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一、古代盐政中国盐业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政事简易,国用不繁。
盐与百物同等,官不统制,任民自由产制运销。
夏、商、周三代,始在产地设虞衡之官,掌其政令,加以管理,许民以时采制。
周代并设太宰,掌诸侯邦国之贡赋。
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地土特之产贡于王室,而盐为贡物之一。
史籍虽记周有“盐人”之设,“掌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考其职掌,大概不过分管诸侯贡盐之事,故此时尚无专门盐政。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
于是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
其法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运销,寓租税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因其产盐于官制之外复有民制,盐史学者称为“部分专卖制”。
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所作《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秦国自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发展生产,民得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而征税。
沿至始皇,一统天下,盐制未改。
惟征税过重,盐价昂贵。
史载,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盐商富累巨万,人食贵盐,小民贫困。
西汉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税入归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但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收入不归中央。
武帝时,内修法度,外拓边疆,连年用兵,国库大空。
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元狩四年(前119)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排富商、锄豪强。
以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大冶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采纳其建议,派他们乘传车举行天下盐铁,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
其制盐法,由官府置备煮盐器具,雇民煮盐,给以工费;其卖盐法,设盐吏坐列市肆,贩物求利。
盐业发展历程
1. 古代盐业起源于人类狩猎和采集时期,当时人们凭借自然资源中的盐矿石,通过晒晒制作出盐。
2. 盐业的发展进入农耕时期,人们开始在盐碱地和海滩上开凿盐田,用来种植咸菜或者设立盐场进行晒盐。
3. 在商业时代的出现中,盐业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国际间的盐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
4. 在中国古代,盐业被国家垄断管理,设立了盐务院,实行盐政制度,盐税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5.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盐业开始工厂化生产,传统的晒盐方式被蒸发法和萃取法所取代。
6. 20世纪初,化学合成盐的方法被发现,而且产量越来越大,致使传统盐田的生产逐渐减少。
7. 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盐业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各种类型的盐产品。
8.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盐业也开始推出低钠盐、有机盐等新型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9. 同时,盐业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出了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制盐技术我国盐业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在古代,盐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被称为“白色黄金”。
最初的盐是通过自然蒸发海水或盐湖、盐井、盐矿中提取的。
古代制盐技术主要有日晒法、煎熬法等。
日晒法是最早的制盐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发,从而得到盐。
煎熬法则是在铁锅等容器中将盐水煮沸,使水分蒸发,留下盐分。
这些方法得到的盐含有较多的杂质,与现代精盐相比,质量较低。
二、近代制盐技术的变化进入近代,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制盐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19世纪末,开始使用真空蒸发法制盐,这种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高效地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盐。
20世纪初,这种技术传入,我国的制盐业开始迈向现代化。
真空蒸发法的引入,使盐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盐的品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洗涤法、电渗析法等制盐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去除盐中的杂质,生产出接近现代精盐的产品。
三、现代精盐的生产与发展盐业作为重要的国计民生行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5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盐厂,采用真空蒸发、洗涤、干燥等工艺,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精制盐。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精盐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
例如,引入了连续结晶器、逆流洗涤塔等设备,提高了盐的纯度和白度。
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精盐的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
在盐的品质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
对食用盐的氯化钠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些标准的实施,保证了精盐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四、精盐的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的食用盐,精盐产品还向多样化发展。
例如,调味盐、低钠盐、加碘盐、加钙盐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工业盐、畜牧盐等特种盐的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盐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盐业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一些企业还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制盐的历史沿革制盐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手工生产、手工机械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过程(见制盐技术史)。
人类最早是采集自然界存在的卤水和盐,包括地表天然卤水和岩盐及海滨洼地自然结晶的盐,供给食用。
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
有天然卤水的地区,曾采用“先烧炭,以盐井水泼之,刮取盐”的生产 ... 。
战国末期,四川开始掘井、汲卤、煎盐。
齐管仲(公元前?~前645)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并制,产品全部由官府统一运销。
但由汉代至明代,除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到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的139年间,开放全国海滩、盐井、盐湖,任民自由产销外,其他历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都实行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着盐的产销,以徭役的形成强迫盐户产盐,生产者役作极苦,还要负担繁重的盐课,因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虽然隋、唐之际,山西湖盐生产已形成“垦畦浇晒”的新工艺,宋、元之际,福建海盐生产已部分采用晒盐法,但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井矿盐的情况有所不同。
四川在宋代出现了卓筒井,首次使用钻头(“圜刃”锉)凿井。
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机具逐渐完备,分工协作逐渐明确,商业资本日益转为产业资本。
随着外地游民的流入,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到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自贡盐业已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1835年以后,黑卤井、岩盐井、深层天然气井的相继开凿,又为盐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能源。
岩盐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卤,促成了有关井户的联合,大大促进了盐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井矿盐的凿井、汲卤、制盐,海盐的纳潮、制卤、结晶、收盐、集运,湖盐、矿盐的开采,相继采用了机械设备,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中国自贡盐区1912年采用了蒸汽机车牵引汲卤,1925年天津汉沽盐场采用了柴油机带动水泵扬水,其他一些海盐区也逐步开始采用机械,但发展缓慢。
盐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了超过4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盐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
有时候我也在想,一种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当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的人民,就已经对盐有了依赖,跟我一起看看盐文化的发展史吧。
一、远古时期,夙沙氏造盐中国的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盐的发明还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这种调味品。
由于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在《说文》中曾有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正字通》中也有对盐的名字的记载: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这段描述的就是夙沙氏造盐的历史,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盐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二、殷商周时期,成立了专门“盐法”盐文化发展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且由于技术的缺失,造盐的过程十分浪费原料,因此在这一时期,盐的十分贵重的东西,寻常百姓可能根本吃不起,而成为了上流贵族的专属享受。
《周禮·天官·鹽人》中有记载: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
记录的是在周朝,帝王就成立了专门掌管盐的部门,掌管盐的人就叫做“盐人”。
皇宫的盐都归盐人掌管,统一调配,各种盐的用处都不一样,祭祀的时候要用“苦盐”或者“散盐”,接待客人要用“形盐”,皇帝用膳要用“饴盐”。
在商周时期,盐有“盐法”,而且只有贵族可以皇宫贵族可以享受的到。
三、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富强靠“盐”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取盐的技术并无太多长进,但是在“种盐”上学到了一些理论。
古代人民将盐池引入土地之中,等到刮大风的时候,土地里就会长出“盐花”,这是提取盐的原材料,而不同的土地中,种出的“盐花”品质也各有不同。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盐业变迁史是指盐业产业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1.古代盐业:古代盐业最初出现在中国,最早的盐采取海水晒制的方式制作,后来出现了井盐和卤盐。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物品之一。
2.明清盐业:明代开始,盐业逐渐成为了国家垄断的行业。
在明清时期,盐业存在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称为“盐法”,并由官员负责管理。
在这个时期,盐业成为了一项非常庞大的行业,其规模和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近现代盐业: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盐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20世纪,盐产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海盐和矿盐的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也促使盐业向着更为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4.当代盐业:在当前,盐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盐业生产的环保问题愈发突出,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多元化也为盐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总之,盐业变迁史不仅是盐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记录。
中国盐业制度变迁
公元前221年,秦代-西汉:盐业由官营
东汉:征税制,任民制盐,自由贩运
三国—西晋:设司盐校尉等官,实行专卖制
隋代:基本不管盐,不专卖,且免征盐税
唐中期——明朝(1617年):官督商销制,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明(1617年)—清代: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
1912-1927:北洋政府为借外债,签订《善后借款合同》,盐政部门为盐务署、稽核所,盐税受外国控制
1927—1948:中国盐政经历了商专卖、官专卖、最终实行盐业自由贸易。
1949年后:我国盐务机构经过多次调整,但盐业一直实行专卖制度。
1995年:工业盐退出专卖。
现今:我国食盐实行专卖制度。
中国古代食盐变迁史在中国古代,盐被称为百味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古代社会中,盐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是农村和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资。
古代中国食盐变迁史自汉代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盐的起源和盐业的发展盐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证,最早的盐是从盐泉或盐矿中取出的天然盐。
古代的盐业发展可分为自然盐、人工盐两个阶段,从自然盐到人工盐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早期,古人们只是采集自然盐,后来才发现盐泉中的盐可通过蒸发、晒干等方式来提炼,这样就有了人工盐的出现。
古代最早的人工盐是太湖盐,主要生产地在江苏泰州一带。
太湖盐因其制取工艺特殊,盐质纯净,曾被列为“南北必过之货”,在盐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盐业的发展,盐的供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盐是直接交换物资或兑换货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盐票、盐银的交易方式。
盐票出现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盐票为秦穆公二十年的绿票。
盐银的出现则是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由于它具有抵挡通货膨胀和防备通货紧缩的作用,所以广泛流通,始于唐代末年,盛于明清时期。
二、盐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古代社会中,盐的作用可以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二是经济社会方面。
盐在古代的物质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方面,盐可用于制皂、染布、制纸等领域;在生活方面,盐则是调味品、储藏食品、腌制食品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盐在调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如王安石所说:“能口不辣者不足与事,能口不咸者不足与语。
”在经济社会方面,盐的作用更为显著。
盐掌控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命脉,它是古代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因而具有价格牵动整个市场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力量。
同时,盐税的征收和管理,也是古代各朝代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三、盐的存在与变迁盐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与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资料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
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汉代:盐铁论引发的变革西汉的汉昭帝在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以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辩论。
这是《盐铁论》一书的由来。
汉武帝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命脉,从经济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行了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
经济思想上的对立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
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古代淳朴的社会风尚,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
他们提出了战国以来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认为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
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
他们的重本抑末说,实际上是要抑官营工商业,而为私人工商业争夺利权。
贤良、文学在辩论中所阐述的当时的儒家经济思想,经过《盐铁论》作者桓宽的“推衍”,更为全面系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
西汉时期的井盐生产也有长足的发展,井盐生产技术逐渐提高。
首先,凿井技术有所进步,已经出现了“深六十余丈”(约合138.24米)的盐井;其次是采用楼架,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提高采卤效率;再次是在煎盐时采用温锅热卤水蒸发水分,以节约燃料。
此外,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从扬州城东北处,东通海陵仓(泰州),开了一条运河,称之邗沟,后称通扬运河,便利运盐,开启扬州盐业之先河,扬州盐业此后在历代可谓延绵不绝,成为历代朝廷的赋税大户。
隋唐:海盐和池盐技术的进步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盐业史发展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食盐的生产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
井盐开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卖制度也实现了由直接专卖向间接专卖为主的变革性过渡,出现了若干新的政策和专卖运行方式。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开放盐池、盐井之禁令,采取与百姓共之的办法,免于征税,至唐开元时期的130年间,为中国食盐无税时期。
开元初年,开始有榷盐收税,但各地盐法并不统一。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陷入困境,实施“榷盐法”,由官府垄断食盐价格,盐利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
唐末藩镇割据,盐井、盐池为藩镇所有,盐利被藩镇持留。
唐代盐产量继续增长。
海盐产量居首,大历年间产量约为600万担,池盐次之,年产约100万担,井盐较低,年产约数10万担。
唐代盐业生产技术,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
在某些方面,如垦畦营种法(晒制池盐的方法)的成熟、凿井采卤法的发展等都有力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唐代海盐生产处于煮制阶段,主要有取卤、试卤和煎煮等工序。
唐代井盐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凿井、汲卤、煎制等工序。
唐代凿井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深处卤水的开采和井盐业的开采及井盐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唐代的盐井采卤还发展了东汉就出现的辘轳式滑车采汲法。
在井口小、井身深的井架之上,滑车可以直接悬挂于覆盖在井口的井架上,使用木桶采汲卤水。
杜甫在《盐井》一诗中提到“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就是滑车在唐代井盐生产中被普遍运用的真实写照。
另外在唐代井盐生产中,“火井”煮盐也有所增加,至今在四川的邛崃还存有“自唐时古火井处”的碑刻。
在唐代井盐的煎制中,除传统的煎制技术外,还出现了提纯技术。
宋代:海盐晒制的起源宋代盐业生产研究方面,关于中国海盐晒制的起源问题,以往学者多认为晒法起源于明代。
近年来,学术界渐渐认同海盐晒法的创始时间可以上溯到宋金时期这一论述,我国沿海晒盐的产生推至宋代。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
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
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
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
在南方如海南岛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
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宋代盐业生产技术包括煎制和晒制两大类,其进步则集中表现在井盐和海盐的生产之中。
在当时的四川,井盐钻井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在北宋庆历年间,川人在继承汉唐以来的大口径浅井的某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凿出了一种新型盐井——卓筒井,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
卓筒井技术的出现,堪称中国古代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为我国钻井技术的发展树起了一道丰碑,使钻井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它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宋代四川井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开辟了道路,使人类开采地下丰富的矿藏资源成为可能。
根据文献记载,宋初川盐年产810.66万公斤,到卓筒井出现前夕因为减产而跌到400多万公斤的低谷,然而在卓筒井出现之后的绍兴二年(1132年),井盐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公斤,比宋初增长了2.7倍,比卓筒井出现前夕增长6.5倍。
明代:池盐与盐井的长足发展到了明代海盐生产在整个盐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明代海盐资源分布在全国10省250个市、县,供给范围广阔,是一种跨区域性行销的盐种。
明代海盐的生产中,晒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盐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盐产量不断提高。
明成祖迁都北京、增置武卫百司、派郑和下西洋,费用以亿万计,全由户部尚书夏元吉筹措,他设立盐务衙门,以盐卡收税,谨防贪官。
在明人宋应星《野议·盐政议》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而以三百万充无妄费,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佣、桥梁、楼宇,当余五百万,各商肥家润身,使之不尽,而用之不竭。
至今可想见其盛也。
”其中利润有40%以上用以课税(一百万两)、建祠堂(三百万两)等方面,各商肥家润身五百万两。
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在淮南、扬州一带推行了纲盐法。
明代海盐北起辽东都司,南至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的沿海地带;在长江以北分别是长芦、山东及两淮盐课司,长江以南则为两浙、福建盐运司。
明代池盐是西北地区“盐湖”所产之盐,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
在山西,除解州、安邑的河东大盐池外,女盐池和六小盐池也是当时重要的盐池。
女盐池系硝盐池,在解州大盐池以西约2.5公里的地方,“广袤三十里,《水经注》所谓女盐泽是也”。
六小盐池则在女盐池西北约1.5公里的地方,它由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6个小盐池组成,“其池最大者,水面不过亩,盐自凝牟”。
明代井盐则分布在四川及云南境内。
四川井盐主要集中在成都府一带,明初以成都、简州为中心;弘治以后,遂向富顺、遂宁、大宁、荣县、云阳、犍为、中江、彭水、仁寿等地转移。
明代四川井盐由于钻井技术的突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国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除四川外,云南地区也是明代井盐的主要产地。
主要分布在楚雄、姚安、大理、安宁、鹤庆、武定等地区。
盐井主要有楚雄的黑井、琅井、珂陋井、猴井、姚安的白羊井,大理的诺邓井、大井、石门井,安宁的大井、石井、河中井,鹤庆的弥沙井、桥后井,武定的只旧井等。
明代盐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井盐业中,井盐钻井工艺出现了明显的突破。
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凿井的程序化、固井技术的提高和治井技术的初步发展这三个方面。
明代井盐钻井工艺的突破,对井盐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宋代卓筒井工艺,而且为清代井盐钻井工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既发展了钻井工艺技术,又促进了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盐业成财政收入四大支柱之一清代盐业的较大发展是在康熙之后。
清代的食盐生产是一种严格的计划性生产,在各产盐区及各盐场都有“额定产额”。
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清代的盐业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
有人推算清代食盐产量最高可能突破20亿公斤。
从制盐方法上看,清代的海盐生产有煎有晒,池盐全是晒制,而井盐则全是煎制的。
清代井盐的钻井技术达到前无古人的成就,大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在今天的四川省自贡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技术。
在这种钻井技术中,包括了定井位、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柱、凿小眼和修治井等各种技术,已能够成功开凿深达千米的盐井和处理井下事故,以1835年燊海井钻深度达1001.42米为标志,确立了中国井盐钻井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