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业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斯盐最灵,此籍可餐——盐业古籍整理新成果《河东盐法备览
合集简注》出版
闵世勇
【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0)4
【摘要】郭璞,河东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作有《盐池赋》,是颂扬河东(今山西运城)盐池的首篇赋体艺文,开句便是:“水润下以作咸,莫斯盐之最灵。
”然后摹形绘色,赞山川大地之鬼斧神工,成盐池之自然灵异。
在郭璞看来,河东盐池最“灵”之处于它“动而愈生,损而滋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总页数】2页(PF0002)
【作者】闵世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运城学院联办《河东盐法备览合集简注》出版发布暨河东盐文化研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盐税、盐专卖制度的历史演变及财政意义作者:宋华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摘要】食盐是人类生存及工业发展的必需品,自古以来,统治者通过对食盐的专营制度及税收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自春秋至今的盐的税收及专营政策,及对财政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盐税历史演变财政意义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盐的专卖制度管仲提出了“海王之国,谨正盐”的富国思想,就是实行“官山海”政策。
管仲认为,食盐是日用必需品,实行专卖,国家收入多而民不会受惊扰。
如果用加税的方法,则会引起人们普遍不安,对国家安定反而不利。
齐国食盐专卖的具体做法是民制与官制相结合。
在农闲时节,国家命民制盐,由官府包收,储存。
农忙时,农民转入农业生产。
等到盐价上涨到十倍之时,再由官府运到不产盐之国去销售,则国家获利丰厚。
管仲通过推行“官山海”的政策,使财政收入有了稳定、可靠的来源,同时为齐国加强军备、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两汉时期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盐铁也采取放任政策。
一些贵族、豪商趁机垄断盐铁经营。
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等作为一条教训进行总结,他说盐铁放任的结果,“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所以,实行盐铁专卖,也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措施。
汉代的盐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
即由官府招募人民煮盐,官府除供给煮盐工具之外,其他费用由人民自理。
盐生产出来后,由官府收购,组织销售,获取盐利收入。
三、隋唐时期唐代的食盐专卖,始自唐肃宗时期(公元756至762年)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任命每五琦为盐铁铸钱使。
第五琦作榷盐法,规定凡是产盐的地方,都要设置管理机构。
盐户制盐要立户籍,称为亭户,国家免去亭户的徭役,让他们专门制盐。
所生产的盐,全部由官府收购,不准私卖。
官府把盐民那里收买来的盐,按每斗加时价一百钱出卖。
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1年),刘晏改革专卖制度,创行就场征税制度。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中国古代盐史话目录中国古代盐史话 (1)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 (2)二、重视盐务改革,自汉代拉开帷幕 (4)三、唐朝之后,官方强化盐业官方管控 (8)四、明清时期私盐贩卖很猖獗 (11)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
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
约2500 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使用不同类型的盐。
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祭祀共(供)其苦盐、散盐”。
就是说在王室举行祭祀活动时,盐官供给苦盐和散盐。
“苦盐”是大颗粒盐,是从盐池中直接取出未经煎煮的盐,味道特别咸苦;“散盐”是指由海水煮炼而成的盐,相对于“苦盐”来说,味道稍淡。
二是“宾客共(供)其形盐、散盐”。
“形盐”是将盐块切割成老虎形状的官盐,主要是为了利于抓取;“散盐”同祭祀的散盐相同。
这两种盐是在接待贵宾时使用的。
三是“王之膳羞共(供)饴盐”。
“饴盐”是一种咸而微甜的池盐,产于当时黄河以西地区,“饴盐出于(盐)池,以风成之,味甘”。
在“苦盐、散盐、形盐、饴盐”这四种周朝食盐中,最高档次的是饴盐。
周王、王后以及太子烹制食品都使用饴盐。
饴盐是王室的御用盐。
《周礼》中明确记录,王室中凡是调和五味需要用盐的事情,“盐人”都要事先煮好相应的盐等待调用,绝不能出错。
当时只有贵族以上阶层才能吃上盐,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盐的。
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典籍《管子》之《海王》篇中提到盐专卖,“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
意思是,靠海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从事与海洋资源有关的产业,就能成就霸业。
这句话中的“负海之利”在当时特指制盐业。
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海王》的作者主张实行盐的垄断专卖,与铁专卖合称为“官山海”。
其理论出发点是避免对百姓征收重税,而将食盐由官方专营——说白了是寓税收于百姓日常所需的盐价。
古代中国的盐业对经济有何影响在古代中国,盐业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产业,对经济产生了深远且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盐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无论贫富贵贱,每日都有一定的需求。
正因如此,政府能够通过对盐业的控制和管理,征收高额的盐税,从而充实国库。
在许多朝代,盐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例如,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于是大力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通过垄断盐业的生产和销售,获取了巨额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军事行动和国家建设。
其次,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盐业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庞大的运输网络和商业渠道。
盐的产地相对集中,而需求却遍布全国各地。
为了将盐运送到各个地区,催生了发达的运输业和商业流通体系。
商人纷纷参与到盐业的贸易中,形成了专门的盐商群体。
这些盐商在盐业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带动了盐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盐业运输工具的制造、仓储设施的建设等,还促进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和贸易,推动了整个商业经济的繁荣。
再者,盐业的生产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为了获取盐,需要各种生产工具和技术。
比如煮盐需要大型的煮盐器具,晒盐需要特定的晒盐场地和设施。
这就促进了冶铁、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同时,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盐业还对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由于盐业产地的集中性和盐业贸易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盐业产地和盐业贸易中心聚集。
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镇甚至大城市。
例如,江苏的扬州在历史上就是因为盐业贸易的发达而成为繁华的城市。
人口的聚集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服务业、手工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此外,盐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布局。
为了满足盐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部分农民可能会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盐业相关工作。
同时,由于盐业贸易带来的财富,一些盐商可能会投资购买土地,从而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
刘德法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 七月下旬,我到南阳市盐业局检查工作,茶余饭后谈起盐业文化,南阳市盐业局局长赵天才、副局长焦勇向我推荐南召县盐业局张银河同志,称赞他对盐业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撰写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出于共同爱好,翌日,焦勇特意领着我到南召见银河.在他满壁生辉、书香四溢的家庭书房里,我俩聊了很长时间.果然,谈起盐业历史文化,银河同志如数家珍,知之甚多.从他满屋书柜及写字台上下堆积的文学、历史、哲学、盐业经典及大量工具书籍,可以想见其学习精神之佳,学习兴趣之广,学识之渊博程度.更令我钦佩的是,他来盐业战线工作仅两年时间,就已成了一个盐业通.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刘德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盐务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中国盐业诗歌》出版发行 [J], 《盐业史研究》编辑部
2.中阿文化交流结出的一枝奇葩——诗集《字符与色彩》序 [J], 郭晓勇
3.金源文化与金代诗歌--《今金诗》序 [J], 薛瑞兆;郭明志
4.唐代诗歌研究的新视域
——评吴振华著《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 [J], 罗曼;卢燕新
5.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隆重召开“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中国的盐业对经济有何影响在古代中国,盐业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产生了深远且多方面的影响。
盐业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盐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消费群体广泛且需求稳定,政府通过对盐业的垄断经营和课税,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财政收入。
这部分资金被用于国家的各项开支,如军事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官员俸禄等。
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盐产地的盐需要运输到各地进行销售,这就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不论是陆路的马车运输,还是水路的船只运输,都因盐业而繁忙起来。
在销售环节,盐业催生了众多的盐商,他们在各地建立商铺,进行盐业贸易。
这些盐商往往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们的商业活动又进一步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钱庄、客栈、饭馆等。
盐业还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些盛产盐的地区因为盐业而繁荣起来。
例如,四川的自贡在古代就是著名的盐产地,盐业的兴旺使得当地人口聚集,商业繁荣,手工业也随之发展。
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盐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盐业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为了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古代的人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制盐技术。
从最初的煮盐法到后来的晒盐法,技术的革新不仅提高了盐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盐业的发展对农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制盐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肥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由于盐业的利润较高,一些农民可能会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与盐业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力的分布。
然而,盐业的垄断经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某些时期,政府对盐业的过度控制导致盐价过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一些不法官员和盐商勾结,谋取私利,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盐业的正常发展。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盐业在经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海盐文化在盐城发展史上的影响探析葛雪梅;徐贵耀【摘要】The sea salt culture is a characteristic culture fused by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culture and the specific regional historical culture.Sea salt industry is a industry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Yancheng.The culture of sea salt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Yancheng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Sea salt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ancheng.%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
海盐业贯穿了盐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海盐文化,海盐及其特色文化在盐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海盐文化;历史影响;盐城【作者】葛雪梅;徐贵耀【作者单位】盐城市委党校办公室,江苏盐城224001;盐城市委党校办公室,江苏盐城22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文化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日趋凸现和突出。
中国盐业赋
张银河
天不密宝,地不藏秀。
中国盐产,渊源最古。
世界东方,华夏西隅;亿万斯年,碧波深邃。
白垩猖獗,天地盈虚。
喜马运动,阖辟不息。
沧海桑田,混沌初始。
《书》曰:水曰润下,润下作咸[1]。
青藏之巅,昆仑之墟。
中国祖先,发轫繁育。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乾之黄河,浊水淼淼;滨河上下,曲地多盐池。
坤之长江,洪流涛涛;湄川岩壳,终年浸白玉。
原始部落,沿水迁徙。
《传》曰:山泽林盐,国之宝也[2]。
神农结绳,《世本》记事[3]。
世界盐业,中国祖始。
宿沙氏族,煮海作盐。
黄帝蚩尤,血战盬池。
仓颉鹽字,臣人卤皿;风云千年,形影弗离。
《礼》曰: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4]。
舜歌南风,解愠阜财。
夏禹贡盐,时尚风靡。
伊尹珍馐,调味夏盐。
武丁盐梅,伯乐识骥。
吕尚修政,辐辏归齐。
厉王垄海,民说曲直。
周人祭祀,形盐入席。
《史》曰:因盐成邑,因邑聚人气[5]。
管仲盐策,齐国称雄。
李冰凿井,蜀饶得誉。
屈原兴辞,怀念盐驱。
始皇酷政,昭帝议息。
武帝减鹾,郭璞赋池。
唐宋榷制,税赖咸弥。
《齐民》《本草》[6],纵论妙用;《梦溪》《熬波》[7],记述科技。
《集》曰:国家财赋,盐利为盛[8]。
明清灶户,牢盆血泣。
笕管惊天,燊井动地。
世凯饕餮,贪荣其利。
时至圣朝,淡食渐息。
寰球新举,碘盐防疾。
中盐恪守,百姓福祉。
五洲称赞,四海宾至[9]。
《说》曰:西方谓之卤,东方谓之斥[10]。
盐曰咸鹾兮[11],古今多魅力。
上能资富郡国,下可惠兆民意。
生命难缺,佳肴增奇。
化工之母,农饲壮肥。
品质超群,栋材无期。
社稷命脉,由以是起。
盐曰咸鹾兮,广袤多其地。
上乘日月之光,下秉山水之惠。
价值如金,形态雪玉。
绚丽如画,壮美如诗。
邑以是建,人以是聚。
不云蔽日,不言成蹊。
壮哉宏哉!人类文明由盐肇始。
伟哉雄哉!中国盐业煌煌屹立。
(作者单位:河南省盐务管理局限。
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盐业特邀编委。
出版有《河流》、《中国盐文化史》、《张银河文艺文化论文集》等。
)
注释:
[1](上古)《尚书〃洪范》。
[2](上古)《左传〃成六年》。
[3](上古)《世本〃作篇》最早记载:宿沙作煮盐。
[4](上古)《周礼〃天官冢宰〃盐人》。
[5](汉代)司马迁著:《史记〃货殖列传》。
[6](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述许多有关盐的日常生活使用常识。
(唐代)苏敬等编著:《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英公本草》),(宋代)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名《证类本草》),(元代)张存惠整理:《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许多有关盐的日常治病常识。
[7](宋代)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述许多有关盐的地理、历史文化、生产技术。
(元代)陈椿著:《熬波图》47幅图配文、各附诗,记述海盐生产全过程。
[8](元代)陶安著:《陶学士文集》卷十一《送胡达卿序》。
[9] 中国实行食盐加碘专营消除碘缺乏病,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被国际组织称赞为“里程碑的成就”、“世界的典范”。
2009年9月,第九届世界盐业大会在北京召开。
[10](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盐》
[11](汉代)郑玄《三礼注〃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