精度较高。
3.模型应用本研究建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
在建筑工程中,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混凝土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研究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效率和准确性。
混凝土构件的质量评估也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研究。
二、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现状在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中,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人工目视或者使用传感器来收集数据。
然后,使用经验公式或者统计学方法来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工目视或者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往往受到环境、人为和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以提高预测精度和减少出错率。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方法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遗传算法等。
1、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基于生物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模型。
它模仿人脑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神经网络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可以完成模式分类、函数逼近、数据挖掘和控制等任务。
在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中,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准确预测混凝土构件的质量。
2、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是一种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的方法。
它可以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高维线性问题,并在高维空间中进行分类。
支持向量机具有分类准确率高、对于噪声数据有较强的容忍度等优点。
在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中,支持向量机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分类和预测,提高预测精度和减少出错率。
3、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直观的分类方法,它可以通过树形结构来对数据进行分类。
决策树具有分类效果好、易于理解和解释等优点。
在混凝土构件质量评估中,决策树可以对各个参数进行分类,确定影响混凝土构件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4、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优化搜索算法,它模拟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遗传机制和自然选择的过程。
遗传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快等特点。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在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混凝土结构材料的优化设计对于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人工智能在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的意义混凝土结构材料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成本和资源浪费,同时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人工智能在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中的优势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快速准确地得出最优的混凝土结构材料设计方案。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结构优化计算,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3.人工智能在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案例(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和验证,可以准确地预测混凝土的强度,进而实现混凝土结构材料的优化设计。
(2)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利用遗传算法技术,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不断的迭代和优化,可以得出最优的混凝土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基于模糊逻辑的混凝土抗裂性能分析利用模糊逻辑技术,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抗裂性能,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三、人工智能在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发展趋势1.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将在混凝土结构材料优化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出最优的混凝土结构材料设计方案。
2.智能化设计和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设计和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材料的优化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智能化设计和自动化测试技术,可以实现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快速优化设计和高效的性能测试。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预测模型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混凝土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的预测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预测模型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二、混凝土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混凝土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1.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混凝土预测模型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来推导混凝土强度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预测模型。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等。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混凝土预测模型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模型,从而实现对混凝土强度进行预测。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凝土预测模型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凝土预测模型也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深度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大规模的非线性数据,并且可以通过自动学习特征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凝土预测模型具有很大的潜力。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凝土预测模型的建立1. 数据准备建立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
因此,首先需要收集混凝土强度相关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现场取样等方式进行。
2.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缺失值或异常值,需要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避免不同特征之间的差异对模型的影响。
3. 模型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凝土预测模型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来建立。
常用的神经网络结构包括:多层感知机、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需要根据数据特点和目标进行选择。
4. 模型训练和评估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凝土材料损伤识别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混凝土是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但长期的使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各种损伤,如裂缝、剥落、破坏等,这些损伤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加速混凝土的老化和破坏。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损伤的技术,对于维护建筑物的安全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学习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混凝土损伤识别,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混凝土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和保养混凝土,从而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二、研究内容1.深度学习技术简介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高效的特征提取和分类,从而实现对大量数据的自动分析和识别。
2.混凝土损伤识别数据集构建构建混凝土损伤识别数据集是进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前提,需要收集大量的混凝土损伤图像数据,并进行标注和分类。
可以通过图像采集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拍摄,获取不同角度和光照条件下的混凝土损伤图像,并进行标注分类。
3.混凝土损伤识别模型设计根据混凝土损伤识别数据集的特点和问题,设计适合混凝土损伤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
可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混凝土损伤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也可以采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对混凝土损伤序列数据进行建模。
在模型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型的复杂度、准确率和实时性等因素。
4.混凝土损伤识别模型训练和测试利用构建好的混凝土损伤识别数据集和设计好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不断调整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率和泛化能力。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得出混凝土损伤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指标。
5.混凝土损伤识别应用将混凝土损伤识别模型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等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实时监测和识别,及时发现混凝土损伤,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保养,从而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
混凝土的强度是其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其强度预测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依赖于经验公式和试验数据,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新的预测模型,其能够对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
因此,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强度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人工神经网络简介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
它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并根据自身特定的激活函数对这些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产生输出信号。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分为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原始数据,隐藏层用于处理数据,并提取特征,输出层输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三、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建立1.数据采集为了建立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试验数据。
本研究采用了国内外多个混凝土试验数据集,包括不同配合比、不同水胶比、不同龄期等情况下的混凝土强度数据。
共采集了1000组数据作为样本集。
2.数据预处理为了保证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本研究采用了归一化方法将数据处理到0~1之间,同时对数据进行了随机洗牌处理,以避免模型训练时的过拟合。
3.模型结构设计本研究采用了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其中输入层包含了6个节点,分别对应混凝土的配合比、水胶比、龄期、粗骨料用量、细骨料用量和混凝土强度;隐藏层包含了10个节点,输出层包含了1个节点,对应混凝土的强度值。
4.模型训练和验证本研究采用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采用了10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
训练和验证使用了Python语言中的Keras框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研究采用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其强度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参数之一。
传统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需要等待28天的养护周期,测量成本高且周期长,限制了施工速度和效率。
因此,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成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综述目前针对混凝土强度预测的人工智能方法和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二、文献综述1. 机器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方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算法自动从数据中学习规律和模式的方法。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领域,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
文献[1]使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混凝土强度,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文献[2]使用K近邻算法进行混凝土强度预测,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文献[3]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预测混凝土强度,得到了比传统统计方法更好的预测效果。
2. 深度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方法是一种利用多层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学习的方法。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领域,深度学习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文献[5]使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强度预测,得到了比传统统计方法更好的预测效果。
3. 综合方法综合方法是将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加综合的预测模型。
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文献[7]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进行混凝土强度预测,得到了比单一方法更好的预测效果。
三、提出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该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混凝土的各项物理性质,如水灰比、石子粒径等,隐藏层通过学习数据自动提取特征,输出层输出混凝土的强度值。
四、实验设计本文使用公开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
数据集包括1000个混凝土样本,每个样本包括8个输入特征和1个输出。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技术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强度是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的重要指标。
然而,混凝土的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泥、砂、石材等原材料的品质、掺合比例、搅拌时间、温度等,因此准确预测混凝土强度一直是建筑行业的难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混凝土强度进行预测已成为可能,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技术原理1. 数据采集混凝土强度预测技术的基础是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包括混凝土的原材料、掺合比例、搅拌时间、温度等参数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值。
采集数据的方式可以是手动输入,也可以是传感器自动采集。
2.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标准化、特征提取等。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异常值、缺失值等不合理的数据,数据标准化是将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特征提取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对混凝土强度预测有用的特征。
3. 模型训练模型训练是指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训练出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模型的训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模型的选取、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模型参数的调整等。
4. 模型评估模型评估是指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以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
评估指标通常包括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决定系数等。
5. 模型应用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混凝土强度预测中。
应用时需要输入混凝土的原材料信息、搅拌时间、温度等参数,模型会根据这些参数预测出混凝土的强度值。
三、应用案例以某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强度预测为例,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
1. 数据采集与处理建筑公司在建设高层建筑时,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了混凝土的原材料、掺合比例、搅拌时间、温度等参数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值。
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清洗、标准化、特征提取等处理后,得到了符合要求的数据集。
2. 模型训练与评估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数据进行训练,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比例为7:3,模型参数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和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强度是确保建筑和工程结构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混凝土强度预测是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以提高混凝土强度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文献综述传统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包括试块试验和经验公式等。
试块试验是确定混凝土强度的标准方法,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经验公式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其精度较低,无法满足精确预测的需求。
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逐渐受到关注。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能够通过学习数据自动进行分类和预测。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样本,自动发现混凝土强度的规律和特征,从而预测混凝土的强度。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多层感知机(MLP)作为神经网络模型,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实现。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预处理:将混凝土强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转换为0到1之间的数值,以避免数据范围对模型训练的影响。
2. 数据划分: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验证集用于调整模型参数,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性能。
3. 神经网络模型设计:采用三层MLP模型,输入层为8个神经元(即8个特征值),中间隐层为20个神经元,输出层为1个神经元(即混凝土强度预测值)。
4. 模型训练: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集进行多次迭代,不断调整权值和偏置,使得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最小。
5.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计算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并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本文使用了来自UCI机器学习库的混凝土数据集进行实验。
该数据集包括103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8个特征值和1个目标值(混凝土强度)。
将数据集按照7:2: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第 55 卷第 2 期2024 年 2 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5 No.2Feb. 2024基于GA-BP 神经网络长服役期内结构混凝土的强度演变预测张学鹏1,张戎令1, 2,陈心亮3,杨海花3,于大海3,宋毅1(1.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 兰州交通大学 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3.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摘要:为研究长服役期内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演变规律及其预测模型,以唐包铁路、西户铁路等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以服役时间为2、16、25、30、40、52、66、88、95和100 a 的在役桥涵为研究对象,基于混凝土回弹法,开展役桥涵混凝土强度试验,分析长服役期内既有桥涵混凝土强度动态发展过程。
同时,基于试验实测混凝土强度数据与收集的230组同类条件下在役桥涵(服役时间2~88 a)混凝土强度数据,构建GA-BP 神经网络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此外,为提高模型可应用性,基于高精度GA-BP 神经网络强度预测模型,建立一般矩阵公式和简化公式。
基于本文构建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分析该类地区(试验中已调研区域)长服役期内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演变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既有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本文构建的GA-BP 神经网络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不同服役时间下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数据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8.76%,决定系数为0.83。
本文简化公式(C25)精度较高,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6.6%,为便于简化计算,推荐简化公式(C25)作为长服役期内混凝土强度预测公式。
百年服役期内混凝土强度经历2个时间阶段,即混凝土强度缓慢上升期(1~49 a)、混凝土强度快速下降期(49~100 a)。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林远煌【摘要】在生产水泥时,为保证混合材的掺入不影响水泥的质量,需通过试配进行粉磨而后进行水泥性能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人工神经网络(ANN)对处理大量原始数据而不能用规则或公式描述的问题,以及不能用数学模型表达的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根据水泥的特殊性,找出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因素,对试验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其强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网络进行训练.为了验证训练好的网络的推广性能,用预留的两组试验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推广性能.在工程实践中可以根据经验选择出一些大致的配合比,将其输入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调试,直到找到最佳的一组,可以在不进行试验室操作的情况下选取最优的配合比.【期刊名称】《广东建材》【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水泥;混合材;神经网络;水泥强度【作者】林远煌【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在生产水泥时,通过加入混合材可以改善水泥的性能、调节其强度等级。
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大量产生的工业废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料,既降低水泥熟料的用量,也可以减少水泥“两磨一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和高能耗[1],特别是双掺或多掺混合材对水泥生产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混合材品种不同使其品质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应用到水泥粉磨时需根据各自特性进行组合使用,常规的做法是通过试配进行粉磨,而后进行水泥各种性能检测,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水泥厂的生产质量,但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混合材的加入使得影响水泥性能的因素变的更为复杂,很难利用几个数学公式进行表达和分析。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来减少不必要的试验,提高工作效率。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简称ANN)是一门崭新的信息处理科学,它是由简单的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连接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建立起来的信息处理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柱屈服性能摘要:建立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矩形混凝土柱屈服性能预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经验模型进行柱屈服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确定该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所选神经网络输入参数的合理性.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对PEER 210组矩形混凝土柱的屈服性能进行预测分析并与经验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远高于其他经验预测模型;同时也证实该方法在实验数据稀少的情况下为预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提供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矩形混凝土柱;屈服位移;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中图分类号:TU3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74(2015)11-0017-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近些年大地震的不断反思,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发展方向,为众多国家的规程所提及或者采用(如FEMA273[1],FEMA356[2],ASCE41[3]和Eurocode8[4]).柱子作为实际结构中承受竖向荷载和抵抗水平荷载的关键构件,其屈服位移的合理评估对于性能化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构性能水准的评估和抗震延性设计有很大影响.综合以往对柱子屈服位移的研究,其定义不明确,经验理论模型预测结果离散度较大的特点,使柱屈服位移的合理取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柱屈服位移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Park在文献\[5\]中总结了4种不同的定义方法,并推荐使用割线刚度的方法定义屈服位移.Panagiakos[6]认为判定柱屈服的条件是柱中纵向钢筋屈服或者混凝土发生严重的非线性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对应的经验公式.Montes[7]基于柱中钢筋屈服,提出了对应不同强度等级钢筋的柱有效屈服曲率计算公式.Berry[8]等模拟了PEER[9]柱性能数据库中255根矩形截面混凝土柱的屈服位移.钱稼茹[10]亦对该数据库中144根剪跨比大于2的矩形柱考虑轴压比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修正的柱屈服转角表达式.蒋欢军[11]综合Berry[8]关于屈服位移以及Priestley[12]对于屈服曲率的定义,在计算屈服位移的公式中加入了考虑柱端钢筋滑移和柱子剪切变形影响的修正项.Peru[13]基于Eurocode8[14]中柱屈服位移的定义,利用CAE方法对PEER柱性能数据库的柱屈服位移进行了预测. 柱屈服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都发生了复杂的非线性行为,加之影响屈服性能的因素也非常多,上述基于经验理论的非线性拟合公式预测柱屈服性能时存在预测结果离散度非常大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在数据稀少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预测数据输入和输出关系的手段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人工神经网络是以人类神经活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颖的计算手段,适合处理复杂线性及非线性映射问题.由于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神经网络在工程领域被用于预测圆柱形混凝土柱约束状态的极限压应力和对应的压应变[15],模拟金属疲劳裂纹开展速率[16].神经网络的其它工程应用还有如混凝土柱在弯曲失效模式下的极限变形预测[17],边坡稳定性分析[18],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19]等. 本文基于经验理论模型对弯曲型混凝土柱屈服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神经网络预测PEER柱性能库210组矩形混凝土柱的屈服性能,并以此来探讨神经网络对柱性能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比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以及经验理论模型估算结果,评价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效果.最后基于Carson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所选神经网络输入参数的合理性并得到输入各参数对混凝土柱屈服位移的贡献程度. 1 经验模型预测实验数据库柱屈服转角 1.1 实验数据库本文对弯曲型失效为主的柱屈服转角进行预测,在PEER[9]柱性能数据库中通过以下标准:1)柱子截面形状为矩形;2)柱子受往复荷载作用直至失效;3)柱子的实验失效模式为弯曲失效.选择210组实验数据,作为神经网络预测数据库.该预测数据库的主要属性参数范围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看出本文所选数据库主要参数分布覆盖了常规设计的参数取值范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从图2和表1中可以看出,利用4种经验模型估算构件的屈服转角时,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值分布相当离散,ASCE41模型计算结果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为0.443,而利用ACI318-08(b)变异系数则达到0.65.针对上述预测结果离散的问题,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PEER数据库柱的屈服转角.2 神经网络预测柱屈服转角方法 2.1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作为前向型多层神经网络的一种,其实质是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BP神经网络结构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三个部分组成,Hornik[22]已经证明单隐层的神经网络可以实现任意精度的非线性映射关系.BP神经网络训练分为信息的正向输入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阶段.在信息正向输入阶段,输入参数通过阀值和权值的调节,再经激活函数传递对计算结果进行输出;而在误差反向传播阶段则是通过计算输出层的结果和目标值之间的误差来反向调节各神经元的权值和阀值;在实际训练中这两个阶段交替进行,直至达到训练的性能目标为止. 但由于BP学习算法其本质是梯度下降学习算法,权值的修正是沿性能函数梯度的反向进行,使普通的BP神经网络在训练时有以下不足:1)作为一种局部搜索的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而不能得到全局最优的结果;2)由于BP算法本身反向传播的特点,使其在求解矩阵时耗费大量的计算时间,致使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很慢.针对上述不足,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修正,其中L-M(Levenberg-Marquardt)[23] 算法因其能够进行快速迭代,又具有全局优化的特点而在小型神经网络中得以广泛应用.L-M算法中迭代项如式(3)所示: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确定影响柱屈服转角的主要参数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轴压比、剪跨比、纵向钢筋的屈服强度、配筋率以及纵向钢筋直径,并将作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 2.3 构建BP网络预测模型根据前述从PEER数据库中遴选出的210组数据,180组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集,30组作为测试集.将2.2节讨论的6个主要参数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参数,柱的屈服转角为输出结果,在MATLAB中建立如图3所示的3层BP神经网络N 6-H-1(其中输入层节点数为6,H为隐含层的节点数,输出层节点数为1). 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神经网络模型需要确定以下参数:学习函数、学习速率、激活函数、训练函数、学习周期、性能目标和隐含层节点数.神经网络参数选择如下:利用BP网络进行预测分析,为避免因输入因子数量级差别而引起较大的网络误差,一般先将输入因子进行归一化处理.为避免激活函数其极值0和1附近饱和而伴随出现“麻痹现象”,这里采用如式(12)所示方法将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规格化: 2.4 BP网络预测结果根据以上讨论对图3中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测试,得到如表2所示的预测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隐含层节点数为13和15时,其测试集和训练集的性能函数值分别达到最小;而当隐含层节点数为17和21时,神经网络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性能函数均有相对较好的取值.限于篇幅,本文只以13和15节点神经网络为例,讨论其对混凝土柱屈服性能预测的适用性. 图4和表3列出了对应节点数目为13和15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为了进一步检验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将这两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根据表2和图5给出的预测结果以及对应的线性回归结果,其对应较小的性能函数MSE的值和较高的相关系数R的值,可以看出神经网络能够准确预测混凝土柱的屈服转角. 在表3和图4中可以看出,2种不同节点数的神经网络均能取得较好的预测结果,表3中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最大变异系数仅为0.164和0.179.从图4~图5以及表2~表3分析可以看到,利用BP 网络预测柱的屈服位移可以得到相当满意的结果. 2.5 BP网络预测结果与经验模型比较为了对比说明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也将Elwood在文献\[20\]基于理论推导的有效刚度模型带入式(2),计算结果列于图6(a)中.同时对应式(1)中屈服位移的定义,计算对比文献\[11\]所提出的经验模型屈服转角:从图6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利用Elwood计算模型估算构件的屈服转角时,估算精度高于前述4种规范模型,但是也看出Elwood模型和Jiang经验模型估算结果依旧相当离散,其中Elwood模型计算结果变异系数较小为0.365,而Jiang模型的计算结果则为0.477.相对于上述6种经验理论模型,本文所提的13和15节点神经网络模型,其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比值均值为1;变异系数仅为0.16和0.13. 相对于前述6种经验理论模型中仅考虑其中一部分因素的影响或者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描述输入参数和柱子屈服位移之间的关系,神经网络综合考虑输入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权值和阀值矩阵的调节得到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6 BP 网络敏感性分析为得到输入参数对混凝土柱屈服位移的影响程度以及验证2.2节通过经验模型选用神经网络输入参数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采用基于Garson算法[28]的神经网络敏感性分析.作为基于连接权神经网络敏感性分析方法的代表,该方法通过连接权的乘积计算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贡献程度.对于一个N X-H-1的神经网络,其计算表述如式(14)所示:3 结论为了能够准确地预测混凝土柱构件的屈服性能,建立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柱的屈服性能的方法.本文首先利用以往的经验理论模型详细解构了影响混凝土柱屈服性能的因素,并将混凝土强度、轴压比、剪跨比、纵向钢筋配筋率、纵向钢筋直径及纵向钢筋屈服强度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预测混凝土柱的屈服性能.通过与已有估算模型结果的对比,显示出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高效性.最后通过利用Garson敏感性分析方法证明了本文选择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合理性,并评估了各个输入因素对混凝土柱屈服位移影响的程度.本文通过利用神经网络预测矩形混凝土柱的屈服性能,说明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神经网络对于预测工程结果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手段.。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I. 引言A. 背景介绍B. 目的和意义II. 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A.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基本原理B. 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式1. 智能监控系统2. 数据分析和处理3. 预测与优化III.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相关参数和技术要求A. 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方法B.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C. 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控制IV.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实践A. 案例一:基于智能监控系统的混凝土质量控制1. 系统结构和功能2. 实际应用效果分析B. 案例二:基于数据分析的混凝土质量优化1. 数据采集和处理2. 优化算法及其应用实践C. 案例三:基于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的混凝土质量保障1. 控制参数的设计和实施2. 实际效果评估V. 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A. 技术局限性B. 未来发展趋势1.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应用2. 多源数据融合的优化3. 智能化生产线的建设VI. 结论I. 引言A. 背景介绍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混凝土质量控制一直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B.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以实际应用案例为例,分析其效果和局限性,为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II. 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A.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人工智能是指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其基本原理包括感知、推理、学习和决策等方面。
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人工智能可以利用传感器、数据分析和处理、模型预测等技术,实现对混凝土质量的智能监控和控制。
B. 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式1. 智能监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是指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BP神经网络在混凝土性能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张玉箫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
【年(卷),期】2024(31)2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BP神经网络在混凝土性能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愈加广泛。
文章在介绍BP神经网络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对BP神经网络在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BP神经网络在混凝土性能预测研究中的主要特征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混凝土性能预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张玉箫
【作者单位】安徽建工检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28.571
【相关文献】
1.SPSS,BP神经网络及ANFIS在透水性混凝土性能预测中的应用
2.SAP内养护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BP神经网络预测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密实清水混凝土性能预测研究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