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辨
- 格式:pdf
- 大小:189.10 KB
- 文档页数:2
谢亭送别红叶青山表现手法【出处】“红叶青山水急流”出自唐代许浑的《谢亭送别》【表现手法】谢亭送别的红叶青山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衬:诗的第一、第二句虽然描述了红叶和青山的美丽景象,但实际上是以乐景写哀情,即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增添了对分别的忧愁感受。
这种手法使得原本美丽的景色反而成为了增添离愁的工具,增强了读者心中的悲伤情绪。
2.借景抒情:诗的后半部分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愁,而是通过对凄凉迷茫景色的描绘,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这种手法通过景物的凄冷来传达诗人的心情,是一种更为含蓄的表现方式。
综上所述,谢亭送别时的红叶青山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一种反衬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原文】谢亭送别许浑〔唐代〕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叶:一作“树”。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从对方着笔、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板桥,姓郑,字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乾隆年进士,范、潍两县令任上十数年,颇具政绩,后因赈济灾民得罪贪官而辞官回家以卖画为生。
郑板板之竹石、兰草著称于世,乃“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诗、书、画并称“三绝”。
任:任凭。
尔:你。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题画诗(咏物诗)2.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竹子”自喻,以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质,‖来比喻自己不论处境多么恶劣,也不论受到多大的磨难打击,都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决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二.《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2.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蝉”自喻,用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遭遇,的遭遇,‖来比喻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以及政治上不得志;又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比喻自己具有高洁的品性。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三.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2.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菊花自喻,借菊花不和百花同时开放,而是独自开在秋天却其乐无穷,以及她宁愿枝头枯死,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等个性,‖表达了诗人自己决心坚守节操,宁可死也不肯向元朝统治者投降的民族气节。
四.题菊花(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2010-02-28 09:00:38| 分类:诗歌|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高考试题:1、(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2014.02学教育148正确认知高考诗歌中的乐景衬哀情张辉(河北栾城中学,河北石家庄051430)[摘要]一般情况下,诗歌中景情关系是和谐的,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还有一种步和谐的情况: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心中难言之意,难传之痛。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关键词]乐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1]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2]中更明确提出了景语与情语的概念并提到二者的关系:“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耶?”“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3]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以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加入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但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心中难言之意,难传之痛。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第一步,认清“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
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