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中的“意象”与“意境”
- 格式:pdf
- 大小:107.15 KB
- 文档页数:1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
意象是指通过文字描绘出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通过这些形象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情感和思绪。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建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并通过几个实例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
一、意象的力量意象是诗歌的独特之处,它可以通过文字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诗人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构建意象,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知。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这一意象通过诗人的描绘,使读者眼前似乎浮现出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产生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意象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可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吸引人。
二、意境的构建意境是指意象所引发的读者的感情和思绪。
诗歌通过意象的构建,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反应,引发共鸣和共同体验。
意境可以是宁静、悲伤、欢乐、恐惧等各种情感,它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壮志豪情,营造出一种雄浑壮丽、豪放不羁的意境,使读者体验到一种豁然开朗、振奋心灵的情感。
意境的构建不仅仅依赖于意象的选择和描绘,还需要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节奏来支撑。
诗歌的韵律、押韵和格式都会对意境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宋词《声声慢》通过押韵和缓慢的节奏,构建了一种伤感、忧郁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思绪和秋意渐浓的寂寥。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意境需要通过意象来构建和表现,而意象则通过意境来获取更深层次的诗意和感受。
意境可以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构建,也可以通过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意象来触发。
无论是哪种方式,意象和意境都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使诗歌独具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三、意象与意境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以下将通过几个例子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奇妙关联。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被誉为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些优美动人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给予读者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而意境则是诗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本文将以唐诗宋词为例,探讨其中的意象与意境,以及如何鉴赏这些意象和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特点意象是指通过具象化的描述,使抽象的概念和形象得以生动表现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意象运用得当能够让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冲击和享受。
意象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象征,通过抽象的形象来代表某种具体的意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往往富有生动细腻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意象的重叠。
意境是诗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心境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纵览整体: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往往以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云雾日月等,给人一种广阔和开放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营造出壮丽的景象和豪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山和河流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广袤的想象空间。
这种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所体验到的自由和豪放的情感。
地理景观:山川河流的意象和意境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常常可以见到对山川河流的描写。
山川河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一种永恒和无尽的自然力量。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具象化,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升华你的诗歌情怀!诗歌的欣赏重在理解和领悟抽象化艺术处理后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只有在充分理解这些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把握诗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氛围。
什么是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鉴赏诗歌意象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
意象简言之就是赋予主观情感后的事物表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概括诗歌意象要注意全面,注意概括总体的特征,注意挖掘意象的传统意义和诗歌中心主旨的联系。
分析意象首先分清主次,主要意象是情感抒发的载体,诗歌的核心内容或线索,次要意象注意起烘托、渲染等作用。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无穷韵味和诗意的空间。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好坏的关键性因素,一首没有幽美、深远意境的诗歌就不是好诗歌。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境大致可分为阳刚和绵柔两类:1.雄壮阳刚类意境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李白的《关山月》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语言的精炼和运用,表达出独特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感官的描写来表达诗歌中的意思和情感;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
一、意象的概念与表达意象是诗歌表达的基本元素之一,它通过对具体形象和感官的描写,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意象可以是视觉上的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形象。
它们通过细腻、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写月光和霜花的视觉形象,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这种具体形象的运用,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思考。
二、意象的作用与效果意象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有趣。
同时,意象还可以让读者通过感知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于意象的细致描写,诗歌可以更好地触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意象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将事物的外在形象与其内在的含义相结合,诗人能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通过描写溪亭日暮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深深陷入其中的情感和无法自拔的境地。
这种以具体形象为载体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感受和思考。
三、意境的构建与传达意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来营造出的一种特定氛围和美感。
它是诗歌作品中对于情感、思想和主题的综合体现,通过对于意象的精准运用和巧妙组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情感的交融和审美的享受。
意境的构建首先需要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意象,并将其组织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2013.05学教育159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彭亚香(八所中学,海南东方572600)[摘要]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在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诗歌中意象入手,谈及鉴赏意象的方法,通过解读意象,阐释意象的作用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关键词]意象;作用;诗歌鉴赏一、意象及其要点诗歌是什么?古人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情怀的。
古人崇尚“文贵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诗歌中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应该把这些思想蕴涵在一些物象之中,通过特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即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
这些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象呢的要点呢?本人认为,其要点应该是:(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
(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
(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
二、鉴赏古代诗歌意象的方法1、注重意象的积累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
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船——夜雪——瓜洲渡”。
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笠翁”。
有叙述性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正确解读意象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浅谈如何借助意象鉴赏诗歌摘要: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意境,人物品格、观点、态度、倾向,诗歌哲理、意蕴等。
关键词:意象意境主题思想观点哲理意蕴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组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古诗词讲究含蓄、凝练,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使“像”与“意”完美结合。
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
一、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有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象的载体。
鉴赏诗歌若能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内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诗人们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又如杨柳,“柳”者,“留”也。
“柳、留”二音相沿,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柳枝柔软,纤细修长,迷人的意态,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二、借助诗歌意象,可以把握诗歌意境袁行霈教授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情和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也就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所以分析意象有助于把握意境,把握了意境也就容易领悟到诗歌的言外诗情了。
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内容提要】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二、诗歌意境的创造示例三、诗歌意象举例解读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评论诗歌时,经常会运用“意象”与”意境”这两个文学理论词汇。
然而有些读者或作者,对这两个词汇的概念并不是太清楚,有时甚至混为一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如果分开来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在这里,童先生把意象与典型又联系起来,认为意象就是艺术典型,这好像有点牵强,其实,意象离艺术典型还有一段距离,不能划等号。
但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到底是什么。
意象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
意象如果细分,还可分为: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
2、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
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诗人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对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进行解读,探讨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一、意象的含义与作用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比喻、符号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
在诗歌中,意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1 感官意象感官意象是通过对五官的描述来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
比如,诗人用鲜艳的颜色描绘夕阳的余晖,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夕阳的美丽和温暖。
通过感官意象,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共鸣。
1.2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形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诗人用蓝天、白云、清风来描绘宁静和自由,用雨水、花朵、春天来表达希望和新生。
自然意象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与自然的共鸣,引发对人生、情感等深层次的思考。
1.3 比喻意象比喻意象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诗人将夜空比作黑色的绸缎,将星星比作点点璀璨的钻石,用来表达夜晚的神秘和美丽。
比喻意象能够让读者在感知到具体形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含义。
二、意境的构建与作用意境是指诗歌中通过意象的运用所创造出的整体感受和氛围。
通过合理的意象组织和运用,诗人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2.1 色彩意境色彩意境是通过对颜色的描绘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比如,诗人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来表达热情和活力,用蓝色、绿色等冷色调来表达平静和安宁。
色彩意境能够直接影响读者的情绪和感受,使其更容易进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世界。
2.2 音乐意境音乐意境是通过韵律、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
比如,诗人运用押韵、平仄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饱满而悦耳的节奏。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与解读与研究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
作为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于理解作品、欣赏诗词的美感以及探寻作者意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并对其进行鉴赏、解读和研究。
一、意象的鉴赏与解读意象是作者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比喻手法所塑造的具体形象,旨在使读者通过视觉和感觉,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动物、人物形象和事物为主,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鉴赏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意。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将晴朗的白日与高山相对应,将浩瀚的黄河与辽阔的大海相联系,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和组合,表达了杜甫对家国沉沦的忧愤和追求自由的心情。
二、意境的鉴赏与解读意境是诗词作品所营造出来的整体氛围和艺术效果,是通过意象的有机结合、意蕴的渲染以及音韵的烘托等手法所创造出来的。
意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因此每个人对于同一首诗词所感受到的意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首诗以宁静的秋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宁静和凉爽。
这种清新的意境通过对诗歌的节奏、押韵和音乐感的运用,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安静而舒适的氛围中。
三、意象与意境的研究对于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
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倾向,进而推测其意象和意境的来源与特点。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作家间意象和意境的异同,以及对于同一作品中不同意象与意境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它们通过对于自然、人物和事物的描绘,以及对于音韵、押韵和节奏的运用,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感受的境界。
浅谈诗歌意象的鉴赏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反复揣摩、体味,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意境的关键。
一、把握意象的“小”和“大”分析诗歌切忌空泛,要抓住其中“小”的典型细节,体会整体的形象和感情,即“大”的意义。
例如:杜甫《北征》诗中,描写“小儿女”身上的补丁,“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运用这个细节来表现杜甫家人艰难的生活,就很有力。
破衣服补上这块颠三倒四的绸子补丁,说明其家人穷得连一块合适的补丁也没有,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气氛烘托下,又与小儿女“垢腻脚不袜”的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示了细节的艺术生命力,耐人寻味。
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商隐《隋宫》抓住“宫锦”,且只突出一点“裁”,至于种桑到织锦的过程全部省去,但“春风举国宫裁锦”,则杨广动用劳力之多已显现,“半作泥障半作帆”,其生活荒淫之极更昭然,杨广南游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能获得这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二、要把握意象的“简”和“丰”诗歌的语言是概括的、简约的,而其内容是丰富的、多向的。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诗歌意象本身的内涵。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诗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