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217.08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并阐明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阐明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和消费者的关系。
(3)分析简单的食物网简图及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1)通过实地调查和制作小生态瓶,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物网,初步提升系统分析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模型,培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调查研究,交流讨论,展示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
(2)关注环境,养成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材第5章是在第4章“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展开的,以生态系统为框架,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的重要环节,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础。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前一章知识的学习,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及类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各组分名称、作用的简单识记水平,没有建立起各组分间的联系,形成整体。
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是可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自制生态瓶实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模型。
3、教学条件分析校园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可供调查,小生态瓶也容易制作,学校有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可供教师和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自制生态缸【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然后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本段无需删除,只需改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对课题进行分析。本次课的课题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属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内容。本节课将讲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这些知识点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的常考点。
接下来,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类型,以及其组成成分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要了解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并学会画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需要分析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而难点则在于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和营养级的确定。 接下来,需要分析研究者的特征。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高一阶段已经研究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对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生喜欢观察、交流,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问题分析能力。在动机和风格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喜欢色彩斑斓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表现欲望强,期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赏。
在分析研究者特征后,需要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本次课采用展示法、讲演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练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将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结构的理解,同时边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具有逻辑思维、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论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最后,学生完成学案和练案上的题,巩固提高知识。
在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方面,需要准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池塘生态系统图片、食物链和食物网图片,学生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 最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情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环境,引发问题探讨。 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土壤与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构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系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建构模型能力,并对本节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在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前,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否是一个系统种群,全部动物和植物是否是一个系统,为什么。接着,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由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块培养基,大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称之为生物圈。同时,引出生态系统的类型,让学生带着疑问,增强求知欲,思考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
------循循善诱策略
在弄清生态系统各中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吃与被吃
泥巴
5.所有环节的营养级别都固定不变吗?(黄雀吃蝉)为什么?
6.书写食物链时,箭头“→”的意思是什么?指向哪一环节?
7.营养级别与消费级别是一回事吗?有什么不同?
食物网
(以具体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为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自己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
1.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
2.图中食物网有多少条食物链?
3.图中蛇占有几个营养级,猫头鹰呢?
⑵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⑶细菌都是分解者吗?。
“一课多轮”对提高课堂效率的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及反思冯雷黄石三中内容摘要:“一课多轮”是“同课异构”教学法中的一种,我再在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中采用了“一课多轮”教学法,在生物教研组的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在三个不同的班进行,本文即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介绍,并且在总结后进行了反思。
正文:《生物》必修3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等埋下了一个伏笔。
目前我们生物教研组正在进行的一个课题研究是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课多轮,我在高二(2)、(3)和(7)班各讲了一节课,首先是在高二(7)班来讲的,然后经过了教研组老师的点评和指导又在(2)班和(3)班各讲了一次,其中要说明的是(7)班是一个示范班,(2)班和(3)班是两个个平行班,(7)班的基础比(2)班(3)班要高一些,通过这三节课,来探讨一下“一课多轮”在课堂具体应用中的效果究竟如何。
一.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1.常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基于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等",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归纳与分析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用系统论的观点诠释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积极引导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协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且容易理解的知识。
2.“一课多轮”的流程,一课多轮是在上课----评课-----修改------再上课中往返进行的,在一轮一轮中解决一个甚至多个授课中的问题,让我们去接触新的事物时,我们不能一下子适应,总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我们开展一课多轮就是在不断的反复中修正授课中的低效,不断解决以前授课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陋习,如此反复,长此以往,也许教师的授课就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新生感受,以教研组为单位,先集体研讨确定备课,先在一个班讲授,结束之后根据情况进行修正,再次备课,再在第二个班讲授,结束后总结前面两次课的经验,在第三个班进行最后一次课,最后进行一个归总。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断某一系统是否为生态系统的方法(三看)一看“一定空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然空间二看“组成成分”,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
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看“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传递。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生长着各种动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群落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2.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3.一个生态系统若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B、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所有生物成分4.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A.第五B.第二C.第三D.第四练案拓展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光合细菌和蚯蚓属于()A.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D.分解者和。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三个层次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内容贯穿了整个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是学生学习生态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2. 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3. 学会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4.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2.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法3.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生态系统的结构(15分钟)讲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
3.示范观察和实验(20分钟)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系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变化。
例如,在植物群落中观察不同种间的竞争关系,或在水域中观察食物链的变化等。
4.讨论和总结(15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提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培养其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5.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家的生态环境,了解自己生活的生态系统,为下一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实验表现,观察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知程度和思考能力。
同时,以课堂作业作为呈现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要求】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基于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培养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情况,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础储备】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类型将序号所示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归类:①海洋生态系统②草原生态系统③森林生态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⑤果园生态系统⑥冻原生态系统⑦淡水生态系统⑧人工林生态系统⑨荒漠生态系统⑩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连线)提示:①—c②—a③—d④—b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②形成的原因a.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b.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核心突破】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组成内容、作用、地位的比较比较项目组成内容作用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水、无机盐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备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主要成分(基石)消费者包括营捕食生活的生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2.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据图可知:(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优化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
发表时间:
2014-04-30T10:47:09.20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4月总第238期供稿 作者: 毕秀美
[导读]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
毕秀美
【中图分类号】G423.69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00-01
【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范围。
[教师活动] ⑴请学生回顾第四章内容,举例说明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⑵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8页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
⑶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具体回答。
⑷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补充。
⑸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旁栏思考”,强调判断生态系统的要点:①生物群落,②无机环境,③二者相互作用
⑹多媒体播放不同生态系统的画面,让学生辨认。
[学生活动] 思考后回答:
⑴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举例略)。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举例略)。
⑵认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
⑶热烈讨论,作出相应回答。
⑷最终形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⑸思考讨论后得出:动物圈中的各种动植物被隔绝开来,彼此没有相互作用,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⑹看图辩认生态系统的类型并区分其范围。
[教学意图] ⑴通过回顾第四章内容,巩固了已学知识;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建立起: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知识系统。
⑵通过分析“旁栏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⑶通过识图,了解生态系统的种类和范围。
【教学内容】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活动] ⑴多媒体播放“池塘生态系统图”。
⑵让学生看图并思考教材“思考与讨论”中列出的问题。
⑶找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⑷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补充。
⑸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⑹结合身边实例启发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⑺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型。
⑻展示学生构建的模型,并进行点评启发,让学生进行自我完善。
⑼多媒体显示相关练习让学生思考回答。
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点评补充。
[学生活动] ⑴认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⑵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⑶通过身边例子逐一总结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⑷自主建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逐步修改完善。
⑸认真思考习题,作出相应回答。
[教学意图] ⑴通过看图并回答相应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⑵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⑷通过建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及其整体性。
⑸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3、食链和食物网。
[教师活动] ⑴创设情境,引入新内容:生活中我们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由这句话我们知
道,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会因营养关系形成各种食物链,下面我们主要探究一下捕食关系的食物链:多媒体显示一条捕食关系的食物
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教材分析该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和消费级。⑵请学生区分营养级和消费级的不同点,并进行补充。⑶让学生举
例说明同一生物的营养级或消费级是否是固定不变的?⑷教师进一步补充完善。⑸为什么一条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⑹教师引
导: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最后一级获得能量越少,难以维持其生活需要,这部分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详细介绍⑺比
较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 ⑴认真听讲。⑵观察图像,分析并写出食物链上每个生物的营养级和消费级。⑶营养级和消费级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①命名方式略有不同。
②生产者只占营养级不占消费级,帮同一生物的营养级比消费级高一级。
⑷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营养级和消费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例略)。⑸学生自由讨论。⑹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食
物网越复杂,其稳定性越高。
[教学意图] ⑴通过层层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分析思考,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⑵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易掌握生物的营养级和消费级的区别和联系。
⑶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4 巩固提升。
[教师活动] ⑴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让学生数出该食物网共有几个食物链,并分析某一生物占几个营养级或
消费级。
⑵让学生分析动物、植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能充当哪些成分。
⑶教师点评,并进行相应补充和总结。
[学生活动] 认真识图,并自主完成相关习题。
[教学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节采用的自主建构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反应热烈,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让学
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建构式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
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建构式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