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语篇的词汇衔接
- 格式:pdf
- 大小:271.97 KB
- 文档页数:4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1]。
形式上,语篇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单句、一个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作品。
语篇与词语和句子是不同性质的成分,词语和句子是语言的结构单位,语篇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语言成篇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
衔接是指“语篇内标记不同句际关系的形式连接,是使作者或说话人建立跨越句子边界的关系,并使篇章内的句子扭结在一起的语篇建构手段”[2]。
国内学者通常认为衔接表现在语篇和表层结构上,也就是说,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对语义联系进行标明,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连贯则是指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些不相关的词句的堆积。
它是语篇中意义的关联,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连贯可粗略分为两个方面:整体连贯(global coherence)和局部连贯(local coherence)。
前者指篇章片段的意义与篇章主题的联系;后者指邻近句子之间存在着的语义联系。
衔接与连贯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连贯、只有衔接特征的语言不能成为篇章;只有连贯、没有衔接手段的篇章通常难以理解。
因此,篇章的连贯性是衔接性的基础,而衔接手段有效地增加篇章结构的严谨程度和流畅性。
Holliday和Hasan认为,决定一组句子能否组成语篇的主要因素在于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关系。
他们将语篇衔接手段分为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照应关系又可分为文外照应和文内照应。
[3]二、学生作文中衔接与连贯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句与句之间和段落间由于缺少衔接手段,文章给人一种跳跃、不连贯的感觉,从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而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出现了一连串的流水句,影响了文章的质量。
笔者认为这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2016.1~2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衔接(cohesion )指文章中从句、句子之间表达连接的方式,是区分孤立的句子与语篇的特质。
词汇衔接作为衔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学术英语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词汇衔接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观点的可理解性及清晰性。
因此,学习者不仅要理解词汇衔接方法,还要能在写作实践中运用。
本文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运用这一方法的自觉意识,认识它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试图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提出一些有助于克服写作困难的建议。
一、语篇衔接在写作中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随着对语篇研究的进展,语篇衔接理论应运而生。
1976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语篇的衔接》一书的出版,衔接一词正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术语而被广泛地应用。
他们最先提出语篇中衔接系统分析法,认为语义关系是通过语法和词汇衔接建立起来,并把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5种。
策略性运用主题述位范式和时态之间应是衔接的。
然而,在学术英语写作教材中多数以提高语法衔接能力为目的的特色活动却常常被忽视。
因此当学生在学术英语写作中要将语法衔接运用到合理水平时,他们的词汇衔接应用能力就显得比较有限,有时甚至是偶然做到的。
二、词汇衔接的主要形式词汇衔接是实现衔接的另一种手法。
词汇衔接是通过对词义的选择来达到衔接的目的的一种衔接手法。
韩礼德、哈桑(1976)将词汇衔接分为两类:重复和搭配。
下面介绍词汇衔接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重复重复可简单亦可复杂。
简单重复包括相同形式的重复单词,而复杂重复则运用派生形式。
这种衔接方法似乎在学术英语课文中占有最显著的地位,它使写作者将重要主题重新引入语篇中。
成功写作者通常在文章转折处重复写作提示语的关键词,如主题、事实支撑句。
这正好在提示语和回答之间建立词义联结,并使写作者表明他们在回答问题。
在运用重复时,学习者会遇到很多挑战。
首先,他们可能会在全文写作中,而不是在承上启下处过渡使用重复和复述单词,给人造成文章写得很单调的感觉。
词汇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作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衔接”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根据ha11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词汇衔接是一种非结构性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多种衔接之一。
本文结合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分析衔接手段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探索阅读教学新方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词汇衔接;衔接手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听、说、读、写是应该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
阅读,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语言输出技能,通常被视为衡量英语学习者英语习得水平的标准之一,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对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以及词汇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其中,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为: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
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学生都感觉到虽然掌握了语法知识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词汇,即使有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但在理解语篇时还是有相当多的困难,特别是关于作者的观点及态度、篇章的组织情况及隐含意义等。
在语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篇章中词汇的讲解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词汇学习与语篇分析的融合。
自从1976年ha11iday和hasan提出以来,作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衔接(cohesion)”这一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级研究生郭志娟1.引言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
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
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
(《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
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2.1 衔接的手段用于表示篇章成分之间的连接的手段重要的有: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和语用上与语义上的意涵(pragmatical and semantic implication)等等。
[语言与文学研究]2012年第·7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2期Jul 2012[摘要]]语篇分析是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衔接手段又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一环。
文章旨在根据语篇分析的原理,通过对语法和词汇两种衔接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语篇层面上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衔接手段;阅读理解[中图分类号]H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175-02从衔接手段层面浅析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所起的作用汪金宝(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在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中,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写、译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根据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英语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两门专业基础课,由此可见,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对在校大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不容小视。
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则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语篇分析理论的探究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理解理论回顾传统的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语篇阅读者必须先弄懂最小的字母、字及单词,进而再弄懂短语和句子,最后才能明白作者通过整个篇章传达的意思。
基于这种理论,语法翻译教学法长期以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行其道,其结果是片面重视了语言细节却忽视了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因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大忌而收效甚微。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曾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于零散的词句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
可见,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对语篇整体层次的理解而非片面的语言细节。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古登曼又提出自上而下的模式,其核心是阅读理解是个语言和思维互动的过程,即语篇阅读者应利用已有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
80年代美国人鲁姆哈特等人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即阅读理解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结合体,前者可以帮助语篇阅读者发现新的信息而后者可以帮助语篇阅读者在语义方面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