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恶而可恕(中外美学课程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5.97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红楼梦满分作文(精彩3篇)篇一:红楼梦题材的高考满分作文篇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开始读《红楼梦》了,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在大观园里交织联络成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
最受瞩目的便是宝黛的旷世之恋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
言随心至,淡泊名利,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而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
林黛玉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她的出现使贾宝玉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宝黛之恋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黛玉总是患得患失。
终落得香消玉殒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不如说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主要承担者,林黛玉以她毕生的血和泪,筑起她心中爱情。
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中,这个视自己爱情为生命的纯真少女,却终于还是被残忍无情的封建社会所毁灭了。
也许,当贾宝玉醒来,看见自己仍旧躺在昔日欢笑过的床上,看见那案上隐隐发闪的孤独的红灯,窗外冷清寂寞的皓月,依旧繁华锦绣的花丛,喧嚣拥闹红尘世界,而感受到红楼梦读后感――石头记真正能吸引我的人物800字看了石头记真正能吸引我的人物也就那么几个,上次写了宝钗的是是非非,今天就写下红楼梦重要的人物――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林黛玉吧说到林黛玉,广大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回,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小草,日夜受到神瑛侍者的浇灌,由于侍者要下世为人,绛珠草也要下世为人。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
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
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
”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
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
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
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
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观《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观念。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观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背后动机。
一、家庭伦理观《红楼梦》以贾府家族为主要背景,通过对贾家人物的描写,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特点。
在贾府中,家族地位、尊卑排行等因素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价值,贾府中的子女们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是他们的道德准则。
贾家有很多情深意重的亲情关系,如宝玉与贾母之间、黛玉与贾母之间的关爱和关心。
而在对待家族利益时,贾府中的人们常常为了家族的荣誉而奋斗,表现出家族荣辱观念的体现。
二、亲情与友情除了家庭伦理观,亲情和友情也是《红楼梦》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观。
小说中描绘了宝玉与黛玉、彩霞等人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亲情在小说中刻画得非常细腻,表达了人们对于亲人的深情厚爱。
友情方面,小说中的贾宝玉与贾代儒之间的交情以及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更是成为了文学经典。
友情之纯洁深厚让人为之动容,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友谊的重视。
三、婚姻伦理观在《红楼梦》中,作者也对婚姻伦理观进行了揭示。
小说中有许多婚姻关系,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钟情、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约等。
在这些关系中,虽然有着家族利益的因素,但小说中依然揭示了婚姻是基于感情和责任的关系。
另外,《红楼梦》中也涉及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利,小说中有几个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对于自己婚姻的观念,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的复杂现实。
四、个体伦理观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个体伦理观。
其中,贾宝玉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性格复杂多面,展现了多个伦理道德观的融合。
他既有家族观念,又有对亲情、友情的强烈表达,同时也有对婚姻、爱情的思考。
其他人物,如林黛玉、薛宝钗等也都有着自己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红楼梦读后感发言稿800字_读后感演讲稿《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发言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红楼梦读后感发言稿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道是只有那无情无欲的石头才能如此真实的作为旁观者叙述着这些点滴心泪。
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场了,可是等待她的却是遭遇自幼丧母。
于是故事就这么展开了,林黛玉便进入了贾府。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
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
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让别人笑话了。
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
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
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
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
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
爱之深,责之切。
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
《红楼梦》美学观点解读自然环境是现实主义小说“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功地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通过直接感受和联想引起人物活动的真实感与强化人物形象的美感作用,而且通过人物的情绪、心理活动、行动与环境气氛交互作用的处理,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时还成为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虽然在量上不是重要的部分,但它是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因素,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与某些大量、细緻、集中地刻划,自然环境的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份量不大,比较分散,但十分简洁。
在服务主题的方式上,也与某些西洋小说不同。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主要是作为一种雾围来处理。
托尔斯太的《安娜·卡列琳娜》通过列文的眼看到的俄罗斯乡村的那一大段自然景物的描写虽然也相当有诗意,呈现一个完整和谐的美学境界,但它是作为整部作品所涉及的广阔的俄罗斯社会背景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
而《红楼梦》却不同,它所描写的荣、宁二府(缩小一点讲是大观园)几乎是作品涉及的自然环境的全帮。
曹雪芹是那样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自然环境。
在那里面,自然景色是那样优美,古代劳动人民的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晶在这里闪耀出夺目的光采。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却居住着一大群人面畜牲,妖魔魍魉,贾府里的东西“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柳湘莲语),此外都是肮髒的。
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会激发读者对美的事物的爱和对丑恶事物的僧(憎)。
主题的力量便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进一步加强了。
另一方面,在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也生活着一些“异样”的女子和“蠢物”一美的典型。
但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阴影好象(像)漫天的乌云覆盖,他们象(像)得不到阳光的嫩草一样。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必然充溢着悲剧的气氛。
这是《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成就。
假如把《红楼梦》比成一个歌剧,那末自然环境描写就象(像)一支伴奏的歌曲,它紧扣着悲剧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发展着。
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与人性洞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准确的人物刻画而著名,通过对人性、伦理道德等题材的描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缺陷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伦理道德和人性洞察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 伦理道德1. 家庭观念与儿女孝道在《红楼梦》中,家庭观念和儿女孝道被广泛探讨。
故事中展现了贾府和其他富贵之家舍小家为大家、兄弟姐妹相互支持、子女尊敬父母等传统价值观。
同时也呈现了一些人物对于家庭观念的态度变化和挑战现实压力下所做出的选择。
2. 社会地位与秩序《红楼梦》以贾府及其周边社会作为主要背景,通过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亲戚关系和身份地位对人们命运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因为逐利心切、追求权势而背离伦理道德,从而引发一系列纷争和矛盾。
二. 人性洞察1. 欲望与冲突《红楼梦》展示了人性中的诸多欲望,如金钱、权力、美色等。
小说通过各个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争斗,揭示出这些欲望对于每个人物命运的影响。
同时也反思了贪婪、私欲带来的灾难和悲剧。
2. 知己与友谊《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以及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小说深入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情感和深厚友谊所面临的考验和困境。
结语通过对《红楼梦》中伦理道德与人性洞察的探讨,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刻分析,同时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多样。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实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了对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反思。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关于人类情感、行为和道德观念的缩影。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不得当做参考资料使用。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700字的范文(22篇)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700字的范文(通用22篇)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700字的范文篇1“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
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
”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
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
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共10篇)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一):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
其意白见。
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好处。
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
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感情小说所能概括。
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
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忙,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
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这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
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
首先力推的,就是XXX的红粉痴恋。
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感情最纯洁了。
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
XXX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XXX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各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我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照旧XXX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XXX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照旧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
与其说XXX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XXX和XXX之间的感情。
《红楼梦》:有恶而可恕的悲剧人性美学胡弘菲 15级新闻传播学院摘要:《红楼梦》作为一本奇中又奇的大书,我认为重要之处,不仅在于这是一部家族大史,一部封建王朝衰败的写照,更在于这部书以人性的视角在诉说大时代下个体的无奈和无力。
书中没有一个人果真值得读者去憎恶,也从未以强势的语境说服读者何谓善恶——人性本相近,为何最后参差百态?我认为一切根源在乎个体身处的时代和环境。
在小说的具体语境下,我们不问善不善,只问应该不应该。
关键词:红楼梦人性悲剧美学个体时代善恶鲁迅关于悲剧的论言是“把美好的东西敲碎给人看”,而朱光潜说,“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里蒸馏过的”,“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红楼梦》虽未完篇,却确实是一部大型悲剧,贾氏一族由钟鸣鼎食之家败落,最终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闺阁里的阳春白雪被敲碎,稳定的生活情态被敲碎,最重要的是,这部小说里所有的主要人物到最后几乎都会以悲凉落幕:不论善恶,这样的事实本身就是悲剧。
而通过艺术的锅炉的蒸馏,和放大镜的折射,我们说,它反映了整个封建秩序的内里在清王朝的紊乱和失效。
而我认为,更值得探讨的是,那些原本在小说中便属于“恶”的人物,比如专于敛财背负着几条人命的王熙凤,比如在读者看来好色而无法自持的贾瑞,比如迂腐专制的贾政,他们的悲剧是否也属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换言之,他们身上是否也存在或曾经存在有美好的事物,如果有,这些事物又是怎样被“敲碎”的。
由于这些人物在一出场便以“有恶”的形象出现,我认为他们的悲剧要早于整个故事,他们在故事中的形象已然存在着某种悲剧的痕迹。
以下将以王熙凤、贾瑞、贾政为例展现在不同的具体角度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踏进悲剧的漩涡的。
一、王熙凤的悲剧《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给宝玉所看的金陵十二曲里咏叹王熙凤的一支《聪明累》第一句话我认为就已很好地概括了她一生的悲剧,“机关算尽太聪明”是第一层悲剧,“反算了卿卿性命”是第二层悲剧。
第二层悲剧和贾府的没落悲剧是同步的,它的成因也正是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在此不赘述。
而这里的第一层悲剧则应该追溯到王熙凤加入贾家之前。
虽然小说中没有涉及,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想。
从黛玉、宝钗、湘云等可视的闺阁之秀在大观园里的生活环境可以看出,出生在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第三回)的王熙凤虽不是成日诗词歌赋阳春白雪的才女,必也是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又怎会天生便工于心计,熟练掌握着家族厚黑学翻云覆雨呢?我认为促成王熙凤出嫁后性情大变的这一悲剧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王府各妯娌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
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状态和年少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像同样自幼聪明伶俐的探春,也是在日常的熏陶下学得了许多管理的才能(当然,她与王熙凤不同的地方在于她饱读诗书,拥有比王熙凤更宽阔的精神视野,再加上并未出嫁面对更多更艰难的处境,因此看起来更讨读者们的喜),这一点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第五十六回)一回中已充分体现。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想认为,王熙凤在出阁前已有了一定的管理技能积淀。
二则是贾琏在婚姻生活中的肆意妄为。
细数贾琏的事迹,我们发现他先后在凤姐生辰宴期间和鲍二家的私通,在巧姐儿出水痘搬出内室时又和多姑娘鬼混,趁凤姐忙于秦可卿丧事偷娶尤二姐,有贾赦赏的秋铜,更兼平日里温柔贤淑的平儿陪伴在侧,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贾琏是名副其实的浪子。
他捐了个同知的官位却不肯读书,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只在贾政家中住着帮着料理写家务(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任何人摊上如此一个纨绔放荡的丈夫,其在婚姻生活中是很难有明确的安全感可言的。
而在王熙凤身上,这种对于安全感的缺乏导致的便是对外在权力和财产所给予的强烈安全感的迷恋。
权力给了王熙凤难以撼动的家族地位,大量的财产更让她镶上了铁齿铜牙,而贾家和王家在整个金陵城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为熙凤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维护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时力不能及的情况下,王熙凤用男人的手段武装了自己,是对强烈安全感的渴望的体现。
三是贾府上上下下刀光剑影险恶的家族环境让王熙凤不得不熟练厚黑学,平衡这个实际上一步步入不敷出,走向衰落,“内囊也尽上来了”的大家族各个势力对继承权的斗争,同时保证自己所在的一方牟取到最多的利益。
以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侣”一事为例:邢夫人虽是个没主意的主子,只会顺着丈夫贾赦的意行事。
但是毕竟代表了贾赦一房,更比贾琏高出一个等级,万不可轻易得罪。
而贾母作为家族地位阶层的顶端人物,虽老却掌管着整个家族的利益分配大权,更需要王熙凤在其面前保证自己懂事理的形象,只能加分,不能减分。
由此便有了这一回里凤姐无比精彩的心理活动——“太太是个多疑的人,只怕就疑我走了风声,使他拿腔作势的。
那时太太又见了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气起来,倒没意思。
不如同着一齐过去了,他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了”:只一个一同前去的动作,既把自己从这件事里摘了出来,不至于在贾母面前落不是,也随了邢夫人的意,不叫他起疑心。
还有在房里对平儿吩咐的——“太太必来这屋里商议。
依了还可,若不依,白讨个没趣儿,当着你们,岂不脸上不好看。
你说给他们炸些鹌鹑,再有什么配几样,预备吃饭。
你且别处逛逛去,估量着走了你再来。
”依据各人的脾性,按人情事理随机应变,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周旋了一回合下来却谁也没得罪——不正是这个微型社会教会他的吗?一言以蔽之,从表面上看,王熙凤少年时对家族事务的耳濡目染是她管理和理财能力出众的积淀,对权力和金钱带来的安全感的渴望愈发发展了这种能力和贪婪野心,而整个复杂险恶的家族生态环境则最终让这种能力得以进阶。
而究其本质,不论是王家的家族事务,贾琏的生性纨绔,还是贾府的生态,归根究底都可以归入到封建制度这个大类中——土地私有制、等级制和世袭制的长久存在,家族观念里对辈分和资质地位的关联和挂钩,以及整个封建社会对名利的汲汲追求……这个“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凤姐在初涉家务管理之后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是不是更加情有可原了呢?对一个人的研究,不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社会加之于他身上的各种影响在研究中远比它的自然状态更重要。
因此,我们说凤姐“有恶而可恕”,我们说她的悲剧是整个封建社会造成的自然状态的消失殆尽。
因此在我看来,从美学的角度,从人本的角度,我们不过分谴责凤姐,我们“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至少凤姐这个形象,鲜明泼辣,直逼真实的人性——趋利避害,爱财,有私心,容易盲从和迷失——虽然这些品性在艺术的放大镜下更为夸张和难以接受,也依旧为世人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人直面生命的不堪和淋漓,亦激励着我们往自由与爱与美的方向更近了一步。
二、贾瑞的悲剧贾瑞在小说中出场的篇幅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了第九回(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对贾瑞本人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以及第十一回(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讲的是贾瑞调戏凤姐不成反被害身亡的故事,这里我们暂且不谈旁人的是非,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贾瑞身上,分析一下关于贾瑞的“有恶而可恕”。
“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第九回)这段关于贾瑞的介绍点出了几个特点:贪图便宜、肆意妄为、狐假虎威、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再加上调戏凤姐一事,更大可说他好色纵欲——不论如何看来,似乎这贾瑞都是实实在在一个“有恶”之人。
然而秉承着凡事都有因果的原则,我们不妨暂且放下偏见,从贾瑞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贾瑞的生长环境。
《红楼梦》第十二回中交代:“原来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
”而贾代儒是贾府私塾里的老儒先生,由此我们可知,贾代儒对贾瑞是恨铁不成钢的情感,管教甚是严苛,除上学堂以及日常的走亲访友,不许他多走一步,多玩一日。
但是对于贾瑞——据第十二回内容可知,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这样严肃而寡淡的家庭生活和在爷爷面前唯唯诺诺的生活状态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内心对玩乐和自尊感的需求。
再者,贾代儒和贾瑞不论是再怎么亲近的亲人,终究是隔代的爷孙辈,而在那个封建社会晚期,这注定了贾代儒对贾瑞的言传身教只能止步于四书五经刻板单调的腐儒文化,而对于性与爱的启蒙则是一片空白。
况且贾瑞不像贾蓉贾蔷,他们虽没有贾宝玉“凤凰”一样的地位,但也都是宁府的正派玄孙,周围妯娌女眷、丫鬟仆人众多,能渐渐地摸索出些门道,适时地解决自己精神和生理上的需求。
(贾蓉业已与秦可卿成婚,而根据第三十六回,贾蔷与龄官是恋爱的关系)这导致了贾瑞作为一个刚成年不久的健康男性对于异性的基本精神和生理需求的长期压抑。
而就像雨果笔下长期处于禁欲状态的克洛德副主教一样,由于外在压力压抑已久的各种欲望终究会在外在压力控制不到的地方强烈地释放出来,对于克洛德,这是无人的教堂楼顶上炽热却尖锐的目光和那袭掩盖全身的黑衣下企图霸占埃斯梅拉达的邪念,而对于贾瑞,则是在爷爷监管不到时,在学堂里的肆意妄为以此获得权力感自尊感,并释放性格中的恶因子,以及见到凤姐以后产生的强烈冲动和性欲望——而其中对于凤姐的性欲望,正如第十二回所述,在风月宝鉴中爆发并最终导致了贾瑞的悲剧。
如果我们对上述分析的结果再稍加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贾瑞的“可恕”之处在于,他其实是封建正统儒学所呼吁的禁欲主义的牺牲品,换言之,贾瑞同凤姐一样,被封建社会无所不在的纲常伦教扭曲了人性,最终造成悲剧。
三、贾政的悲剧贾政在小说中的形象之所以让读者厌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本书的立场——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就是贾宝玉的立场——比如“‘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
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
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
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拚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苦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
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彼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