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共314名)序号姓名所在单位1 丁家波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2 于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 万青南京大学4 万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5 山世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6 卫敏北京化工大学7 马旭村清华大学8 马坚伟哈尔滨工业大学9 马晓轩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0 马聪华中科技大学11 王开云西南交通大学12 王书翰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13 王训清华大学14 王发洲武汉理工大学15 王江云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6 王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17 王志清华大学18 王宏斌中山大学19 王青青浙江大学—1—序号姓名所在单位20 王佳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1 王周平江南大学22 王树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3 王艳丽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4 王晓锋清华大学25 王铁军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6 王健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27 王祥科华北电力大学28 王雪松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9 王铭钰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30 王琳华中科技大学31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32 王傲雪东北农业大学33 王新平南京大学34 王新强北京大学35 王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36 尹梅贞北京化工大学37 邓伟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8 邓祥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9 艾庆辉中国海洋大学40 艾渤北京交通大学41 叶乃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42 叶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3 申卫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44 田红玉北京工商大学—2—序号姓名所在单位45 田志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46 田明北京化工大学47 田倩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48 史聪灵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49 付保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50 付前刚西北工业大学51 付雪峰北京大学52 白晓春南方医科大学53 白博峰西安交通大学54 包文斌扬州大学55 冯玉军四川大学56 吉兴香齐鲁工业大学57 吕雪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58 朱万成东北大学59 朱波峰西安交通大学60 朱樟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1 刘元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62 刘立明江南大学63 刘存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64 刘守新东北林业大学65 刘军林南昌大学66 刘红荣湖南师范大学67 刘志洪武汉大学68 刘丽哈尔滨工业大学69 刘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3—序号姓名所在单位70 刘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71 刘咏中南大学72 刘思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73 刘艳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4 刘泰生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75 刘涛寻山集团有限公司76 刘海峰华东理工大学77 刘浪新疆大学78 刘家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79 刘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80 汤楠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81 许正宏江南大学82 许华平清华大学83 许晨阳北京大学84 孙玉文大连理工大学85 孙有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86 孙进沈阳药科大学87 严锋苏州大学88 苏森北京邮电大学89 杜太生中国农业大学90 杜向党河南农业大学91 杜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92 李山青宝钢集团有限公司93 李云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94 李从举中纳科技有限公司—4—序号姓名所在单位95 李文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96 李刚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7 李伟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98 李闯创南方科技大学99 李兴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00 李呈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01 李肯立湖南大学102 李明湖南星索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103 李岩同济大学104 李金恒南昌航空大学105 李建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06 李建春东南大学107 李建秋清华大学108 李轶河海大学109 李钢大连理工大学110 李秦川浙江理工大学111 李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12 李高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13 李盛本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114 李晗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115 李智军华南理工大学116 李慧芳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117 李澄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18 杨小虎上海交通大学119 杨旭西安交通大学—5—序号姓名所在单位120 杨守业同济大学121 杨运桂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122 杨坤德西北工业大学123 杨信廷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124 杨铁军哈尔滨工程大学125 杨海波华东师范大学126 杨清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127 来兴平西安科技大学128 肖志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9 吴元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30 吴立刚哈尔滨工业大学131 吴明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32 吴迪南京大学133 吴海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34 吴家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35 吴黎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136 何宁佳西南大学137 何军四川农业大学138 何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39 何昭水广东工业大学140 何祥火复旦大学141 何鹏哈尔滨工业大学142 何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43 伯晓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44 余鹰天津医科大学—6—序号姓名所在单位145 闵小波中南大学146 汪夏燕北京工业大学147 汪海峰浙江农林大学148 汪家道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149 汪毓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0 沈杰中国农业大学151 迟永宁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152 张广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53 张文科吉林大学154 张民天津科技大学155 张远波复旦大学156 张运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57 张志飞西北大学158 张春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159 张俊良华东师范大学160 张彦山东农业大学161 张勇慧华中科技大学162 张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63 张浩力兰州大学164 张淑珍东北农业大学165 张瑞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66 张新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67 张新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68 张瑶厦门大学169 陈少华北京理工大学—7—序号姓名所在单位170 陈立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71 陈刚浙江大学172 陈玖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73 陈明君哈尔滨工业大学174 陈宝梁浙江大学175 陈玲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76 陈玲玲华中农业大学177 陈星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78 陈晓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79 陈雪飞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80 陈常青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181 陈锋河南农业大学182 陈斌西安交通大学183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84 武振龙中国农业大学185 范同祥上海交通大学186 范志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187 范艳华西南大学188 林荣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89 罗三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0 罗正鸿上海交通大学191 罗仙平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192 罗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93 罗会颖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194 罗军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8—序号姓名所在单位195 罗杰华中农业大学196 季红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7 季莉莉上海中医药大学198 季葆华北京理工大学199 金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200 周大旺厦门大学201 周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2 周树云清华大学203 周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4 周海平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5 周善贵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206 周磊复旦大学207 郑金海河海大学208 单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9 孟志军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210 赵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11 赵纪军大连理工大学212 赵凯黑龙江大学213 赵海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14 赵维莅上海交通大学215 赵琰北京中医药大学216 赵斌南开大学217 赵曜复旦大学218 胡小永北京大学219 胡修棉南京大学—9—序号姓名所在单位220 胡海岚浙江大学221 胡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22 柳李旺南京农业大学223 段海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24 侯剑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25 俞燕蕾复旦大学226 祝诗发华南理工大学227 祝效华西南石油大学228 姚槐应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29 秦礼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0 秦波涛中国矿业大学231 秦勇北京交通大学232 秦勇兰州大学233 袁泉四川大学234 夏星辉北京师范大学235 顾冬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36 钱林茂西南交通大学237 徐兆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38 徐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39 徐坤北京邮电大学240 徐彦辉复旦大学241 殷小玮西北工业大学242 栾新军西北大学243 高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44 郭玉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0—序号姓名所在单位245 郭凯南京工业大学246 郭建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47 郭瑞庭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248 郭慧琛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249 唐志书陕西中医药大学250 唐金辉南京理工大学251 唐睿康浙江大学252 涂良成华中科技大学253 陶建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54 黄亿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5 黄中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56 黄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7 黄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58 黄华北京理工大学259 黄志群福建师范大学260 黄园四川大学261 黄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62 黄胜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63 黄攀峰西北工业大学264 曹春梅首都儿科研究所265 龚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66 盛春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267 崔朝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68 崔新壮山东大学269 梁尔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序号姓名所在单位270 梁荣华浙江工业大学271 梁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72 彭志科上海交通大学273 彭贵青华中农业大学274 彭慧胜复旦大学275 董世魁北京师范大学276 董宏丽东北石油大学277 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278 董斌大连民族大学279 蒋健晖湖南大学280 韩庆华天津大学281 景传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82 程方益南开大学283 程国锋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284 傅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85 焦宁北京大学286 曾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87 曾明华湖北大学288 曾海波南京理工大学289 曾嵘清华大学290 曾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291 谢欣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92 赖仞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93 雷斌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94 虞先濬复旦大学—12—序号姓名所在单位295 詹良通浙江大学296 詹梅西北工业大学297 窦道龙南京农业大学298 裴建中长安大学299 谭碧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300 熊友才兰州大学301 熊立华武汉大学302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03 熊红凯上海交通大学304 樊江莉大连理工大学305 黎胜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306 潘安练湖南大学307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08 潘秀莲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09 薛建儒西安交通大学310 薛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311 戴世勋宁波大学312 戴彧虹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313 魏宇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314 魏志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3—。
中国化学十大牛人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
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
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
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NO1侯建国院士侯建国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59年生,福建人。
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晶体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俄岗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一九九五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化科学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薄膜与表面物理,团簇与低维结构、量子特性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研究等从事纳米结构、表面物理化学与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半导体分形晶化、新型C60超导体,纳米结构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分形晶化机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高质量的K3C60单晶超导体,对其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被广泛引用;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了C60单分子在S i表面的吸附取向,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直接观察单分子内部结构,获得化学键分辩的C60单分子图像,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香港"Croucher" 基金会访问学人。
中国十大纳米人第一位姓名:张立德生年:1938星级:五星贡献: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发展:江河日下星座:悲凄星单位:合肥固体物理所点评:张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纳米材料结构研究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米材料鼻祖Gleiter教授的赞扬。
他和牟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学》和《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性的纳米教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
他近年来致力于米材料的产业化,对推动米材料和纳米技?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
可悲的是作为纳米第一人,却至今仍然不是院士,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的巨大讽刺。
不足之处在于他始终没能够组织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没有杰出的弟子。
由于年龄的缘故,将逐步退出舞台。
第二位姓名:钱逸泰生年:1941星级:五星贡献: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发展:夏日黄昏星座:幸运星单位:科技大学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米材料的国际级专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乘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可谓幸运星。
把他排在第二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足之处在于他人情味不够,手下弟子精英辈出,慑于其严厉的手腕,先后离去。
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还是靠活动能力和吃老本维持。
由于其院士的身份,还将活跃十年左右,但是很难左右中国纳米政策的大局第三位姓名:卢柯生年:1965星级:五星贡献:非晶晶化法制备米材料的创者发展:前途无量星座:天王星单位:沈阳金属所点评:卢先生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
近年来在Science 和PRL上发表的工作引起国际反响。
44 INNOVATION TIME 2018.09唐智勇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先后入选第十一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勇敢执着 勤奋努力1996年,还是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硕士生的唐智勇在听完了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的报告后,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敲开了汪院士的大门,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和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
这次谈话让汪院士很高兴,他直言道:“你毕业后直接来我课题组读博吧。
”“当时武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最优秀的学生只能留在武大,”唐智勇每次回忆起来都会自豪地说,“因为汪先生的这个决定,我得以破格进入他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课题组读博。
”进入课题组后,唐智勇从事与原子力显微镜相关的研究。
由于轻微的扰动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数据的精准,所以为使仪器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他经常半夜还在实验室工作。
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每期的学术期刊都是影印的,唐智勇为了读到最新的文献,每次都第一个来到图书馆借阅。
直到现在,所里还流传着唐智勇上卫生间也要看文献的轶事。
由于工作勤奋,汪尔康院士甚至特批科研经费给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唐智勇用来购买所需的科研设备。
胆大心细 背水一战从长春应化所博士毕业后,唐智勇远赴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进行催化方面的研究。
那个时候,纳米科技方兴未艾,唐智勇敏锐地觉察到一个巨大的未知领域就在眼前,他果断做出了人生中又一个大胆的决定,奔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与那时还是助理教授的Nicholas A. Kotov合作,从事纳米合成与自组装相关研究。
由于起步晚,积累不深,进展缓慢,有人劝他放弃。
基于扫描探针技术的二维层状材料纳米摩擦研究进展■ 文/张光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 概述摩擦现象是人们最常遇到的现象之一,大至航天飞行器小至机械硬盘,无不存在摩擦和磨损问题。
存在于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中的运动机构如微型马达、振荡器等,由于在小尺寸下表面效应显著,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极大的影响。
尽管摩擦所带来的能量消耗与损伤问题使摩擦学研究成为一个古老的问题,然而由于摩擦界面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摩擦与耗散背后的来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摩擦现象一般涉及2个接触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的界面阻力。
在宏观尺度上,描述摩擦力的经典规律是Amontons-Coulomb定律,它指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而与表观接触面积无关,并由此将摩擦力(Ff)与正压力(L)的比值定义为摩擦系数,即Ff=μ·L。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在微观尺度下摩擦力与界面接触面积(A)呈正相关的关系,即Ff=σ·A(σ为界面剪切应力)。
实际上,在微观尺度下2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是材料表面的凹凸起伏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这些微小接触面积的总和要远小于表观接触面积[1],如图1所示。
随着正压力的增大,这些凹凸结构互相挤压产生所谓的“犁沟效应”,使凹凸结构之间实际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导致摩擦力的增大。
因此要从本质上揭示摩擦现象的物理机制必须要深入到微观层面,由此纳米摩擦学出现并成为研究的焦点。
2004年石墨烯的出现掀起了二维原子晶体的研究热潮,二维限域效应所带来的奇异的电学、光学性质及其物理机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单层二硫化钼(M o S2)、二硒化钨(W S e2)、黑磷等相继被制备并研究。
在此之前,石墨、二硫化钼等层状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固体润滑剂,这些材料之所以能够产生润滑效果,原因一般简单解释为层间较弱的范德华力作用。
事实上,二维层状材料的摩擦性质很早已受到广泛研究,这是一方面来自于对这些材料润滑机理的探索,另一方面得益于二维层状材料的原子级平整的界面能够排除表面粗糙度对摩擦性质的影响,而且表面的化学键是饱和的,理论上只存在范德华力作用,这些优势使得二维层状材料成为从原子尺度揭示摩擦起源的图1 宏观界面中的表观接触面积和微观界面中的实际接触面积宏观界面微观界面新材料产业 NO.01 201965理想体系。
北京科技报/2010年/2月/22日/第008版科学|讲堂纳米技术带来新的工业革命白春礼主讲人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整理/谭娜关于纳米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我们知道很多,比如,使用了纳米染料的衣服不会被轻易弄湿弄脏,涂有纳米涂层的红旗在下雨天依旧会高高飘扬;各种玻璃、塑料、金属、漆器甚至磨光的大理石上、大楼的玻璃幕墙等材料,只要涂上纳米涂料,都会具有防污、防尘的效果,而且耐刮、耐磨、防火;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茶杯不易摔碎;戴上涂有纳米涂料的眼镜,在寒冷的冬季也不用担心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会蒙上一层水汽……现在,还有科研人员计划把纳米技术应用到化妆品中,那样护肤、美容的效果会更佳。
其实,纳米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万分之一头发丝粗细。
当物质达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内,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
目前,纳米技术应用于材料还处于基础性的阶段,只有纳米器件的研究达到一定水平才标志着真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纳米生物效应就是近年中国纳米科技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几百纳米大小的颗粒可以在外磁场的引导下在血管中承载和输运药物到达指定区域再可控释放,这将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有关富勒烯和纳米颗粒的毒理研究。
这些研究直接关系到使用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安全性,以及大量使用纳米粉体材料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中国之所以致力于纳米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的技术前沿性将带动一系列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比如,纳米技术可以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容量、速度提高1000倍,而体积缩小1000倍。
纳米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能源枯竭、环境退化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国内已有50多所大学,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300多家企业在从事与纳米科技相关的研发,毫无疑问,纳米技术会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各个方面,带来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
北京纳米科技产业的优势与发展建议作者:任红轩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3年第10期文任红轩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技术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一代共性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构成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并形成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兴产业。
当前,纳米技术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各国包括我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和产业发展。
在全国都大力发展纳米科技产业的氛围中,北京市无论从纳米科技人才、纳米科技成果,还是纳米科技资源等方面都在全国排在第1位,并且有很多纳米科技成果在全国各地转移转化,已形成辐射全国的格局。
一、纳米科技人才高地纳米科技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各类纳米科技人才。
国内从事纳米科技研发的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均集中在北京,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从事纳米科技研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形成了发展纳米科技所需要的各类纳米科技人才的聚集区(见图1和表1)。
据初步统计,综合性高校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直接和相关的科技项目在20%~30%左右,从事纳米及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占到10%~20%。
一些科研院所中,纳米及相关研究甚至接近80%。
北京是全国水平最高端、数量最庞大的纳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资源聚集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从事纳米科技专业人才数量最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
北京大力发展纳米科技产业具有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条件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据统计,北京与纳米相关的两院院士超过40人;在国家纳米协调指导委员会当中,北京的专家有10人,约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引进了全国纳米领域唯一的“顶尖千人计划”入选者。
北京纳米相关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超过10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超过20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和软硬件条件,为北京纳米科技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
二、纳米科技成果高地在成果规模和数量方面,中国的纳米科技成果数量和规模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