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447.29 KB
- 文档页数:7
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
,
人类社会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
,
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此
,
人类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的概念
,
主张“生态与经济协调”
、
“人与自然和谐”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产生
,
绿色需求开始出现。在新形势
下
,
开展绿色营销
,
推动绿色消费的增长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消费行为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20
世
纪
70
年代
,
以石油危机引起的资源有限论的讨论
,
开始了从产品生产的角度考
虑节约资源
,
循环使用的生产技术研究
,
成为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生产的主要起
因。
20
世纪
80
年代
,
环境与资源问题成为制约人类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各国共识
,
企业绿色营销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行为成为学者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随着人们对社会持续发
展的认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社会绿色消费随之增加。企业可以通过绿色经
营销获得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
,
消费者通过绿色消费提高生活质量
,
因此绿色观
念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观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购买行为已成为众
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1.
绿色消费的概念
绿色消费是充分体现人类对环境呵护的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
,
是一种以
“绿色、和谐、自然、健康”为宗旨
,
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一种消费方
式。它是一种注重生命、健康、环保的崭新消费方式
,
其最终目的是引导消费者
走可持续消费的道路
,
也就是说
,
在社会消费中
,
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和
安全健康
,
而且要满足后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绿色消费的定义各不相同
,
现将文献整理如下
:
在
1993
年
Ken Peattie
将绿色消费定义为
:
如果绿色行销提供消费者可持续性和更为社
会接受的商品
,
那么绿色消费就是以可持续性和更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消费。在
1996
年
,
张隆盛认为消费时考虑选用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对环境伤害
较小的产品达到兼顾消费与环保的目的
,
这种消费可称为绿色消费。
1999
年董德
波将其定义为在可维持基本需求的条件下
,
降低天然资源与毒性物质的使用及污
染排放
,
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品质。
2001
年陈曼丽和法制日报各自提出了消费
者遵循五
R
准则
,
即
Refuse
(
拒绝
)
、
Reduse
(
减量
)
、
Reuse
(
再利用
)
、
Recycle (
回收
)
、
Regenerate (
再生
)
及绿色消费是一种权益
,
它保障后代人的生存与当
代人的安全与健康
;
它还是一种义务
,
提醒我们
,
环保是每个消费者的责任的说
法。绿色消费是在对人类消费活动进行理性反省与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因
此
,
在总结与归纳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
本研究把绿色消费归纳定义为
:
消费无污染
的物品
;
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
;
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
源的商品
,
即可称为绿色消费。
目前
,
绿色消费热正遍及全球
,
人们日益渴望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和利于健康
的无污染产品。
1990
年的调查表明
67 %
的荷兰人、
80 %
的德国人和
77 %
的美国
人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
而
40
%
的德国人更喜欢购买绿色
产品。绿色消费的概念进入我国消费领域的时间不长
,
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还是一
个陌生的概念
,
因此
,
我们应下大力气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
引导绿色消费行为。
2.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态度
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和服务具有现实和潜在购买
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也就是说
,
绿色消费者是那些具有绿色意识
,
并已经
或可能将绿色意识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的人群。
(阎俊,
2008
)对于绿色食品消
费的积极的态度是引发消费行为的良好起点,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
(De
Pelsmacker
et
al.,
2003;
Gordier,
2003;
Tanner
&
Kast,
2003
等
)
,总体上大
约
30%
的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有积极态度,这些消费者关注生态包装、食品的来源
等相关问题,并认为绿色食品在口感、质量、安全、新鲜度等方面更胜一筹且
对人类健康、环境更加有益。
在国内的对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态度的调查中显示,有
11%
的消费者最关心
产品是否环保,
33.4%
的消费者总是关注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8.4%
的
人对绿色消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样在“没有特意选择绿色产品的最主要原
因”的调查中,
59.8%
的消费者认为对绿色产品不太了解,
31.2%
的消费者认为
价格高,
1.9%
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必要选择绿色产品,
7.1%
的消费者认为绿色产
品不可靠。
总体而言
,
我国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处于较低层次。
2004
年对石家庄居民
的调查显示
,6
成以上的消费者将绿色消费简单地理解为资源节约。
2005
年对武
汉的调查显示
,30%
的消费者认为绿色消费是指“购买无污染的商品”和“购买
无损健康的商品”
,
仅
7%
的人选择“回收利用”和“节约资源”
。这种状况一方
面表明国人的绿色消费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于绿色
消费的宣传力度较弱。
3.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意向
我国城市大部分居民有过购买绿色产品的经历
,
但经常性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比例极少。
2006
年
,
半数以上的上海居民有过购买绿色大米的经历。
2005
年
,
约
90%
的武汉受访者购买过绿色商品
,
但经常购买的比例仅为
15.7%
。这一现
象表明我国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消费绿色产品的习惯。这与我国居民对绿
色消费所持的积极态度相矛盾
,
说明绿色消费意愿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
为
,
绿色产品还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潜力。
4.
形成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差异主要原因
4.1
收入是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
,
或者采用新工
艺
、新材料,所以价格相对较高。许多消费者并非不关心环境问题
,
但由于收
人的有限
,
在实际作出购买决策时
,
实用主义就会占上风。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
哈里斯学院的
Don
Coursey
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
,
在影响人们绿色消费的诸因素
中
,
收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人均月收人达到
5000
美元以上
,
人们就会花钱在
改善环境方面
,
进行绿色消费(
Polonsky
,
2001
)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有同样的
结论。在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
,
家庭月收人在
1000
元以下的人对
5%
的绿色产品
溢价一般不接受(
Guoqin,2001
)
。而月家庭收人在
元以上的人购买过绿色产
品
,
其购买行为明显表现出深绿色消费者的特征(程红,
2001
)
。
4.2
教育水平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
,
知识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所有阶段
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
,
知识是影响消费者如何收集和组织信息的一个相关
的、
重要的因素
,
知识或信息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
知识还与消费者
怎样评价产品和服务有关(
Lar ouche
等,
2001
)一般来说
,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更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
更能接受绿色消费的观
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
年轻
、受过良好教育、政治上比较自由的人
群
比其他人群更关心环境(
Van Liere and Dunlap,
重
980
)
。我国的研究也表明
,
教育水平最高的一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溢价接受能力最强
,
对以往购买绿色产
品的价格满意度最高(
Guoqin,2001
)
。
4.3
绿色消费需要技术性支持和企业的引导。
李赶顺在《河北大学学报》中提到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态技术及其
在经济中的应用,
可导致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是经济的减物质
化或所谓“绿色”的发展方向。生态技术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
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
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技术。这些技术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
础,也是建设绿色消费的技术依托。如果缺乏技术支持,那么企业将难以进行
绿色生产,在推动绿色消费上必将受到阻碍。而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