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26.36 KB
- 文档页数:4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包括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
一、赏花灯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从简单的纸糊灯笼,到精美的丝绸彩灯,从传统的动物、花卉造型,到现代的卡通人物、科技元素,花灯的世界可谓是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上街头,观赏各式各样的花灯。街道两旁,花灯高悬,照亮了整个城市,也照亮了人们欢乐的脸庞。
二、吃汤圆
汤圆,别称“汤团”“浮元子”,是汉族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同时,汤圆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在元宵节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软糯的汤圆,享受着天伦之乐。汤圆的馅料种类繁多,有芝麻馅、花生馅、豆沙馅等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制作汤圆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将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再包入馅料,搓成圆球状,放入沸水中煮熟。当汤圆浮起时,就可以捞出来享用了。一口咬下去,香甜的馅料流淌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三、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灯谜的种类繁多,有字谜、成语谜、诗词谜、人名谜等等。猜灯谜需要运用丰富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灯谜可能会让人绞尽脑汁。但当你终于猜出答案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四、放烟花
烟花是节日喜庆的象征,在元宵节放烟花更是增添了欢乐、热闹的氛围。
夜空中,烟花绽放,如五彩斑斓的花朵,瞬间照亮了整个天际。有的烟花如流星般划过,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有的烟花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璀璨夺目;还有的烟花如金蛇狂舞,变幻无穷。烟花的绽放虽然短暂,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五、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六、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增进了亲情、友情,加强了社会凝聚力。
同时,元宵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元宵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团圆气氛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