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人天命观周人“天命”观念一种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天命观念是上古思想史研究当中一个关键点。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 者对王朝更替提供合法性解释的通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西周,西周的天 命观念主导内涵由宗教神秘性向人文理性延伸过渡。本文认为西周天命观念形成 的缘起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现实政统的合法性阐释需要,其二天命观念对“德 “观念的融摄,使之更具理性色彩,并山此衍生出对政统的道义上的正当性说明。
关键词:周人;天;帝;天命;徳
《说文解字》中对天的字义解释:“夭者,巅也。至高无上也。从一从大” O 即天跟大有着同源意义,郭沫若对天的注解为:"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 但绝不会称之为天,天字本来是有的,象大戊成为'天戊',大邑商称为'天邑 商',都是把天当为大的同义语。”超自然主宰的"天"最早可能出现在西周时 期。殷商时代并没有这样意蕴“天"的理念,而是用"帝”或"上帝"领会其這。 吴大澄曾在《古史辨》中说:“帝"像花蒂之形,有天地万物之根本的意思。在 主宰意义上,“帝”逐渐被“天”取代,实属名异而义同。胡适也认为“天” 与“帝”同源的。
从上文不难看出,“天命”中的“天”字有超越性和神秘性的内涵。据史料 记载,夏朝以前,人们除了对“天”、“帝”超越性的敬畏之外,还对众神有着 虔诚的崇拜。《尚书•尧典》记载:“肆类于上帝,裡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 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O其意思是说,舜帝向天 帝祭祀报告继承帝位的事,祭祀天地四时、山川和众神。而且在祭祀顺序有先后 差异,依次为上帝、天地、四时、山川众神。可以说,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具 有超越童蕴的至上神的“帝”和有人格位的众神。在殷商时代,人们凡事必卜, 每日必祭。祭祀和占卜业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殷墟卜辞及文 献记载上屡见不鲜。殷人祭拜的神灵有:"天神(帝、日、云、风、雨)、地示(社、 山、川)、人鬼(先公先王)” °这时殷人“天”的观念已山超越性的信仰转向为 具体形象的自然物及对祖先灵魂的信仰。发展到周朝,这种神秘的信仰逐渐演变 成为一种人文理性的信仰,最终,周人确立"天(命)”来取代了 “帝”的含义和 功能。
周人把“天(命)”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来诠释现实王权的"合法性” 的这一做法并不是周人始创。《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夏代少康复国时,曾经 “复禹之迹,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复禹之迹”意是指恢复禹的业绩,用以强 调禹与夏国家的继承关系,“祀夏配天”意是指建立宗教仪式,且祭天和祭祖相 结合,以展示夏王之权力来自于上天的恩赐,其政权的获取是顺乎“天命”的。 这种将统治的地域、现实的王权与神秘的“天命”三者相互结合,来展示国家权 力获取合法性的做法,是我国传统中“政统”的开启。《尚书-多士》记载,周 公对殷遗训浩时,提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的说法,可以知 道商人对自己夏王朝史实的解释,也是釆取类似的方法。武王克商以后,这一做 法乂为周人所继承和倡导。周人的“天命”观念,也就是在这样的意识背景下发 展起来的。
上古史中有一个著名史例,《尚书-牧誓)中记载武王在伐商之前进行军事 动员,曾列举商封王的众多罪行,指出此战的13的是为了 “惟恭行天之罚《逸 周书•克殷》记载,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朝歌之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其中有一 个场面是“尹佚笑日:'殷末孙季封,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不抵祀,昏暴商邑 白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武王再拜稽首。“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武王乂再拜稽首。”《史记•周本纪》所记与此有所出入,但大意相同。武王之 所以在克殷之后的第二夭就举行了这样的仪式,是想通过这样的仪式来表明天命 的改换,以强调自己武力伐商,只是为了完成上天所赐予的任务,解救商邑的白 姓,使之免受封的暴虑统治9强调周人之所以能够以偏于一隅的"小邦周"战胜 了强大的“大邑商”,完全是因为商封王不敬上天、暴虐百姓的缘故,“天命” 则成为周人解释自己新王朝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主要依据。
在古代史中,武王灭商,虽然标志着周人在现实政治领域完成了对商代王权 的替代,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周人还必须对其取代和继承商王政权的政治事实给 出足够充分的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要从理论上对周人所取得的“天下”的“合法 性”间题进行必要的说明。这一时期周人所着重强调的“天命”观就是周人对其 政统“合法性”解释的核心部分。
但是真正体现周人“天命”观念独特性,或者说能够体现出周人的天命观念 主导内涵山宗教神秘性向人文理性延伸过渡这一点来说,在于周人(其中杰出代 表为周公)提出的“德”的观念。周人在解释他们何以为“天(帝厂 所眷顾的时 候常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闻于上帝,帝修。天乃大命文王,……, 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尚书•康诰》,这意思说,文王能够“明徳慎罚”, 上天(帝)满意,因而命令他去攻灭殷商,接收原来由天腸予殷商的权力、邦土和 子民。“皇天无情,惟徳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 在此,“德”(惠)的重要性被周人创造性或历史性的提出并予以强调。这表明周 人有童识自己的统治权的合法性解释不仅仅局限于“夭命神授”,而是将“夭 命”跟“德”有机接洽和融摄,从而正式思考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 问题。在殷人把自己的权力视为祖先神的直接恩腸的悄况下,道义的问题是不可
能提出的,周人的“明德”,获得上天的恩惠与方国的拥戴二夺取政权。惟有徳 -认可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利并给予一定的生存空间一才能有邦土,才能有子民 对自己统治的的认同,从而确保本族的统治安稳。
与此关联的是,在周人把对他族、他人在德行、道义上的正当性看做是“天” 的本意(《尚书•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时候,“天(命)” 的自然色彩.人格神的身份趋向淡化了。“天(命厂 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 格。
总之,周人将“天命”跟“德”有机接洽和融摄,它一方面揭示了政权合法 性的来源 ------------ “天命”;另方面乂指出政治正当性的依据 ------------ “有徳”。
山此发展出“敬天J “明德J “保民”的思想体系,使“明德”在“敬天” 与“保民”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后的中国传统中,“天(命)成为终 极性的价值源头,周人实启开端。
[5] 李光霁.商朝政治中的神权、族权与王权[J]・历史教学,1986.
[6] «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近日听施展老师讲解商人和周人天命观的区别,决定了商周之战的成败,很 有意思。
古人非常重视天命,认为只有天命所归才能成为君主。比如商族认为天命降 于商人,所以他们建立了商朝。在他们看来,商族以外的人(主要是商朝西边的 羌人,包括后来建立周朝的周人),皆为异类,都不算人。
可以看到,商人的这种天命观不是普世主义的,它就没打算建立一种"普天 之下”
“率土之滨”的秩序,而是要努力维持住自己部族的优势地位。为了让上 天能够永远地保佑自己,商人会经常进行活人祭祀活动,献祭的活人主要是从对 外战争中掠夺来的羌人。
这必然会受到羌人的抵抗。其中,周人是最上要的一支抵抗力量,他们逐渐 组织了很多苦不堪言的羌人群体来反抗商朝。
反抗的时候,周人有过一个观念层面的争论,究竟天命是降于周人呢,还是 天命降于周王?争论的结果是,天命降于周王。
这个观念变化太巫要了。初看上去,天命降于周人和天命降于周王没本质区 别,但实际上这对周人反抗商朝战争的成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天命是降于周人,那就和此前天命降于商人的路数差 不多,周人当上了君主,也会像商人一样去欺压其它部族羌人。对其他羌人群体 来说,打完这一仗,十有八九只不过换了个地方拿我们献祭,凭啥要跟你混啊? 这样的话,周人和商人征战,谁胜谁败就不好说了。
而如果天命是降于周王,则周王便是天下的共主,他不仅仅是周人的王,也 是全天下人的王,要为全天下人主持正义,这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主义观念。只有 这样,才能团结所参考文献:
[1]郭沫若. 青铜时代[M].北京:中国大学人民出版社,2005.
[2]何世明. 基督教与儒学对谈[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3]何世明. 融通神学与儒家思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4]王世舜. 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有羌人,同心同徳去打败商朝,其至商朝的军队也会临阵倒戈, 反商大业才得以成功。
山此得到:
搞政治最巫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即便是在抗战 时期,老百姓都仇恨日本人,中国的领导人还是说日本人民是好的9只有少数军 国主义分子如何如何。反对国民党的时候也从来不说国民党都不好,而是国民党 高层的那些"反动派”不好。
清朝统治者也表现出这方面的睿智。大清皇帝其实是有三个身份的:对中原 是皇帝,对满蒙是大可汗,对西藏是文殊菩萨转世。这些区域,通过大清皇帝的 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皇帝超越于所有这些部分之上,包括超越于满洲人之上, 作为整个帝国统一的象征。
这样的政治智慧,可能最早就来源于“天命降于周人,还是天命降于周王‘‘ 的思考了。
一次观念的转变,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中国”山此诞生了
不久前,有个朋友在圈子里发了个,中国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朋友们答案五 花八门,有说是起于夏朝,理山是华夏文明的开始是从夏朝开始的;有的说是从 秦朝开始的,因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有的说是自1949年开始的,因为新中国成 立了。看了这些,很多人觉得似乎没毛病呀,理山也是扛扛的,挑不出什么刺。 可是呢,事实真是如此吗?我觉得,我是很有正义感的,很有必要解释下答案滴, 不能让大家在迷茫中一直错下去呀。(俺熊大的脸皮可是连光头强的字弹都无法 射穿的喔)
其实,“中国”概念的生成是在商周之变开始地,这个和古人的天命观有非 常大的关系。古人不像我们现代,他们非常重视天命,认为只有天命所归才能成 为君主。商朝是山“商人”这个群体建立的,这个“商人”不是指做买卖的人, 而是指商族。他们认为天命降于商人。很多人不禁会问了,这个是啥意思呢?咱 们可以这样理解,商人才算是人,商人之外都不是人。为了让上天能够永远地保 佑自己,商人会经常地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当中会用到活人做祭品。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被献祭的人从哪来的呢?从对外战争掠夺的羌人而来。 当时所谓的羌人并不是今天所说的羌族,而是生活在商王朝西部的、除了商朝人 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后来推翻了商朝的周人,差不多都被称为羌人。
咱们可以看到,商人的这种天命观,绝对不是普世主义的,他就没考虑过除 了商人之外的其他民族,而是一心一意地努力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他们看来, 这样的岁月就静好了。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商人的这种天命观,肯定会被羌人反 抗。其中,周人是最主要的一支抵抗力量,他们组织了很多苦不堪言的羌人群体 来反抗商朝。反抗的时候,在周人中间有过一个观念层面的争论,究竟天命是降 于周人还是降于周王呢?争论的结果是,天命降于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