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3章
- 格式:pptx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三节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一、市场体系的分类和构成引: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和。
1.市场体系的分类(1)按交易的对象划分:A.商品市场B.生产要素市场(2)按交易的空间范围划分:A.区域性市场:商品交易以某一地区为活动空间的市场B.全国性市场:商品交易以某一国家为活动空间的市场C.国际市场:商品交易以世界范围为活动空间的市场(3)按商品的流通环节划分:A.批发市场B.零售市场(4)按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划分:A.现货交易市场B.远期交易市场C.期货交易市场(5)按市场交换客体的存在形态划分:A.物质产品市场B.服务市场2.商品市场(1)商品市场的分类(根据商品的最终用途划分)A.消费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B.生产资料市场: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
(2)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
生产资料为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物质条件。
因此,消费资料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消费资料市场的价格信号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3.生产要素市场(1)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融通和交易的市场。
划分的方式: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
A.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融通市场,一般是一年以上。
B.货币市场:短期资金的融通市场。
划分的方式:融资方式A.直接融资市场:资金的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资金的信贷和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
B.间接融资市场: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活动。
(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进行交易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双方和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组成。
(3)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或其使用权作为交换客体的市场。
(4)技术市场:是指以技术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5)信息市场:是指信息商品进行交易的场所,包括信息服务和咨询,信息转让等信息交易活动。
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规范引: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市场秩序具体包括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两个方面。
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例一: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
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 、∵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考点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级考点,单选、多选、简答)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平赎买资本等途径建立的。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②通过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③改造个体私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简述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
(简答).....................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社会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为其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指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则是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具有可变性和灵活性。
6.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兼股份制和合作制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7.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三节使用价值的生产方法第四节工资的本质与形式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商品流通: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即w—G—W(二)资本流通:G—W—G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是G-W-G\其中V =G +AG ,增值的货币额AG就是剩余价值。
G—W—是资本总公式。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同点与本质区别1・在形式上的共同点:(1)都有商品和货币相互对立的两个阶段:W-G (卖)和G-W (买);(2)在每个对立阶段上,都是同样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3)两个流通公式同样都是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都是同样两个经济角色一一买者和卖者的对立;(4)两种流通形式都有三个当事人参与,一个卖者,一个是买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有本质的差别(1)流通的形式不同:流通的次序相反,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不同,货币支出和流回的关系不同;(2)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为了消费,而资本流通是为了交换价值,取得更多货币;(3)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公式的两端是经济形式上相同、价值量相等的两个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另一种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公式的两端的经济形式相同,都是货币,但是在量上有差别。
(三)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 G一W—'这里的G即代表产业资本,也代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故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同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相矛盾。
3.增殖来源的分析(1)增殖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还是生产领域:1)单独的流通领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2)单独的生产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3)价值增殖的产生既在流通领域也不在流通领域。
(2)增殖是来源于商品还是货币:1)货币不可能增殖;2)特殊商品产生价值增殖。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一、市场经济1、自然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非用于交换的经济形式。
(2)基础以小生产和自然分工为主(3)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自给自足•规模小、依赖自然•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2、商品经济(1)概念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2)存在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被划分成相对独立化的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行业和部门,使得生产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海外贸易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经常化、商品流通从商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b.(3)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a.它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b.当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简单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1)概念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基础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3)基本特征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2022年4月12日13:3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调节a.b.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c.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以要素的价格市场为前提,以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条件。
法治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是交换者的市场地位平等和权力平等。
d.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和市场秩序的规范。
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
e.经济的开放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概念题1.资本2.人力资本3.价值增殖过程4.剩余价值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率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超额剩余价值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12.简单协作13.机器协作14.业主制15.合伙制16.股份合作制17.公司制18.工资19.奖金20.津贴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概念题答案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特殊形态的非物质资本。
3.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非生产劳动:指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9.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