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
- 格式:pdf
- 大小:382.33 KB
- 文档页数:19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一: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
—— 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
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
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
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
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
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才军
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
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
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
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现摘几段如下: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
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
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
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
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其中的“志”特别值得注意,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念、隐匿的怀抱。伯牙将这种感念与怀抱通过高超的琴艺倾诉出来,并不
是弹奏了一曲叫做《高山》抑或叫做《流水》的曲子。试想,如
果曲子早有成型,即便子期听了出来,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些古琴素养,却当不得“知音”之谓。故事妙就妙在伯牙即兴所致、直
抒胸臆,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一语中的。这就使得两人的相遇相知充满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玄妙色彩。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
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流水评中,我已
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
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
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
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
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定位,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
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
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习
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
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
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
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
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
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
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
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
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
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
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
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象湖镇岗背小学管瑞敏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
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
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
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
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
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二、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
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
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
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
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
趣。
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
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
5、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写作。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
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 五、教具、学具准备
《高山流水》的音乐;教学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
导法”。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
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
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 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谈知音,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知心朋友吗?我们常把知心的朋友叫什么?对,
知音。知音就是知已、能赏识自己的人。常言说“千金易得,知
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
悲壮感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谈话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
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二、初读文,感知音。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胆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
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
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
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
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