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窗》教学课件3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28
初中课文《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所传达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哲理,增强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分析盲人和健全人看窗外的不同感受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哲理思想的把握。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盲人和健全人看窗外的不同感受及其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阐述课文所传达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哲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但对于课文所涉及的哲理思想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
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对哲理思想的模糊认识,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窗》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20课《窗》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阅读小说,把握人物形象;(重点)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道理,试结合文章谈对真善美的感悟;(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预习,简简单单的一扇窗,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透过这扇《窗》你又能看到什么?二、作者、作品简介:三、检查预习:四、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两位人物(近窗人和远窗人)透过同一扇窗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3、既然是透过同样的窗口,两人看到的景象为什么不同呢?4、哪个人看到的景象的真的?近窗人为什么要虚构窗外的一幅幅美景?[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5、由此可见,近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近窗人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和勇气。
表现了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高尚(从远窗人的角度)6、面对这个窗口,远窗人的心情发生了几次微妙的变化?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7、由此看来,远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残忍8、为什么用《窗》作题目?[一是病房里真实的窗,一是指人们的心灵之窗]五、小结:窗既是病房的窗口,同时也是指心灵的窗口,两人看到景象不同正是因为内心世界截然不同。
六、拓展:通过这扇窗你又看到了什么?七、作业:八、板书:近窗人远窗人多姿多彩、充满生机对单调、闭塞、死气沉乐观、善良、热爱生命、比自私、冷酷、漠视生命、残忍心灵美好、高尚2.第20课《窗》教案篇2教学目标:1、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丑。
2、联系生活谈体会,认识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的风景总是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第20课《窗》教案本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窗》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感悟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对《窗》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板书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和重点词句;2. 备好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朗读;3. 准备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介绍本课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名为《窗》的诗歌,这首诗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美丽的意象世界。
2. 播放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诗歌的声音和节奏。
二、理解诗歌(20分钟)1. 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重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抑扬顿挫;2. 解释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技巧。
三、深入思考(3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诗歌中窗的象征意义;2. 激发思考: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窗这一意象,窗与人生有何共通之处。
四、表达感悟(20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分组或个人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老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朗诵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深刻意义;2. 学生反思: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收获,思考诗歌带给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本节课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对《窗》这首诗的解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之美,提升学生审美情操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增强文学素养,从而受益终生。
四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7. 窗口-湘美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美术上册的第七课,教材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四年级美术》。
本节课的主题是“窗口”,属于环境类美术教育内容。
其通过对窗户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关注,同时让学生对窗户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窗户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掌握绘画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窗户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学会绘画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意能力和表现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线上教学资源:PPT、幻灯片、绘画教学视频等。
2.互动授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以窗口为切入点进行互动探究,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3.创意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创作。
四、教学流程设计1. 热身活动(5分钟)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窗户进行简单观察,引发学生对窗户的兴趣。
2. 观看绘画教学视频(10分钟)通过观看绘画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窗户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同时与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 窗户绘制示范(10分钟)老师示范如何画窗户,同步与学生讨论窗户的绘制方法。
4. 学生互动探究(2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引导学生探究窗户与环境的联系,如窗户与季节、窗户与天气等。
5. 创意发挥(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从不同方面创意发挥。
6. 评价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学生作品,并进行总结反思。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观察,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窗户的绘制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发挥。
这表明本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究,以及总结反思,也能看出学生对于环境类美术教育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注重观察、注重发现、注重表现等方面的工作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20课窗一、【教学目标】1.理清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解读人物,理解主旨;3.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文中凝练简洁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窗”双关含义,体味作品精巧的构思、精练含蓄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
”“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
”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探究新知(一)读准下列生字斑斓(lán)克制(kè)争奇斗妍(yán)栩栩如生(xǔ)充塞(sè)惭愧(kuì)气喘吁吁(xū)俯瞰(kàn)(二)感知文章,理清情节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2、本文体裁是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请同学根据“远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归纳:开端(1——3):关系友好;发展(4——7):远窗人由享受到困扰,:逐渐感到不平衡;高潮(8——12):见死不救,嫉妒心发作,为了床位,置同伴性命于不顾;结局(13——15):惊讶失望,只见一堵光秃秃的墙。
(二)分析研读,把握主旨1、是什么直接促使远窗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窗外的美景)近窗人的精彩描述,让他对窗外的景物非常向往,急于占据靠窗的床位。
2、近窗人描述的窗外之景是真实的吗?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是,是他的想象(编造)。
结局:“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3、近窗人为何要费尽心思为病友描绘窗外之美景?你觉得近窗人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案一. 教材分析《蝉》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通过描述蝉的生活习性,来揭示生命的短暂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现象和生命哲理的课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蝉的生活习性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入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蝉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培养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蝉的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展示与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蝉的生活习性。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蝉的生活习性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说生命的短暂和珍贵?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蝉的生活习性和生命价值的理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